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16 04:55: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和要求。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豐富內涵,結合實際,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認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就“三農”工作做出的
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二十字”方針和五項措施,體現了發展農村生產力與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的統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與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統一,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與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統一,內涵豐富,意義重大。
1、具有刻不容緩的緊迫性。黨的**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雖然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但整體來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是落后地區、農民是弱勢群體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只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才能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2、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我國50年代曾提出新農村建設,主要是著眼于舊的社會制度和意識領域的變革,黨的**屆**全會重提新農村建設,則是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讓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生活。新目標、新定位,順應了“兩個趨向”的時代要求,體現了科學發展、統籌發展、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是社會轉型時期加快農村發展的新探索。
3、具有廣泛深遠的戰略性。農村是“三農”問題的結合點,只有農村發展了,農業才有出路,農民才能富裕,“三農”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啟動開發農村市場、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才有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有希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有效途徑,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力量源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現代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4、具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性。從綜合國力上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和能力。從工作實踐上看,近年來,中央、省、市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農業稅費減免、農村“六小工程”、“五件實事”等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積累了經驗。從建設內容上看,它是一項造福億萬農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有目標,有手段,有保障,切實可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說既符合國情,又順應民意,有利于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
求解
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要求,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整體聯動。
1、抓核心,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前提,生活寬裕是目的,如果沒有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民富裕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核心的還是要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要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龍頭,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為重點,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繁榮農村。
2、抓根本,提升農民素質。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把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作為根本,依靠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大多數農民都能成為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
3、抓關鍵,建強基層組織。黨的基層組織和各類農民合作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著眼于提高執政能力、增強服務功能,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強化對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和培養,特別要把村黨支部書記的選拔培養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創新方法,創優機制,真正使村支部書記能夠成為帶頭創業、帶群致富的“頭雁”。以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為重點,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切實提高村級事務的規范化、民主化水平,密切農村黨群干群關系。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民的市場競爭弱勢地位為目標,加強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解決好政府包不了、集體統不好、一家一戶干不了的事情。
4、抓載體,搞好村鎮規劃。新農村首先要有新形象,高標準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突出環節。要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鎮貌美”的標準,統一村鎮規劃,統一村鎮建設,分步抓好實施。同時,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狀況,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5、抓保障,完善政策機制。新農村建設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和城鄉一系列政策體制,政策支持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保障。針對農村存的突出問題,要重點建立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并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列入公共財政的開支范圍;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扶貧濟困等制度,解決農村就醫難、脫貧難、孤困兒童上學難問題;建立城鄉平等的戶籍、就業、教育、保障等制度,建立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深化涉農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城鄉統籌掃平障礙。
對策
中國是農業大國,**是農業大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徹底解決影響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實現**由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的跨躍,是落實“兩個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全縣發展的一項根本任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雖然存有諸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等突出問題,但也有不少有利條件:一是有實踐探索。近年來我縣提出并實施了農村基層組織、事務管理、服務保障、資源配置、文化教育“五個體系”建設,從縣域層面上探索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了經驗。二是有發展基礎。**是蘇北地區較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近幾年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發展戰略,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以生態肉鴨、優質稻米、創匯蔬菜三大優勢產業為主導,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產、加、銷一體化農業產業體系;以煤電利用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初步確立,煤電能源、鹽化工、電解鋁及鋁深加工等重化工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民營經濟形成了紡織、塑編、機電、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為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有內在動力。