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14 02:11:00

導語: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交流材料

近年來,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立足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有力促進了農業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農村不斷繁榮。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47.7億元,同比增長15.9%;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在省率先建成農產品加工百億元縣(市),被評為“全省農產品加工先進縣(市)”。年,預計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52.6億元,同比增長10.3%。

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導,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

按照“高效、優質、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實現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突出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圍繞水稻、棉花、油菜、水果、畜禽、蔬菜、水產等優勢產業,以種植業板塊、畜牧小區、水產片帶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高產創建活動,鞏固糧棉油生產,大力發展水果業,突破性發展畜牧、水產業,形成了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競爭力強的高效產業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00萬畝優質糧棉油基地、10萬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3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0萬畝精養水產基地、100萬頭生豬、900萬羽家禽基地、8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等六大農業基地。

(二)突出綠色環保,加快發展生態農業。一是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加大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大力實施“一建三改”,全面推廣“豬-沼-果”、“豬-沼-菜”、“豬-沼-漁”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年,新建戶用沼氣池5500個,全市60%農戶完成沼氣池建設,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應用面積達30萬畝以上。二是著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建立“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用”一體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效性。近年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30余萬畝,減少化肥投入1萬余噸,年節約生產成本1億元。三是大力實施綠色控害工程。強化病蟲動態檢測,大力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粘蟲膠帶等殺蟲技術,堆草誘捕、黃板誘殺等綠色植保技術,降低農藥使用量。

(三)突出休閑特色,積極發展觀光農業。搶抓省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機遇,充分利用區位、自然生態資源和民俗文化等優勢,制定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從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加大對休閑農莊、農家樂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今年,成功舉辦第九屆·桃花藝術節和首屆環自行車賽,接待省內外游客30余萬人次。仙女鎮煙墩包村(步步升文化旅游村)被評為全省旅游名村,步步升手工布鞋被列為全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功入選上海世博會“中國元素”活動區。目前,全市發展生態休閑農莊138個,農家樂242個,年實現營業收入5000多萬元,上繳稅金500萬元。

二、以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為抓手,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堅持把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措施來抓,加快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做大支柱產業,做強龍頭企業,培育精品名牌,建設特色園區,實現由簡單食品保障向多功能擴展轉變,走產業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之路。

(一)抓龍頭,實現產業化發展。堅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大力推行“直通車”服務,強化政策引導和要素傾斜,著力解決企業在用地、資金、用電、用工等方面難題,通過擴容增量、技術創新、裝備更新,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堅持引進和培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由分散化發展向集群化發展轉變,形成了食品釀造、紡織、果蔬、水產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群。目前,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03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3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宜昌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4家。年,預計全市規模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05億元,同比增長14.7%。酒業完成與維維公司的股權重組,年預計實現產值48億元、稅收2.5億元,分別增長17.1%、30.2%。奧美公司投資2.75億元的醫用再生棉項目正抓緊建設,竣工投產后可新增年產3000萬包醫用敷料、1.2萬噸特種棉紗生產能力。酒業產業集群、奧美醫用紡織產業集群被列為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二)抓名牌,促進品牌化發展。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制定品牌發展規劃,出臺《市爭創名牌獎勵辦法》,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爭創精品品牌。精心組織申報國家、省級精品名牌,不斷壯大精品名牌陣營。“”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謙泰吉”、“今貝”等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牌白酒、白洋牌柑橘、百里洲牌無公害砂梨、九龍牌仙米、星牌食用植物油等5個產品被評為省名牌產品。目前,全市農產品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中國名牌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2件、省級名牌產品5個。

(三)抓園區,推進集約化發展。積極探索園區共建、資源共享的運作模式,堅持“誰引進、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實行稅收、產值、獎勵及配套資金跟著項目走的政策,引導全市項目資金集中投向園區、工業項目優先安排到園區。經濟開發區大力引進和發展食品釀造、紡織企業,著力打造全省重要的釀酒工業、紡織工業基地,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21家,年預計實現產值60億元,上繳稅金2.5億元。安福寺工業園大力發展食品、水產品加工等產業,著力打造最大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累計引進11家果蔬食品加工及關聯企業,實現產值22億元,上繳稅金2560萬元。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0%以上集中在園區。

三、以推廣農業科技為突破口,加快農業服務方式轉變

積極推廣運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和新模式,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由依靠傳統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轉變,走“科技興農”之路。

