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時間:2022-11-08 01:16:00
導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寧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全縣15.02萬人口中,農業人口有13.07萬人,加快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推進建寧縣域經濟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為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緊密結合縣情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七屆五次、市委六屆七次全會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為立足點,以農業產業化為著力點,創新農業經營理念,進一步整合現有的產業優勢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做大龍頭企業,拓展市場空間,增強發展后勁,以產業化帶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建寧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
一、圍繞以農興工,調優產業結構,打造大農業發展格局。建寧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備較好的基礎,當前關鍵是要解決好區域開發重點、資源合理選擇與優化配置等問題,促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幾鄉一業、幾村一品”的形成。首先,要優化三大區域布局。一是構建以城區為中心,里心、均口為兩翼的V型特色經濟區,著重鞏固“三子”(果子、蓮子、種子)基礎,加快品種更新,推進科技興農,不斷提高特色農業比重。二是構建以黃埠、客坊、伊家為主的西部種養經濟區,重點發展烤煙、食用菌、仔豬、肉牛以及草食畜禽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把畜牧業作為新增后勁支柱產業加快發展,到2005年,全縣畜牧業產值達到農業總產值的30%。三是構建以溪源、黃坊為主的東部經濟區,充分開發筍竹資源,培育林業資源,提高筍竹轉化增值和加工增值的效益推進林產品加工業發展。其次,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契機,以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切入點,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組織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重點抓好無公害水果和綠色蓮子基地建設。同時,加快農業監測體系建設,逐步在全縣范圍內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農業質量安全監測網絡。第三,要大力突破創匯農業。堅持外向型農業發展方向,充分發揮現有綠色食品品牌和原產地注冊保護等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作用,著重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建蓮、速凍鮮蓮、孟宗筍系列等產品的出口創匯能力;加快推進對臺農業合作,以應德公司4000畝黃花菜示范項目帶動,促進以商招商,吸引臺灣資金和技術投入農業領域;大力發展養鰻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重點扶持里心、黃坊、溪源等鄉(鎮)擴大養殖規模,爭取年產量達500噸。第四,要夯實農業生產基地。立足于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料建好生產基地,對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重點培育,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當前,重點是建好七大生產基地。一是果子基地。以黃花梨為主的水果基地面積力爭達12萬畝,年產量6萬噸以上。二是蓮子基地。隨著文鑫萬噸蓮系列、鑫達10萬噸系列飲品等項目的投產,種植面積2005年要力爭達到8萬畝以上。三是種子基地。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萬畝,年供種量5000噸。四是煙葉基地。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確保煙葉收購達6萬擔以上。五是筍竹基地。高標準建好10萬畝"兩高一優"筍竹兩用林,建成10個毛竹5000畝生產大村。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是食用菌基地。以茶樹菇、竹蓀、反季節香菇為主的珍稀食用菌種植突破2000萬袋。七是畜禽基地。重點建設萬頭仔豬基地、百萬羽養鵝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
二、立足強工促農,做大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一是加快引進。改變山區縣無法發展工業的舊思維模式,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打破區位、資金、能源等劣勢,在開展“抓項目、增后勁、促發展”活動中,通過資源開發、資產重組、技術對接、嫁接改造、租賃經營等形式加快區外資金、技術、設備等引進,培育新的龍頭企業成長,促進原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當前重點是要通過引進,盤活縣獼猴桃廠、膠合板廠等一批老企業。二是加強幫扶。進一步調整和充實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對確定扶持的省、市、縣級重點龍頭企業,至少安排一名處級領導幫扶。每年擇優選調10名以上科技人員到龍頭企業掛職,幫助企業進行項目開發、行政管理和市場營銷。當前,要重點幫助鑫達、文鑫、孟宗加快10萬噸“閩江源”綠色飲品系列、萬噸蓮系列、100萬箱筍系列項目實施,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縣級龍頭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40萬元資金作為縣級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和獎勵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人才培訓和龍頭企業新產品開發的補助和獎勵。此外,在企業用地、用水、用電、稅費減免和金融等方面提供優惠和服務,支持、鼓勵企業通過租賃、購并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壯大自己。三是突出重點。圍繞蓮子、果子、種子、筍竹等主導產業,重點培育當年產值或營銷額在10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300萬元以上,年上交稅收2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600戶以上,農戶從中增加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帶動型”龍頭企業,力爭每個產業都有1個以上龍頭企業。四是強化管理。進一步規范對龍頭企業的管理,嚴格考核、評審制度,不斷健全完善《關于縣級龍頭企業考核評審辦法》,促進龍頭企業在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創新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資產聯結、供求銜接、價格保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規范發展“訂單農業”,鞏固“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新模式,使企業增加效益,農民增加收入。
