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鄉一體化具體措施范文

時間:2023-09-27 18:2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推進城鄉一體化具體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推進城鄉一體化具體措施

篇1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China's agriculture,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ut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experience and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經驗;措施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experience;measure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4-0094-01

1 相關概念

1.1 城鄉一體化的定義。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1.2 城鄉一體化的特點。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 廣東佛山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做法和經驗

推進農村制度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具體方面,佛山提出了著力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創新農村體制機制;二是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切入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三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著力點,全力解決民生問題。同時配套了21條政策措施,其中有不少是對農村制度的創新發展。比如“鼓勵自愿放棄宅基地使用權且符合規定的農村居民進入城鎮購買自主用房,并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等等。

3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3.1 系統把握、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一是城鄉統一規劃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按照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要求,做好總體規劃,明確各個區域的功能定位;立足現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城鄉發展基礎,有效整合城鄉資源,加大投入,指導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的綜合協調發展;加快“城中村”改造,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推進農村融入城鎮、城市的進程。二是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是城鄉一體化的基本保證。認真研究各項政策,加大對農民生產、生活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一步投向小城鎮建設,完善城鎮社會功能,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向城鎮集聚,增強現有城鎮輻射帶動功能,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一體化發展的局面。三是促進城鄉自由流轉是城鄉一體化的主攻目標。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同時,健全勞動力轉移服務網絡,搞好培訓、中介、跟蹤管理、權益保護等一條龍服務,暢通勞動力轉移渠道,鼓勵、引導和扶持農民進城務工經商。

3.2 掌握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路徑。

一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我國應該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費比重,降低投資的比重,使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逐步達到能夠使經濟長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水平。二是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是應該從體制上解決城鄉居民機會不均等和勞動力市場的地區分割問題。我國需要創造條件盡快取消對農村居民的各種非國民待遇的政策規定,使得農民有與城鎮居民均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法律環境。三是依靠科技和制度創新繁榮農村經濟。需要繼續加強農業科技研究,通過引進良種,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等措施促進農業豐收,提高農民收入。還需要健全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積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工商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3.3 建立健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合理機制。

一要建立健全“有進有退”的政府引導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的實踐過程中,關鍵是在于政府正確定位、科學引導,樹立政府在管理市場經濟過程中“有進有退”的新理念。把支持農村、關心農民、調整農業擺到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以建立公共財政、滿足人民公共需要為目標,加大政府對公共產品和農村、農業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從體制機制上發揮政府對農村、農業等基礎設施投資的“引致效應”,形成政府啟動與引導、市場(社會)公共參與,農民積極響應的運行機制,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和發展。二要建立健全按規律、規則調節資源配置的市場推進機制。市場機制是市場內在的主體機制。一方面,通過政府對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完善與嚴格執行,充分維護公平與公正,不斷凈化市場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建立健全社會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市場配制機制,進而形成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經濟機制。三要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產業支持機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經濟是基礎,工業是動力,三產是后續動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必須按照規模化、基地化、企業化和標準化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培植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挖掘本地有特色及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的整體實力,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涵蓋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①統籌城鄉教育事業發展。②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大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力度。③統籌社會保障,積極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1]胡同恭.論工業反哺農業[J].現代經濟探討,2005.

[2]周克任.“三農”問題的實質、特點及其解決途徑[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5.

[3]趙學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利益保障問題初探[J].經濟論壇,2006.

篇2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煤電鋁一體化、傳統建材與現代建材一體化、農工商貿一體化、統籌城鄉一體化、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一體化,先后投入數億元資金并出臺扶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型城市轉型,財政實力不斷壯大,為全市保穩定、保運轉、保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保障。如何充分發揮財政職能,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市財政局提出以下具體措施:

一要大力培植財源,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財力支持。圍繞全市經濟發展重點和財政工作實際,大力支持項目建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骨干財源;突出支持工業園區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構筑板塊財源;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培植區域財源;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及農村城鎮化發展,建設農村穩固財源。

二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支持產業升級轉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藥引子”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圍繞全市打造煤電、鋁業、水泥、新興產業4個百億元集群,加快資金整合步伐,重點支持產業升級、資源循環利用、低碳經濟發展的項目建設。通過投資擔保籌資等財政投融資杠桿和渠道,粘合、吸引、凝聚社會的民間資金、銀行資金等,形成各路資金合力支持產業發展、升級、轉型、培育新興產業的格局。同時加快財政投融資平臺的建設,推進國有股權的管理和經營,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

篇3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 就業制度 改革 掇刀區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思想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潮流蓬勃興起。城鄉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空間景觀等多方面內容,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城鄉統籌在初始發展階段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進入21世紀后,二元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發展的新階段,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

城鄉一體化的最大特點在于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就業作為社會極度關注的焦點,逐漸成為檢驗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志。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專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于城鄉一體化視閾下就業問題的探究:楊兵經過不斷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制約城鄉一體化就業問題解決的最大障礙在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趙芳認為,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人為地設置障礙,把人分為城市人和農村人;張玲指出,這種戶籍制度影響農民向市民的轉變,阻礙了農民工的流動就業,也導致了我國城鎮化水平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以破除傳統的二元戶籍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統一體化建設在一些地區展開,該政策的實施能否有效解決長期就業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現實議點。

二、研究設計

1、調研區域概況

本研究選取的試點李寧(荊門)工業園位于湖北省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之一的荊門市掇刀區,現有職工8000人。該工業園的建成吸納當地大量剩余勞動力,為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并在招工、用工以及職工的管理等方面有較多的成功經驗,值得進行進一步的總結并進行推廣。該企業在促進城鄉就業一體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措施和制度來講概括如下:一是勞動報酬方面,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健全、準確、系統以及高效的工資發放制度;二是休息休假方面,工業園內實行標準的工作時間制度,制定了明確的休息休假配套的制度措施;三是員工待遇方面,進一步縮小員工中城鎮與農村的差距,努力提高農村員工的生活質量,著力解決農村員工的住房問題,穩定員工隊伍,促進李寧產業園的穩步發展。

