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理論思考
時間:2022-10-05 04:33:00
導語:創新理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為自己確立了實現共產主義這一終極目標,奪取政權后,又將這一目標清晰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即在終極目標前設立中繼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的深化,我們逐步理解到社會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間還會出現曲折乃至反復,于是在這一道路上又劃出了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筆者認為,初級階段理論為人民群眾認識階段性社會狀態,調整好價值標準,進而增強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很有必要。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初級階段的社會形態和屬性在一些群眾那里并不清楚,這就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紊亂,比如一段時間里有人頗為困惑地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由此,作為執政黨要做到有效引領大眾思想,推動社會發展,必須從理論上廓清這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形態。正是基于這樣的內在動因,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應運而生。其一方面反映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特征,同時又將這一階段予以具象化。
確立這一建設目標的重要性是確信無疑的,尤其是將其放到黨的思想理論體系內,放到終極目標實現的整個過程中認識。具體來看,以往我們在信仰信念和思想理論領域常出現兩大困惑:一個是虛無,另一個是搖擺,二者都從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理想目標和創新理論應有的效力。從“虛無”來看,為什么一談共產主義理想,有人就覺得遙不可及,進而失去追求的熱情?其實,并不是共產主義理想本身出了問題,既然那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值得全人類共同追求,那么“天堂”再遠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搖擺”來看,由于認識的誤區,急功近利色彩過濃,較少對創新理論與基本理論的內在聯系解釋好,導致一些人認識不到創新理論與根本理論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到達遙遠的共產主義的道路上,再立一個真實可感的階段性目標,從理論上講其奠基于黨的根本理論之上,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誠然,和諧社會是動態的,古今中外都在追求社會的和諧,因而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政治形態上的區別那么突出和明顯。但是,只要我們深入學習,認真領會,還是能夠弄清其具有的特定社會形態特征的。因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已經對和諧社會作出概括:“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里還需要認識清楚的是,和諧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是目的與過程的關系,一個更多訴諸于理想和精神,一個更多訴諸于現實感和操作層面。一個成熟的社會,沒有終極性追求容易墮入功利與庸俗,無以獲得精神上的歸宿,而沒有現實可感的目標,也會走向虛無,甚至失去方向感。所以說,黨在終極追求不變的情況下,為大眾勾畫出一個近距離的,經過執政黨與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這是很有意義的。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