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屬性與學生管理教育的改善

時間:2022-06-28 16:00:18

導語:大學生社會屬性與學生管理教育的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屬性與學生管理教育的改善

摘要:某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使得某個事物帶有其他事物的一些特點,那么這就是其屬性的表現。大學生作為社會體系中的一員,其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等,都與社會中的各項事物有著密切的關聯,帶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增強的具體表現主要有社會關系、社會實踐、社會觀念三個方面,增強的原因是市場經濟本身、市場經濟特性與教育體制改革深化的驅動。因此,大學生的社會屬性跟隨社會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步增強,而大學學生管理教育工作,應根據大學生社會屬性增強的需要,進行管理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完善,為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夯實基礎,做好大學生走進社會、適應社會的后勤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屬性;社會屬性增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校大學生有著兩種身份,一是學生身份,屬于大學教育的對象;二是社會成員身份,有著雙重身份,那么決定了其有著雙重的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社交軟件等的促進下,大學生的社會屬性逐漸增強,參與社會活動、市場活動的程度越來越高。而當代大學生本身受到社會、市場、政策等大環境的影響,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的愿望也在增強,使得當代大學生社會屬性表現越發的明顯。在此種情形下,大學教育需與時俱進,轉變理念、改善學生工作、完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以實現管理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為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貢獻教育力量[1]。

一、大學生社會屬性增強的表現

(一)社會實踐

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增多,主要是因為社會經濟體系發展逐步完善,社會提供的兼職崗位增多,為大學生打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像超市收銀員、快餐店服務員、家教等。學生在打工過程中,獲取自身勞動所得的同時,充分接觸社會環境,真實的體驗和參與社會活動與生活,進而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屬性。例如,有的大學設有家教中心,由學生自組織、自管理、自運營,與社會中的家教機構幾乎沒有差別,學生通過開展家教中介服務,從中獲取勞動所得。而且各大高校鼓勵學生創業、創新,大學生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持續增強自身的社會屬性,以為將來的走進社會做好準備。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無論從事著服務工作、技術工作等體力勞動,還是從事著家教、創業、技術創新等腦力勞動,都在扮演著社會成員的角色,完全體現著其社會屬性。

(二)社會關系

以往大學生在社會中的標簽是學生,其活動的范圍主要是在學校,人際交往關系非常簡單,主要是家人、朋友、同學、教師等,社會關系表現為家人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從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關系來看,其不再局限于以上幾種關系,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廣泛,大學生社會關系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社交軟件等的促進下,與之有交往關系的人員更加的多樣化,有企事業單位的在職人員,也有軍人、文化人員,甚至有無業人員與外國人,人際關系分散在各個地區。大學生社會關系覆蓋地域廣泛,有學校所在地、其他省份地區、國外等。社會關系的層次多元化,有與大學生學識、社會背景相差不大的同齡人,也有背景、知識層次相差極大的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大學生復雜社會關系形成的原因較多。例如,打工認識的交往對象;通過互聯網認識的網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而結識的朋友等;或者是自身社會關系中朋友、同學、親戚介紹認識的人員。大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認識到更多的人,并與這些人建立社會關系,使大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2]。

(三)社會觀念

社會觀念是大學生不斷接觸社會而形成的,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有著參與社會活動、接觸社會的各項優勢。大學生在接觸社會過程中,通過自身看到、體驗到的事物,進行深度的思考與經驗總結,增強對社會的認識,并以社會身份進行客觀評價,逐步形成自身獨有的社會觀念。大學生本身對社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借助參與社會各項活動,加深自身的體驗,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社會的本質,從中吸取社會經驗與教訓,為自身的社會化身份轉型做好準備。與以往只在校園活動、讀書的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社會觀念更加的強烈。此外,當代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個體社會屬性的發展影響著其今后的就業狀況,所以當代大學生需對社會有一個深度的了解,形成評價社會觀念,進行社會發展趨勢與情況的評估,以及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評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大學生社會評價觀念的增強,對各種社會現象可以給出客觀、公正、正確的評價,使其充分地認識到社會現實,避免思想、認識、行動上的盲目,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就業觀念,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

二、大學生社會屬性增強的根本原因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促進

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已成過去時,市場經濟遵循的是市場發展規律,由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資源與勞動力進行市場調節,極大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市場受到行政干擾變少,人和生產原材料成為市場調節的主體,在勞動力和生產原材料流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構建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大學生參與市場活動,與這些社會關系建立聯系,成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員。在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活動由政府把控,計劃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約束,間接制約社會關系的形成,大學生要想參與市場活動,則需要政府的安排。所以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實體經濟與社會關系的建立,為大學生參與市場活動提供了機遇與崗位,實現了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3]。

(二)市場經濟特性的驅動

市場經濟有著諸多的特性,每一個特性對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有著一定的驅動力。大學生在市場特性的驅動下,多方位的了解與認識社會,學習社會知識、解讀評價社會現象,以完成自身社會屬性的培養。一是市場競爭的驅動,市場對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大學生作為社會勞動力中的一員,有著一定的知識與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最為激烈的就是人才競爭,人才是市場發展的動力,大學生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為了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需要深度參與市場活動,完成自身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市場經濟人才需求一直存在,大學生為了證明和檢驗自身的能力,積極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確定自身的市場價值,與市場建立了利益共同體的關系;二是市場經濟通過買賣雙方的交易活動,完成各項經濟活動與產品的買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的知識與能力可以定義為商品,多數大學生本身知識水平和能力與市場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市場經濟多元化、層次化,其中有大量適應大學生的市場活動,例如家教、簡單的兼職、銷售、服務等工作,以及一些對技術要求不高的行業,大學生同樣有著良好的市場。大學生通過自身的勞動付出,換取相應的回報,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大學生在市場活動中,以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獲取收益,社會屬性增強效果顯而易見[4]。

