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醫療應急救治若干建議
時間:2022-06-10 03:53:00
導語:加強醫療應急救治若干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
為進一步提高我區醫療應急救治水平,增強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務院令第376號)、《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市政府《關于加強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府發〔〕55號)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力爭用2年時間,全面推進我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優化投資環境,在重大災害事故發生時,醫療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揮有力、科學規范,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醫療應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部署,分步實施
堅持屬地化管理為主的原則,按照我區醫療機構建設總體規劃要求,科學部署全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所包含的各項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
(二)整合資源,提升檔次
在我區現有省、市、區三級醫療資源和部隊、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網絡醫院資源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建立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加強應急培訓,逐步增強應急裝備的配備,提高應急反應和應急救治能力。
(三)統籌安排,強化管理
在加強我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的同時,加強醫療應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強化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的培訓、演練和應急救治管理,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時服從區政府統一指揮。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區衛生應急預案體系
到年底,重點制定《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生物、化學、核輻射和恐怖襲擊事件衛生應急預案》、《放射污染和輻射事故事件衛生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救治和災后防病應急預案》、《重大急性職業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等。各醫療機構要結合各自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醫療救援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預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職責分工。
(二)加強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建設
1、加強醫療機構醫療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到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網絡醫院(區骨科醫院)、區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傳染病醫院、解放軍452醫院等組建一支反應迅速、應對及時的專業化醫療應急救援突擊隊,全面提高我區在面臨各類突發重特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恐怖襲擊、生化輻射事件等緊急狀態下的醫療應急救援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各相關醫療機構要組建一支由分管業務院長為隊長的專業化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做到組織、人員、車輛、通訊、必要設備及救援藥品“六落實”;平時積極開展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演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服從區政府和區衛生局的統一指揮。
2、加快全區衛生應急專家庫建設。在轄區省、市、區及部隊醫療機構中選拔中級職稱以上,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業務骨干,組建衛生應急專家庫,并進行及時補充、更新。
3、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家咨詢委員會。由區衛生局牽頭,聘請我區范圍內包括省、市、區及部隊醫療機構、教學機構在內的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社會醫學、食品衛生、職業衛生、社會學、行政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方面專家,組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對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準備和處理工作提出咨詢和建議,指導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的制定和修訂,指導區衛生局開展預測、預警工作,對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和評估,承擔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機構和衛生應急日常管理機構安排的其他技術工作。
(三)加強醫療應急救治培訓工作
各相關醫療機構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的培訓。力爭每年對急診科醫生和從事急救人員進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培訓,培訓面達到90%;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重點傳染病培訓。依托市傳染病醫院開展重大傳染病、新發傳染病的培訓。
四、保障措施
(一)立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
組長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擔任,副組長由區政府辦分管副主任、區衛生局局長擔任,員單位由區政府辦、區目督辦、區委宣傳部、區發改委、區監察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勞動保障局、區衛生局、區公安分局、區食藥監局、區紅十字會等組。
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負責全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制定和實施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各項方案。辦公室主任由區衛生局局長兼任。
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員單位職責由區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財政投入
從年起,根據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工作需要,區財政局要對醫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醫療應急救治培訓、應急事件醫療救治、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建設及設施、設備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專項資金保證。
(三)鼓勵社會參與公眾救援
充分發揮報刊、電視等傳媒的作用,普及災害事故的搶險、自救、互救知識,提高全民急救意識和技能;開展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培訓,培育公眾的救死扶傷精神。
- 上一篇:中小學宿舍安檢工作方案
- 下一篇:防汛抗旱電視電話會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