2、調研情況說明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和結構式訪談兩種形式。課題組于2013年7月就李寧(荊門)工業園內員工的工資報酬、休息休假、社會福利、勞動保護以及職業培訓等方面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其中一線職工問卷發放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6份,問卷有效率為97.33%;管理層問卷發放50份,回收份有效問卷41份,問卷有效率為82%(抽樣分布詳見表1)。問卷設計的題目進行編號,使用Visual Foxpro9.0和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三、調研結果及分析

對于員工的具體狀況,課題組從工資報酬、社會福利保險、勞動保護、休息休假、職業培訓五個方面進行調研。

1、工資報酬

在所調查的146名員工中,月工資在1500—2500元之間的有96人,占總體的65.75%(統計數據詳見表2),該工業園的工資高于該區的整體水平。就員工進入工業園有無收取押金之類的額外資金,管理層和員工的回答就有高度一致性。其中員工中有91.8%的選擇“沒有收取過”,而在管理層中有95.1%的選擇“沒有收取過”。該數據說明,李寧(荊門)工業園在招聘過程中采取嚴格、規范、合法的程序,切實保障了勞動者權益,杜絕類似于像一些廠家那樣,依靠收取押金等額外資金來遏制員工離職等現象的發生。

2、社會福利

就“五險”投保情況的對比,員工和管理的回答有著明顯的差異,對此筆者在訪談中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工業園為每位員工都按照國家規定參與“五險一金”,由于員工少有注意并應用所投的保險,所以對于自己所投的保險很多員工也是處于一種不知情的狀態。當前員工對于自己享有權利的了解比較缺乏,需要引起工業園的高度重視。

3、勞動保護

該內容主要從工業園的具體工作來進行調查,統計數據表明,工業園在“宣傳安全知識”和“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兩方面做的比較好,這與對員工的調查中,有關安全知識職業培訓的結果相符合,在員工中有64.6%接受過安全知識的培訓。安全培訓作為安全生產的第一步,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貫穿員工在工業園的整個歷程,是對員工生命保障和生產順利進行的防線。

4、休息休假

員工的回答中,有36.7%的員工選擇上班時數為“8小時”,而在管理層的回答中占比例最大的是“10小時及其以上”,究其原因,公司的工資制度使得有些員工為了獲得更高的工資而自覺加班,在原有規定的產量的基礎上再獲得額外的收入。對于國家法定節假日休假情況,該工業園能夠按時、按量為員工進行放假,充分保證了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利。此外調研發現,女性員工的“帶薪休假”的權益得到較好保障。

5、職業培訓

調查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員工能夠得到相關職業培訓,78%的管理層經常為員工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以安全知識和職業技能為主(多選),分別為64.6%、48.3%,說明這些職業培訓對于工業園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相關政策與建議

1、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二元戶籍制度更為根本,只有對之進行改革才能消除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2001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打破城鄉界限、實行城鄉戶口登記一體化”以全面放松對小城鎮常住戶口的管制。今后的工作應從人民的意識強化抓起,加大對戶籍制度改革中與就業相關的配套制度措施的宣傳,讓勞動者真正的意識到政策的支持,以便準確定位。

2、配合企業拓寬就業信息的宣傳平臺,最大程度讓勞動者獲取相關就業信息

工業園區除了普遍的網絡、平面廣告等宣傳方式外,可以通過制作企業宣傳視頻全方位宣傳企業特色。企業可以單獨設立招聘中心,以規范化的流程和詳細的講解讓勞動者獲取就業信息。有關部門應該定期收集本地區下崗失業勞動者的信息,讓這些勞動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新的工作,避免因失業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3、努力加強企業、勞動者雙方面培訓,雙方面提升整體素質

可以通過座談會、觀摩考察等方式組織本區內各個企業的管理層進行交流學習,這樣推廣了成功經驗,使企業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利發展、共同進步”的良好發展格局。另外,還要加大對勞動者尤其是本區對失業、待業人員的技能培訓的資金支持,讓更多的失業、待業人員掌握更多的職業技能。

4、加快社會保障、維權體系的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

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解決城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問題,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業機制的重中之重。考慮到農民工文化素質低、維權意識薄弱等固有的特點,在社會保障和維權體系方面追求平等性的同時更要加強對農民工的保護。農民工進入城鎮務工勢必會涉及到家庭、子女等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該以此納入城市公共服務的范疇,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的劣勢地位,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系。

五、結語

掇刀區在推動城鄉就業一體化的相關舉措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擴大就業制度改革的社會影響力,應在招工、用工等方面做出細致的調整,推動就業問題的進一步解決,以此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推動就業城鄉一體化,政府部門應努力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實現社會和諧與經濟健康發展。

(注:本文屬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基金重點團隊培育項目(126619001)。)

【參考文獻】

[1] 楊兵:對中國城鄉一體化問題的反思[J].經濟縱橫,2006(6).

