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涵養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

時間:2022-04-22 08:50:21

導語:紅色文化涵養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化涵養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

[提要]本文強調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性,指出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現及危害,探討以紅色文化涵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及有效路徑,以便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進一步以紅色文化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批判錯誤社會思潮,以紅色文化涵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解決部分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矛盾,牢鑄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加強大學生對社會思潮的辨析力,加強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自覺性,真正提升紅色文化的感染力,發揮紅色文化的感召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文化自信;路徑探析

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在這一百年的奮斗歷史中,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譜寫出一幅幅壯麗篇章,形成了底蘊豐富的紅色文化精神。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珍貴價值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格情操和人文境界,又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紅色文化對于引領青年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激發學生愛國愛黨的熱情,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性

紅色文化是批判錯誤社會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思想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的特點,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乘機滲透到青年群體中,給三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人造成了不良的思想文化沖擊。特別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表面以推崇個人的自由和發展為訴求,其本質卻是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割裂的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造成一些青年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虛偽的民主,放棄了樹立崇高理想的信念,得了精神上的“軟骨病”。而紅色文化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的體現,又是中國人民共同凝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凸顯,其思想內涵中包含的愛國主義、崇高的理想以及艱苦奮斗的精神等革命和建設時期凝結的寶貴精神品質,就是醫治三觀紊亂這一思想問題的最佳良藥,是清楚認識錯誤社會思潮的本質、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增強四個自信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現及危害

(一)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第一,部分青年大學生存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對紅色文化關注不夠的問題。新時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初見成果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在他們學習基礎知識的時代,西方文化正蓬勃地進入中國的公共視野,市場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更多會選擇精彩刺激的現代文化娛樂方式向大眾推廣,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戲劇、國畫書法等審美形式不被青年歡迎,造成了傳統文化的式微。而紅色文化的教育在青年學生應試的層面所占比例不高,教師們迫于分數壓力只講考點,缺乏對整個紅色文化的體系化教育,導致青年學生只求背誦標準答案,卻不求甚解也不感興趣的情況。第二,部分青年大學生存在對西方外來文化盲目認同、對錯誤意識形態缺乏辨析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將意識形態輸出作為他們分裂其他國家的重要手段,他們往往會將西方意識形態通過影視劇、卡通漫畫、電子游戲等受青年人歡迎的渠道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宣傳。青年大學生在此過程中往往缺乏警惕,將自身對西方影視劇中某個夸大虛假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喜歡,直接投射到對西方語言、傳統節日和生活娛樂方式等各方面的過分崇拜,缺乏辯證看待和批判性思維。第三,部分青年大學生存在文化自覺不夠、參與和融入先進文化活動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不足的問題。費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青年大學生因自身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局限,對于偏向嚴肅的文化內容存在先天的疏離,在多元文化交織的情況下,更易于接受娛樂性更強的文化形式,需要文化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地爭取和引導。(二)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第一,文化自信的缺失會導致大學生喪失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和崇高信仰,成為錯誤思潮的推波助瀾者。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社會思潮碰撞激蕩的風口浪尖,因其年齡特點和知識層次的局限容易在思潮的交鋒中產生思想的困惑,甚至在一些披著虛偽外衣的西方價值觀的誘惑下,背離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表現出解構民族英雄、懷疑革命歷史,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情緒,不經意間在網絡上被陰謀勢力所利用。第二,文化自信的缺失會造成青年對民族和社會主義的未來道路失去信心。青年大學生缺乏文化自信容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割裂地看待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和未來,導致對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失去自信,陷入渾渾噩噩,缺乏崇高理想信念和為個人和國家的未來努力奮斗的勇氣和干勁。沒有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就不會有民族未來。第三,文化自信的缺失會影響青年繼承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踐能力。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實踐和創新,青年大學生就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創造新時代先進文化的生力軍。但是,一部分青年大學生對先進文化的宣傳十分淡漠,在校園內外不愿意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將自己游離在集體活動之外,既不利于自身健康三觀的形成,也不利于社會文化共識的凝聚,對中國文化的未來也不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以紅色文化涵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的批判與借鑒。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革命與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實事求是解決實際問題和矛盾的智慧。當代中國大學生在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之余,對與之相生相伴的西方文化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要秉持科學的態度,做到全方位地看待各種文化思想,既不崇洋媚外全盤接受,也不閉目塞聽完全否定,學習和利用好西方先進文化的有利之處,將其融入中國文化中,才是真正有益的借鑒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網絡上的言論裹挾著各類社會思潮,存在謠言橫生、觀點片面化、思想碎片化等新問題。青年大學生要通過學習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及科學文化理論來增強自身透過事物現象抓住本質的本領,才能夠培養出認清西方虛偽的政治話術和從本質上批判其糟粕思想的思辨能力。(二)有利于大學生對中國先進文化發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在接下來的民族復興偉業中,其精神文化的光芒將繼續照耀前途。2021年央視獻禮劇《覺醒年代》中用李大釗先生的一句臺詞“社會主義絕不會欺騙中國”,講述了革命者們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心。在風雨如晦的黑暗中探索的時代,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面科學的旗幟,百年的奮斗歷史進一步證明了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代大學生通過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對社會主義未來的發展必然抱有堅定的信心。植根于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卓越的民族精神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創新了民族文化,既具有堅強的文化根基,又擁有與時俱進的發展動力,必然在推動民族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上,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經驗和智慧,引領世界文明發展方向。

