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效性思考探究
時間:2022-09-15 04:43:00
導語:德育實效性思考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也是城市學校和山區學校都不能忽視的問題,更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關鍵。中小學教材改革今年已逐步過渡到畢業班,基本完成改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新課改的實現并不意味著教育改革的實現,怎樣揚棄過去因要分數而褻瀆了教育斷送了德育的弊?。辉鯓颖苊獾掠僮髦小耙徽f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怎樣科學地把實際操作與課改精神相結合,辦好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等,成為素質教育,特別是落后山區素質教育要解決的迫切課題。
一、引言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導下,抓住機遇,尋求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我國的種種因素造成人才稀少,直接影響到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人才問題的解決是目前一個關鍵問題。廣義上的人才,并不僅只是指掌握尖端技術的幾個精英,它還包括著全民的整體素質,整體形象,以及精英們的道德水平等多元狀況。因此,要解決我國人才問題,首先就得提高國民素質,要提高國民素質,就得把基礎教育及其基礎教育中的德育放于優先發展的地位。中國正在走“第三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是經濟的飛躍,隨之就要靠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占9億多,占絕大多數,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任務艱巨。因此,農村教育和教育的科學性更應去關注,特別是思想教育的實現,它關系到中國大多數人的穩定與發展。
也因此,順應歷史潮流,貼近中國國情,充分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把青少年培養成“四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用一個概念——道德——包括。”①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學中,不論什么課題,處于普遍的和統治的地位。”②洛克說:“我認為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缺少的。”③可見,以德育人是育人的關鍵和核心,思考它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特別是新課改推行的今天,學習科學方法,應用科學去實踐,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更顯得負責和務實。
以德育人是教育事業最大的根本,分析影響德育實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探究則是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新課改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就德育這一塊而言,大體有以下一些精神:
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要確保獲得知識的與技能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同學們的獨立學習、師生的單邊被動關系,學會交流與合作,雙向互動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情感,學會待人接物,學著做人。
3、在管理和評價上,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因地制宜,改變因不合理的比較與選拔,傷及師生情感,造成無感情的追求“成效”等狀況。
就總的精神而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強調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節的滲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節,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命運,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解讀了新課改關于德育方面的精神,再回顧我們曾用的教育模式及山區教育的環境(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比較之中不難看出距離和難度,也讓人擔憂,中國的國民素質教育不容樂觀,特別是占多數人口的山區教育。作為中國廣大山區之一的小河鎮,教育落后,德育的實效性與新課改的科學實踐如何,就更值得思考和探究。小河鎮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的山區,但分析小河鎮教育的現狀與前景,多少能看到中國教育的某些層面,作為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關注山區教育,群策群力搞好山區教育,培養好國家需要的人才。這也是黨和國家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中的一貫精神。
