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套曲創作風格分析

時間:2022-09-20 11:24:37

導語:聲樂套曲創作風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套曲創作風格分析

摘要:《冬之旅》是奧地利浪漫主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最為知名的聲樂藝術套曲之一。作品歌詞選自威廉·繆勒(WilhelmMüller)的同名詩集,共有24首曲目。曲目結合了詩歌文字中的悲劇性特點,且融入德奧民族音樂的傳統元素與早期浪漫主義萌芽階段的音樂風格。通過鋼琴的和聲音響對歌唱進行結合與補充,在強調每一首歌曲獨特個性的同時注重音樂作品的整體統一。本文通過從作品鋼琴伴奏的角度出發,分別探討鋼琴伴奏在作品中所呈現的和聲性特點、結構性特點以及織體伴奏的特點,從另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闡述舒伯特聲樂藝術套曲《冬之旅》。

關鍵詞:舒伯特;《冬之旅》;鋼琴伴奏;創作風格

舒伯特在整個音樂歷史上可被稱作一位高產的作曲家,短短的一生中共創作有1200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600多首。就連被譽為天才的莫扎特都無法與之相比。當然在除了在數量方面非常多之外,同時還大大提升了德奧藝術歌曲在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尤其是在鋼琴伴奏方面,舒伯特對于藝術歌曲的創作所表現出來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力。在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鋼琴因其豐富的和聲表現、寬廣的音域以及洪亮的音色等優點被作曲家及演奏家多應用與獨奏與協奏。但是舒伯特讓詩詞、歌唱與鋼琴彼此相互結合,在充分表現藝術歌曲中詩歌與歌唱技巧的藝術價值情況下,鋼琴伴奏也獲得了在藝術表現當中極高的地位?!笆娌貞{借其天才的創作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將鋼琴伴奏的藝術高度和音樂性進行了大幅度地提升,自此之后鋼琴伴奏開始作為一種具有獨立演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表現形式”[1]。所以19世紀之后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逐漸形成了鋼琴伴奏已經并不僅僅作為一種和聲音響,而是作為藝術表現重要參與者的角色當中,為德奧藝術歌曲以及之后的所有藝術歌曲形成了關鍵性結構范式?!抖谩愤@部作品就是將鋼琴技術參與到藝術表現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其鋼琴部分的表現力已經與歌唱部分相媲美甚至可以說凌駕于歌唱之上,有的作品可以將鋼琴部分拿出來單獨作為一首獨立的音樂?!霸谶@部作品中,舒伯特對鋼琴技巧的靈活運用,尤其是織體的控制大大超出想象,使得那些簡單的鋼琴技巧與音樂作品中的形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不再是單純的技巧應用,而成為音樂生命力的一部分,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讓人在樸素的情感抒發中感受到最親近靈魂的快感”[2]。因此在分析《冬之旅》創作風格的同時,從鋼琴伴奏的角度入手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與認識。

一、《冬之旅》鋼琴伴奏中呈現的調性和聲特征

人們在欣賞一首音樂的時候,和聲往往是僅次于旋律的容易被感知到的東西。而在《冬之旅》這部藝術套曲中,和聲則是被鋼琴伴奏所制造出來的。同時這一系列被安排在一起的和聲順序排列則形成了另一個被我們感知到的東西即調性特征。在整部作品中,大調性的作品占全套作品的1/3即8首,而小調性的作品則占了剩余的2/3(16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冬之旅》這部作品給我們定的情感基調就是憂郁、暗淡以及悲傷等。同時除了統一的調式之外,還包括利用大小調的頻繁轉換以及游移給人帶來緊張以及焦慮等主觀感受?!笆娌卦Q《冬之旅》為“可怕的歌”,可見這組歌曲充滿了悲劇色彩。作為舒伯特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冬之旅》作于舒伯特去世的前一年,包括了其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現實的無力,但同時也是其音樂成就的總結”[3]。《冬之旅》這部作品在調性方面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對作品中和聲的安排逐漸在打破傳統古典和聲范式,其中最顯著的特征是純八度和聲的運用。純八度和聲在古典和聲運用當中是極少被使用的,但是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運用的身影。在作品第2首《DieWetterfahne》(中譯為《風標》,f和聲小調)中的部分樂句以及第18首《DerstürmischeMorgen》(中譯為《風雨的早晨》,c和聲小調)整首都使用了純八度來為旋律的和聲安排,從而由此獲得更加增強的旋律性以及更不穩定的音樂情緒。這種突破傳統和聲之外運用方式正代表了舒伯特正在逐漸脫離古典主義的影響,轉向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而這些創作意圖使得簡單樸素民間曲調更加生動形象,音樂情感更加細膩,同時更是讓《冬之旅》這首作品成為區別于其他作品的不朽之作?!笆娌貏撟魉囆g歌曲時,總會將自己的新想法融入進去,因為他渴望為每一首作品的旋律賦予新的內涵,這樣會使鋼琴伴奏部分更細膩、豐富,值得研究”[4]。

