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8 17:2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的重要性
醫改是世界性的難題,在一個13億人口的中國,解決醫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關醫改路徑的文獻報道絕大多數都也只是從宏觀層面介紹各地醫改的方案、規劃、目標,但從推進醫改工作的方法這個微觀層面上講,工作方法創新還不夠,對醫改相關政策落實的措施和辦法不多。因此,在今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指出,醫改任務艱巨復雜,亟須創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就是將國家醫改政策和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深入研究各項醫改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確工作的關鍵環節和目標,經過系統的統籌分析,對各項工作的工作時限、內容、方法、實施步驟進行綜合管理。工作路徑主要是明確各項改革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程序主要是明確各項工作實施的先后步驟、工作時限。這對有序推進醫改,確保改革盡快取得明顯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家醫改方案已經明確提出了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總體目標、“四梁八柱”的總體改革框架[7],以及近3年的五項重點改革任務[8]。如何將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實為推進醫改的具體工作思路,這就首先需要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只有明確了各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工作步驟,才能提前謀劃具體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舉措。
醫改工作涉及到多個方面,各種利益關系非常復雜,各項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依托。只有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明確各項改革先后程序,才能統籌協調、安排部署各項工作,才能夠讓各項改革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穩步推進。只有先解決一些關鍵性的前置問題,相關改革才能水到渠成、順利推進。否則,就會出現顧此失彼、敷衍了事、相互掣肘、互相推諉的被動局面,嚴重影響醫改進程。醫改的關鍵是要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解難題。
只有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才能充分發揮創造性、主動性,加強重大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創新工作思路和政策舉措。否則,只能是按部就班,照抄照轉國家的相關文件,不會形成開拓創新的良好局面。
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的方法
理清醫改工作路徑和程序是一個綜合管理的過程,是各級醫改辦和相關職能部門推進醫改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理清醫改工作的路徑和程序有以下5種方法。
1加強知識學習
推進醫改工作不僅要有醫藥衛生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宏觀經濟方面的戰略思維和統籌平衡的協調能力。(1)要認真吃透中央醫改精神,深入分析各項改革的內在機理,搞清楚改革的目標是什么,相關政策界線和要求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具體工作,切實做到各項政策心中有數并能融會貫通。(2)要認真學習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熟悉相關工作的現有政策、發展規劃等,為推進改革奠定基礎。(3)要虛心向基層工作者和廣大群眾學習,基層醫藥衛生機構的實踐經驗和群眾的需求是推進改革、制定政策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改革政策能否結合實際、順利推進的根本所在。
2深入調查研究
改革就是要打破現有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實現利益的重新合理分配。深入調查研究是推進改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要理清工作路徑和程序,就必須深入調查基層醫藥衛生單位人、財、物的基本現狀,人民群眾的醫藥衛生服務需求;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摸清各項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政策發展、倫理分析,明確改革的工作內容,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政策舉措。
3診斷樹分析法
以樹形圖的方式,應用調查數據和資料,以循證為基礎,從結果開始層層尋找其原因、原因的原因,不斷向后追溯“原因鏈”,直至找到可操作的變量。這種方法可以直觀、清晰地表達理清工作路徑的診斷過程、發展政策的過程和相關的邏輯關系。
4任務分解法
通過診斷樹分析法理清了各項改革的內容后,還需要進一步理清各項改革舉措的工作程序。任務分解法就是將各項改革內容按先后次序進行排列,明確牽頭部門(責任人)、配合部門、完成時限的過程,最后以工作任務分解書的形式下達執行。
篇2
新一輪改革要樹立人本改革觀、全面改革觀、公正改革觀、創新改革觀、持續改革觀。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后,中國新一輪改革面臨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的形勢和環境:國際環境變了,自身地位變了,技術環境變了,發展階段變了,人口素質變了,體制環境變了等。在新的環境下,改革的對象變了,改革的內容變了,改革的重點變了。因此,自2013年開始的新一輪改革要有新的觀念,具體表現在:
一是要樹立人本改革觀。從“滿足人”、“依靠人”和“引導人”三個方面樹立人本改革觀。所謂“滿足人”是指改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而要從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出發推進改革,用人民需求的滿足程度來檢驗改革的成效。所謂“依靠人”是指改革不能只成為少數領導者或少數精英的事業,而要成為絕大多數國民的共同事業,充分依靠全體國民來推進改革。所謂“引導人”是指改革的主要對象——制度要成為激勵人的合理合法行為、約束人的不合理不合法行為的手段,通過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秩序。
二是要樹立全面改革觀。要認識到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改革、生態改革等,而且各子系統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改革不能長時間在經濟改革上“單兵突進”,今后要按照“十”要求,協調推進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社會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態改革,協調推進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協調推進不同區域的改革試驗等。
三是要樹立公正改革觀。要正確處理好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權益關系,正確處理好改革推進者與被改革者之間的關系。改革要盡可能公平、公開、公正地進行,改革不能成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實現個人或小團體權益的手段,改革的成果要讓全體國民共享。
四是要樹立創新改革觀。要認識到改革不僅是促進發展的創新手段,而且改革本身也需要創新。改革本身創新包括改革內容創新、改革模式創新、改革思路創新、改革手段創新等方面。改革總是特定時空的改革,過去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見得未來也行之有效,此地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見得彼地也行之有效,因此改革必須因時因地制宜,必須不斷進行適應性創新。
五是要樹立持續改革觀。時代在前進,環境在變化,制度不斷出現新的不適應,故改革無止境,必須樹立持續改革觀。對我國來說,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遠未將制度理順,而且近年來隨著改革步伐放緩,新的矛盾不斷出現,新一輪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凸顯。
改革要有新突破口
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選擇應是從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即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配置入手。
首先,必須明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尋找改革突破口,與改革開放初期尋找改革突破口,有了很大不同。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尋找改革突破口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選擇的,故我們采取了“先農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內地、先增量后存量、先雙軌后單軌、先體制外后體制內、先經濟后政治”的改革路徑。總之,遇到難題或硬骨頭先繞開走。而現在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已經被逼到了墻角,要碰硬了,要觸犯既得利益了,再繞開走行不通了。因此,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選擇應是從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入手。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配置。
突破口一是政府改革。按照優化權利配置的方向,政府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為:“減權力、減機構、減人員、減稅費、增責任”,即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經濟管理權力,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減少企業和居民的稅費負擔,增加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的責任。這是我國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突破口二是企業改革。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為:“限范圍、削特權、增上交、加責任”,即:要限定國有企業的范圍,主要經營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產品,即專注于公眾需要但民營企業不愿意干的公共產品生產;削掉壟斷行業中國有企業的特權,包括行業進入的特權、壟斷土地資源的特權、壟斷信貸的特權、壟斷定價的特權等;增加國企利潤的上繳,國企資產是全民共有的,不能僅為國企內部的小利益集團所用,必須惠及全民;增加壟斷行業中國企的社會責任,國企占有大量的國有資源,又有那么多的先天優勢,故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突破口三是居民改革。居民改革的方向是遵照憲法,將居民變成現代公民,使每個居民享有現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體思路是“還權、增利、擔責”。“還權”是指按照憲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賦予居民應有的產權、自由選擇權和平等交易權。“增利”是指通過稅費制度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減輕稅費負擔,增加工資收入、財產收入和福利保障待遇等。“擔責”是指按照責權利對稱原則,居民要承擔現代公民應負的納稅、遵紀守法、誠信等社會責任。