鄧小平說: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不管是農村教育,還是城市教育,這是一個大方針大方向。但是,我們看問題要辯證地去看,城市與農村有地理之別,人文環境之別,要因地制宜的去實踐國家方針政策,不能一個標準,總的精神要有利提高學習與工作的積極性,有利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青少年及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態度端正。結合新課改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得認識到城鄉差距,有針對性的去分析解決問題,才能讓德育做到實效。以下我就結合我所看到的想到的,拋開城市教育,專門分析我所在山區小河鎮教育的情況。
二、xx鎮德育的現狀與改革探索中的問題
如果說中國封建社會的八股文抑制了中國人的創新思維滯后了發展,那么,追求分數的功利教育(應試教育)不僅只是阻礙了xx鎮的國民教育,它還造成了xx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危機。
(一)分數統治當前教育
xx鎮附中的教育成績,近年來一直走在全縣前列,曾連續三年中考獲全縣第一名,七科平均分分別獲全縣第一名,受社會高度評價。我作為好成績創造者之一,卻為這“光榮”高興不起來!作為當事人,也是最知情者,一方面覺得工作得累,壓力太大,動力卻沒有,另一方面,也在深深的擔憂。
素質教育提倡多年,新課改也常學習,假期培訓,但在陳舊的評價體系面前,在成績論英雄,文盲半文盲的人文環境下,新理念對當地教育者而言只能是望洋興嘆,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個“優秀”的學生就等同于一個創造高分者和一個考出高分者。在這樣的輿論評價和工作考核評估面前,再加上特殊的獎懲辦法,即平均分倒數者,學生進所謂的素質班(即慢班),教師到不通公路不通電的村級小學任教;輿論引導學生一定要選上一年考高分的教師等等。為了有面子被社會認為是優秀教師或不被調入村級學校,教師們找周末,延長晚自習,更甚至中午1點鐘還插補一節課,怕對手打敗自己,教研也是一個人的教研,談不上交流,談不上合作,同級同科的教師差不多成仇人等等。有競爭是好事,但不可思議的競爭就會讓人心變態,一個思想為功利吞食了的教師,試問,能教出一個健康的學生嗎?競爭是現代的,評價是古老的,這半古裝半現代的戲,雖好聽好看,但不倫不類。分數可貴,時間加汗水就更可貴,誰會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培養,那是政治教師的事,談什么滲透于各科;談什么鼓勵手段,考高分可以,考低分免談;談什么各科發展,“應試科目都考不好,還能提高素質嗎?”某些領導們的邏輯成為真理。這是教師教書方面的情況。
對于學生而言,處于貧困山區,能考上中專中師有工作則是光宗耀祖,眼中自然就只有分數了。從2001年開始,我縣不包分配工作了,學生、家長就認為讀書無用了,考大學太長遠投資,投資不起,貧困學生紛紛輟學。為了實現全縣掃盲普九過關,教師挨家挨戶把學生請回教室。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學,學生曰:“你求我回來的,我能坐在里面已經不錯了,要不然,我早到昆明打工去了。”這樣一來,教師與學生的感情惡化,就談不上以情動人了。這樣危機性的教育,導致全鎮成績從2004年開始,由全縣前列落居中下水平,若其它鄉鎮情況不雷同于我鎮,那一定是倒數,說到底,功利教育讓人輝煌過,也必然要讓人失落。
據我調查,考入高中的學生中,我鎮學生數學下降最快,追其原因,某數學老師違背規律,在初中就給學生的一切開發完了,上高中不補習不強迫做作業了,自由了,自覺性各方面下降,成績能不下降嗎?還有,對史、地、生一樣不懂,原因在于它們不拿來參與中考,所以當年沒學。不難預測,高中教師的苦衷。
(二)改變只要分數的功利教育現狀
諸多問題,得益于長期進行做生意式的功利教育和功利引導,它褻瀆了教育的初衷與本質。
1、注重家庭與學校教育的配合
要改變這一切,應首先教育家長,不要把送子女入學看成是生意上的投資,應主動教育子女,并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應端正態度,引導學生做到“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和學會做事”,首先就要有品德去做好人。這要求各科教師要做好養成教育,從小事情做起。例如,要愛國,首先就要教學生愛家愛父母,到一定程度,他自然愛國;講話走路能做到“輕輕的”,自然不易沖動干壞事等。
2、調節好師生關系
教師不應為了自己的功利,硬拉著學生跑,注重學習適度問題,不能把后進生逼成仇人,把優秀生搞得老氣橫秋,少年早熟,泯滅人性之類的。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上了,那是自愿,有動力,教師不能把學生午休時間也用上,那不但無動力,也不科學。
3、合理使用評估手段
領導者也要用科學辯證實際的評估手段,不要首先就把教師用上一年的考分分出個三六九等,那僅只會鼓勵到個別教師,反而傷害極大多數教師,甚至也會逼著教師們的價值觀改變,從長遠看,這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德育的實現。
三、避免德育過程“一講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
一談到教書育人,人們都能認識到關鍵在于育人,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沒被注重或有意淡化育人的地位,家長們的心態更是單純得可愛,認為送子女入學就是多認識幾個字,到城市去打工好找廁所和路牌。除了學校與家長的認識和實施不到位外,在山區而言,孩子的成長中,品德不健全的原因還來自于文盲半文盲家長言行的負面影響。
認識環境的負面影響和正面內容的缺少狀況
在xx鎮,人們常用的一些“你好,謝謝、請”這些日常用語往往被一些“老子、媽的”等取代,甚至有老師在課堂上也常用來表達個性。最可悲的不是說臟話,而是有人說出臟話時,聽眾無動于衷,感覺就像熟人遇見打招呼一樣正常。這也是養成教育、細節影響、言傳身教的“成績”,可惜內容沒有改成大眾化文明的東西,但也值得欣慰,用此教育方法,糾正教育內容,且不就是德育實現的希望?
