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

時間:2022-06-22 09:17:29

導語: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推進新時代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從教師、課程、學生三個維度切入,切實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構建系統的課程思政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課程思政主體作用,同時,構建課程思政的跟蹤評價體系,發揮全員思政的協同效應。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

一、我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現狀

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1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研究生培養機構827個,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94個,科研機構233個。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18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1982人,其中,本科院校15749人,高職(專科)院校8723人。如此之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培養出來的人才究竟如何?另據數據顯示,我國高等學校教職工數超到266萬人(不包含民辦高校),其中專任教師達到183萬人(不包含民辦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這份重任落在了全國200余萬的高校教師身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經評選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30個,建設10個課程思政資源庫,已建設課程思政優秀課程1400余門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3700余個。五年多來,各地高等學校積極努力,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創新,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豐碩的階段性成果。例如,復旦大學作為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之一,提出打造以思政理論課為核心圈,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干,以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著“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育人者先受教育”思政教學理念,設立教師“學習日”,通過政治學習、社會調研、榜樣宣講、專業研討,提高專業課教師理論修養及課程思政的能力,為“課程門門有思政”奠定堅實基礎。廈門大學打造五個“同心圓”為一體的課程思政體系;華南理工大學實施“三四五”行動,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北京郵電大學探索構建“1234”新工科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等等。但與此同時,也有眾多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課程思政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時代特征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對高校育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觀上要求思政元素也應該具備時代特色,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過程中,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實現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然而在高校的課程思政實際實施中,教師選取的思政元素缺乏時代感,甚至與學生中學課本、小學課本的內容簡單重復,給學生帶來一種老生常談的感覺。從某種程度來說,思政元素所蘊含的基本原理可以是不變的,但是思政元素與新時代的結合形式以及體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應該充分體現出時代特征。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較為僵化

部分高校、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思政元素”要求,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較為生硬,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教學中穿插幾段與課程聯系不緊密的思政內容,或者有時要求學生暫停專業內容,脫離課程專門聽取思政專家講座等,這些機械的灌輸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將思政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課程思政的理解較為局限

“思政”并不僅僅指學習馬克思主義等理論指導思想,更多應該是以培養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文素養,以德樹人,為學生人生成長奠定科學思想基礎為目標;“課堂”也不完全局限于學校開設的專業課,而是應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均有所體現。目前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在課堂上提及思政元素內容,并未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與思政互相融合,從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弱

課堂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多為教師按固有的想法去講授,缺乏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的了解和調查,使得講解的內容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形成了“教師傳授”與“學生接受”兩層皮的現狀;同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加之思政元素具有理論性強的自身屬性,專業教師很容易形成照本宣科的結果,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思政積極性不高,難以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

(五)教師之間的交流較少

專業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之間均缺乏交流溝通與合作。由于不同教師對于思政內容的理解不一,因此在內容教授時所展現出來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甚至出現對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理解的現象,使得學生對本來就不甚了解的領域更加模棱兩可。同時,還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由于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導致學生在多門課程中都在反復學習同一個思政案例,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沒有新鮮感,課程得不到學生的廣泛認可。(六)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多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采用以教師傳授為主的講授型單向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傳統的單向思政知識傳授模式,注重的是課本知識而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容易使學生陷入僵化、單一的發展局面。然而思政又是一種微妙的元素,并不像某些學科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就可以吸收,而是要通過教師與學生日復一日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潛移默化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發展,最終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進而將思政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三、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

(一)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本質毋庸置疑

當代大學生在物資豐富的年代成長起來,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對于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減弱。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才會屹立不倒。從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精通專業知識的人,如果最根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何談一個合格的人才?課程思政的根本是立德樹人,育人與育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選項。[2]

(二)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是重中之重

作為教師,一定要從某些誤區中走出來,首先,課程思政不是增加授課負擔,而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其次,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和實現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也不應是簡單的思政內容復制,教師需要成為“大先生”。不單是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同時更需要提高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大學生處于人生思想最活躍的年齡,也是做事情多以熱情為出發點的階段。把握住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心底里對思政學習的熱情,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程思政是系統化工程