改革要有新招數
只有通過對改革本身進行創新,或者對改革本身進行改革,樹立改革新觀念,找準改革新突破口,我們才有可能推進科學改革,才有可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化解難題,才有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3年我們不僅要加快推進改革,而且要對改革本身進行改革創新。改革也有一個科學改革的問題,也有一個創新的問題,也有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問題。改革也有好的改革和不好的改革,還有偽改革。所以,我們還要追求好的改革,要對改革進行改革。
第一,創新改革理論。以前我們的改革理論主要是漸進改革、雙軌制改革、增量改革等。今后我們要推進科學改革,因此要在人本改革、全面改革、公平改革等改革理論方面進行創新。
第二,創新改革組織。以前有國家體改委,后來變成了體改辦,再后來就并入了國家發改委,發改委的改革職能很弱,遠不能勝任今后推進全面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須盡快進行改革組織創新。“十”報告指出,要建立改革的協調機制。今后的改革協調機構必須是中央層面的機構,因為它要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改革,遠超過了原有體改委的職責范圍。
第三,創新改革規則。也就是說改革也要按規則進行推進。最近,國務院領導在改革會議上就強調,改革要用法治的方式推進,改革試點的成果可以上升到法制層面。那些不適應新一輪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盡快進行修訂。
第四,創新改革規劃。就像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樣,制定各個層次的改革規劃,通過規劃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路徑、具體措施、路線圖和時間表。而且,這些改革規劃也要創新,包括創新改革規劃的實施主體,創新改革規劃的內容,創新改革規劃的實施方法,創新改革規劃實施的考核辦法等,總之要使改革規劃落到實處。
第五,創新改革試點。改革需要進行試點,但改革試點的目的不是為了各地方去爭取特權和優惠。改革的正確方向應是讓各個地方、各個主體公平競爭。我們要通過試點搞一些去特權優惠的“真改革”,而不是去搞一些獲取特權優惠的“偽改革”,改革試點也要努力創新。
第六,創新改革方式。最近國務院領導強調,要將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群眾的首創精神相結合,光強調哪一方面都不行,這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方式選擇的問題。還有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關系問題,我們首先要優先進行增量改革,以減少改革的阻力,但同時也要對存量下決心進行改革,如果存量老是不動的話,那么增量改革也將難以順利推進。
篇3
7月12日,“中國高層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論壇所做的《新的攻堅階段的改革任務》的主題發言中提出,攻堅階段主要推進六方面的改革要點:一是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中之重,二是繼續堅持和完善國有經濟體制改革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發展現代市場體系,四是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五是深化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六是繼續擴大開放。
政府改革既聯接經濟體制改革,又聯接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因此,在攻堅階段中,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種種跡象顯示,進入2005年以來,中國改革在經歷了25年的迂回曲折之后,逐步開始接近改革的內核,繼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改革歷史進程之后,改革戰鼓再度隆隆擂起。
那么,改革攻堅階段的改革方法、思路是否也應該有所改革?本期專題策劃的一組文章中,專家們各抒己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個別文章中的措辭和舉例可能略顯粗礪,但并無冒犯某個部門或個人的惡意。
體制“板結化”日益嚴重改革已到攻關時
目前,商品價格已經基本放開,由市場供求決定,但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被壓制現象依然嚴重存在。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既是導致短期內經濟忽冷忽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脅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盡快加以改變。
首先,出于為國有企業和國家項目低成本融資的需要,長期實行資金價格管制,利率被人為壓低。目前,利率市場化進程剛剛真正起步,尚在推進之中。
其次,以往由于地方政府掌握著土地的實際控制權,在各地招商引資的競爭壓力之下,土地價格被人為壓低,有時甚至是“零地價”。
再次,由于粗加工行業的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而勞動保護制度又不健全,勞動力價格被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以“市場競爭”的理由人為壓低。
最后,技術價格雖然基本上由企業決定,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也被人為壓低。
此外,水、礦產等自然資源價格也由于種種原因而被長期壓低,導致亂采濫伐,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中國漸進式改革走到今天,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改革大多剛剛開始。比如,壟斷行業的改革剛剛起步;宏觀調控手段甚至出現倒退跡象;政府職能的轉換剛剛提上議事日程等等。
在改革動力源泉上, 依靠對外開放推進的改革項目已經開展得差不多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余地已經越來越小。改革需要更多地從內部尋找動力源。
改革態度出現分化
當前中國社會各階層對改革的態度,可謂各不相同。
從高層看,本屆政府任期第一年主要忙于應急處置,應對SARS危機;第二年則忙于宏觀調控事務,解決經濟發展中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短期問題。從今年開始,將2005年定為“改革年”,并重點推動國有銀行改革等金融體制改革,又推行了建立節約型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舉措。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中央高層領導的關注點已經從先前的短期問題更多地轉向了長期問題。
從中層看,目前一些部門對改革采取實用主義態度,對本部門有利的就積極推動,對本部門不利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導致改革攻堅戰難度加大,尤其是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由于缺乏部門間的有效協調而難以推行。
從下層看,人們對改革普遍持矛盾心態,一方面期望改革能夠給自己帶來收益,另一方面又擔心改革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
體制“板結化”現象嚴重
在改革處于膠著狀態的情況下,目前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傾向:一是公共權力有被部門權力肢解的傾向;二是國家利益有被部門利益肢解的傾向;三是地區間、部門間,以及地區與部門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改革在反思中前進對以往的改革
需要進行徹底反思和全面評估
首先,應當對過去20多年的改革過程進行徹底反思和全面評估,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汲取教訓。
其次,深入分析當前改革阻力越來越大的原因,勇于對以往成功的改革方式本身進行深刻反思。
再次,深入研究和探討改革的理論問題,腳踏實地地尋找支撐本國改革的理論。
為此,有必要創立一門新興學科――“改革學”,以便系統地研究改革的目標分解、程序設計、模式選擇、時機抉擇等重大問題。
對今后的改革應確立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我們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又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努力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要顧此失彼。
其次,要堅持大多數人受益的原則。改革使“人人受益”實際上很難做到,我們只能追求大多數人受益的目標,因而難免會出現一小部分人利益受損的局面,要減少改革的阻力就須設法補償一小部分受損者。
再次,改革不應引起大的社會動蕩。小的社會波動可能難以避免,大的社會動蕩必須堅決防止,否則不僅達不到改革的目標,還會葬送改革。但難點在于如何區分出可以容忍的事件和必須及時制止的事件。
除此之外,肯定還會有其他一些原則。
改革急需建立和完善六大機制
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當務之急還要建立和完善六大機制。一是各項工作中要建立并加強實地調研的機制,推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方式,避免閉門造車、關門訂方案。二是要建立并加強理論研究的機制。沒有理論支持的改革容易走彎路,甚至還有可能走回頭路。三是要建立協商機制,要建立廣大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四是要完善決策機制,使有關改革的決策更加科學化、民主化。五是要建立補償機制,對于在改革中利益受損的人,尤其是弱勢群體,予以必要的補償。六是要建立糾錯機制,在推進改革的實踐過程中,要根據情況的進展及時糾正改革方案中的缺陷和不足。
“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綜合分析改革的內外部因素
首先,要想推動改革,需要對改革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最新變化,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為此,我們不妨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一下情景規劃分析。一種情景是,如果停止改革,中國的未來會怎么樣?另一種情景是,如果維持現狀,零敲碎打地局部改革,中國的未來會怎么樣?再一種情景就是,如果對改革進行全面規劃和總體協調,并加快推進改革,中國的未來會怎么樣?各種情景預期的成本、收益和風險到底如何?
