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15 04:44: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在我縣的不斷穩妥推進,此項惠民仁政工作越來越深入民心。因其核心思想是“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的切身利益逐漸輻射到更多村民家中,是讓更多村民盡可能共享符合國情、利國利民、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大舉措。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農村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這充分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注重農村經濟建設,又要注重農村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此背景下,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筆者通過自己進駐*營村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的耳聞目睹及所想所思,在此談點鄙人的拙見。

一、現狀及條件

*營村現有24個社,1298戶,5080人。國土總面積17.6平方公里,有耕地3608畝,人均0.7畝,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甘蔗、蠶桑為主。*——昭通的交通主干線從村腹地里穿梭而過,村集市距縣城僅17公里,交通便捷。海拔1400米,氣溫比縣城涼爽許多,是避暑休閑的理想去處。具有發展集觀光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果園型”農家樂的優勢,這種模式才是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開發利用,也將為*營村插上騰飛的翅膀。*營村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選址在關井3社、4社,是*的低二半山區,具有熱區資源優勢。今年,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示范工作以來,筆者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座談與社農交心談心、深入調查。在了解兩社68戶生產生活、經濟收入、產業結構等自然概況的基礎上。鄙人認為在該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示范點有以下有利條件:

自農村體制改革以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共事,堅持科學發展觀,根據當地實際,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通過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圍繞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狠抓基礎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加強管理,農民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改變,民風純樸,村民謙虛好學,掃盲工作通過驗收,有豐富的水、日照等自然資源,是生產蔬菜和特色產業的好地方,曾有“白菜、西瓜盛產之地”的美稱。有一定面積的草山,農村電網改造已經完成,村級公路暢通,農村增收致富的能力得到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制定了具體的惠民政策,這些都有利于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

該村老百姓純樸善良,熱情好客。在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工作中,通過采取與村“兩委”召開黨員、社組干部、婦女代表會議,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幫助他們如何致富,如何才能發展經濟,老百姓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極為迫切,積極性高漲:一是要按照市、縣的要求,以“五村三化”為載體,加緊實施好“百村示范”工程是眾望所歸。二是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突出抓好“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圍繞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讓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理解和廣泛支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農”工作思路,讓各級各部門更加自覺形成重視“三農”——(農業、農村、農民)、關心“三農”、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良好氛圍。要大力做好推廣農業科技、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培訓和提高農民技能、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的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探索建立村民理事會等民主管理組織,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只有使億萬農民認識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業,才能最廣泛最充分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唯有如此,農業農村工作才能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農村也才能繁榮安定。

1、整合多方力量,共建新農村。依靠上級黨委政府和村“兩委”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多方溝通、協調,善于運用各種力量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產業。管井社村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科學技術運用滯后,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讓農民掌握適用生產技術,搞好科學技術普及,提高村民科學素養,加速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與運用,提高勞動生產率。

3、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為主體的觀念,走群眾路線。使農民懂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大勢所趨,機遇難得;使農民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在農村、農民受惠的仁政;使農民明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開農民參與就無法開展。堅持農民為主體建設新農村才能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從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把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政府推動建設新農村從要農民建設新農村轉變為農民要求建設新農村的自覺行動,使農民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

三、困難和問題

通過這一年來的駐村入戶,調研分析,筆者認為,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帶有共性和個性的問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困難。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自然條件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現代化水平低,投入不足,與城市的“剪刀差”越來越大。

二是農村文化教育、科技衛生、民生及社會事業幾乎難于適應群眾生活之需要。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沒有現成的工作模式可學習借鑒,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三是相當一部分村民思想觀念陳舊,傳統的生育、生產、生活、生計的思想觀念難以在短期得到實質性轉變。村民的整體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村農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都還很低,依法維權、合理表達訴求的意識不強,思想觀念、文明習慣、參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四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民勞動技能水平低下。各級各部門幫助農民實現自身發展和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的渠道還需不斷拓寬。近年來,各級組織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組織實施了小額信貸項目、農業科技扶貧和蠶桑生產等一些幫助農村脫貧致富的項目,但因資金額度小,覆蓋人群不夠廣,遠遠滿足不了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需要。

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服務力和引領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隨著鄉鎮機構改革等基層組織變化情況,村“兩委”班子建設有待加強管理。

四、新農村建設工作建議

筆者作為縣委下派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最大的一點體會就是我縣貧困面大,經濟基礎抵抗能力薄弱,財力物力支持不夠大,無資不能辦實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呼吁各界幫助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做好自己份內之事。真正落實“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執政方略。

