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8 16:31:40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Z世代”大學生從小生活在被網絡包圍的環境,與以往大學生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表現出直面感提升,暴露性增加,孤獨感更強等差異性特點。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他們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要明確“Z世代”大學生教育目的,利用專業化心理師資隊伍,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調互助機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與監管,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挖掘“Z世代”大學生心理潛能,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發展。
關鍵詞:Z世代;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差異
一、前言
“Z世代”主要指出生于1995—2009之間的人,這個概念最早由歐美國家提出,因為這代人的成長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他們也被稱為網絡世代。當代高校大學生作為“Z世代”中的一分子,他們自幼生活在各種科技產物包圍的環境中,與網絡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無論是生活、學習、購物、娛樂都離不開網絡的環繞。網絡充斥著他們生活的每一寸空間,他們身心發展各個方面也都離不開網絡的影響,因此在他們一代人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心理逐漸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發展特點,展現出獨屬于他們一代人的特色。作為“Z世代”的大學生,相較“前輩們”,他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的途徑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展現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網絡中釋放真實的自我。在心理健康方面,與“80后”“90后”大學生談“心理”色變不同,他們愿意通過網絡分享自己心理狀況,偏好通過網絡尋找各類心理知識信息,對心理知識展現了一定的興趣性,對心理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喜歡根據自己掌握的心理知識,對照自身特點為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行“定義”,也樂于通過公共社交平臺展現個人當前與眾不同的心理健康特點,體現自己的獨特性。比如在社交平臺展示自己心理科就診檢查單、服用的藥物、自我傷害的照片等。這些特點的呈現,讓“Z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與過往相比有著相當的差異,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工作實踐中發現,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憑借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加心理預約咨詢雙線作業的心理健康模式已經完全無法滿足“Z世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精細化指導的需要,也無法及時發現他們在網絡中呈現的各類新型心理問題,因而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給當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重視。良好的心理健康關乎大學生能否擁有堅強、自信的人格,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否積極應對挫折,能否自主調試壓力,能否積極邁入社會,面對不斷變換的人生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指出,要切實構建“網絡”“心理”等“十大育人”體系[1]。《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中提出:“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規范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義和利、群和己、成和敗、得和失,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2]。”因此,面對“Z世代”大學生變化的心理健康發展特征,及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模式中呈現出的不足,我們有必要根據他們的發展特點,尋找其與過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差異,最終構建符合“Z世代”大學還是那個心理特征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還是局限地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利用網絡工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有少部分研究者將網絡心理教育看作一個開放且動態的概念,認為網絡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環境,更是它的一種資源,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對象[3]。因此,網絡信息技術作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前提,滋養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但是,究其本質,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教育的一種理念,這種本質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體現出來[4]。因此,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從線下照搬到線上,更多的還是伴隨網絡發展出現的一種形成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模式,較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較大的不同與發展。
三、Z世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Z世代”大學生作為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成長的一代人,他們的心理發展受到了網絡的巨大影響,呈現出自我意識偏差、網絡道德意識弱化、視野開闊等特點。
(一)自我意識出現偏差
自我意識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對自身身心狀態況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和他人關系的覺察與認知[5]。在自由的網絡環境中徜徉,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約束,過于自由的虛擬網絡環境,也讓很多當代大學生隨心所欲、過度放縱,逐漸自我迷失,導致自我意識出現偏差。很多學生因為虛擬網絡具有隱蔽性,會將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釋放的訴求在網絡中釋放,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逐漸將網絡變為自己的避難所,逐漸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也有一些同學因為長期身處虛擬世界,逐漸難以分清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從而出現自我認知混亂。
(二)網絡道德意識弱化