在對未來進行預測時,歐洲人一般比較偏好于“風險預防原理”,也就是基于最危險的貌似真實的情景來制訂相關政策。而美國人一般比較偏好“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在消除某種潛在危害帶來的效益與花費的成本之間找到平衡。當結果不確定時,只能研究這些結果的概率。
對于中國未來走勢的預測,應當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既要想到最壞的可能性,又要在成本與收益之間尋求平衡。
其次,有必要對改革的阻力進行分析和預測。改革有阻力乃正常現象,問題在于各項改革啟動之前,我們能否對可能出現的阻力進行準確地把握?也就是要找到改革的阻力源在哪里,分析阻力的形成原因,并據此制訂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化阻力為動力。
為此,需要搞清楚的是,人們對于改革的擔心,究竟是擔心潛在收益的減少,還是擔心損失的增大?對此,不同的經濟學派有著不同的觀點。古典經濟學派認為,人類根據期望效用進行決策,索取他們所能夠得到的任何東西。而行為經濟學派則認為,人們拒絕不公平的交易,更加擔心的是未來損失的增加,而不是潛在收益的減少,并且人類往往存在著從眾心理。而從博弈論的角度看,改革是各類群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改革方案不折不扣的簡單落實。
再次,在對改革的動力和阻力進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對改革進行管理。通過種種努力,使社會各界對改革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對改革做出承諾。根據公眾的意見,由專家來制訂改革方案。選擇正確的改革模式和出臺時機,建立良性互動機制,不斷增強改革的效果。
關于改革的模式,實際上有多種分類。針對不同內容的改革,應當選擇不同的改革模式。初步劃分,改革至少有如下分類:
(1) 主動型改革與被動型改革;
(2) 危機導向型改革與利益導向型改革;
(3) 單向改革與互動式改革;
(4) 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所謂“休克療法”);
(5) 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
(6) 外推式改革與內源式改革;
(7)單項推進改革與綜合配套改革;
(8) 自下而上型改革與自上而下型改革;
(9) 精英型改革與民主型改革;
(10)目標型改革與探索型改革(所謂“摸著石頭過河”);
(11) 直達式改革與迂回式改革;
(12) 遞進式改革與跳躍式改革;
(13) 效率優先型改革與公平優先型改革。
從目前情況看,今后一個時期的改革可能迫切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模式轉換。
首先,應當從以外推型為主的改革轉向內源型為主的改革,也就是從主要依靠對外開放來推動的被動型改革,轉向更多地依靠內在動力推動的主動型改革。
其次,應當從探索型為主的改革轉向目標型為主的改革,也就是從“摸著石頭過河”,轉向事先確立改革目標,確定“下海”改革的“航標燈”。
再次,應當從漸進式為主的改革轉向攻堅戰為主的改革。中國過去的經驗,既不是單純的“漸進式”,也不是“休克療法”,有人認為是“積極的漸進式”,也有人認為是“整體漸進、局部攻堅”。今后一個時期,金融改革將作為改革攻堅的主要對象之一。
最后,應當從精英型與民主型分立式改革,轉向精英與民主融合型改革。過去,有些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是純粹的民主型改革,例如農村承包制的產生;而另一些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由專家對整體改革方案進行設計,如1994年的財稅金融改革。今后的改革,應當將兩種方式更好地融合起來,改革的方案設計,既要委任專家進行專門研究設計,同時又要廣泛征求各界意見。
篇4
如何判斷當今中國的經濟狀況?造成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調整政策,促進中國經濟平穩增長?8月24日,在2013徽商全球理事會年會現場,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沈坤榮解讀當今經濟領域的幾個熱點問題,為在座的徽商企業家們答疑解惑。
“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不僅是周期性的,而且還是結構性的。”沈坤榮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中國政府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遠去。在他看來,房地產發展的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了,尤其是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價值的時代已經過去。“大規模地拉動經濟的投資,無論是從現實的需要還是從公眾的期望來看,都很難達到五六年前那樣的巔峰時期。”
“從現有的趨勢來看,即使地方政府再啟動一些項目,也不能像前些年那樣全面大規模地鋪開,為什么?”沈坤榮說,因為,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加上增長的下滑所導致的稅收收入的減少,局部地區的風險因素已經明顯增長,各級政府所推動的基建投資能力受到限制。”他認為,以土地來謀發展的模式,出現了地方政府財政風險、銀行的金融風險、土地財政金融的聯動機制系統性風險和社會的風險。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從官方審計署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靠舉債出政績、借錢融資的方法比較普遍。”沈坤榮表示,這種情況將直接導致地方債務規模增加,償債壓力和債務風險逐漸加大。
不僅如此,更深層的問題已經凸顯。在沈坤榮看來,幾乎所有行業的資本投資的邊際回報率在逐年下降。在現實當中表現為各個行業賺取利潤的機會和可能性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中國整體的資本邊際回報率,多年前已經開始下調,這一點本身就表明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下移。”
沈坤榮表示,土地、財政、金融聯動機制的系統風險由原來的拍賣土地,變成了現在的融資平臺抵押,或者資產投資抵押,使得地方政府步入“貸款城建”“賣地還貸城建”的怪圈,它的風險巨大。“所以說由各級地方政府推動的房地產投資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中國進入中速增長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這一點。在人為的批準下觸動政府去做一些不講效率的、盲目投資的項目,這樣做短期只會逼迫各級地方政府及其統計部門在經濟增長的統計數據上造假,甚至勉強做,無法收回投資成本,在中長期就會把中國經濟推向蕭條。”
沈坤榮表示,在全社會資本邊際回報率下降的大趨勢下,等到所有投資項目不掙錢了,大部分企業利潤為負了,誰來還款呢?誰來為超過百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買單呢?因此,需要警惕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等到還款期到了的時候,等到投資要清算的時候,大蕭條就不遠了。
在沈坤榮看來,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新階段。“大規模的經濟趕超已經失去了動力。因為領跑者本身的減速,趕超者和領跑者的技術差異在縮小,所以技術輸出的難度越來越大。大規模的工業化、資源、環境約束等等,都使得我們已經有了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
為此,要構建新的結構性均衡,要用持續的效率改進引導產業轉型。服務業效率如果低于整體效率,那么服務業就有可能帶來經濟增長的速度的下降。如何應對這場變化?沈坤榮說,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的戰略意圖是以高科技為依托,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來重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這個戰略的實施,將對世界經濟的競爭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我們國家的經濟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
同時,沈坤榮表示,在我們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將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高端技術的引進難度會加大。“中高端制造企業將回流到發達國家,使得我們國家產業升級的路程更加艱難。”
當前,我們國家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遭遇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嚴峻挑戰,也面臨著走向科學發展道路的戰略機遇。沈坤榮說,我們需要在這種環境下最終實現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由追隨者向領跑者的轉變,在國際競爭中保持新的戰略主動權,比如提高制造業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如何來構筑這樣的新的能力?沈坤榮表示,這需要有各種各樣創新的制度基礎。“拉長和延伸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條,特別是要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覺得是需要想辦法的。”在沈坤榮看來,要培育一個使發展與制造業相耦合的現代服務業。比如,加大和鼓勵引導各類生產主體;比如,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支撐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以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來不斷地培育和形成我們國家產業的競爭的新的優勢。