(一)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廣優良品種、輕簡化栽培技術,建成柑桔核心示范園1.7萬畝,優質油菜示范片1萬畝、高標準安全菜園1萬畝及馬鈴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栽培技術核心示范區100畝,農業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培養科技示范帶頭戶5000戶,輻射帶動農戶5萬多戶。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各類技術培訓1200多場次,培訓農民3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20多萬份。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全面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目前,全市農機裝備總動力70萬千瓦,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到76%。

(二)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先后頒布柑桔、砂梨等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加大企業標準、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執行力度,強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管理,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目前,全市已申報認證31個綠色食品、30個無公害食品。問安優質稻示范區、白洋柑桔示范基地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質量安全的檢測、管理和監督,投資400萬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縣(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有效地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加強農業生產服務。一是健全完善農村“以錢養事”新機制。積極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業、水利、畜牧獸醫、文化、村鎮建設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大力開展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機作業、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廣“農信通12580”、“農技110”等信息服務方式,進一步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全方位構建市、鎮、村、戶四級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年,累計提供專家咨詢3.5萬人次,田間現場解答1.2萬人次,涉農信息3萬余條。三是建立健全農資服務體系。深化供銷體制改革,建設布局農資連鎖店400多家,采取連鎖配送、廠家直供等方式,推進“放心農資”下鄉。年,供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20多萬噸,平均供應價格比市場價低20%以上。

四、以培育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加快農業組織方式轉變

按照“發展與規范并重,鼓勵與扶持結合”的原則,著力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大力扶持農村種養專業大戶,實現了從單一主體向多主體參與轉變,走組織方式創新之路。

(一)加快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圍繞優勢產品和支柱產業,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農村能人和涉農部門領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外聯市場、內聯基地的中軸作用,密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鏈條,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目前,全市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109家,涵蓋種植、養殖、漁業、農業服務等行業,擁有社員3500多人,輻射帶動農戶9萬多戶,協會成員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問安龔坪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省十佳農機專業合作社”。

(二)積極搭建農超對接平臺。搭建多形式、多層次的農超、農企對接平臺,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全國農交會、農博會等活動,促進資源互補和市場對接,變“收購”為“采購”,實現生產基地與超市、企業“共贏”。年,成功舉辦“漢宜農商農超暨宜昌優質農產品進漢推進會”,與武漢、宜昌等大型超市和采購集團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現場簽訂對接項目10個,合同資金5.9億元。白銀紡貿公司與1.2萬戶棉農簽訂5.3萬畝的“售棉訂單”,為棉農提供種子、市場信息和技術,帶動會員戶平增收300元以上。

(三)大力扶持種養專業大戶。在穩定現行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轉,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著力培育扶持農村種養大戶。統籌各類強農惠農政策和資金,整合各方面技術資源,積極引導種養大戶與農業龍頭企業有效對接,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解決種養大戶的資金、技術難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雅源薯業公司與種養戶簽訂種銷合同書,統一提供薯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價格回收,帶動發展紅薯種養大戶400多戶,年紅薯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創收2000萬元。

五、以多元化投入為支撐,加快農業投入方式轉變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積極爭取上級農業專項資金,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實現從政府主導向多方參與投入轉變,走多元化投入之路。

(一)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緊緊抓住國家、省增加農業投入的機遇,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業生態建設和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打包成捆,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年,爭取各類農業專項資金1.97億元,完成了白洋向家壩等3處堤防險工險段整治,魯家港、石子嶺、火山口、向家壩等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沮漳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通過“一折通”形式,發放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能繁母豬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各項惠農資金7879萬元。

(二)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市級財政加大對農業的傾斜力度,按照每年增幅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安排農業財政資金,同時財政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年,投入配套資金近1億元,實施仙女桃花垱、問安萬店、百里洲鴨子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和安福寺低丘崗地改造項目。投入1.6億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700處,清淤維修主干渠道1200公里和排灌渠道650公里,新建末級渠系50公里,修復水毀工程26處,整修堰塘650口。

(三)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農業發展資金,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農業開發。制定出臺《市農田水利建設以獎代補辦法》,采取拍賣、租賃、承包及收益權抵押等方式,積極引導個人、企業及其它經濟組織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拉動了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投入。近三年,全市發放以獎代補資金1.5億元,帶動社會投入近6億元。積極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農業小額貸款業務,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拓寬農業發展資金渠道。年,市農村信用社、農行支行、郵政儲蓄銀行支行等金融機構共計發放貸款11.8億元,其中90%資金投向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