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繪畫與東方藝術分析
時間:2022-05-09 15:20:47
導語:波洛克繪畫與東方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發展迅速,在藝術界的表現為現代藝術的蓬勃發展,杰克遜·波洛克作為20世紀40年代以后美國藝術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更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藝術創作形式獨特,為美國繪畫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滴畫”又叫作“無意識繪畫”,是一種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本文通過研究其無意識繪畫,進而了解他的作品,通過作品解讀他的藝術思想。在他的藝術世界里,對于自我意識的把握與對具象和抽象的理解,以及畫面所展現出來的空間性都是他無意識的流露。正是其無意識繪畫獨具一格的存在造就了他在抽象表現主義領域的個人魅力,這不僅豐富了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為后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波洛克生平
杰克遜·波洛克1912年1月28日出生于美國懷俄明州,1956年8月11日因車禍世,享年44歲。他這一生雖然短暫,但在他喜歡的藝術領域留下了恢宏的一筆。波洛克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從小就喜歡藝術,16歲時在洛杉磯手工藝術高中學習繪畫,17歲時他在紐約市藝術學生聯合學院接受了托馬斯·哈特·本頓的藝術教導,為他后來的藝術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942年,波洛克進入聯邦藝術工程工作,在這里他接觸到了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作品。這些不同流派、風格、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對波洛克的創作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年,波洛克結識了來自德國的藝術家,也是德國“抽象表現主義之父”漢斯·霍夫曼,霍夫曼在當時就用潑灑顏料的方法來創作繪畫作品,霍夫曼的潑灑也為波洛克的“滴畫”創作提供了新思路。[1]波洛克對繪畫藝術創作不懈追求,促使他不斷進行藝術創作,嘗試著將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畫家的藝術表現特點相融合,以此來創作新的作品,也就是他后來的“行動繪畫”。例如,在他的《第31號》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藝術表現風格間存在的聯系。對繪畫藝術的獨特理解和對繪畫創新的堅持,促使波洛克對繪畫藝術的探究向更深遠的層次發展。杰克遜·波洛克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之一,也使他在美國及世界繪畫藝術史上留下了屬于他的時代印跡。
二、波洛克繪畫藝術的成因與特點
波洛克的藝術風格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之一,他的藝術創作靈感受不同地方和不同流派藝術的影響,有美國本土印第安人“滴畫”的創作方法,有西班牙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超越現實的幻想,有德國表現主義有機與無機抽象思想,有東方書法的書寫性的影響。為了使這些藝術特點在畫面上更好地融合,他摒棄了傳統繪畫的作畫方式,以及材料與工具,開始從材料和制作上找突破口,在創作時也努力擺脫手腕、手臂和肩膀等的不靈活行動對于作畫的限制。杰克遜·波洛克開創了滴灑的作畫技法,打破了西方繪畫表現技法的傳統作畫形式,也突破了傳統繪畫方式對畫家的束縛,改變了傳統繪畫的構圖思維,突破了畫面對客觀物體呈現的限制。波洛克繪畫的無意識性表現是隨意地在畫布上潑灑、滴濺、傾倒顏料與其他的物質,通過全身心的動作來表現無法控制的內在意識和行動,這種無意識的作畫方式使其繪畫作品猶如一張充滿激情的迷網。在波洛克的作品里,繪畫元素只是表現的工具,線條不再只是準確描繪物體的輪廓,構圖也不必遵循黃金分割比,顏色也不再依附物體固有色彩而表現,所有元素只是表達波洛克內心感受的媒介,在波洛克的藝術創作中,無意識滴灑出的點、線、面在有限的畫布上隨意組合,留下它們獨特而絢爛的痕跡。這些不經意間的痕跡縱橫交錯,形成一種虛幻復雜的環境,像是充滿魔力的漩渦想要把受眾吸引到迷茫、混亂、虛無、空洞中,這種迷茫、空洞、無意識正是作者內心強烈的情感,想要在畫面中注入澎湃的生命力。[2]波洛克藝術創作的意義在于擺脫一切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和開放思想。