三、發揮品牌效應,拓展市場空間,鞏固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勢。我們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打造名優品牌,一手抓市場開拓。一是宣傳品牌。全縣登記注冊的農產品商標共有59個,其中獲福建名優產品5個、省著名商標2個、綠色食品使用權3個、原產地產品標志3個。要通過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項目推介會和招商活動,進一步擴大“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宣傳面;對于已被認定和獲獎的“閩江源”、“山雪”、“文鑫”、“孟宗筍”等優質特色名牌農產品,鼓勵和扶持企業籌集資金在中央、省級媒體上投放宣傳廣告,并多渠道利用網絡平臺、聲訊服務、郵政廣告等新式宣傳手段,不斷擴大品牌知名度。二是創新品牌。大力營造爭創品牌氛圍,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申報農產品注冊商標、條形碼、綠色食品標志權,不斷創立新的市級優勢品牌、省級著名商標等。今年,要著重做好申報進入“中國名牌產品目錄”前期工作,大力支持孟宗筍制品和獼猴桃汁爭創省名優產品,力爭蓮子、水果、筍制品系列產品中再有2-3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三是保護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行統一標識包裝,分級包裝等;嚴格產品生產管理措施,從各個環節嚴把產品質量關。同時,加強對產品流通等環節的監督管理,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地產品品牌。四是建好產地市場。以邊貿重點縣為依托,進一步完善邊貿交易市場、蓮子專業市場、果子交易市場、種苗交易市場等19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的建設,培育2-3個年交易額在億元以上,帶動農戶3000戶以上的閩贛邊貿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市場。五是培育營銷組織。積極鼓勵和扶持地產品銷售行業協會、黃花梨協會、蓮子協會、食用菌協會、筍竹協會、農副產品信息中心等中介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實行聯合經營,加快“農民經紀人”培訓并進行資格認證,擴大民間營銷隊伍規模,充分發揮營銷中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目前,要大力培育一批參加人數100人以上,帶動農戶1000戶以上,年營銷額1000萬元以上并能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服務的“帶動型”營銷龍頭中介組織,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協調運作。六是拓展營銷方式。一方面,積極參與或舉辦各類農產品訂貨會、推介會、交易會等,加強上海、南京、廣州、福州、廈門等大中城市的營銷窗口建設,推動產品進入大型超市、商場,牢牢把握住銷售主渠道。另一方面,注重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以縣政府信息中心為基礎,開設建寧特色農副產品銷售網站,積極推行網上交易、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式營銷手段,并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市場預測、價格、銷售等信息。同時,認真研究國際市場需求,幫助龍頭企業申報產品自營出口權,在鞏固美國、日本、東南亞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出口業務,把產品做向海外,走向全球。
四、堅持科技興農,做優發展環境,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后勁。首先,堅持科技興農。在抓好縣、鄉、村三級科技推廣網絡、農業技術和人員培訓的同時,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抓品種改良。充分利用“福建獼猴桃、梨優良品種選育與基地建設”項目課題和“建蓮產業關鍵配套技術研究”成果,認真做好翠冠早熟梨、建選17號、金魁獼猴桃等新品種及水稻雜交“兩系法”的推廣工作,著力解決“三子”品種退化、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鞏固主導產業優勢。同時,加大對毛竹山擴鞭墾復改造力度,培育筍竹豐產林;積極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加大畜牧業品種改良力度;大力推廣果樹點花授粉、養蜂授粉、果實套袋等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二是抓產品升級。發揮蓮科所、果樹研究所、食用菌中心等科研機構的作用,對產品的高產優質組織技術攻關,重點抓好與省農大聯合開發優質蓮種單細胞培育,與省輕工食品研究所聯合開發鮮蓮保鮮和鮮蓮加工技術。抓緊蓮葉蓮梗成份提取及速溶茶系列產品開發,加快獼猴桃、黃花梨加工儲運高新技術綜合應用及“6·18"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簽約項目的實施,使產品提檔升級。三是抓人才使用。立足鄉土人才的培養、貯備,完善留用人才機制,創新激勵機制,鼓勵技術業務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承包或技術人員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企業生產,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工作。采取借地生“才”、租賃人才、鄉情引智等辦法,加大“借腦引智”力度,不斷增強企業引進人才、智力的自覺意識,提高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待遇,保證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其次,做優發展環境。著重在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抓好落實。一是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政府職能集中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強機關效能建設,認真落實處級領導聯系龍頭企業、部門服務承諾等制度,切實兌現扶持發展政策;創新“一線工作法”,規范干部駐村服務,加快縣、鄉、村農業“155”服務隊伍建設。二是改善基礎設施。加快水毀農田、水利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恢復進度,扎實開展以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水、電、路為重點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當前,著重做好創建國家生態縣、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金溪流域防洪一期工程實施、建泰公路改建、農村道路硬化和金溪工業園區的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三是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修訂完善已經出臺的簡化項目審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土地使用優惠、戶口遷移、引資獎勵等鼓勵項目投資、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土地合理流轉機制,在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前提下,鼓勵農戶土地經營集約化,促進特色農業由分散、小規模生產向規模化轉變。同時,抓住中央和省、市出臺的扶持農業產業化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更多的項目支持和政策傾斜,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硬環境,推動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營造一流環境構筑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跳板
- 下一篇:私營個體經濟發展課題調研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