為此,中國政府要通過制度的調整來糾正資源的錯配,通過深化改革來改變社會預期。
沈坤榮認為,深化改革應該解決趕超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內外的失衡、空間的失衡、行業的失衡。“另外,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到底是自主協調,還是政府引導?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沈坤榮表示,我們提出構建邊際有限的政府,政府的邊際要有所限制。“邊際到底在哪里?”在沈坤榮看來,政府邊際一旦縮小了之后,還必須要有一個高效的政府來匹配。為此需要推進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通過金融改革來糾正金融資源的錯配,來調整財政分權,緩解地方政府債務的壓力。“事實上當前改革已經成為社會和政治的需要,但是背后的利益調整是推進改革的最大的阻礙。”沈坤榮說。
“中國有兩個不足,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都很大。”在沈坤榮看來,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本來是不好的東西,但是在中國卻是因禍得福。“中國這兩個不足的地方,可以使得中西部地區有很多城市愿意接納低工資的勞動者。所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到西部和中部去,有了可能,因為發展有差距。”
篇5
同志們:在全縣上下深入貫徹領導干部會議精神,奮力推動岳池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刻,縣委、縣政府今天在這里召開這次會議,主要目的是對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實,全面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確保今年10月底前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剛才,懷林同志就下一階段的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這些意見是經縣委、縣政府集體研究決定的,符合上級的政策規定和要求。希望同志們認真學習,迅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再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清形勢,深刻理解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鄉鎮是國家政權的基石。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農村稅費改革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之一,是轉變基層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和農民負擔的關鍵所在。由于直接面對基層,面對群眾,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涉及面非常廣,難度也相當大。我們必須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刻領會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首先,這是加快岳池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是岳池當前最大的政治。在全縣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現富民強縣、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是一個重要抓手,縣委、縣政府提出要圍繞工業抓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將農業生產變成工業經濟的“第一車間”,這對以鄉鎮事業單位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鄉鎮事業單位振興地方經濟、加快農業發展的任務將更重,為農服務的要求和標準將更高。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就是要把政府長期以來管不了、管不好、不該管的事務分離出去,切實擺正鄉鎮事業單位的位置,充分發揮鄉鎮事業單位自主經營服務的職能,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加快富民強縣的步伐。其次,這是適應農村工作新形勢的迫切需要。鄉鎮事業單位處在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前沿和載體,在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負有重要責任。但長期以來,由于一些鄉鎮事業單位人員惡性膨脹,“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導致收費不服務、服務不到位以至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現象屢禁不止,直接加重了農民負擔,影響了農村穩定,也損害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并且,當前岳池的城市經濟已經起步,農業產業化初現端倪,縣本級財政逐漸好轉,但鄉鎮自身建設卻出現了“拖后腿”現象。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后,不少鄉鎮人多事少、人多錢少的問題尤為突出,使本就有限的財力很難集中于發展生產力,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優化鄉鎮事業單位結構,壓縮財政供養人員,有利于有效配置資源,強化為農服務功能,有利于減輕財政壓力和農民負擔,完全符合當前農村工作實際,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第三,這是鄉鎮事業單位自身發展的需要。鄉鎮事業單位絕大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立的,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鄉鎮事業單位自身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結構不合理,發展與需求相脫節,對不斷變化的農村社會需求缺少靈敏的反應,服務內容老化,服務形式簡單;二是管理體制不完善,政事、事企職責不清,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計劃經濟的烙印很深,過分依賴行政機關,缺乏“找米下鍋”的創業意識,整體效益低下;三是分配機制不靈活,“有事沒人干”和“有人沒事干”的現象并存,紀律松弛,人浮于事,缺乏生機和活力。面對這些問題,如果還繼續按老體制和原有的方式運行,鄉鎮事業單位最終只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淘汰。只有運用市場的理念、改革的辦法,從根本上進行突破和解決,以改革增加壓力,以改革激發活力,以改革促進發展,才能使鄉鎮事業單位恢復活力,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二、統籌兼顧,周密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一項政策性、敏感性很強的工作,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精心謀劃,妥善實施,并重點處理好四個關系:1、要正確處理推進改革與維護穩定的關系。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觸及利益深、涉及范圍多、政策要求嚴、工作任務重,事關廣大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事關基層政權的穩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各鄉鎮、部門必須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既要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堅定不移地推進這項工作,又要堅持科學的工作方法,把推進改革同維護穩定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扎實推進。要超前思考,超前謀劃,超前行動,把政策宣傳好,落實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穩定因素。要認真落實穩定工作責任制,對可能出現的等苗頭性問題,要及早拿出應對措施,一旦發現,及時加以解決,妥善化解矛盾。2、要正確處理加快改革與促進發展的關系。當前,正值沖刺上半年目標任務的關鍵時刻,市委也即將召開區(市、縣)工作會議,我們必須在全面推進改革的同時,一絲不茍地抓好經濟社會的發展,真正使改革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不竭動力。各鄉鎮、部門要認真做好改革期間的銜接工作,領導班子成員要發揮帶頭作用,努力維護正常的工作秩序;對新成立的機構,要完善職能職責,迅速開展工作,盡可能縮短“摸索期”;對分流人員留下的工作任務,要及時安排人員接手,盡可能縮短“磨合期”,確保工作不斷線,做到日常工作和改革工作兩不誤,絕不允許在管理上出現真空現象,絕不能因為推進改革而影響日常工作的開展。3、要正確處理無情改革與有情操作的關系。每一項改革都要觸及一部人的利益,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也不例外。在前期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上級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了對分流人員的支持。但改革是嚴肅的,各鄉鎮、部門在改革過程中,既不能徇私情,也不能和稀泥,更不能簡單地“拿錢走人”、“一分了之”、“一下了之”、“一走了之”,一定要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說服教育分流人員和其他人員,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細、做實、做好,覆蓋到每一個人,落實到每一件事。