篇4

【關鍵詞】統籌城鄉;贛州;建議

一、贛州市城鄉差距的原因分析

縣域經濟不強、城鎮發展滯后;贛州在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大市,工業不夠發達,大部分行業居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深加工相對滯后,缺乏具有較強帶動力、輻射力的大項目。“以城帶鄉”能力還較弱,加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對農民的吸納能力有限,導致城鎮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不強。財政投入不足、配套改革相對緩慢;由于體制的限制,無論是公共設施投入還是產業發展扶持,均與城市和工業相差甚遠,大部分還是靠農民自籌。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農村、農民自身的發展水平不高。在土地實行后,農村改革目前僅林權制度改革進展較快,其他如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較慢。地理環境影響、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贛州地處南嶺、武夷、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城市規模小,農村廣裹,尤其是大部分鄉村地處偏遠,交通、通訊不便,城市的輻射能力有限。特殊地理環境決定著贛州市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差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小、弱”,農產品轉化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流通滯后,缺少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流通服務的各類中介組織。

二、建議采取的具體措施

(1)逐步破解體制障礙,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對持農業戶口進城轉化為新市民的,一律登一記為居民戶口,條件按目前農轉非的條件執行。二是創新土地流轉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在“依法、自愿、有償”和不改變農用地性質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實行轉包、租賃、互換經營、入股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轉。其次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形式,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用地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盤活農村宅基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最后試行土地及宅基地置換制度,在城郊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對自愿放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農戶,換取城市戶籍和安置費用,消除其后顧之憂。三是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第一,實行統一的就業政策,形成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城鄉統籌就業的勞動就業格局。第二,強化就業服務,建立鄉鎮、街道、社區(村)勞動保障平臺,形成統一的就業信息網絡體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統計制度,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第三,整合資源,將農民知識化、城鎮居民職業化、農村黨員培訓等所有培訓資源捆綁在一起,統一計劃、統一管理、分口培訓,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2)完善投入支持機制,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第一,完善財政支持政策。一是確定財政支農投入的比例。可以考慮財政用于農村的比重劃定一個基本的比例,列入預算。二是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涉及公益性的支出,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涉及準公益性的支出,政府以獎代補為主;涉及扶持性的支出,以政府貸款貼息扶助為主。第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積極發展農業保險。針對農戶生產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弱的實際,建立和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信貸經營機制。積極培育支農金融組織;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聯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創新農村信貸抵押擔保形式。有條件的縣(市、區)可組建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農業信貸擔保公司,解決農民貸款難和村鎮建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支農。在切實維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利用政府貸款貼息的辦法和通過稅收杠桿的調控,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逐步建立以政府、農民、金融機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體系。(3)加快城鄉產業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協調發展。第一,合理區劃產業布局。對全市產業發展進行區域功能劃分,合理布局工業、農業、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一是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二是高新技術發展區。把中心城區定位于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和以金融、旅游等為主的高檔商務區。三是產業承接區。港澳粵及海西產業轉移承接走廊的縣(市)可作為優勢資源深加工區和勞力密集型的加工區,鼓勵發展特色產業。第二,引導產業聚集發展,促進產業關聯融合。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確定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集中人才、資金和技術進行開發,采取土地、人才、產業“三個集中”。打造城與鄉、工與農之間的產業鏈。(4)努力消除城鄉建設差距,實現人居環境的等值化。第一,加快中心城鎮建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大前提下,重點抓好中心城區—縣(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農村社區六級網絡規劃;一是中心城區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中心城區的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促進人口的轉移和集聚。二是按照“集聚產業、集合人口、集中資源”的要求,把瑞金、龍南兩個次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為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給“草根”經濟以發展空間。第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著力推進農村公路網絡化和城鄉公交網絡化,擴大城鄉公交服務范圍。二是加快推進城鄉水電一體化,按照城鄉同網、同質、同價的目標,逐步解決農村水電安全問題。三是加快推進城鄉信息一體化,推動數字鄉鎮和數字社區建設。第三,加快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在城市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創新環保和能源監管機制。二是積極開展農業污染整治,推進農業病蟲害防治由工程技術向生物技術轉變。三是加大生活垃圾的清運處理,有效改善鄉村的居住、生產、生活環境。(5)擴大社會事業覆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一,完善教育體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農村學校辦校條件。二是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可以將教師實行“無校籍管理”,教師全部由單位人變成系統人,統一聘任、統一管理人事、工資,統一配置師資,實行“同城同酬”等。三是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不斷充實完善教學點的內部設施,真正讓偏遠農村學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第二,提升衛生服務水平。積極完善覆蓋城鄉的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等,加強衛生資源宏觀調控。積極探索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整合或代管鄉鎮衛生院的試點工作,達到城區醫療和鄉鎮衛生院“雙贏”。切實提高農村衛生服務人員水平,長期穩定地落實技術協作、舉辦培訓班、雙向轉診、業務管理等方式的支援行動。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健康工程,以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為重點,融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于一體,實現城鄉衛生服務一體化。第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一是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徹底解決偏遠地區農民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二是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積極探索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農家書屋”網絡三合一的辦法。三是實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力度,精心策劃具有地方鮮明風格和個性特點的大型文化活動,促進文化與旅游、商貿等產業的相互融合與促進。(6)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經濟社會成果共享。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由救助型向普惠型轉變。以農戶自我保障為主,以土地保障和集體保障為補充,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可根據發展水平,逐步把進城打工的農民,特別是那些有相對穩定工作的人納入城鎮社會保障的范圍之內,采用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辦法,使其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

篇5

【關鍵詞】流動人口 社會管理 公共服務 一體化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居住和工作,這導致城市的流動人口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他們采取切實有效的管理,為其提供比較健全和完善的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應盡的職責義務,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城市社會治安穩定,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但是,我國目前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和公共服務存在脫節,導致許多從農村到城市暫時居住或工作的流動人口難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從而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于政府來說,如何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已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并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

必要性分析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是指政府的治安、計劃生育、教育、勞動力市場、文化、醫療等相關部門和行業在對社會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為流動人口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從而達到兩者的有機統一,實現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相關政府行政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在對流動人口進行服務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人本理念,把服務和管理結合起來,通過服務實現管理,充分滿足流動人口對于各種公共服務的需求。