由于當前網絡環境中相關法律法規目前還不完善,所以網絡中行為的規范需要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但是作為思想意識及自律能力尚不完善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責任意識,加之網絡環境沒有強有力的行為約束,無法促進學生形成有效的網絡克制能力。久而久之,大多數大學生都無法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意識,容易在網絡中放縱自己的行為,出現網絡污言穢語甚至出現詐騙等相關情況。
(三)視野逐漸開闊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縮小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不出家門也能了解全世界,網絡中豐富的信息,讓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視野不斷被開拓。
四、Z世代大學生網絡心理與過往的差異分析
“Z世代”大學生因其生活環境與過往大學生的區別,讓他們在心理健康等方面與“前輩”有著差異化的表現,而在網絡心理方面則表現得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直面感提升
與過往大學生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如猛虎不同,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接受度大大高于過往,他們生長的網絡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使得他們對心理有著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也樂于通過網絡查詢各類心理健康知識。因此,他們對“心理疾病”有著自己的了解,當個人心理狀態發生變化后,他們能及時察覺出變化,并敢于直面自己的問題,對個人情況進行自我的初步判定。通過多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必要時更愿意得到外界的力量支持。
(二)暴露性增加
在過去經驗中,很多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時,往往會逃避這個問題,即便正在接受治療,也會小心翼翼地保護這個“秘密”,唯恐被周圍的人發現,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將心理問題當成最大的恥辱。當代大學生與之前相比,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很多“Z世代”大學生樂于在社交平臺展示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曬出自己心理科室就診的各類材料、藥物,用心理問題體現自己的獨特性。部分同學還會將“抑郁”變成自己的“獎章”,成為自己處理日常問題的擋箭牌。
(三)孤獨感更強
“Z世代”大學生他們習慣以QQ、微博和微信進行交流,網絡交流逐漸成為他們交流的主要渠道。在新媒體網絡背景下,越約越多的新型網絡交流平臺層出不窮,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也逐漸充斥年輕人的生活。在這些傳統或新型的媒體中人與人交流不受年齡、性別、膚色、口音、經濟條件、地域等外在約束,在網絡中可暢所欲言,盡情釋放內心想法,慢慢很多同學沉溺其中,減少了與現實中與人的交流相處,失去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性格也越發孤僻。網絡中交流越活躍,往往現實生活越孤獨。
五、“Z世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Z世代”大學生與過往大學生之間網絡心理的差異導致過往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高校,出現了各種問題,影響心理教育成效。
(一)滯后于大學生心理發展實際
當前各大高校雖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開設了各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了專業的心理健康中心,擁有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危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了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但是其中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伴隨著被網絡所包圍的“Z時代”走入大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滯后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實際。雖然很多高校已經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但此類課程普遍集中低年級,且大多以大班授課形式開展,課時量偏少,內容過多,所以教師講解時大多泛泛而談,學生無法深入理解相關知識,無法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張雪(2019)調查發現,67.3%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給予自己幫助與成長[6],也說明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偏向理論授課,無法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無法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這更導致生長在網絡時代的“Z世代”大學生轉向網絡世界尋求解脫,進而引起更多得網絡心理問題。
(二)片面地將網絡視作心理健康教育工具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心理教育其實早已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但是對大多數高校而言,網絡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新平臺。比如,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將線下面對面的心理課程,調整為線上視頻課,擴大心理知識宣傳面。或者利用網絡平臺,推廣部分心理健康知識,而不是將網絡看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但是網絡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絕不僅僅只是工具和內容的關系。崔景貴(2006)認為網絡與心理教育有五重關系,除去是心理教育的工具外,也是心理教育的環境、資源、內容和系統,要從網絡教育思想、網絡教育原則和專門的網絡教育活動三個層次來思考理解網絡心理教育[3]。
(三)沒有被廣泛重視運用
雖然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將網絡信息手段與心理教育逐漸融合,設立心理健康線上預約平臺,推出心理主題公眾號等。但是更多的學校還停留在傳統的網絡心理網站或者視頻心理課程方面,對網絡心理教育的關注還遠遠不夠。
(四)缺乏足夠專業心理教育人員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具有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學歷和專業資質,要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每校至少配備2名[2]。”但是在高校實際工作中,想要做好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除去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有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教育活動開展、應急危機處理、輔導員心理培訓等繁雜工作,現有的工作已經讓少量的心理教師疲于奔命,很難抽出時間進行網絡心理教育改革與創新。同時部分高校的心理從業者并非專業出身,系參加相關培訓后轉做此工作,缺乏足夠的專業性,難以滿足網絡心理教育改革的需要。
六、“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探索