要密切注視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思想動態,抓住、抓準改革對象的思想脈搏,大力開展正面的、積極的宣傳工作,不講套話,不許空愿,用政策解釋疑惑,用道理消除顧慮,用措施化解矛盾,用工作感召人心,引導大家支持改革、理解改革、投身改革。4、要正確處理各負其責與步調一致的關系。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涉及面廣,需要各鄉鎮、各相關部門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盡管全縣的改革政策和方案是統一的,但各地、各部門、各系統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完全整齊劃一。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既要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又要嚴把政策關口,服從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步調一致,形成合力。特別是有關改革政策的解釋和宣傳,一定要統一歸口到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辦公室,絕不允許任何不負責任的亂答復、亂解釋、亂表態,更不允許為了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干擾改革。
三、幾點要求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一場攻堅戰,能不能贏得勝利,是對我們領導水平、群眾觀念和工作作風的實際檢驗。確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既是既定的工作目標,也是鐵的工作紀律。各鄉鎮、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抓好落實。1、要強化領導,明確責任。縣“四大班子”領導同志都是改革的督導組成員,一定要帶頭支持這項工作,帶頭研究改革政策,深入鄉鎮督促指導,確保改革有序推進和社會政治穩定。各鄉鎮主要領導同志要深入調研,靠前指揮,仔仔細細研讀文件,吃透用夠政策精神,對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和難以把握的政策,要多請示、多匯報,對改革方案要能細則細,把問題和困難考慮得盡可能周全一些,把政策的操作方案制定得盡可能詳細一些,把工作做細做深做實。縣級各主管部門要配合鄉鎮搞好改革工作,主要負責人必須親自部署、親自過問、親自落實,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大力配合,積極支持,確保人員到位、精力到位,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組織人事、機構編制部門作為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單位,要把改革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緊抓在手,把調研組織好、方案設計好、措施制定好、步驟安排好、關系協調好、工作督查好,加強宏觀指導,及時溝通信息,認真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確保改革的深入開展。2、要公開透明,規范操作。公開透明是改革順利推進、減少震蕩、取得實效的可靠保證。一是要嚴格執行改革政策。對這次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省、市都有明確的政策規定,縣上也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前不久,縣委常委會還專門對改革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落實了解決措施。各鄉鎮、部門一定要嚴格按政策辦事,把握好政策界限,特別是在資產處置、人員安置、資金籌措等方面必須慎之又慎,切實維護好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不能任意開口子,也不能隨意打折扣,以確保改革不變調、不走樣。二是要嚴格執行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競聘上崗、人員分流等多個方面,已經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編委審核并經縣委、縣政府同意。各鄉鎮、部門必須嚴格依照方案組織實施,確保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平穩推進。三是要嚴格執行改革程序。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政策規定的程序辦事。要實行陽光操作,嚴禁暗箱操作,該公示的一定要公示,該宣傳的一定要宣傳,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接受改革對象的監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3、要依靠群眾,注重引導。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減輕政府壓力,但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因此,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一是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要把改革的各項政策、內容傳達到每個改革對象,幫助他們樹立改革意識,提高支持改革的自覺性,積極參與改革、投身改革。要擴大干部職工在改革中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和選擇權,杜絕少數人出點子、劃圈子、拍板子。二是要加大形勢教育力度。把我們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困難、決策的理由,原原本本地向每一個改革對象講清楚,幫助他們樹立大局意識,取得他們對改革的理解和配合。三是要加大幫扶引導力度。要充分理解分流人員離開曾經為之奮斗和作出貢獻的單位、步入社會的心情,充分考慮他們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引導他們及時轉變擇業觀念,正確對待角色轉變,積極主動地尋求新去向,謀求新發展。4、要嚴明紀律,務求實效。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必須以組織原則為準繩,以鐵的紀律為保證,做到令行禁止,確保秩序不亂、工作不斷、思想不散、國有資產不流失。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起好模范帶頭作用,廣大干部職工要講政治,識大體,維護大局,忠于職守。一是要嚴肅政治紀律。各鄉鎮、部門要自覺與縣委、縣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符合縣委、縣政府文件和有關機構改革政策的話不說、有悖于改革的事不做,絕不允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同時,這次改革可能會涉及到一些領導干部的子女、親屬。在此,我代表縣委鄭重宣布,任何人、任何部門不得從部門或一已私利出發,對改革進行干預,否則,縣委、縣政府將嚴肅予以查處。二是要嚴肅組織紀律。要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凡涉及人員定崗分流、資產處置、干部任免等重大問題,必須堅持集體討論決定。三是要嚴肅人事紀律。在競聘上崗工作中,要嚴格遵守組織人事制度,嚴格掌握用人標準,不能借機打擊報復,也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干擾外鄉鎮人員到本鄉鎮競聘。四是要嚴肅財經紀律。要嚴格執行國家的各項財經紀律和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嚴禁借機構改革之機,違章調度資金、轉移資產、私分錢財。紀檢、監察、組織人事等部門,要加強對機構改革中各項政策、規定和紀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杜絕腐敗和不正之風。同志們,深化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我們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上來,統一到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上來,咬準目標,下定決心,齊心協力打好總體戰,圓滿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為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篇6
[關鍵詞]地方高校;后期教學;現場監測;折射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172-03
畢業學年是高校專業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鍵時段,是培養合格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的集大成重要環節。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這一時段或環節的教學活動。然而,每到畢業學年秋季期,地方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教學往往存在嚴重的課堂缺課、實習缺崗現象。為摸清應屆畢業生到課的真實情況,我們連續4年進行了現場監測,并對所折射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監測對象
以隨機選取的山東省4所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班為監測對象,其中理學5個專業次9個班,工學4個專業次5個班,醫學9個專業次24個班,管理學2個專業次3個班,文學3專業次4個班,經濟學2個專業次4個班。