環境對一個人的人品影響最大,若德育只是叫口號,不處處設防處處引導,措施不具體,往往是影響德育實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家庭環境中,任何一個父母也希望教育好孩子,在農村,比城市好一些,父母單純,負面影響也只是說臟話。但這也是最普遍的現象,學生被第一任老師——父母所影響之后,較難幫其改正。
像xx鎮這樣的貧困山區,黃、賭、毒之類的負面影響基本沒有,相對而言,環境負面影響不突出,但同時,正面影響也不突出,人們單純得不懂集體主義、貢獻、抱負、責任之類的東西,學生的德育在家庭中僅限于孝順之類,若在學校再不接受更多德育內容,作為受體的學生,一旦走出學校,在社會中更會被不道德的東西占上方,填補到心靈的空白,這也是農村思想單純的可怕之處。
所以,農村德育與城市一樣難抓,一樣不能輕視,那種認為農村孩子單純就把應分配的時間拿去追求分數,輕視和占用德育的時間與機會的認識,是極端錯誤的。而從xx鎮目前的實際看,對德育的認識就是處于這種狀態,導致指導思想片面性、無針對性,方法和手段也不重視,更談不上科學性。
沒有思想品德的內容且不說,還有一些環境的負面影響,這對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而言是可悲的。有提醒的情況下,大家也有熱情,也懂德育,但操作起來就一筆代過,隨便說教一下,不會深入人的內心,不去回饋一些信息進行分析、進行總結與改革。
避免德育做空
1、德育內容的注重
小學生一講到愛國,他們都能背“我愛北京天安門”之類的,但他們能體會嗎?這可能到他們長大了懂的時間,已經培養不出那份感情來了,與其這樣大而空,到不如叫他們每頓吃飯親自盛一碗給爸媽,長大之后,這種由小感情培養出的大感情更有可能把家鄉、國家放在心中。
如果不重視德育,不把德育工作細化,不去實施,即使培養出人才,能造原子彈,若道德水平沒有,他拿來打人民,那我國寧愿一個這樣的人才也沒有。本校一位老教師,教了好幾位弟子,現在成了同事,他們遇見這位老教師連招呼也不愿打,這位老教師跟我埋怨過不止一次。我想這就是以前他們把德育丟掉搞分數大戰的結果,希望這個惡性循環不要再在下一輩人身上發生。這幾位我的新同事幾年后閑談不會再提及他們的學生不禮貌之類的話。
2、方法的應用
除了重視德育內容,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對山區學校,信息有限,但我們可以用板報宣傳間接學習,教師以身作責之類可看的入手;還要從聽覺上感染、糾正,例如文明用語的使用;更要培養用心去感受,培養學生的自悟能力,自己想通的才深刻;還要學會用潛移默化的方法,作為一個長期的計劃,不要只注重短期效果和用短期效果去衡量偉大的德育方法,甚至去否定它。
只要我們重視,再細心探究,在探究中細化方法,就能增強德育實效性,避免德育大而空,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但一定要小心,不能心急而走極端,思想上的東西搞壞了比什么都難改正。
四、應用新教改之中的科學,適應山區德育發展
(一)讓新課改適應山區德育發展需要
德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德育也必須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正好給我國教育的更新及科學性帶來了希望,特別是廣大山區的教育,正有待于改進,帶給社會發展更好的服務功能。山區貧困的實際,導致大部分都只能完成基礎教育,不能上大學,像xx鎮的學生,每年畢業三百人左右,上高中的不到一百人,絕大多數畢業就到昆明打工去了,這些人的素質如何,不僅是影響到農村的發展,還影響到城市,他們道德水平良好,在勞動鍛煉中,各種崗位上,他們其實也是我國的建設人才,或者說也會成為人才,相反,道德水平不好,就容易影響社會發展。因此,在農村學校,中學畢業前培養好學生的道德水平比城市中學更要緊迫。好在,新教改強調了地區差異教育、養成教育、實踐教育,這些科學而實際的方法,更有利于我們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有素質的人,只要我們真正吃透和應用這些方法,就可以避免向大城市輸送破壞者。
(二)注重山區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對待其需要
山區與城市相比,城市學生更有機會接受再教育,而山區的大部分孩子,基本上初中畢業后就只有自我教育的機會了。從這個實際,德育的實現目標要比城市提前,這正好是新課改中分三級教育、地方教育因地制宜的精神,要結合此精神,更要結合山區客觀實際,做好德育計劃,由于時間短,方法要得當,時間上和意識上更不能放松,到時候才能達到預期目標。若沒有意識到這些,就易給社會帶來災難。
xx鎮的教育應注重德育,德育的過程要講實效,這就得應用新課改的方法。只有這樣,xx鎮的教育前景才會良性循環,也只有這樣,對社會才負責。
作為教育之最大根本的德育,它的實效性,特別在農村教育中的實效性如何,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國家的發展與穩定。教育要為政治經濟服務,德育作為重要的政治功能,如果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都解決不好,教育就會走向歧途,誤人誤國。新課改有針對性地認識到,德育要有實效,不能把它定為一個科目,它應貫穿于各科之中,因地制宜的實施。作為農村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不管怎樣特殊,都離不開改革,揚棄以前不科學的因素,應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德育,一個老的問題。
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的精神價值正處于轉型時期、重塑時期,它是否能轉到良性的方面,這得看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如何。在第八次新課改中,已經注重這個問題,進行了科學化的改進,但也有待于德育過程中實踐的科學性,新課改在德育方面內容的科學性,并不意味著德育教育的實現,實踐才是關鍵。怎樣揚棄過去因要分數而褻瀆了教育斷送了德育的弊??;怎樣避免德育操作中“一說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怎樣把課改與實踐結合,提高國民素質,特別是落后山區的國民素質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德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方式方法的可靠性與科學性的綜合。我們只要多對德育實效性加以研究、重視,以新課改為指導,結合本地實際操作,一定會解決好德育這個老問題的。
- 上一篇:農村課余文化活動思考
- 下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