“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的特點與變化,以及實踐中發現的當前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著的問題,給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重重壓力。因為要做好“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針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特點,構建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明確“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構建“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確“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了解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分析他們與過往大學生心理發展直接的區別,有針對性地樹立“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然后運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各類心理健康技術、理論、資源傳遞給他們,實現對大學生心理知識的豐富,心理潛能的挖掘,為他們的心理賦能,從而確保他們的心理能夠積極健康向上發展。
(二)完善“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調
互助機制高校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完善自身功能,建立專門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研究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及時全面把握大學生復雜多變的心理健康發展動態。根據學生心理變化發展,不斷調整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方法等,保證心理教育實時性。定期對二級學院心理工作者、輔導員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網絡心理技術,更新其心理健康知識。協調學校、學院力量及時把握大學生網絡言行,分析其中蘊含的問題與變化,及時給予學院指導,幫助解決大學生實際心理問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與監管機制
虛擬的網絡環境,自由且開放,缺乏足夠的監督機制,因此各類未經篩選的復雜信息充斥在其中,在網絡中徜徉的大學生在其中不僅能夠接收到各種最新的文化知識、技術,也會受到各種負面信息影響,出現網絡道德問題。所以,高校要加強“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建立健全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監督引導機制。利用學生黨員、學生骨干力量,做好學生網絡信息動態收集,出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確保學院及時把握學生網絡心理動態。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專業心理教師,及時、有效與學生線上聯系、交流,敏銳掌握學生心理狀況,給予學生積極正向的引導,避免大學生受外界負面信息的干擾。同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網絡自律能力及網絡信息辨別能力,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協助“Z世代”大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網絡心理。
(四)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
“Z世代”的生活世界,充斥著各種網絡環境,QQ、微信、微博、抖音也逐漸成為高校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在這些多彩的平臺中,高校可以利用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各種形式傳播知識與同學互動,讓高校自己的網絡平臺成為大學生們網絡徜徉的優先選擇。在網絡信息發布中,高校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時,要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正能量的知識,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同時及時把握大學生喜好變化,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營造受歡迎、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五)打造專業化網絡心理教育師資隊伍
高校開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專業的心理師資隊伍,同樣“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準確把握需要高校擁有一支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心理知識扎實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健康課程,開展有效的心理活動,建立良好的網絡聯系,建設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宣傳平臺。高校還應該積極為心理健康教師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加強與兄弟院校的聯系交流,多渠道、多途徑、多層次不斷提升心理教師工作能力,為高校網絡心理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堅實人才基礎。
七、結語
“Z世代”在從小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接收著網絡帶來的各類負面影響,因此對“Z世代”大學生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這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解決幫助他們積極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因此,研究“Z世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特點,對比他們與過往大學生心理差異,從而找尋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短板,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不斷嘗試、改進,找尋出符合“Z世代”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不斷歸類總結,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組建專業的心理教師團隊,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監管和引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協調互助,共同為大學生創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逐步優化總結形成符合當代高校學生心理特點、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12-04.
[2]中共教育部黨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2018-07-04.
[3][7]崔景貴.網絡心理教育的內涵、優勢與問題[J].江西教育研,2006(4):22-24.
[4]姜巧玲,胡凱.我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況及展望[J].學術探索,2011(12):134-137.
[5]王佳利.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模式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6(543),58-60.
[6]張雪.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渤海大學,2019.
作者:楊治菁
- 上一篇:跨文化商務交際課程建設研究
- 下一篇:園林景觀綠化在河道生態建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