**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素有“高祖故里、明先世家”之稱。**年的歷史積淀、源遠深厚的文化底蘊既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又賦予了**人民崇文尚武、勤勞樸實的民風,豪放大度、開放包容的心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新世紀、新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兩個率先”的目標引領下,百萬**人民又換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特別是**年“全國文化先進縣”的殊榮,將為**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結合我縣實際,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發展優先、富民優先,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壯大新組織、培育新農民、塑造新風貌,力爭“十一五”末,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以縣為單位邁入全省先進行列。
1、以富民強縣為目標,發展新產業。突出抓好“一個加快,三個提升”,一個加快即加快以煤電利用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建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做足煤電能源基礎產業,壯大鹽化工、煤化工、特種鋼鋁產品加工、塑編、機電等龍型項目,拉長產業鏈條,切實增強工業主導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帶動能力。三個提升:一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提升農村工業化水平。壯大農產品加工、鑄造、機電、塑編等傳統項目,發展煤電能源重化工配套產業,帶動建筑、運輸、營銷等服務產業,推動全民創業,到“十一五”期末,民營經濟總量力爭進入淮海經濟區第一方陣。二是聚力打造板塊經濟,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按照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要求,強化以生態肉鴨、優質稻米、創匯特菜為主導的農業板塊經濟建設,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使全縣生態肉鴨飼養量達到億羽以上、優質稻米50萬畝以上、創匯特菜50萬畝以上,經濟總量達到100億元以上,形成集產品優質生產、精深加工、現代營銷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帶動300個以上自然村加入產業鏈條,并以該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主要收入來源,把**打造成全國生態肉鴨、優質稻米、創匯特菜之鄉。三是全力發展勞務經濟,提升農民非農化水平。繼續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現階段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堅持就地轉移和對外輸出并舉,通過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擴大就地轉移,通過完善服務增加對外輸出,力爭“十一五”期末,全縣農村人口有60%以上務工經商,農村勞動力60%以上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人均收入有60%以上來源于外出務工經商,實現減少農民、富裕農村的目的。
2、以“三集中”為方向,建設新村鎮。一是實施產業大集聚、企業大集群戰略,突出抓好能源開發區、**工業園區、龍固工業園等工業集中區建設,減少企地矛盾,避免工業項目在農村遍地開花、亂占耕地、污染環境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加快城區、鎮區和中心村建設步伐,圍繞建設“生態沛城、活力沛城、魅力沛城”,搞好城區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城市外延擴張,大力發展房地產、商貿物流、服務業和各類要素市場,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服務功能。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城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50萬,輻射周邊50公里,成為淮海經濟區較強省際邊界城市;鎮區建設要堅持以工業產業為支撐,以商貿流通為重點,以原有的集鎮為基礎,超前規劃,綜合開發,穩步推進,不斷增強承載能力;中心村建設要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村作為試點,搞好村體規劃和道路、供電、供水等設施建設,完善村級綜合服務區,改善生活條件,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逐步改變村莊布局零散、房屋建造混亂的狀況。三是完善城鎮化有關政策,為農民向城鎮居民過渡營造良好的環境。
3、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壯大新組織。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大力發展以黨組織為核心、以專業經濟組織為重點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放手發展,引導在職人員、農村種養大戶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牽頭創辦新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要明確法人地位,規范運行機制,提高運行質量,發揮其在農產品生產銷售中的帶動和協調作用。同時,探索和推廣“支部+合作經濟組織”、“公司+合作經濟組織”等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提高新經濟組織的服務帶動功能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力爭3--5年內全縣有60%以上的農戶加入新型合作經濟組織。
4、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培育新農民。大力實施農民提質工程,加強對農民的現代科技、市場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深入實施“技術入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科技入戶工程,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面向市場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和勞務培訓,大力實施“兩后雙百”工程,使全初、高中畢業未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的學生百分之百培訓、百分之百就業。用2-3年的時間,在全縣農村培養1000名科技創業示范帶頭人、10000名致富能手,確保全縣60%以上的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
5、以創建文明村鎮為載體,塑造新風貌。深入開展“優美鎮區、優美村居、優美家園”創建活動,整治農村環境,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廣泛開展“五好家庭”、“創業標兵”創評活動,組織“美好家園靠共建,人人有責比貢獻”、“講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創文明村鎮”等教育活動,營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力爭在5年內使全縣60%以上的村鎮基本上達到文明村鎮的標準。
在推進措施上,一要科學規劃。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新農村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避免短期行為,提高新農村建設計劃性和科學性。尊重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抓好典型和示范帶動,點面結合,穩步推進。建議國家和省、市分別設立新農村建設試點,實行捆綁式投入,先行突破,增強農民對新農村的感性認識,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二要加大投入。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縣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一般預算支出的增長幅度、對農業投入支出的進度高于一般支出的進度,并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列入公共財政的開支范圍,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惠及農民。國家和省市要加強對地方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的扶持,在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繼續實施農村“六小工程”、“五件實事”等建設,增加投入比例,進一步擴大受益面。三要廣泛宣傳。把激發廣大農民的建設熱情和創業干勁作為重點,多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目標要求和具體措施,引導農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四要加強領導。把新農村建設擺上黨委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細化方案,量化指標,明確職責,強化考核,推動各項措施落實。
- 上一篇: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思考
- 下一篇:介入式考察辦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