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建議
時間:2022-05-09 15:18:18
導語: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將不單單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戰略中心,同時還將成為人口、文化的集聚地。眾所周知,人類、環境、資源相互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選擇哪一條城市發展路徑,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是關乎自身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文化是人類存在的重要體現,城市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而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其價值在于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對城市規劃建設發揮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城市規劃是區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實踐活動,不僅離不開法律政策、生態技術的有力支持,更有賴于一種內在的道德文化機制的指引,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及與之相配套的新型價值觀[1]?;诖?,本文將對城市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進行研究分析。
生態文化
在人類與環境的交互適應中,人類推進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使環境的發展不斷向可促進人類文明的方向邁進。就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而言,人類文化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同時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分別是以自然為中心的“原始文化”,以人為中心的“人本文化”,以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是一種可促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式,表現出其獨特的內涵及價值觀。首先,對于生態文化的內涵而言,生態文化不僅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倫理關系的重要體現,還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之間協調關系的重要體現。同時,生態文化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還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生態文化不僅促進了人類社會向現代生態文明的邁進,還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的提升,構建起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另外,生態文化還表現出顯著的大眾性、生態約束性、協調性、科學性等特征。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生態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見于社會各類事業的建設中,如城市規劃建設等,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大保障。其次,對于生態文化的價值觀基礎而言,其主要體現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其中,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主要強調的是人的行為及精神生活規范,具體包括倫理、道德、價值觀等。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強調整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配置,以及思想觀念的交互、社會活動中的協調合作等。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就是將人與自然納入統一的生態系統中予以觀照,并強調實現人的主觀性價值與自然的整體性價值的統一。生態城市相關概述生態城市是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中提出的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式,打造生態城市已然成為城市規劃的一大主流。就生態城市的概念而言,廣義上是指構建于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為深刻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新型文化觀,是遵循生態學原則形成的一種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通過對環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達成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生產、生活方式。狹義上是指依據生態學原理開展城市規劃設計,打造高效、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建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系統性,生態城市建設的系統性不僅包含自然生態系統,還涉及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統一。二是動態性,生態城市建設的動態性表現在不論是自然生態、城市建設,還是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所提出的具體內容、具體方式等要求,都是在不斷發展轉變的,所以,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是生態動態性重建的過程,還是生態動態性恢復的過程。三是復雜性,生態城市建設的復雜性不僅表現在社會、經濟、自然等不同領域,還涉及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城市,并且生態城市的建設內容也不盡相同。
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關系
通過對生態文化與生態城市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城市生態規劃與生態文化的根本目的具有統一性,均是為了推動城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升人類的生活水平,實現人類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將生態文化融入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生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生態文化可為城市規劃提供方向指引,并為城市規劃的制定、實施提供有力指導。生態文化作為一項先進的文化形式,要求城市規劃應推動生態化生產方式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發展,追求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2]。該種生態價值觀,正是城市規劃所需秉承的原則及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是城市規劃所要實現的社會基礎。唯有加強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城市規劃建設方可獲得持久的動力源泉,方可切實達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次,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并建立生態文化。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現象,一經確立,便會表現出一定的自覺性、穩固性。因此,隨著生態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其將指引人們秉持新的生態價值觀念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并能夠主觀能動地協調人與自然的物質轉換,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進而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及內在動力。城市生態規劃源自人類對城市生態失衡與環境惡化的審視,而之所以會出現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人類生態價值觀的缺失,以及在發展中未樹立明確的生態目標。因而,重新樹立生態價值觀,抓緊建立、培育生態文化是城市生態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綜上,生態文化建設不僅是意識層面保障城市生態規劃建設有序開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還是城市生態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城市生態規劃不僅要踐行生態文化的要求,還應將生態文化規劃囊括在內。