有利于規范政府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對人口的管理,但是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而國家相關部門對于這些流動人口的管理并沒有很好地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其對流動人口采取粗暴管理的方式,導致城市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社會治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而惡化。這并非是流動人口的過錯,其根源是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公共服務部門未能為流動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其防范式的管理引起了流動人口群體的極大不滿,這是由于政府管理工作的缺位而造成的。目前,部分地區政府在對流動人口管理上采取強制性的管理措施,而不是通過為流動人口提供最基本和優質的服務來促進管理,因此成效并不明顯。此外,管理方式比較落后,以登記、辦證和收費為主,政府的服務工作嚴重缺位。因此,推進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有利于解決政府服務工作缺位的問題,進一步規范政府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是政府有效開展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流動人口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市之后,他們對于就業、住房、就醫和其他社會保障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需要政府為其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從而滿足在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部分地區政府對此重視不夠,對流動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務十分有限,甚至將流動人口完全排斥在城市居民之外,使流動人口在公共服務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具體而言,流動人口在城市完全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其在就醫、勞動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相關權益得不到根本保障,部分城市的流動人口的子女根本沒有在城市入學的資格,流動人口的權益經常受到侵害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維權,用人單位拖欠流動人口工資的現象也常有發生,在戶籍、失業、工傷、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措施更是難以滿足流動人口的需求。為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積極探索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模式,為流動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推進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以便進一步提升對流動人口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實現流動人口的基本權利,推進公平社會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新形勢下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迫切需要。伴隨著我國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由公安部門對流動人口進行防范式、管制式的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服務管理工作,并且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對此,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解決措施,近年來,中央政法委下發相關文件要求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之后,“三項重點工作”被提升到黨委、政府實施的重大工程的層次,各級黨委、政府將“三項重點工作”作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來謀劃、推進,并取得明顯成效。按照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要求,在新形勢下,我國必須推進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模式要逐步轉化為由公安部門、計劃和生育部門、社會保障部門、法院檢察院以及醫療、城鄉建設、工商等部門共同進行的綜合服務治理。由此可見,實現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是新形勢下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迫切需要。

存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必將越來越大,人口的合理流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比如,大量的人口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是,流動人口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城市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城市的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并沒有為流動人口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務,在實現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進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城市管理者的人本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目前,“以人為本”的理念似乎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口頭禪,各種會議、各種文件、各種場合,其都在不斷強調必須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按照人本理念深入開展好各項工作。但是,“以人為本”僅僅是在口頭上重要,很少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比如,我國的城市管理者也不斷強調開展城市的管理必須“以人為本”,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城市管理者對流動人口非常排斥,認為流動人口是造成城市臟亂差和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的罪魁禍首,在為他們開展服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存在歧視現象,更不要說落實“以人為本”理念了。

流動人口機構人員編制嚴重缺位。對流動人口的跨部門綜合服務管理模式存在嚴重不足,嚴重制約了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推進。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但事實上仍主要停留在公安機關治安和計劃生育管理的層面上,而教育、工商、勞動和社會保障等相關職能部門卻缺少相應的服務管理機構,造成服務管理工作的整體合力難以很好發揮。即使許多城市的政府設立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相關事宜進行協調和領導,但是,領導小組僅是城市政府的一個臨時性機構,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缺乏應有的機構、編制和人員,無人辦事、無錢辦事的現象普遍存在,因而無法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保障機制

要實現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就必須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采取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要切實完善和健全政策保障措施。改革戶籍制度,推進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在身份和社會地位上逐步實現平等,促進二元社會結構向一元社會結構的轉變。流動人口的移民化趨勢要求政府的政策設計必須兼顧這一特殊群體,正視并維護其合法權益,逐步解決長期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的流動人員的戶籍問題,注意避免其被邊緣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第二,加強體制機制保障。要以城市黨委、政府的名義,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作為城市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認真加以落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實行計劃和生育、公安、教育、衛生、文化、工商、城建、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各部門綜合治理、綜合施策、協調配合、共同推進的機制體制。

第三,保障機構人員編制。目前,許多城市成立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領導小組,但是這個領導小組僅僅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缺乏專門人員辦事。為此,城市政府之下應該成立專門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立足于長遠,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編制、人員等方面予以切實保障,政府財政為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實現“有人辦事、有錢辦事”的問題,真正推進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深入推進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社會管理創新,為城市建設提供更加良好的人文環境。

篇6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興國縣各有關規劃,按照以人為本、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分期實施原則,扎實推進我縣農村自來水工程規劃工作。通過科學規劃編制農村自來水工程,促進我縣農村自來水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配置,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保障我縣城鄉供水安全,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工作任務

通過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摸清我縣規劃范圍內的人口分布、水資源狀況、自來水工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按照新時期城鄉“三化”統籌和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要求,明確自來水工程建設的目標和主要任務,研究并提出總體思路布局與實施意見,為縣政府研究部署農村自來水工程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并在年月底以前完成我縣農村自來水工程規劃報告編制。

三、編制內容和責任分工

1、基礎資料收集調查。資料收集內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狀況、自來水工程現狀等其他有關資料(含年各種規劃報告)。

責任分工具體如下:

各鄉鎮和縣城建局負責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調查年縣城自來水和農村自來水供給基本狀況;

縣發改委提供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縣統計局提供年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縣國土局提供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縣水利局提供縣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

縣環保局提供縣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

縣城建局城市飲用水供水設施改造和建設規劃和縣總體規劃;

縣扶貧和移民辦提供縣農村扶貧開發規劃和縣移民搬遷規劃;