(三)教育體制改革深化的影響

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是增強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內在因素,以往大學為免費教育,學生畢業后包分配。在教育改革后,大學生不再享有以上優惠政策,進而促進了大學生走進社會。一是大學教育免費政策的取消,一些家庭困難的大學生選擇勤工儉學,掙取大學生活費與學費。雖然國家針對貧困學生有補助措施,但是也無法完全滿足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需要其走進社會打工掙錢;二是畢業包分配取消后,倒逼大學生走進社會,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適應社會生活。所以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已經明確了兩點認識;一方面是自身知識和能力與市場需求無法匹配,那么畢業即面臨失業不是一紙空談;另一方面是就業之后,與崗位的適應性,一旦自身的知識和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差過大,就業后同樣面臨著失業風險。基于此,大學生有必要提前走進社會,學習和掌握社會生存技巧,試著運用自身所學創造價值,達到增強自身社會屬性的目的。

三、基于大學生社會屬性增強的需要改善學生管理教育工作

(一)及時轉變管理教育工作觀念

大學傳統的管理教育工作觀念固化了學生的身份,管理對象和管理內容僅針對的是學生,未能體現學生的社會屬性。像學生管理制度、管理條例,以及實踐活動中,幾乎沒有涉及學生社會屬性方面的內容。市場經濟已經發生了變化,原有的管理教育觀念顯然有些不適用。需要大學及時轉變管理教育工作觀念,第一,認識到學生社會屬性增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已成為大學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當代大學生社會關系復雜化,社會實踐增多,已經初步形成了社會觀念,本身帶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對社會認識和了解程度較好。因此,大學管理教育的不再是純粹的學生,而是帶有社會屬性的社會成員,通過管理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完成管理教育行動的轉化;第二,社會成員的管理不是放松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是要以社會的標準、市場經濟的人才需求,進一步強化管理教育的力度,使學生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在成為一名優秀學生的同時,也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二)完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

大學管理教育觀念完成轉變后,需落實到具體的管理教育工作措施上,方可實現管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大化。管理教育措施在制定上,需進行大膽探索及勇敢嘗試,突破原有管理教育體制與模式的限制,為管理教育觀念的轉變提供動力。目前,大學教育在學生社會屬性增強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教育工作經驗,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教育成果,像大學實行的休學制度,學生如果想要進行長期的社會實踐,可以申請休學,大學保留其學籍,在學生完成實踐后,可以回到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大學通過延長學籍保留時間,為學生增強社會屬性提供支撐,管理教育工作更具靈活性。還有的大學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改進,設置專業的必修課后,其他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采取學分制度,修滿學分即可,不對學習的課程進行過多的限制,學生修滿學分后,可以提前畢業,促進學生盡早步入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屬性。雖然以上增強社會屬性的措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大學管理教育工作已經將社會屬性增強付之于行動,未來值得期待[5]。

(三)改善學生工作

大學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相關部門與人員,像總務處、學生處、人事處、就業指導處等,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相關的干事等,需積極改善學生工作,以增強學生社會屬性為方向,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提供機會。例如,開展社會生存活動,給予學生最基本的生活費用,安排學生在假期體驗社會,鼓勵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工作,掙取生活費用,培養其社會生存技能。在完成社會生存活動后,要求學生總結生存體驗,增強其對社會生活的認知。采取體驗式的社會生存活動,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勞動付出,接觸與了解到更多的社會現實,獲取最為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最后回歸于理性思考與總結,完成此次活動的升華。學生與社會的相適應,除了在校進行知識與技術的學習,還應親自動手實踐,在社會市場經濟活動中,完成所學至所用的轉換,創造自身的價值,感知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深度分析市場動態,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在社會現實中,提升其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防止學生上當受騙,初步具備社會人的基礎能力與技能。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僅靠學生課堂所學、大量閱讀,以及有限次數的社會實踐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大學管理教育部門與人員,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活動,打造第二課堂,圍繞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設計規劃各項活動,助力于學生社會屬性的培養。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之中,面臨著激烈的就業形勢,以及在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特性與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在校大學生需要通過社會實踐,走進社會、接觸社會,深層次的去剖析、解讀、評價社會現象,強化社會觀念,檢驗自身所學的市場價值,明確自身發展的定位。而大學通過管理教育工作的積極改善,為學生社會屬性的增強增添助力、提供機會,使學生在畢業之前,完成學生屬性向社會屬性的轉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身更大的社會價值[6]。

參考文獻

[1]趙雅瓊,劉秀鳳,周云圣.素質拓展課程對大學生親社會屬性提升的研究[J].管理觀察,2020(20):3.

[2]蔡偉.體育運動對當代大學生社會屬性的影響[J].智富時代,2019(10):1.

[3]張瀾,張浩,趙航.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方法及路徑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3.

[4]曾月柯.網絡環境影響下大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研究[J].赤子,2019(33):17.

[5]莊綿綿.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及對策[J].藝術科技,2018(5):2.

[6]王愛紅.大學教育管理對于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J].新一代(下半月),2018(4):4.

作者:關銘楊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