生態文化下的城市規劃原則
平衡性原則生態文化下的城市規劃,應盡可能地減少城市物質循環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并要保證區域建設基礎設施與產業結構的合理協調,即注重體現生態建設的層次性。例如,在城市規劃中,可借助熱力電力轉化器、太陽能光伏板等設備,采集熱能以轉化成建筑制冷的動力,供給建筑的日常使用;可借助房屋屋頂的綠化,通過其光合作用將經由風帽散發的室內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依托各式各樣復雜精細的循環系統,通過構建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可以進一步達成城市規劃的生態平衡[3]。適用性原則城市規劃不僅要求對場地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還要求注重對歷史、文化元素的融合應用,并依托生態設計先進技術以保障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輻射性原則在城市規劃中,立足于城市原生態,建立多元化的組團體系,進一步實現地區綜合的自由式城市形態,是未來大中型城市發展的一大趨勢。將城市劃分為多個單元,在單元與單元之間設置綠色空間,拓寬城市與自然的接觸邊界,打造趨于平衡、獨立的社會活動綜合區,進而實現城市規劃的輻射性。循環性原則城市規劃的重要性決定了城市大致的空間分布及活動形式,在綜合考慮城市區域內的生產力布局及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基礎上,讓城市生態系統應用的資源建立起多元化的產業連接,進而構建起可循環的產業結構,以有效減輕對城市環境的破壞。
城市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建議
城市土地資源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
在近年來眾多城市的發展中,土地資源稀缺問題日趨凸顯,該項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有效規劃,為此,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植被布置、植被穿插等方式,以推進生態規劃建設。而該種規劃手段明顯難以適應生態城市發展要求。在城市土地資源規劃中,應全面勘測城市空間中現存的土地資源,包括城市中的工業用地、荒廢土地等,綜合分析不同土地的最合理應用方案,從土地資源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土地的施工成本等不同角度出發,開展好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工作[4]。例如,針對城市中現有的一些遭到污染的工業用地,在廠房拆除后,開展對該部分土地地質地理環境檢測、有害物質檢測等工作,評定該土地是否可進行再次利用,特別要評定是否可在該土地上開展生態綠化工作。
城市水域資源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
在眾多城市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自然、非自然的水域資源,諸如河流、湖泊,還有一些城市有更豐富的海灘資源?;谏鷳B文化視域下的城市規劃,應注重對各種水域資源進行合理規劃,以提升城市的生態經濟。在城市水域資源規劃中,所需規劃的內容主要為水域資源在生態規劃中可發揮的作用、水域資源周邊環境的優化等,在此基礎上有效改善城市整體的生態環境,促進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
在城市規劃中,為保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勢必要建設各式各樣的基礎設施。對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一方面,應開展好生態基礎設施的規劃工作,諸如對道路綠化,對自然公園、水域公園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另一方面,還應開展好對其他生態設施的規劃工作,包括對建筑物、公共交通系統的規劃等,并且在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中,應保證不同設施之間的有效銜接[5]。例如,就自然公園與公共交通系統而言,可通過在公園中規劃建設林蔭大道的方式,實現兩大系統的有效融合,抑或在一些相對復雜的道路上,通過在環路中心規劃建設公園,推進道路與綠化環境的有機融合。除此之外,對于一些擁有豐富水域資源的城市而言,可通過對水域設施的利用實現公園建設,以此提升整個基礎設施的運行質量。
城市生態功能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
在城市規劃中,生態功能規劃是尤為重要的一環,生態環境功能涉及多個方面,要想使生態環境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必須要保證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生態功能規劃可為整個城市生態規劃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在城市生態功能規劃中,對于生態文化的融入,應綜合分析城市原本規劃中各區域運行中存在的生態問題,考量是否通過引入生態功能以調節區域運行環境等,進一步建立科學可行的生態規劃方案。例如,在城市發展水平研究中,綜合分析不同區域運行發展中的空氣溫濕度、植被生長狀況等一系列因素,找出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倘若某區域存在夏季溫度偏高,且環境濕度偏低的情況,可建立如下的生態規劃方案,即在本區域建設栽種有豐富綠植的公園,并在公園內配置人工湖,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及人工湖的熱量吸附功能,以達到降低區域環境溫度、提升空氣濕度的目的。城市銜接區域規劃中生態文化的融入為推進城市規劃與生態規劃的有機融合,還應開展好對各式各樣基礎設施銜接區域的規劃工作,使城市中的各種硬件設施實現全面整合。具體而言,首先,開展好城市大規模區域的銜接規劃工作,如采用交通設施對接、環繞等方法,實現此類區域與系統的有效對接,提升不同大規模區域之間的銜接性[6]。其次,開展好中小規模區域的銜接規劃工作,如通過建設小型公園、鋪設草坪等方式,提升道路、水域及其他相關基礎設施之間的銜接水平,進一步推進城市規劃與生態規劃的有機融合。總而言之,在城市規劃中,應注重推進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有機融合,確保規劃后的城市可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城市環境優化需求。在實際城市規劃中,應從城市土地資源規劃、水域資源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生態功能規劃等城市銜接區域規劃方面入手,以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充分融合,進而切實推動城市規劃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彩棉.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靈魂[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04):50-52.
[2]何偉.城市規劃生態化探討——淺談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智富時代,2018(06):99.
[3]朱璐璇.生態文化視角下城市景觀規劃探析[J].大觀,2019(10):49-50.
[4]張雷.“生態城市”角度下的城市規劃[J].城市地理,2017(14):108-109.
[5]]周海艷.城市規劃的生態化研究——論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住宅與房地產,2018(03):62.
[6]袁野.城市規劃生態化——淺談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住宅與房地產,2018(36):211.
作者:王興為 單位: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楚商文化與企業文化創新策略
- 下一篇:波洛克繪畫與東方藝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