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提供縣工業園區等園區建設規劃;

縣委農工部提供新農村建設規劃;

縣衛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農村自來水工程水質檢測結果匯總材料;

縣教育局提供年各學校基本情況匯總材料;

縣財政局負責解決編制工作經費;

各鄉鎮提供鄉鎮總體規劃;

縣水利局還負責其它一些基礎資料收集調查。

本次規劃現狀水平年為年。各收集調查的資料于年3月底匯總到縣水利局。

2、規劃編制。按發改農經字]46號文件及縣級農村自來水工程規劃報告編寫提綱要求編制。

責任分工:由縣水利局會同發改委組織編制,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我縣成立以縣政府縣長為組長,副縣長為常務副組長,主任、局長為副組長,縣委農工部、財政局、城建局、衛生局、國土局、工信局、環保局、教育局、農糧局、林業局、扶貧和移民辦、統計局、疾控中心等部門負責人,各鄉鎮人民政府鄉鎮長,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為成員的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負責農村自來水規劃編制領導和組織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水利局,由縣水利局局長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2、創新思路,健全機制。根據政府引導、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用水戶參與的新思路,切實加強政府引導,研究制定農村自來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加強農村自來水工程運行管理,建立切實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工程的良性運行和持續發展。

3、統籌兼顧,優化整合。要根據城鄉“三化”統籌和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要求,給本地區的農村人口分布、水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立足當前,兼顧長遠。整合農村飲水安全十二五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城鎮發展規劃、移民搬遷規劃等有關規劃,統籌水源和人口分布,確定農村自來水工程覆蓋縣、鄉、村的供水范圍,推行“一縣一網、一鄉一網、多鄉一網”等區域性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篇7

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一體化;居民

建國后中國采用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格限制城市與鄉村的自由發展,隨著這種體制的不斷強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對立也日益明朗。它的存在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負面效應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明顯。城市與農村享受不同的待遇,城市享受各種福利待遇,農村則沒有。封閉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沒有把中國帶到現代化發展的軌道上來,反而走了彎路,導致了普遍的貧窮。“中國工業是快馬加鞭,而農業生產卻僅僅略快于人口增長而已。”[1]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未完全消除。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下,片面地追求效率至上,實際上犧牲了公平。進入工業化中期,城鄉差距反而急劇拉大,并且超出了國際水平。它的存在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沉重包袱,成為中國深化改革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礙。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使農民積極性受挫,造成城鄉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擴大,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最終會阻礙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持續的、不斷攀升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關鍵在于不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它是造成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深層次根源,因此實現城鄉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和公平,徹底根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和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制度的創新與完善。“良好的制度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優化。制度為每個參與經濟活動的人設置了一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為規則,這就為每一個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為人規定了約束條件,制約著每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當制度約束有助于克服經濟活動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有助于解決不付費的免費搭車行為時,它就能以比較低的代價換取較快的經濟增長。”[2]

一、從政府方面而言,完善制度的具體措施

1.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產權是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明確界定產權,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有效解決外部經濟問題。對于農民而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莫過于土地。而現行的土地制度賦予了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而沒有土地所有權,權利的排他性不強,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民很難獲得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加強產權立法保護力度,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讓農民和市民共享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

2.改革城鄉二元財稅體制,擴大公共財政的覆蓋范圍,加快建立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結構和投向,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建立財政支農基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同時加大支農資金協調整合的力度,突出支出重點,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民能夠在國際大環境下與其他人公平競爭。

3.放活農村體制,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培育一批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合形式,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完善糧食流通體制,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3]。

4.建設服務型政府,實行“有限”政府的目標,防止權力濫用。權力是公共產品,應該為公眾服務。對于政府的行為要依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嚴格規范,防止權力的“尋租”行為,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實施者,不應該直接干預市場經濟,不應該直接參與資源配置,而要為不同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創設良好的體制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以保證公平,體現正義。

5.建立完善的覆蓋全社會范圍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不能保證初次分配的公平,對初次分配的修正實質是對機會不均等的修正。保護弱者是人道主義的要求。要逐步把農村也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使農民與市民能夠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公平的競爭而無后顧之憂。要加大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

二、建立全國統一的平等競爭的開放的市場體系

建立全國統一的平等、競爭、開放的市場體系,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給予農民完全的“國民待遇”。市場經濟的價值準則是平等自由,每個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自由進出市場,他們的利益追求不同,需要調節。當前中國改革中關鍵是利益關系的協調。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民的利益保障機制殘缺,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他們的利益不能建成和諧社會。為了社會的長遠利益,既要使大多數人共同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又要使大多數人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要建立合理的利益結構,給予農民完全的“國民待遇”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2.市場經濟要給予每個市場主體充分的自由和機會。當前中國城鄉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農民收入太低了。“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機會,社會必須更多的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4] 對于農民提高收入,縮小差距,就業是關鍵。而“弱勢群體能夠用來獲取財富的唯一手段就是他們的勞動力,因此要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唯一可持續的辦法是給予他們所擁有的勞動能力以最大最充分的就業機會和按供求決定的合理價格”[5] 。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才會產生經濟活力,因此,要保障勞動力、技術、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城鄉間流動暢通,從而帶來更多的機會以縮小城鄉差距。

三、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人口城市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社會進步的標志”。今后我們必須淡化“城市偏向”,著眼于弱化和最終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按照平等的原則,積極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調整和規范城鄉關系,使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政治地位,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以加快城鄉經濟的融合和協調發展。消除制度化障礙,建立平等、競爭、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特別是消除城鄉間的就業歧視和擇業差別,使勞動者能夠根據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長自主擇業,形成勞動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城鄉平衡發展戰略,為城鄉居民提供追求自身發展的同等機會和條件。”[6]同時要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規模經營,按照社會化和市場化的本質要求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四、建立公平的教育體制

