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思政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關系

時間:2022-07-06 17:23:12

導語:體育課程思政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課程思政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關系

摘要:體育課程思政在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育人目標,輔以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將其融入到大學體育教學與實踐中,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文章主要研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重點關注的方面。

關鍵詞:體育課程思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總書記在2020年7月7日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時指出,希望廣大高校畢業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育人過程中把培養學生適應新時代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幫助學生塑造堅強的意志品格,健全的心智和心理,與他人和諧的人際關系等。網絡化時代,部分青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呈現出弱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人際適應能力減弱,語言表達能力下降,自主學習能力削弱,應對挫折能力降低”[1]。學界從各個視角提出體育運動和課程思政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積極促進作用。余保玲等學者以在浙江大學開展的排舞(Linedance)課程為例,挖掘了課程思政背景下排舞課程的德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2]。韓冰在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面進行了探索,設置了體育德育教育、體育智育教育和體育美育教育三個層面的課程目標和課程版塊,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不同而又相輔相成的課程內容[3]。趙富學等學者對“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進程中要處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責任、立德體系、立德過程、立德功能五重維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實踐關系[4]。常益和張姝的研究則對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策略進行了分析,提出應在體育課程目標上傳達思政教育理念,在體育課程內容上體現思政教育要求,并在體育課程評價上確立思政教育標準[5]。縱觀以上研究,有的學者從理論上進行闡釋,有的從實踐數據中進行分析,有的從體育運動的整體入手,也有從具體的某一項體育運動切入的,還有一些具體到課堂建設和課外拓展,涵蓋了體育與大學生社會能力培養關系的很多方面。這也反映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無論是在體育教學一線的教師,還是高校的研究生,都意識到了當前的部分學生在社會適應性和能力方面存在許多問題,而體育運動和體育精神的弘揚能夠在這個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總體來看,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可補充和拓展的地方。第一,這些研究者大多是高校的體育教師或體育專業的學生,非體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很少參與其中,這就導致既有研究的視角和方法等容易受到自身身份的局限。第二,具體討論體育課程思政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文獻還相對較少。

一、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思政課程”的教育嘗試,早在2004年,上海就開始了學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工作。課程的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尤其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其方式是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尤其是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7]”總書記的指示為高校體育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能力提供了重要參考。體育是對人的身心健康進行塑造的教育過程,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中將從更高的層面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塑造。在進行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的體育精神得到了弘揚,品德修養得到了提高,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證。體育課程融合知識、技能、體能、情感和道德諸多要素為一體,教師若能很好地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將價值引領和立德樹人落實到實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實現學生的價值塑造,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將是十分有益的。當前部分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著教育的“基本價值”含混不清的問題,而思政教育將有利于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課程實踐中,價值教育一直都是核心問題。一些體育教師和高校僅僅把增強體質、掌握技能、傳承體育文化當作課程的價值[8],重視體育課程的知識技能教育,弱化思政功能。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兼容了教育的個體和社會價值,“成為新時代我國有效統一教育價值的指導思想,為我國體育課程價值的重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9]。體育課程思政能夠充分發揮高校體育課程的獨特優勢,以培養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體育課程思政,將教書育人、活動育人、賽事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相結合,實現立德、強身、健心多元目標,弘揚大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體育課程和實踐中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提高其適應社會,為社會作貢獻的能力。體育課程思政因其特殊的實踐性,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活動和賽事中,將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眾所周知,體育運動能夠培育大學生堅毅的品格和集體榮譽感,若能在開展體育活動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無異于錦上添花,高校體育教師和其他相關管理者應該充分發掘體育課程和活動的這一優勢。

二、體育課程思政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定義,健康是指包括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一種較好狀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學生進行體育課程的學習,將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并有助于提高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顯然,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健康的一個重要維度,也是體育教育的一個核心評價指標。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將會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無論對大學生個體,還是對整個社會、國家和民族未來,都是十分有益的。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競賽等對大學生智力的發展、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及人際關系的改善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在體育競賽中,有很多項目有較強的對抗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可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堅韌的品格和抗挫折能力。持續的體育活動參與和教師的引導對于這些優秀品質的塑造都是有益的。在參與集體性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會趨向于與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關系,遵守團體規范,這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學會在與他人的溝通中處理紛爭,共同進步。不僅如此,體育運動規則還要求參與者們尊重對手,這種公平公正的精神會影響到學生,使得他們在以后的社會活動中樹立正確的理念,走正確的道路。規則意識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交理念。只有這樣,大學生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更好地與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體育課程思政在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念塑造方面有著積極的貢獻。體育課程思政與一般意義上的思政課程并不相同,是以體育課程為核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輸入思政理念。體育思政課教師在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提升,體育精神的培養之外,應該以價值引導為核心,幫助學生形塑核心價值觀。在這方面,有著悠久體育傳統的中華民族文化可以為當前的體育課程思政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楊雨龍、劉立清在《“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育人的新思考》一文中就闡釋了如何在中國傳統武術課程中引導學生體悟武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培養其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內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10]。事實上,體育課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數不勝數,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設計好課程和實踐活動,向學生傳輸正確的價值理念,幫助其形成健全的社會人格。

三、體育課程思政實現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路徑分析

在體育課程思政中,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強調規則意識。規則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石,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約定的行為規范和準則。體育活動中的規則十分明確,并有著嚴格的犯規判定。體育活動是實踐性的活動,要求每個參與者遵守統一的規范,并受到所有人的監督和評判。這就決定了在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教育方面,體育相比于其他教育活動更具優勢。無論是在體育課堂上,還是各項體育活動或比賽中,體育教師都會以嚴格的規范要求和指導學生。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遵守社會規范、維護自己在社會中應得權益的意識與能力,因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建設社會。在體育教學和比賽活動中,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規則意識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將規則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真切地感受規則是如何幫助處理社會矛盾,從而建立秩序的。規則教育在體育教學和實踐中本就十分普遍,只有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并且在實踐中切實地感受到規則,才能將規則意識內化為自己所堅持的一種品格,才能將其運用到其他的社會活動中去。其次,要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正確競爭,提高其心理承受力。體育項目具有明顯的競爭性,大學生需要在體育活動中竭盡全力以獲得更高的榮譽。這種模式與大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所參與的社會競爭是十分相似的。良好的競爭意識能夠為個人爭得榮譽,在社會中與他人建立良性關系。因此,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采取正確的競爭手段,對于大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體育教學和實踐活動在這方面能夠給予學生很好的示范。教師應當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當出現不良的競爭意識時,教師應當及時加以制止,并進行引導教育。同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敗觀,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過去和當下進行全面和歷史性的把握,幫助其形成較為完善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既不被虛妄的念頭所困,也不妄自菲薄。只有一個對自我有充分和正確認知的人,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正確地看待自我與他人在社會中所取得的成就,從而建立更融洽的人際關系。最后,要著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倡導學生集體參與。體育課程思政在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方面一個很重要的路徑便是培養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很難與社會中的他人或者組織機構建立良好關系的。總書記曾寄語青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這個時代、擔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在體育教育中,教師也應當謹記總書記的教誨,以培養有擔當的現代青年為己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幫助其樹立集體榮譽感,并引導其在幫助他人,融入集體活動中獲得快樂。多組織院系與院系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的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集體榮譽的意義,幫助其樹立對自己所屬組織、團體負責的責任意識,進而強化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作者:莊琰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