人事勞保局勞務輸出經驗交流
時間:2022-07-03 06:19:00
導語:人事勞保局勞務輸出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縣域面積5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不足70萬畝,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全縣總人口2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近年來,我縣發揮毗鄰京津的優勢,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通過創新機制,拓寬轉移渠道,構建轉移平臺,統籌城鄉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更新觀念,變自發性打工為組織引導性轉移
我縣雖是農業縣,但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的問題一直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困難重重。盡管一些農民自發外出打工,但因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針對這一狀況,我縣在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確定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內容進行培育,通過政府組織引導,實現由自發性外出打工向有組織大規模輸出的轉變。
為切實保障農民工就業組織化程度,我們將發展勞務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將勞動力轉移與扶貧開發、民政救助、開發公益性崗位相結合,形成“大勞動力轉移”格局。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宣傳勞務政策、法規、用工信息、宣傳外出創業典型。三年來,共發放各種宣傳資料近10萬份,出動宣傳車800多次。同時,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解放思想天地寬”大討論,引導農民打破“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難”的安土重遷觀念,樹立“要想發家致富,外出務工是近路”的思想。
思路一變天地寬,通過這些努力,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民外出創業的積極性,在全縣營造了“人人想勞務輸出、戶戶走致富新路”的濃厚氛圍。
二、強化培訓,促進勞務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
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是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勞務輸出的重要環節。過去,我們輸出的勞動力大都是壯工,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且不受市場歡迎。為扭轉這一局面,近年來,我們主要從基地建設、技能培訓、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促進勞務輸出人員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
一是加強基地建設。以縣勞動就業服務局為核心,以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為主陣地,整合農業廣播學校、縣職教中心教育資源,并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訓工作,同時將視野擴展到北京,由用工單位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形成了*縣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二是創新培訓方式。為實現勞務輸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采取“定單式”、“委培式”等多種培訓方式,積極開展司爐工、電工、電焊工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一是請進來。我們先后多次請進北京市技術監督局等機構的專業培訓人員對我縣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三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30多期,培訓司爐工等6000多人次。所有培訓人員均由北京市、河北省安監部門頒發了特種行業上崗操作證書,并實現了穩定就業。二是走出去。積極組織農民工到北京開展技能培訓,20*年我縣組織67名農民工到北京市農民職業技術學院參加電子電工專業技術培訓,從吃、住、行,到頒發證件全部免費。考核合格后,由北京市安監局頒發了特種行業上崗操作證書,并全部安排就業。三是走下去。為減輕農民負擔,我們堅持開展“送技能”下鄉活動,把培訓班辦到鄉鎮、辦到農村去。共創辦各類培訓班300多期,培訓農民工20000多名,編制發放《農民工培訓讀本》15000冊。
三是適應市場需要,打造勞務品牌。圍繞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培訓方向,圍繞發展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經濟,確定培訓內容。根據駐京辦事處反饋信息,我們積極調整培訓方向,主要圍繞司爐工、電工、電焊工、電梯工、絞車司機和蜂窩煤加工運銷等北京急需的工種進行技術技能培訓。目前,我縣的司爐工、電焊電工等已成為在北京叫得響的品牌,慕名來我縣招工的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我縣經過培訓的司爐工僅在北京上崗的就超過5000人。同時,我縣的司爐工品牌被評為省“陽光工程”百大品牌之一,勞動訓練中心被評為省“陽光工程”百家品牌基地之一。
三、拓寬渠道,變政府單一組織為市場化運作,形成“大勞動力轉移”新格局