1、政府主導、農民積極參與是搞好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新農村建設必須由政府主導推動,縣、鄉鎮兩級政府要切實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要通過制定和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和措施,指導和引導農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時要發揮農民的主動參與意識。新農村建設歸根到底是農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須將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統一到“自己的家園自己建”上來,讓農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熱、群眾冷”現象的出現。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要注重搞好試點,開展工作,既體現圍繞大局、又有利于爭取支持,再就是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量力而行,促進農村面貌有更好更快改變。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支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和勞務輸出,切實做好勞動技術培訓工作,把培訓農民和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搞好就業服務,積極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絡延伸到鄉村。

2、建好村級班子是新農村建設的保證。新農村建設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必須通過村一級“兩委”來具體抓落實,因此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內部具有凝聚力,橫向形成親和力,整體形成戰斗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的干部隊伍”村級班子,才能更好地帶領千萬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把“農村要致富,建好黨支部”,“農民奔小康,建設新農莊”的旋律進一步湊響。

3、調整和發展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農民增收是當前“三農”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我們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必須依托產業搞建設,把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好抓實。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有錢了,他們才會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我們的工作也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因地制宜,以生產發展科學化,突出地方特色,按照本地實際的村寨發展規劃,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特色發展主題,抓好“一村一品”建設,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種植業,特別是蠶桑、水果等經濟作物。抓好綠色產品為主的農副產品營銷渠道,選擇一些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產品市場前景廣的加工業主進行重點扶持,促使其盡快上規模、上檔次、上品牌。

4、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為億萬農民謀劃福祉的治國方略。在實施和推進中,國家必定會采取一系列的扶持發展政策。由此必將會吸引、帶動社會各方力量、各種生產要素投向新農村建設,其結果一定會有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明發展,極大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作為農村社會構成的主體,長期在農村生產、生活的農民,自然會成為新農村建設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5、“三清三改”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目前,農村的“臟、亂、差”現象還比較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抓住“三清三改”這一基礎環節,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抓起,從改水、改廁、修建村莊道路、支砌花壇、建綠化帶,種植行道樹、修繕村中壩塘、水塘等基礎設施入手,加強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設、積極引導和組織廣大村民參與村莊道路修建維護、環境衛生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中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的新型農村形態。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實現“新村新面貌,新村新形象”的目標。

6、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塑造農村新風貌。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建設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社組、和諧村組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開展“富裕在農家、學習在農家、美德在農家、和諧在農家”為主題的“美德在農家”活動,讓其圍繞家家學、家家議、家家做、家家樂、家家評等一系列融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于一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活動,使農村家庭樹立“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節約持家、和諧興家”的觀念,“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得到倡揚,村民的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識得到提高;從治理農村環境的臟亂差、破除舊的生活習俗入手,動員村農凈化、綠化、美化家居環境,搞好村容村貌治理,使家庭成員在創造美的環境中受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家風、村風、民風不斷好轉,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促進和諧村莊的建設,全面提升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在這些新型農民的影響和帶動下,基本達到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的基本條件。做到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對農業和農村加大支持保護能力的條件;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深得民心,并已開始取得初步成效。我縣進入了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又是一個矛盾的凸現期。目前,*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地區的山區農村經濟,其中大部分村寨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業“造血”功能較低。加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低,經濟發展總量不大,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受限,供需矛盾突出,并將長期存在。如果把*縣的農村與昭通市的其它農村相比較,*縣生存與發展的弱勢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決定了*縣新農村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決定了組織動員農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決定了全社會為農村參與經濟社會活動提供條件和支持的必要性。當前,我們所開展的新農村建設不同于歷史上曾經提出過的新農村建設,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與科學發展觀水乳交融的,和諧發展的,是一種內涵更深,領域更寬,范圍更廣的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以更強更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不懈地抓好新農村建設。

鑒于我縣“三農”工作的現狀,我們必須在新農村建設的觀念上再更新一點;領域里再拓寬一點;質量上再更好一點;步伐上再求快一點;措施上再多樣一點,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趕上全省乃至全國的步伐。也唯有這樣,才能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終極目標。進一步增強親民、安民、扶民、富民的意識,營造良好氛圍。總而言之,我縣絕大部分人口是農民,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全縣的發展,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小康,只有讓農民群眾真正富裕起來,全縣才會真正又好又快發展起來。讓農民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黨中央英明決策的最佳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