二、監測方法
連續4年采取隨機整群抽樣辦法選取監測對象,不事先告知所在院系、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監測時間為畢業學年秋季期的9-12月。之所以選擇秋季期,因為歷年情況表明該學期到課率最低。
三、監測結果
2012、2013、2014、2015年連續4年對隨機選取的25個專業次的49個應屆本科畢業班進行了66次現場課堂監測,結果表明缺課現象比較普遍,所有被監測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班到課率平均為31.69%,見下表。
四、監測結果所折射問題分析
短暫的大學本科4年抑或5年,是青春年華最炫目的階段,是學習專業知識、增長學識才干、提高自身素養、奠定就業創業堅實基礎的最理想階段。在這稍縱即逝的大好光陰里,青年學子理應一鼓作氣完成前期的通識教育課程、中期的專業基礎課程、后期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訓,接受完整的大學學業教育。然而,受各種因素的交織干擾,本應完美的大學本科畢業學年學習由于課堂缺課率、實習缺崗率的高企成了不少學生的遺憾和學生所在大學的無奈與傷痛。
通過連續4年的現場監測發現,無論哪個本科專業畢業學年的秋季期都是學生缺課最集中的學期。本科畢業學年教學是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鍵階段,為什么在這么重要的階段有如此之多的學生缺課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分析和反省的,尤其是對其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只有積極推進改革并采取切實可行的對應措施,減少或消除干擾因素影響,才能盡可能地降低其對本科后期教學的沖擊,保障其教學質量。
連續4年的監測結果反映了地方高校本科畢業學年教學的狀況,那么從中折射出什么問題呢?
第一,復習考研成了學生此階段的第一要務。畢業學年秋季期為考研學期,我們國家的考研通常在9月下旬開始網上預報名,10月網上正式報名,11月上旬現場確認,12月下旬打印準考證,12月底全國統一考試(初試),第2年3月初公布國家復試分數線,4月復試,5月上旬調劑完畢,5月下旬至6月錄取。從預報名到復試、錄取基本上為2個學期的時間。這兩個學期恰恰為本科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時間。絕大多數準備考研的學生自預報名那天起,就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復習備考之中,哪還有認真上課或實習的心情?少數不打算考研的學生也受從眾心理與破窗效應的影響愛來不來。
第二,一切為了應付考試,非重要的課程能逃則逃。最后學年的考試強度本應較往年降低,但是由于往年的欠賬如掛科補考、尚未通過的四六級英語考試,再加上畢業考試或畢業(設計)論文,另外還有職業證書資格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更加上研究生初、復試等等紛至沓來,這就無疑大大增加了畢業生的考試壓力。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再加上對某些課程缺少興趣,不少學生有選擇地聽課或實習,這就形成了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大四或大五現象”。
第三,因畢業求職而心神不安。從畢業學年第一學期開始,不少學生陸續為求職就業奔波,招聘會、見面會等山南海北一個接一個,這就必然影響到其課堂學習。
第四,思想放松,自律性減弱,后期疲沓現象明顯。大學幾年,不少學生由最初的感到新鮮好奇、刺激、緊張,遵規守紀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逐漸隨著年級的升高,開始變得思想放松,自律性減弱,尤其是最后學年其總算熬到頭的疲沓現象明顯。
第五,在流動教室采用大班上課的形式產生羊群效應。進入21世紀以來,各高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多,由于校舍等教學條件的相對有限,大多數學校不得不采取在流動教室采用大班上課的方式。過去學生少、座位固定,誰缺課一目了然,現在不點名很難知道誰缺課,而課課點名也不現實。學生就像脫韁的野馬,你不來上課我也不來,這就是羊群效應。
第六,紀律約束有軟肋。面對居高不下的缺課率、實習缺崗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往往感到很為難,一線教師感到很無奈,堅持上課或實習的學生感到很茫然。管理部門不管不行管嚴了也不行,法不責眾,又礙于考研過線率和錄取率、畢業一次性就業率等的考量,只好睜只眼閉只眼,這就在紀律監督上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
五、對策建議
篇7
為認真貫徹執行上級關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現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結合我鎮實際,就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綠色草廟,不斷創新林業經營體制機制,進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放活林地林木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調動廣大群眾和各種社會經營主體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林業生產力,加快林業發展步伐,為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穩定并重,確保積極改革穩妥推進;堅持多種模式并重,確保改革符合當地實際;堅持三大效益并重,確保農民得實惠、生態受保護。
三、總體目標
計劃用三個月左右時間,基本完成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政策,建立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明確、責權劃分具體、利益分配合理、流轉程序規范、融資渠道通暢、監管服務到位的集體林權制度,實現資源增長、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改善的目標。
四、改革的主要內容
1、基本范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林地和林木。
2、改革重點:將我鎮集體林業用地全部改制到位,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和林地用途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集體統一經營的集體林地和林木,通過均股、均利等方式將初始產權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對已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承包方式明確經營管護主體的,維持原經營主體不變,完善相關流轉手續。
3、利益分配。一是承包金一次性繳納并使用仍有節余的,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公益事業;承包金為分期支付的,均股落實初始產權,從下一次支付承包款的時間起,集體經濟組織每次均要將承包收益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公益事業;二是對本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股份合作收益分成的,在收益分配時,不低于凈收益的70%進行股權分配,其他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公益事業;三是對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林木、林地的收益可將提取20%公積金后的剩余收益不低于70%進行股權分配,其他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公益事業;四是對經濟條件較好、林地面積較小且農民對林地、林木依賴性不大(由村自行確定)的村,依法通過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由村民會議授權的2/3以上村民代表(或戶代表)同意,可以將林木、林地的股權統一交本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全部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公益事業。
4、勘界發證。明確林地林木產權關系后,要依法進行確權勘界、登記,核(換)發林權證書,做到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
五、工作步驟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從2014年8月份啟動,至2014年10月底主體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一)工作準備階段(2014年8月)
1.成立機構。鎮成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由政府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下設林改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林改辦設在鎮林業站;村建立林改領導小組和林改工作班子,由書記掛帥,主任牽頭,工作人員由村根據工作量確定,一般3—5人。
2.宣傳發動。鎮、村兩級召開專題會議,全面部署林改工作任務。同時,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等,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讓群眾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3.組織培訓。抓領導干部特別是村級領導干部的培訓,解決村級領導干部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認識問題;抓各級林改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使林改的具體操作人員吃透法律法規和政策精神。