二、《冬之旅》鋼琴伴奏中呈現的結構性特征

舒伯特藝術歌曲中最常用的曲式結構大多為通體歌以及分節歌為主,這也是德奧民歌中常用的音樂結構形式。在《冬之旅》這首作品當中,這種民歌常用的音樂結構形式則被作曲家普遍地運用在對于旋律與和聲的創作當中?!笆娌靥幵诠诺渑c浪漫主義的交替階段,古典遵循的是理性,意味著規矩。而浪漫注重的是形式,抒發著主觀性……后者對于浪漫主義風格語匯的表現來說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這種歌曲允許詩歌歌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自己的音樂表現”[5]??偟膩碚f,處于兩個時代交替之間的舒伯特在對音樂曲式結構的應用上更加傾向于運用發展的眼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主觀感受,從而使音樂旋律與詩歌在藝術表現上可以融合得更加自然與緊密。那么,我們分析《冬之旅》曲式結構在音樂中的應用則需要從通體歌與分節歌這兩種主要的形式入手。

(一)通體歌在《冬之旅》中的應用形式

通體歌主要的音樂發展形式為通篇一氣呵成的樂思自由發展而成,較少甚至不重復使用音樂的素材,在音樂的發展中具有單向性。旋律、和聲與織體的發展隨著音樂的發展而改變,從而保證音樂統一的同時還具備向前發展的動力,通常會用于敘事性以及戲劇性較強的音樂中,整體上樂思并不拖沓,直線發展,可以更好地適應敘事性詩歌的情節連貫性,以及突出詩歌中不同人物形象或者故事的對比性。例如舒伯特最為著名的藝術歌曲《魔王》就是典型的通體歌形式。在《冬之旅》這首作品中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只是并不占大多數,例如第9首《Irrlicht》(中譯為《鬼火》,b小調),第11首《Frühlingstraum》(中譯為《春夢》,A大調轉a小調),第12首《Einsamkeit》(中譯為《孤獨》,b小調)等。并且音樂整體長度也并不長(歌詞單向發展與短小的段落導致音樂不能反復使用)。在《冬之旅》的第11首《春夢》當中,我們僅通過鋼琴伴奏的表現就可以將音樂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被賦予了不同織體的伴奏,且調性也在F大調、降e小調、降G大調、降B大調與f小調之間迅速切換且不重復,此種安排正適應了《春夢》歌詞當中主人公在美夢與現實當中的糾結與痛苦心態,作曲家運用客觀與理性的表現手法充分地體現了詩歌中主觀的情感表達。

(二)分節歌在《冬之旅》中的應用形式

分節歌則與通體歌不同,是指用相同的一段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這種形式適合分段型詩歌的發展結構,可以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同時便于聽眾對于旋律的記憶。然而分節歌的缺點在于旋律較為單一,重復程度較高,如果反復使用同一段旋律會使音樂顯得單調乏味。而在《冬之旅》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簡單的分節歌的基礎上更多地使用了拓展形式的分節歌。拓展形式的分節歌在結構安排上也可以分為發展式分節歌與變化式分節歌。1、發展式分節歌發展式分節歌是針對旋律的發展進行結構的不同程度的變化,結構多為一段或兩段,在音樂發展的中間或結尾處對和聲或織體進行適當的增減。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作品的第八首《Bückblick》(中譯為《回眸》,g小調),樂曲在原有的A與B兩段的基礎上發展出類似A段的新的素材,且最后又回歸到A段之上。在結構上形成了發展又回歸的形式,且這個發展是有目的的發展,不像通體歌那種外延式的單向進行,而是在有限度的范圍內圍繞主題進行變化,在使音樂更加豐富的同時且不脫離主題,在素材方面保證了音樂的整體性與發展性的緊密結合,在內容方面保證了旋律走向與詩歌韻律的藝術表現高度契合。2、變化式分節歌變化式分節歌是作曲家在突破原有民歌的固有格式的情況下做出的對音樂豐富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在《冬之旅》中分節歌的形式在整個作品中的使用頻次高達18首,而變化分節歌在這里的應用就更加頻繁,它的使用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最典型的例子為作品第1首《GuteNacht》(中譯為《晚安》,d小調-D大調-d小調)、第5首《DerLindenbaum》(中譯為《菩提樹》,E大調-e小調-E大調)、第7首《AufdemFlusse》(中譯為《在河面上》,e小調-E大調-e小調)等等。其中第1首更多的是作曲家對音樂在和聲和調性上的改變。而第5首和第7首除了調性上的變化之外還有旋律及伴奏織體上的變化,第5首《菩提樹》除了調性變化之外還有旋律的變化,作曲家在改變旋律的走向同時維持節奏的相似性使得音樂聽起來似乎有了新的材料。而第7首《在河面上》的織體形式運用了至少5種,且其變化次數高達7次。甚至還用聲部的切換把旋律放在鋼琴的低音聲部對織體進行豐富。在這種創作形式的加持下即使旋律重復了多次,但是從聽覺上來說并不感到單調,這就是作曲家對于變化分節歌的成熟運用使得音樂的豐富性更加強烈,也使整個音樂的藝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冬之旅》鋼琴伴奏中呈現的織體特征