課堂是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但是離開傳統課堂還要不要思政?答案是肯定的。課程思政的平臺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生活課堂、社會課堂①都應該是課程思政的補充平臺,各方協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四)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相對復雜課程思政的效果難以用傳統方式進行有效評價,課程思政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能會在短期內體現出來,也可能會在學生未來的工作中體現出來。因此,對課程思政的評價不應僅看短期,也不能僅通過一些可視化的材料進行判斷。同時,對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課程思政評價也應有所不同。課程思政是具有學科差異和專業特色的。

四、推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建議

(一)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政能力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教師的思政能力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的效果。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首先應該與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形成師生之間平等交往、共同探討的良性互動關系,將思政教育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專業知識巧妙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深刻體會其內涵。[3]在課程思政的課堂設計上,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演講、主動發言、分享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領悟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樣做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并指引其更正,更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商科學生為例,學生可以選擇以“分享杰出經濟學家的突出貢獻”為主題進行課前演講。這種方式既可以關聯所學專業,了解經濟學家做出的貢獻,又可以學習經濟學家的良好精神品質,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上,可以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模式,推動課程思政與現代教育技術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學習通”“雨課堂”“學堂在線”等線上資源和信息化手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育人實效。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需要把新時代的時代背景、學生面對的新情況、不斷更新的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要有創新的精神和動力,深入探析課程思政的內涵以及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對于新入職教師,學校應將課程思政納入新入職教師、骨干教師等教師培訓學習必修環節。強化思想政治引領,開展新入職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助力新入職教師更好、更快融入角色。也可以采取“老帶新”“團隊教研”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政水平。

(二)構建系統的課程思政體系

課程思政要有設計,各門課程之間需要有協調。對于同一個專業而言,大學四年的專業課程總數會在十門以上,所有的課程都談思政,如果沒有整體的設計和優化,勢必帶來前文所述的困境。高校可以嘗試以專業為單位,組織思政能力較強的教師將專業下面所包含的不同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匯總和分類,建立課程群的思政元素庫,指導各門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不偏離主線,同時,組織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配套資源建設。同時,聘請專業的思政課教師進行指導和把關,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準確性。當然,不同教師的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可以多樣化,結合的案例也可以不斷更新。(三)充分發揮學生的課程思政主體作用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主體和根本,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政主動性、思政參與度和思政領悟力是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目前各高校在課程思政開展的研究和過程中,常常忽視了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高質量的課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師從根本上講清楚所引入的思政元素的內涵,幫助引導學生們切實感受到其內在的價值。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學生從單純的“聽”轉變為自主的“學”,達到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形成學生從認識上接受課程思政,從行動上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具有較強的思政領悟能力的良性局面。[4]

(四)構建課程思政的跟蹤評價體系

對于課程思政的評價一方面應關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另一方面應密切跟蹤學生的變化情況。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評價相對容易,可以從課程資源、課程設計、教師課堂講授等多個方面進行測評,可以綜合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量化打分。但是,對于學生的變化情況進行評價比較困難。在這里筆者提出一個問題,以某個商科學生為例,經過教師課程思政方面的教育,他由原來極其熱衷國外品牌轉而喜愛民族品牌,在一次購物過程中還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民族品牌的商品,這是否是課程思政成功的表現呢?筆者認為,是的!課程思政的影響可以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可以體現在學生未來的就業上,也可以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細節的改變正是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體現。因此,對于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評價應該是綜合的、動態的、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跟蹤評價體系。

(五)發揮全員思政的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開展得好與不好,關鍵在教師!這里的教師應該是個廣義的概念,不單純指專業課教師。在高校的教師隊伍中,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導師應形成合力,打造多個課堂的課程思政,協同發揮作用。首先,強化大學生輔導員的作用,多融入學生生活,關心學生感受,充分發揮輔導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優勢,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傳授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從大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當代青年易接受碎片化信息的時代特征,優化學生教育思政環境,將思政教育全方位滲透進學生思想。從而使學生們在生活各個方面都能汲取思想養分,涵養高尚品德,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效果。其次,充分發揮班導師的職責,加強班導師協同多方教師的溝通合作,分工明確,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班導師可以組織各種思政相關的競賽,使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思政相關的知識,鼓勵學生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真正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內涵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孫莉莉 楊孟杰 李依霖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