(二)制定方案階段(2014年9月上中旬)
1.調查摸底。主要摸清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農戶數,調查本集體經濟組織區域內的森林資源分布、數量、類型、經營狀況等。在明晰產權過程中,行政區劃調整以后合并的村或村民小組,明晰集體統一經營的林地、林木產權時,原則上以合并前的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進行,如果是按合并后的村或村民小組確權,需經2/3以上村民或農戶同意。
2.制定方案。村制定林改方案,明確改革的范圍、內容、方法以及措施。
3.張榜公示。公布林改實施方案,征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意見。
4.召開會議。依法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或由村民會議授權的村民代表(或戶代表)會議,經2/3以上成員(代表)通過實施方案后,報鎮人民政府批準,同時報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三)組織實施階段(2014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1.明晰股權。填寫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股權登記表。
2.張榜公示。股權登記表張榜公布。
3.召開會議。召開村民會議或經村民會議授權的村民代表(或戶代表)會議進行決議。
4.確立股權。享有股權的村民簽字。
5.登記發證。根據經營權落實情況,登記發放林權證。
6.建立檔案。鎮、村均要建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
7、自查驗收。各村(居委會)按照《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及目標考核辦法》全面自查,自查結果由鎮林改領導小組審定,合格的形成書面材料向市林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驗收申請,市對各鎮上報的所有有改革任務的村進行全覆蓋檢查驗收。
(四)總結驗收階段(2014年10月中旬)
林改結束后,以市為單位,統一上報申請省、市林改辦檢查驗收。
六、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村要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一件重要工作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制定工作計劃,明確目標任務,擬定具體實施方案,扎實推進改革。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參與改革,形成支持改革的合力。
2、積極穩妥推進。在搞好調查摸底充分掌握本地社情、民情、林情的基礎上,科學制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規范操作,先易后難,有步驟、分階段推進改革。
篇8
用權力“減法”換市場“加法”
記 者:清遠接下來在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依法治市方面有哪些新謀劃?
葛長偉:清遠下一步推進依法治市工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重點做好幾項工作:一要切實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市是黨委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把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推動黨委(黨組)加強對本地、本部門法治建設的領導,確保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二要強化行政機關特別是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行政的意識。下一步,清遠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強化依法行政意識,重點解決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進一步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主體活力的“加法”。完善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確定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等。
三要進一步推進司法公正。根據省的改革方案部署,推進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工作機制創新。
四要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另外,要深入推進法治人才隊伍建設。
依法調整行政審批初見成效
記 者:過去一段時間,清遠在依法治市實踐中取得了哪些成績?又遇到了哪些難點?
葛長偉:近年來,清遠積極落實《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年)》,始終注重把依法治市貫穿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之中。
一是堅持依法行政。持續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兩年共調整審批事項330項,調整比率超過50%,并向社會公布了第一批政府權責清單。充分發揮市政府法律顧問作用,2014年參與承辦政府法律事務93宗,確保政府決策合法合理。
二是推進司法公正。審判機關采取庭審過程全程留痕、微博直播庭審現場、減刑假釋案件全部上網公示、遠程視頻連線最高法院等多種形式推動司法公開;檢察機關擴大主動公開內容,推進案件流程信息互聯網自主查詢、終結性法律文書互聯網公開等新舉措,完善了公開審查、公開答復操作規范等。
三是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一方面,提高普法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法律“六進”為抓手,采取現場咨詢、法律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學法用法。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傳的覆蓋面,特別是將鎮村和企業納入普法對象。
盡管法治清遠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社會整體信法守法的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少數機關單位和個別工作人員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方面還比較淡薄,“不信法”的觀念根深蒂固;法治隊伍的能力素質、方法手段等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用法治的思維方式推進改革
記 者:深化改革往往會牽涉到利益調整。目前,清遠的各項改革已經在逐步開展,很多領域都走在粵東西北前列,清遠如何通過法治來為各項改革保駕護航?
葛長偉:如果說30多年前的改革是以破為主,提倡敢闖敢試,那么這一輪深化改革,更加強調頂層設計和法治思維。清遠將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部署,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和推進改革工作。
一是堅持重要改革于法有據。改革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推進。目前,清遠自發探索的農村綜合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都是按照這一路徑去推進。
二是及時將符合法律規定、符合實際的做法經驗固定下來形成制度,推動改革效益最大化。2014年,清遠在推進7大類47項具體改革任務中,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改革的路徑、方式成熟以后,再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規定將其固定下來,使改革探索出來的經驗可復制、能推廣。
三是突出問題導向依法推進。比如,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在推進依法行政方面都提出很多要求,但在具體執行中往往會在一些具體環節和部門出現“中梗阻”的現象。我們要認真梳理,把問題一個一個弄清吃透,并習慣用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辦法去破解這些問題,將依法治市真正落到實處。
以法治營造最優營商環境
記 者:清遠提出要打造環珠三角地區最優營商環境,清遠在建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方面有什么思考和措施?
葛長偉:清遠在環珠三角地區中區位條件、交通條件相對較好,怎樣才能把優勢發揮出來,盡快實現振興發展?一個重要抓手就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過去幾十年,地區之間投資環境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靠政策優惠,給市場主體讓利。未來地區之間的競爭,主要還是法治環境的競爭。哪個地方能率先營造比較完備的法治環境,哪個地區就擁有相對較好的營商環境。
我們提出要打造環珠三角地區最優營商環境的目標,核心環節就是營造出相對健全規范的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規則透明;二是政府依法行政;三是司法部門公正司法;四是全民法律意識強。目前來看,要打造環珠三角地區最優的營商環境,清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歡迎社會各界關注支持,加強輿論監督。
網絡問政也是走好群眾路線
記 者:中央一直在強調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基本宗旨。那么清遠市委在這方面有哪些心得和創新呢?