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具有社會效益。“當沒有其他的措施來保證收入差距不致于太懸殊時,不斷增加受教育的機會能夠使弱勢群體徹底擺脫貧困,形成持久的拉平差距的趨勢”。努力推進教育機會的平等,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使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提高人的素質,增強弱勢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實現勞動者起點的一致。同時也為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縱深發展,中國融入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的條件下,自由、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我們追求的共同價值準則。人類的發展最終將消滅“一部分人的發展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上”的不平等現象。社會要想迅速發展,必須保障大多數人享受發展的實惠,以此達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才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正義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贅瘤,消解它是大勢所趨。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準則。從二元走向一體,實現經濟正義,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消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揮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經濟互補,為徹底消除城鄉對立,建立新型城鄉互動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準備條件;實現經濟正義,對中國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現代化,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許欣欣.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與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姜法芹.加大改革力度,促進農民收入增長[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2).

[3]金人慶.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N].人民日報,2006-03-03(12).

[4][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篇8

一、工作思路

突出一個主旨(以生態建設為中心),解決兩大難題(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產量不高;林民增收不足),抓住三個關鍵(造林營林為主生態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加大林業產業化建設,搞好林下經濟開發),實施六大工程(退耕還林、三北造林、村屯綠化、農田林網、礦區綠化、防沙治沙等),配套九項措施(科技與人才興林、依法治林、深化林業改革、項目投資的拉動、外資的帶動、宣傳發動、以工業理念管理林業工作、市場拉動)。

二、工作目標

1、造林綠化:計劃營造林和封山育林70萬畝,其中:“三北”造林10萬畝;退耕還林40萬畝(退耕地10萬畝、配套荒山30萬畝);封山育林20萬畝。

一是要加強退耕還林、三北造林、速生豐產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以項目建設推進我市生態建設。二是突出“治沙和治荒”的重點,將阜新防沙治沙工作爭取納入國家和省工程項目區,采取具體措施攻克我市荒山造林;三要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大力開展義務植樹、部門綠化、綠色通道建設等各種形式的社會造林,全方位推進國土綠化步伐。四是全面實施《阜新市村屯綠化總體規劃》,整治村容村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逐步實現綠色和諧精美阜新。

2、林業育苗:計劃育苗10000畝。容器育苗3000萬杯,積極調整育苗結構,為配合荒山造林及封山禁牧工作,增加鄉土、灌木林、飼料林樹種育苗比重。

3、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計劃防治森林病蟲害90萬畝,防治率達75%以上。苗木產地檢疫率達到95%以上。監測覆蓋率達到85%以上。要抓好楊樹病蟲害工程治理項目。

森林防火及林業嚴打,全年杜絕重大特大森林火災,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04‰以下,利用好森林防火電子監測系統,加強森林火災的預警預報。進一步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重點抓好清理采伐跡地和小開荒行為。

4、林政資源管理:嚴格執行省政府“十一五”期間采伐限額,把好審批關,重點改造低產林和農田防護林。抓好林權證發放工作,規范木材行業管理,出臺《阜新市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

5、林業產業及基層基礎建設:計劃全系統實現林業產值9億元,林業增加值4.3億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農民增收龍頭產業,抓好林業站建設、科技培訓和推廣及森防體系建設。

6、經濟轉型林業項目工作:要繼續搞好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林木良種基地建設、生物制藥廠、海棠山自然保護區等項目的續建工作。爭取國家防沙治沙、林業森防體系建設、國有林場脫困、林業站建設、生態公益林補償等項目,使我市經濟轉型林業項目的爭取工作再上新臺階。

7、繼續搞好林下經濟開發,發展到100萬畝,以林草間作為主,配以林藥、林菌、林煙、林糧間作、林下養鵝,重點抓好樹木郁閉后林農復合模式開發,加快退耕后后續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解決好林農增收問題。

篇9

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努力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動規劃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能力。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把一些群眾威信高、“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重要崗位上來;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形成團結和諧、充滿活力的干部隊伍,為我市城鄉規劃科學發展提供堅強保證。(局長牽頭,副局長、副局長、書記協助,承辦單位:辦公室)

二、培育規劃事業發展

隨著城鎮化追趕戰略的實施,我市城市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對城鄉規劃工作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城鄉規劃工作將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肩負著更加艱巨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在認清發展形勢的前提下,緊緊圍繞建設城鄉秀美新的發展目標,正確把握戰略轉型時期城鄉規劃工作的任務和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強和改進規劃工作,促進城鄉規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各科室、各分局和局屬各單位要牢固樹立規劃發展一盤棋的觀念,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講政治、顧大局、增團結、促和諧,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推進規劃事業健康向上發展,努力促進規劃事業大繁榮。堅持依法依規,結合解放思想跨越發展大討論活動,研究制定扶持“兩院一中心”發展的具體措施,為局屬單位的跨越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局屬單位要加強管理、創新思路、主動出擊、靠上服務,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全面提升業務水平,高質量干好各項工作,力爭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局長牽頭,副局長、副局長、書記、總規劃師協助,承辦單位:各科室、各分局、局屬各單位)

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認真執行中央、省、市關于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嚴格落實“一崗雙責”責任制,將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整體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與業務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扎實開展廉政教育,制定完善各類制度,積極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嚴禁干部職工利用規劃職權和職務影響獲取不正當利益,切實做到清正廉潔。堅決杜絕“吃、拿、卡、要、報”現象的發生,對于違規違紀者嚴肅處理,真正樹立城鄉規劃行業良好形象。(局長牽頭,書記協助,承辦單位:辦公室)