既然從鋼琴伴奏的角度來認識一部作品,那么還有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就是伴奏織體的組織形式。前面我們談到鋼琴伴奏是舒伯特藝術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藝術表現上有著幾乎與旋律相同的地位,甚至可以說鋼琴伴奏部分在藝術歌曲當中其實是作為另一個聲部而存在的。在《冬之旅》中,鋼琴伴奏的地位則猶如靈魂豐富著整個音樂的表現。我們通過樂譜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鋼琴伴奏中運用了古典時期最常用的伴奏音型,其中包括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連續的三連音與震音等等,但是這些并不能成為《冬之旅》所代表的典型特色。能稱其為典型的則意味的個性突出,特點鮮明,而《冬之旅》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織體變化的多樣性。在前面的例子我們知道作品第7首《在水面上》短短70個小節的作品運用了5中不同的伴奏音型且重復了至少7次以上。這說明幾乎每10個小節就有一次織體類型的變化,而10個小節在這首音樂中大概就是一個樂段的長度,這種安排正好符合變化式分節歌的發展形式。這種高頻率伴奏織體的變化幾乎很少見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舒伯特對于藝術歌曲伴奏織體的運用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在伴奏織體方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隱性”復調織體的運用。通過《冬之旅》樂譜可以看出,這部作品的鋼琴伴奏都是主調織體形態,但是這僅僅是片面地把鋼琴伴奏部分與旋律割裂開來單獨去觀察的結果。如果將伴奏與旋律結合起來觀察,就會發現伴奏中始終有旋律與歌唱部分對應發展。例如作品第4首《Erstarrung》(中譯為《凍僵》,c小調)中的伴奏低音部分為單獨發展的旋律。這個伴奏單聽起來就是一個左手旋律加右手三連音伴奏音型的樂曲,但是加入歌唱部分之后就會發現伴奏和歌唱部分形成了一個對比式的復調關系。那么這種隱性的復調關系也直接證明了鋼琴伴奏在舒伯特藝術歌曲中作為聲部而存在的證據。

結語

《冬之旅》作為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歌曲,在鋼琴伴奏方面呈現出來的特征有別于同時代其他作曲家的風格。其在調性與和聲的方面始終保持著區別于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逐漸地解放思想,向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靠攏。在結構性方面作品在遵循德奧民歌的典型曲式結構(通體歌與分節歌)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從旋律、和聲以及織體的變化對分節歌進行發展。在織體的運用方面,始終使鋼琴伴奏與歌唱旋律部分保持著有機的統一,使鋼琴伴奏不僅僅是音樂旋律的陪襯,而成為音樂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從鋼琴伴奏的視角來看《冬之旅》,我們會發現這部作品的創作特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的旋律部分,而是所有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參考文獻

[1]張蕾.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鋼琴伴奏音樂特征[J].藝術研究,2020,(06):63-65.

[2][3]張蕾.舒伯特藝術歌曲《冬之旅》鋼琴伴奏之我見[J].音樂生活,2014,(06):72-73.

[4]沙莎.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征——以《冬之旅》為例[J].戲劇之家,2022,(08):63-65.

[5]楊秀麗.情為體聲為用——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多重性解構[J].黃河之聲,2019,(21):51.

作者:王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