畫面中躁動不安的線條,豐富多變的顏色,以及滴灑時引發的偶然效果,使藝術創作從政治、道德的侵擾中凈化出來,這也是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中自我意識在20世紀上半葉一種新的藝術呈現。波洛克用滴試、潑灑、摔砸等方法來進行創作,他將沙子、玻璃碎片或者其他零星的小東西摻雜在顏料里面,[3]給傳統的繪畫顏料注入了更多的能量,使它們更有厚重感。因為夾雜了很多東西的緣故,所以在創作時可使顏料在畫布上呈現出更多的意想不到效果,這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一種藝術創作,這是波洛克繪畫實驗性的創新之處。“滴畫”這種新的表現技法,使他的藝術擁有制作過程中的無意識性,畫面呈現上具有無主體物的具體性,以及作品中有一種未完成性的特點。強調藝術的行動性,即藝術創造的過程,也表現在形式與媒介之間的關系上。這為后來的行動派藝術提供了參考,推動了藝術的多樣性發展。
三、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形式
波洛克的這種“無意識”繪畫語言誕生于美國社會較為特殊的時期,而他獨特的繪畫語言引起了畫壇強烈的震動,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實驗性和顛覆性。藝術評論家羅森伯格把波洛克的藝術創作稱為“行動繪畫”,這是因為畫家在這里所呈現的已經不是一幅畫,而是其作畫行動的整個過程。畫布成了畫家表現的場所,成了畫家行動的記錄。[4]他所開創的“滴畫”表現形式,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中,也就是說他的創作過程也是他創作作品的一部分。波洛克在前期學習繪畫時,嘗試創作過一系列帶有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抽象主義風格的作品,但都不屬于他的風格,在經過對不同藝術的學習后開始慢慢探索創新,最終探索出一個在油畫布上滴和灑“顏料”的繪畫技法,并在畫面構圖上下功夫,力圖突破傳統構圖,經過試驗最終呈現出一種震撼的“滿幅”式構圖。對于這種“抽象”繪畫的“滿幅”式構圖,通過賞析波洛克與康定斯基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他們都使用近似的“滿幅”構圖來呈現作品,康定斯基的畫面有往中心靠攏的趨勢,而波洛克則沒有明顯的邊界。[5]這是因為波洛克的作畫方式與傳統繪畫不一樣,在他整個創作過程中都在不斷地進行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能把顏料滴灑到畫面之外,這也是他的作品構圖形式“滿”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傳統繪畫中,人們往往不會對繪畫材料和繪畫方式做過多的研究,而是將重點放在畫面最終呈現的效果上。在波洛克繪畫的早期,在他的作品中能辨認出畫面中有杯子、火苗、桌子、椅子等生活中的事物,有時也會出現人的胳膊、手、眼睛、嘴巴等客觀人物肢體結構。例如1938年的《TheFlame》、1942年的《StenographicFigure》,這一時期波洛克在創作上,仍舊受到客觀事物的影響。就像大多數藝術家創作時一樣,按照自己的意愿將事物的本來屬性抽離統一,加上自己的情感,最終呈現到畫面上,供觀眾欣賞。在波洛克繪畫的中后期,例如1947年,他不再滿足于模仿藝術家的創作經驗,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創作,波洛克創造了適合自己又個性張揚的藝術風格,開創了“滴畫法”。[6]1950年的《One:Number31》就是最好的說明,畫面中只有錯綜復雜的點,以及看起來驚悸躁動的彩色線,幾乎無明顯體塊的面等的存在。這一轉變表明,他在繪畫中的象征性、規律性,甚至意識性,都逐漸弱化了,這也標志著波洛克繪畫走向成熟。波洛克在畫布上進行繪畫形式探索,試圖擺脫歐洲的繪畫模式,將油畫顏料調稀或直接在顏料里面加一些小東西作畫。他在畫布上用筆或勺等工具進行滴灑制作。他在創作《第19號》這個件作品時,直接把畫布平鋪在地上,而不是將其固定在畫框上,然后用筆和顏料一筆一筆地描繪,而是運用筆、刷子、針管、油漆、顏料、沙子、枯枝、煙灰等工具,在畫布四周來回走動,隨著手中的物品隨意地掉落滴灑在畫布上,形成無數條長短不一線和粗細不同的點。[7]波洛克用這種作畫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表現了美國人在戰后混亂與迷茫中的實現生活,開放與自由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當時精神自由的重要象征。波洛克的創作似乎在探尋著什么,因為在這種“我意識不到我在畫什么”的無意識繪畫過程中,當他慢慢抽離了“自我”時,他的作品似乎在傳達著他對現實社會的欲望和訴求。這一時期他的畫作中,具象的事物和空間透視以及描繪的筆觸都是不存在的,只有躁動不安的線和大小不一的點,它們層層交疊一直延伸到畫布外。透過錯綜復雜的線條能夠看到畫布上的沉靜底色,而這些多彩的線條和點與單純的底色相互輝映,在畫布上碰撞出了許多偶然性的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形狀各異,如同一位充滿激情的舞者,與波洛克作畫時的姿態十分相似。通過對他作品的了解,可以說波洛克對點、線和面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它們充滿偶然性與張力,在無意識的行動中滴灑出來,從而形成完整的畫面。[8]