從政府組織推動,社會多方參與,到市場化運作,大力暢通勞動力轉移渠道,逐步形成“大勞動力轉移”格局。以縣勞動就業服務局為軸心,在全縣18鄉鎮和4個社區設立農民工勞務輸出服務站,在440個行政村都配備了農民工勞務輸出信息員,形成三級信息網絡。同時,在北京建立了農民工勞務輸出辦事處,構建了上下貫通、縱橫相連、靈敏高效的農民工勞務輸出網絡。
一是通過勞務派遣公司輸出一批。為了進一步開拓北京等地勞務市場,成立了*縣雙贏勞務派遣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捕捉務工信息。通過聯絡處的協調對接,先后與北京市寶能熱力公司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勞務合作關系,全縣已有8000多農民工通過北京辦事處聯絡,成功到北京就業。
二是通過走訪新老客戶輸出一批。通過老用工單位的牽線搭橋,積極發展新客戶,不斷壯大勞務市場。組織召開勞務洽談會,邀請北京新老用工單位,到我縣洽談勞務用工事宜,簽訂用工協議。目前,我縣已與北京40多家用工單位建立了長期用工協議,北京市已將我縣確定為勞務輸出基地縣。
三是通過勞動保障站發現人才、利用農村勞務經紀人輸出一批。鑒于一部分農民工在外務工時間長、活動能力強、關系廣泛、信息來源多的特點,勞動保障站及時和他們聯系,發揮他們的作用,通過親幫親、友帶友的形式,以地緣和血緣關系為紐帶,有組織地帶動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通過農村勞務經紀人的帶動輸出一批。樣田鄉西紅石窯村農民楊寶,10年前到北京燒鍋爐,后通過我局培訓,拿到了北京市頒發的司爐工管理證書,不僅本人月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三四百元,還為家鄉的350名農民聯系到了燒鍋爐的工作,楊寶現在北京市寶能熱力公司已成為技術骨干。
四是通過發展產業轉移一批。為擴大農民工就業空間,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城鎮建設、礦業開發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開展專業培訓,免費用工信息,促使農民工就地轉移。去年,為龍宇公司等企業培訓電工、電焊工絞車司機、司爐工共240名。三年來,通過發展產業,共就地轉移農民工2萬多人。
四、當好“娘家人”,變“三不管”為全程跟蹤服務
為了讓農民工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我們始終把外出務工人員的跟蹤服務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對內延伸到村級農戶,對外延伸到工廠車間,徹底改變以往農民工外出之后無人問津的局面。
一是建立“家庭檔案”。摸清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是做好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前提,我們對全縣10萬名勞動力按照年齡、學歷、技能水平等基本情況分別進行梳理分類,建立縣、鄉、村三級檔案,并錄入縣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進行全國聯網,實現動態輸出管理。
二是為農民工開設專門賬戶。為了確保農民工外出就業,我縣在北京成立了兩個辦事處,對用工單位的生產條件、經濟效益、工資待遇進行實地考察。實行“一站式”服務和勞務輸出跟蹤服務機制,為農民工開設專門賬戶。由我縣派遣公司與用工單位簽訂派遣協議,用工單位將農民工工資,養老、醫療、社會、工傷等“四險”金按月撥付到派遣公司賬戶,由我縣派遣公司按時為農民工發放,并監督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按時足額繳納“四險”。從源頭上杜絕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現象的發生。
三是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確保輸出質量的前提下,做好跟蹤服務,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努力解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我們積極到各用工單位進行走訪,了解務工人員的安全生產、工資待遇、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一系列情況,對發生損害外出務工人員經濟利益和人身傷害的案件,及時與有關部門聯系溝通,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龍門所鎮廟子灣村農民王某在北京某熱力公司做司爐工,因病離開崗位,回家后不久死亡,派遣公司與用工單位協調,不僅解決了其醫療費用,用工單位還一次性付給其家人撫慰金3萬余元。
四是利用節假日期間“探親”。在重大節日期間,我縣勞動保障部門與用工單位聯合,在勞動力輸出較為集中的地區或企業,與農民工開展聯歡活動,并送去家鄉的關懷和慰問。通過組織召開務工人員代表茶話會、座談會等形式,了解農民工情況,及時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流,解決農民工實際困難,確保農民工在外安心工作。
五是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輸出的是勞動力,引回的是生產力,發展勞務經濟就要帶動、促進家鄉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回歸工程”,就是針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實施的優惠扶持政策。20*年,全縣回鄉創業人員達279名,創造了1150個就業崗位。實現了以輸出促就業的良性循環。
通過不懈努力,我縣實現了勞務輸出的“四個轉變”,提升了勞務輸出品牌的競爭力。調查顯示,我縣農民人均收入的40%來自外出務工收入。勞務輸出已經成為*縣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的主要途徑,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20*年,勞務輸出人數達到37890人,勞務創收達5億元。
- 上一篇:勞保局就業再就業工作意見
- 下一篇:勞保局就業再就業的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9人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