四、加強機構建設

隨著我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鄉規劃的編制、管理等各個方面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特別是將鄉村建設納入規劃管理范疇,規劃管理任務大大加重。當前,我局的規劃管理環節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現實工作的情況。要進一步優化業務科室職責分工,理順規劃審批流程,科學界定科室和分局的業務職權劃分。加強與市編辦的溝通協調,盡快組建規劃展覽館管理中心;建立健全相關機構,完善分局設置;積極申請增加市局業務科室數量和人員編制,為進一步規范細化城鄉規劃管理奠定基礎。(副局長牽頭,承辦單位:辦公室、法制監察科)

五、全速推進規劃展覽館布展

寄托著全市人民的期盼和厚望。當前,規劃展覽館布展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布展工作辦公室的同志要集中辦公,認真謀劃,按照布展工作時間節點,全力做好規劃展覽館布展各項工作。(副局長牽頭,承辦單位:規劃展覽館布展辦公室)

六、認真做好交通規劃編研課題

在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基礎上,認真組織做好城區核心區交通疏解方案、都市區交通體系規劃、城區軌道交通沿線用地控制等交通規劃編研課題,完善都市區交通系統,優化城區交通組織,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逐步改善城區交通擁堵的狀況。(副局長牽頭,承辦單位:規劃設計科、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七、扎實做好規劃編研項目計劃的實施工作

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按照年初制定的2013年重點規劃編研項目計劃,高起點編制各類專項規劃、重要片區詳細規劃和年度重點工程建設規劃,指導鄉鎮及村莊規劃的編制,著力構建以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為指導、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基礎、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為依據、重點片區和重點項目規劃為保障,覆蓋全市、定位明確、科學規范的城鄉規劃體系,為城市建設管理提供科學藍圖和法定依據。(副局長牽頭,總規劃師協助,承辦單位:規劃設計科、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規劃咨詢中心)

八、加快推進“數字規劃”管理系統建設

將城鄉規劃納入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工程,邊建設,邊應用。啟動“數字規劃”管理系統工程一期建設,以規劃“一張圖”管理和城市規劃高仿真三維輔助審批系統為核心,建立具有可擴展性和較高水平的全新“數字規劃”管理平臺,構建覆蓋規劃管理、規劃編制與研究全過程的“數字規劃”體系,力爭2013年底初顯成效。(副局長牽頭,總規劃師協助,承辦單位:“數字規劃”系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規劃咨詢中心、市勘測院)

九、開展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

《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總規》實施三年來,對促進城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對《總規》實施評估研究,有利于全面客觀的認識總體規劃,找準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中需要調整的方向,為新形勢下的城鄉規劃建設提供指導。《總規》實施評估,要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目的、總體把握,從戰略高度解決《總規》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問題,處理好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副局長牽頭,總規劃師協助,承辦單位: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各分局)

十、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及督查考核

將政風行風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強化創新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全局意識,形成人人重視行風建設、人人關心行風建設的良好局面。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效能提升年”活動,形成爭先創優、積極向上的氛圍,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進一步強化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弘揚“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規范規劃審批行為,增強透明度。深入開展工程建設、容積率等專項治理和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切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深入開展文明行業創建活動,提高創建水平和質量。做好政風行風熱線上線工作,用心傾聽群眾呼聲,用實際行動解決民眾訴求,全面提升規劃系統社會形象。高度重視各項政風行風評議活動,把開展民主評議作為全面檢驗規劃工作的重要契機,采取多種方式,搞好規劃部門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交流,努力提升評議名次。進一步強化督查考核,成立考核組,對重要事項完成情況實行月通報、季小結、年考核,考核結果將作為對各單位及領導干部的業績評定、獎勵懲處、評先樹優、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書記牽頭,承辦單位:辦公室、行政許可科、法制監察科)

十一、加快籌建規劃協會

為進一步把握新時期我市城鄉規劃發展形勢,總結和交流我市規劃編制、規劃管理、城市勘測、工程設計、工程咨詢的成績與經驗,搭建城鄉規劃領域相互學習與溝通的平臺,開展規劃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申請成立市城鄉規劃協會,聘請長期從事城鄉規劃及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組織開展課題調研、培訓講座、規劃考察交流、主辦規劃刊物等工作。(書記牽頭,張平主任協助,承辦單位:辦公室)

十二、扎實做好包村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開展干部駐村幫扶工作統一部署,繼續做好鎮靳糧店村幫扶工作,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民憂,扎扎實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堅持深入基層、為民服務,結合“大規模駐村入戶、面對面談心交流”活動,探索建立機關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書記牽頭,總規劃師協助,承辦單位:辦公室)

十三、組織組群城市融合發展研討會

隨著我市“中心突破,組群發展、城鄉統籌、梯次推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都市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空間不斷融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呈現出“一體化”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積極探索城市發展規律,進一步推進都市區各城市一體化融合發展,提升都市區的輻射帶動力和區域影響力,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市政府將聯合舉辦組群城市融合發展高層研討會,邀請國內外著名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研討。我局將積極協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規劃處做好論壇的前期籌備工作和相關會務工作。(總規劃師牽頭,承辦單位:辦公室、規劃設計科、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篇10

關鍵詞: 城鄉學校共同體 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學術界和社會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一個話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還很明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們一直在探索能夠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理論和實踐研究證明:構建學校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意義

(一)有助于落實十精神,促進教育公平。

黨的十明確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教育的繁榮發展是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一部分。構建學校共同體,為城市學校帶動農村學校,農村學校促進城市學校的發展提供了路徑的保障。

在學校共同體內,城市學校可以用自己的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農村學校的發展。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互幫互助,共同繁榮”,有助于實現資源互補、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促進教育公平。