葛長偉:走好群眾路線,一方面要在立場信念上回歸黨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在方法上應與時俱進。過去,說聯系群眾一定要走村入戶下車間。現在呢,群眾在哪里?不只是在農村泥磚房里。根據統計,清遠戶籍人口440萬,常住人口390多萬,而全市手機用戶358萬。這意味著常住人口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利用網絡渠道是一個現成的聯系群眾的好方法。
網絡問政是清遠市走好群眾路線的重要新探索之一。實施網絡問政,清遠有著良好的基礎。201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下發了網絡問政實施方案和政府官方微博工作方案。當年8月28日,清遠市新媒體中心投入使用,這是一個集網站展示、微博微信體驗、輿情監控和微訪談品牌活動于一體的數字化互動式多媒體應用中心;同日,市政府官方微博、微信“清遠”正式上線。目前,“清遠”政務微博廳矩陣共有91個單位入駐,粉絲數約80萬。“清遠”官方微信還獲得了“廣東十大政務微信”。在全國政務類微信公眾號指數榜上,“清遠”官方微信不僅榜上有名,而且數次走進全國前十。
創新形式聯系群眾,接受群眾的意見,倒逼著政府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和水平。截至2014年9月底,問題答復率超過98%。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慢慢學會運用網絡手段主動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水平。2014年8月28日,清遠手機報上線,清遠微信網上辦事大廳也正式啟用,市民通過平臺可以用手機申辦21項個人事務和開設、變更、稅務等14項企業事務。與此同時,清遠網絡廣播電視臺手機客戶端“無線清遠”上線,實現了電子商務、交通違章查詢、醫院掛號等服務,直接為老百姓服務。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建立清遠政務數據庫,探索科學、規范的行政指數流程,逐步實現數據理政。
執行生態發展,締造美麗清遠
記 者:清遠市的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今后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之中如何才能實現協調發展呢?
葛長偉:清遠是廣東省的生態發展區,同時也是功能區的試點市,生態文明建設非常契合清遠的實際。清遠過去一直在強調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結合十精神的貫徹,清遠將進一步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特別是在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爭取作出貢獻。
篇9
企業是股份制改制的主體,要掌握吃透中央、盛市有關企業改制的優惠政策,積極尋找合資伙伴,通過新設、變卦、招商引資、債轉股等多種途徑,力爭早日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開創我市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新局面,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從根本上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促進我市“兩個率先、一個中心”目標的實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對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的認識
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十五大強調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十五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
國有資本通過股份制可以吸收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省委十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力爭在今后一年時間里,全省股份有限公司總數翻一番,新設股份公司相當于前十年設立股份公司的總和”中央和省委對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目前,全國、全省各地都在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不只把股份制改制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把股份制改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綜觀全國股份制改制與經濟發展狀況,從某種角度上講,股份制改制的水平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達水平。因此,對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必需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有計劃、有方法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
二、全面規劃。切實抓好股份制改制工作
其中國有企業資產所占比例較大。近些年來,市企業較多。企業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股份改制進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夠解放,規劃不很全面,重點不太明確,措施也沒有完全到位。加快企業股份制改制工作,必需堅持“搞好規劃,重點引導,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面積極性”原則。市“十項改革”為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措施,幾大資產運營公司也已經掛牌運作。
篇10
1月28日,春節長假的最后一天,上海某高校的譚教授照例翻開報紙,當他看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已下發,重點要求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基本一致,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為試點省市”這條新聞時,心里頓時咯噔了一下。現年56歲的譚教授粗粗算了一下,如果以目前的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計算方法計算,4年后他退休大約能拿到目前工資的90%,也就是5000多元的養老金,但如果按企業人員養老金計算方法來算的話,則養老金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養老金縮水將超過一半。譚教授有些惴惴不安,甚至考慮是否要向學校申請提前退休。
改革緣于財政負擔過重
有關方面在解釋推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的原因時指出,目前,超過千億元的事業單位退休費令財政不堪重負。與統一歸入社保基金賬戶運作的企業職工養老金不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一直以來都獨立運行,完全由國家財政負擔,因此不存在社保養老金入不敷出、空賬運作等問題。然而隨著事業單位退休人數的逐漸攀升以及其退休金的快速上漲,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對國家財政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5萬個,涉及教科文衛、農林水、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工作人員超過3035萬人,是國家公務員的4.3倍,占全國財政供養人數的近80%。而我國事業單位離退人員養老金年支出也由1990年的不足60億元增至如今的遠超千億元。與此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職工收入差距也呈擴大趨勢。
人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企業退休職工月人均養老金只有1080元,盡管官方沒有公布全國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人均養老金水平,但其均值遠遠高于企業退休職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一旦施行改革,事業單位人員按照企業標準來發放,那么其養老金待遇則會大幅下降,而國家財政負擔也將大大減輕。
另一方面,這種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并行、區別對待的養老金計算模式也一直受到民眾的質疑和不滿,要求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的呼聲此起彼伏。如今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機,大規模政府投資和減稅使得政府財政壓力驟然加大,急需通過降低養老金支出來給財政減負,所以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下大力改革的時候了。
改革方案引起熱議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系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方案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民眾議論的焦點集中在公務員養老保險為什么不和事業單位人員同步改革。
有網友發帖稱:說的是“為了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制度能夠銜接”,但措施卻僅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企業基本一致”,那“機關”呢,怎么就不提了呢?
事實上,在當前養老金金字塔結構中,居于最上層的是機關公務員群體,其次才是事業單位,而中央和地方關于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歷次文件上也明確將“機關”和“事業單位”劃為一類討論。但如今卻只動事業,不動機關。是何原因呢?
在騰訊網的在線調查中,大部分網民都支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同時更有高達67%的網民認為不但事業單位退休金應該下調,公務員的退休金也應該下調。
“支持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改革需要在公平的原則下進行”,這已成為網民對養老金改革方案共同的心聲。
漸進改革或成最終選擇
此次人保部只是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具體政策如何落實,還要由各地方政府決定。由于此項改革措施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因此試點省份之一的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在2月2日已率先澄清: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其退休人員養老金不會大降。業內專家分析,如果真像廣東方面所說的,在推進改革的同時,事業單位退休金不會大降的話,則必然會出臺“過渡性養老金”、“職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辦法。據悉,“職業年金”類似于“企業年金”,即以單位補充養老保險的方式補上社保養老金降低后所造成的“缺口”,從而實現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的平穩過渡。
- 上一篇:醫保內控年度計劃
- 下一篇:應急管理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