四、以紅色文化涵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

(一)筑牢紅色教育宣傳陣地,以紅色文化牢鑄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近代中國飽受戰爭之苦,國家苦難,人民傷痛,從技不如人的質疑,到制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思索,西學東漸掀起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思潮。但是西方的思想在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的語境下,固然有其進步之處,但是中華泱泱五千年的文明也并非如當時一些激進的學者所言一無是處,甚至要全盤推翻,用西方文化全盤取代。紅色文化在中國近代革命斗爭的過程中就展現出令西方震驚的偉大光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凝心聚力在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不畏艱辛、保家衛國的不屈精神,既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中“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又展示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人有決心、有能力推翻壓迫人民的大山,迎來民族獨立的必然成果。紅色文化在建設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等精神為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在這些精神的激勵下,中國人民戰天斗地,鑄就了一個個中國奇跡。這些精神都是紅色文化的精髓體現,彰顯了中華文化優秀的精神、理念和情懷,是紅色文化教育最寶貴的資源。各類媒體應積極承擔起宣傳責任,一方面深刻挖掘紅色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創作更多藝術性與政治性并存的優秀作品來引領大眾;另一方面針對西方媒體的不實言論加強敏感性,提升科學應對能力,用好紅色文化的思想武器,贏得輿論斗爭的勝利。正如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感慨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個有十一億人口的民族,使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各類媒體通過弘揚紅色文化,必能凝聚時代人心、激發大眾情感、彰顯時代精神,進一步鑄就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二)共建紅色教育教學平臺,以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思潮的辨析力,提升文化定力。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前內外部環境必然面對更加復雜的局面。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國人民弘揚集體主義精神,不僅取得戰勝疫情的勝利,還能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取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在這些成果面前,一些西方國家仍然不遺余力地抹黑中國,制造意識形態沖突,妄想以此來攻擊中國,限制中國的發展。因此,在這種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更加需要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形成堅定的價值認同共識,這也是中華文化持續繁榮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和互聯網信息的崛起,多元社會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激蕩交織,歷史虛無主義等有害的思潮乘勢而起,對青年大學生產生了不良的文化導向。毛澤東深刻地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青年大學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西方敵對勢力慣用的“普世價值”“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所侵襲,不被網絡公知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帶節奏,在風云變幻的時事熱點中站穩政治立場,認清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者。針對此情況,學校教育必須重視紅色文化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思想武裝青年大學生的大腦,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民族復興的崇高理想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筑牢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基礎。一方面思政教師應當積極尋找紅色文化案例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讓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另一方面其他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老師也應用重視紅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將專業學習與崇高的信仰結合起來,才能夠更好地引領當代大學生成才報國。(三)推進紅色教育社會認同,以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自覺性,提升文化軟實力。紅色文化是全方位、體系化的文化資源,包括紅色物態文化、紅色制度文化、紅色行為文化和紅色心態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庫,具有不可替代的卓越優勢。首先,在思想內涵方面,紅色文化滲透著中國人民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向往,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時代精神的創造;其次,在具體內容方面,紅色文化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跡具有活潑生動、感染力強的顯著特點,對青年大學生有著先天的吸引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最后,在紅色文化資源分布方面,許多地方現在也非常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是大學生思想建設的實踐基地。具體而言,傳播紅色文化除了課堂主渠道之外,可以結合青年思想特點,通過制作旗幟、徽章等凝聚革命熱情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符號,把烙印著紅色符號的紀念品通過文化創意等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成為青年們喜歡的時尚;也可以通過優秀的影視作品、卡通動漫,在青年群體中重溫紅色記憶,建構紅色情懷。如在青年學生中頗受歡迎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通過種花家、兔子等形象來講述中國近代政治,其中既有活潑幽默,又有熱血愛國,真正提升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感召力。還可以定期組織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利用好紅色文化地方資源,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實踐基地,近距離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觸摸歷史的溫度,產生情感的共鳴。總之,新時代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力軍,通過紅色文化的進一步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讓紅色基因扎根于青年學生的血脈中,筑牢青年人內心的四個自信的堅定立場,提升文化鑒別力,自覺成為優秀文化的捍衛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作者:胡芳芳 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