(二)有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形成特色辦學名區。

學校共同體是基于相近的地域和辦學理念而結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應秉承“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優質特色、高位均衡”的理念密切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的聯系。學校在高位均衡的辦學理念下,容易形成辦學的規模效應,擴大學區的影響力,形成具有學區辦學特色教學名區。

(三)有助于教師的共同成長。

共同體學校通過加強教師的交流互動,溝通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素質,促進了教師們的共同成長。通過校際間教師合作,相互聽課評課,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共同開展教研交流活動,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通過分享教學過程中管理學生的經驗教訓,提高了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有助于打造一支能夠適應不同學生需求的教師隊伍,能夠促進教師提高各種能力。

(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城鄉共同體學校內開展辯論賽、運動會、科技創新等大型學生聯誼活動,加強城鄉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學生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城鄉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和舞臺,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加適合自己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通過開展互幫互助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校共同體的組織形式

本論文是在調查鄭州市某區的城鄉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完成的,該區的城鄉教育共同體還處于探索階段,它是結合本地域的特色建立起來的城鄉教育共同體。

(一)建立學校共同體的指導思想。

1.建立城鄉學校共同體是國家教育精神的體現。建立城鄉學校共同體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也是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的精神的貫徹。它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給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縮小城鄉學校的差距,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建立學校共同體是該區教育理想的體現。鄭州市某區處于城鄉結合部,該區的教育理想是在“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優質特色、高位均衡”的指導思想下建成“組織放心、人民滿意、公眾認同的現代化教育強區、名區”。

(二)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組織形式。

在教體局的倡導下該區建立了九個學校共同體,每個共同體內都有城市學校、城鄉結合部學校和農村學校。每個共同體都會選出牽頭單位作為該共同體的理事會單位,它主要負責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動。教體局負責對每個共同體進行評價,平時還會定期舉行教學方面的競賽,由各個共同體的理事單位抽取該共同體內比較優秀的單位參加。

三、組建學校共同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該區教體局于2013年1月出臺了《關于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該區對學校共同體的建設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雖然截至目前城鄉學校共同體在實踐中運行得比較順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下問題不容忽視。

該區的城鄉學校共同體是在教育體育局領導下的一種自治組織,共同體內學校的原有法人地位、領導班子、教師編制、財務核算等仍然保持獨立,共同體內各學校共同研究制定《教育發展共同體章程》,并依照它實施自主管理。

首先,由于是各個共同體自定章程,整個區的發展很難形成一個共同的發展目標,即使每個共同體都知道本區的整體目標是“教育均衡發展”,但是沒有可落實的具體措施,這個目標就像“空中樓閣”。其次,學校共同體的管理單位是各個理事會學校,不是教育體育局專人專門負責,這樣會加大理事會學校的工作量,影響學校共同體的實施效果。再次,沒有獨立的組織負責學校共同體的運行,共同體內相互交流過去的教師績效工資不易核算。一般交流到別的學校的教師由原單位按他在本單位的工資水平發放工資,但是交流到其他學校的教師工作量往往與原單位很難對等,讓現單位評價其他學校的教師難免會礙于情面流于形式,會降低教師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最后,交流教師在比例和時間方面的規定還欠妥。《實施意見》中規定:“建立教育發展共同體學校之間教師合理流動機制,共同體各學校每年教師流動比例原則上不低于學校教師總數的10%。要與優質教育資源促進計劃和支教等相關工作相結合,在尊重教師意愿的前提下,各共同體校際之間、城鄉之間教師交流的方式和比例,由共同體結合實際提出交流意見,經教體局批準后實施。”由于城鄉學校間的差異,例如,鄉村學校老師有很多都是“包班”的,從城市交流過來的老師會感覺工作量加大;交流到城市學校的農村老師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因為在農村都是小班教學,到城市學生人數比農村學校的多很多,對課堂沒有“控制感”。

四、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對策分析

一項好的教育政策要想取得預想的效果,只用制度約束是不行的,必須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建立城鄉學校共同體在目前教育均衡發展的背景下有很重要的意義,如何讓城鄉學校共同體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一)設置共同發展的目標。

人們探索的關于教師合作的具體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教師的合作交流活動,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但是在現有的教師合作機制內,參與教師的共同意識不夠,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個體的專業發展,很少從教師群體的角度考慮教師的專業發展。那么,在學校共同體內,我們應該設置共同發展的目標,并且將此目標具體化,讓城鄉教師形成“共同意識”,最終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設立專門的管理單位。

設立獨立的組織部門由專人負責學校共同體的活動組織、人員管理和最終評價等事情,該組織應該獨立于參與學校之外。雖然現在的城鄉學校共同體也有教體局的人員管理負責,但是這些人員不是專門負責該組織的運行,由于沒有完善的制度和響應的財力做后盾,這些管理人員的工作也難免會有心無力。建立一個獨立的管理單位,撥付一定的經費專款專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城鄉學校共同體的效果。

(三)完善相關制度。

在制定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相關政策時要廣泛聽取教師們的意見。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老師對共同體內的交流政策都表示支持,但是很多老師認為獎勵的力度不是很大,用于交流的生活補貼和交通補貼不是很充足。為了提高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可以加大獎勵力度,靈活安排教師交流的時間。例如,可以延長優質教師在農村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用一直適應新老師,優秀教師也可以更深入更廣泛地對農村學校產生影響。

總之,建立城鄉學校共同體是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探索,它加強了城鄉學校的聯系,密切了城鄉教師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城鄉教師形成“共同意識”,促進一個區域內的教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國發〔2012〕48號.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S].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

[3]鄭州市某區教體〔2013〕2號.關于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