四、波洛克“無意識”繪畫與東方藝術
波洛克“無意識”的“滴畫”造就了畫面上點、線、面“無意識”的碰撞,正因為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讓作品表達的思想得到進一步深化。在東方也有一位藝術家,他的作品也多是講究畫面上點、線、面的安排,他就是吳冠中先生。雖然畫面構成元素多有相似,但不同的是,波洛克畫面的點、線、面是沒有刻意安排布局的,而是遵循繪畫的過程,在滴繪的過程中隨意它以什么狀態呈現在畫布上,或點、或線、或面,最后呈現出富有激情的抽象表現畫面,這是波洛克藝術成熟時期的一個重要標志。吳冠中的藝術創作是在中國傳統繪畫基礎上吸收了西方不同時期藝術的一種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因此,畫面雖然是點、線、面構成,但是不同于波洛克的“無意識性”,吳冠中畫面是經過構思安排的結果,雖然多是用油畫工具來表現,但多是中國繪畫題材內容,是基于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藝術創作,這也是吳冠中先生的藝術作品總能看出具象事物的原因。[9]而對于波洛克的滴繪藝術,我國國畫大家張大千的潑彩藝術在創作形式上有些許相似之處。雖然畫面內容大不一樣,但是給人視覺帶來的享受是一樣的,“滿幅”式畫面帶來的視覺沖擊,以及不同顏色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給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同時也引人思考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10]波洛克獨特“無意識”的“滴畫”不僅為20世紀40年代美國藝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影響著全世界更多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以此為現代藝術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受到歡迎,促使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被更多人了解,廣大藝術家也開始加入“行動繪畫”行列,不斷探尋一種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以此成為一種自己的繪畫風格。
五、結語
通過對杰克遜·波洛克“無意識”的“滴畫”藝術的學習,了解到藝術家個人語言的形成,不僅要善于學習,也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維,并且不怕“錯”。波洛克開創的“滴畫法”為布面油畫和綜合材料繪畫注入了新的能量,也為繪畫藝術表現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波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突破了繪畫表現中傳統的形式,使得美國突破了歐洲藝術標準,成為美國自由精神的藝術象征。他用行動繪畫推動美國現代藝術發展,同時也為現代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晨蕾,候昀.淺談波洛克的無意識繪畫[J].風景名勝,2019(07):62-64.
[2]張志杰.淺談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J].明日風尚,2020(06):90-91.
[3][5]李開晟,武非.從抽象形式談波洛克繪畫實驗性的創新[J].包裝與設計,2020(02):98-99.
[4]孫剛.現當代藝術賞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143.
[6]錢曉品,高俊峰.研究杰克遜·波洛克“滴畫法”的獨特性[J].明日風尚,2018(02):149.
[7]舒潔.吳冠中《蘇醒》與波洛克《第19號》繪畫語言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03):30-31.
[8]朱梓維.淺析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藝術語言[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29.
[9]崔琦.波洛克與吳冠中繪畫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
[10]李玉明.張大千潑彩畫與波洛克滴彩畫比較研究[D].揚州大學,2018.
作者:吳秀梅
- 上一篇:城市規劃與生態文化的建議
- 下一篇:茶道文化與舞蹈教學思維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