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本質內涵思考
時間:2022-10-05 04:32:00
導語:社會本質內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追求社會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基本理念和構成要素,中國人歷來講和諧,因此,談和諧社會,不可能避開民族文化傳承和思想積淀,但更應看到二者間的差異性。
第一,封閉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和諧與開放的知識經濟基礎上的和諧之差異。自然經濟時代的和諧是一種“天不變,道亦不變”形態下的社會和諧,它形成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特殊關系之上。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由于單個人或家庭無法與自然相抗衡,只能依靠宗族勢力,這必然強化了血緣裙帶關系。從人與社會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通過戶籍、保甲等制度,把人牢牢地限制于狹小地域和封閉空間,這種人與信息很少流動的和諧,甚至能夠維系千百年。知識經濟時代的和諧,建立于信息高度發達,人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的基礎之上,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結構與民眾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即社會由自然經濟的一元結構變革為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基礎上的多元結構,大眾思維由單向趨向多維,由求同趨向求異。這種情況下,社會關系處在快速調整和變革過程,即一個平衡與和諧形成后,新的不平衡與不和諧因素又產生出來。相比較而言,要實現動態和諧更為困難。
第二,封建統治造就的順民意識基礎上的和諧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礎上的和諧之差異。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中國社會便從意識形態到社會結構皆走向以皇家為核心的社會運行秩序,這種體制機制的突出特征是權力自上而下作單向運行,且表現為剛性,由此造就了“青天”與“草民”意識,形成了逆來順受的順民性格。除此之外,由于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利,更沒有形成保護私權的觀念,“不爭”自然而然進入價值觀的領域,進入靈魂深處,這時的民眾面對再大的困苦都能承受,再難咽的苦果都能吞下,做“順民”成為一種封建時代的民族意識。
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今天,特別是在經濟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社會形態的情況下,在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權力運行規則和方式的情況下,要實現社會的和諧,執政黨必須平衡好各利益階層的利益要求,平衡好組織力量與社會力量的消長,顯然這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第三,以降低欲望縮小欲求達成和諧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和諧之差異。基于資源與人口的原因,也基于封建統治的規律,中國歷史上不管是制度設計還是文化灌輸,都在最大限度縮小民眾在物質利益方面的欲求,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欲望小了,安分守己了,因不滿足而產生的不和諧因素就會大大減少,所以說這種社會和諧相對容易實現。進入當今時代,無論從黨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要求的執政理念看,還是從群眾已經強化了的利益觀看,都顯現出通過滿足需要來實現社會和諧的難度越來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眾的需求已經不僅僅集中于物質層面,更多的需求走向精神層面,即所謂:一個人沒有飯吃時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飯吃,有了飯吃后會生出許多事來。生出來的事便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等等,這些都是以往所不曾有過,或表現不突出,其存在和發展必將直接影響著和諧社會的狀態和走向。
緣此,今天講的和諧已經遠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和諧,而是一種新的文明基礎上的和諧。
- 上一篇:基層建設聯系點思考一
- 下一篇:創新理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