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1:41: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智慧教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踐智慧語文教師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語文課程是我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具有緊密的聯系,是具備基礎性與文化性的核心學科。而語文教師實踐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探尋我國悠久文化底蘊,解析傳統思想美德的教學過程。實踐智慧則是實踐教學的核心,是新理念,是新方向,同時也是實現學生發展而展開的具體行為。在語文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為響應新課標與新思想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應借助反思實踐、積淀文化、建構理論以及德育教育激發語文教學的內在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文化素質。結合實踐智慧的界定,探析實踐智慧的社會意義與需求,提出針對性的實踐智慧教育改革策略。
關鍵詞:實踐智慧;語文教師;教育改革
語文教育是培養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創造人才的教學體系。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探索的意識、構建自由心靈以及提高道德水準,更能為其他相關學科提供教學基礎,促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因此,學校應深入把握語文教學內涵,專注實踐智慧在語文教師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在新課改語境下,這不僅是教學實踐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教學理論應對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據此,在語文教師教育改革過程中,學校應將實踐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質量,為我國語文教學的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一、當代實踐智慧的內涵界定
實踐智慧植根于古希臘語,主要指在實踐領域發揮作用的思想與智慧。亞里士多德在相關著作中針對實踐智慧進行了集中論述,并將其界定為:“對人類社會活動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實的、積極的、夾雜理想的功能狀態。”國內學者根據實踐智慧的原始意義及社會效用,對其做出不同的釋義。李小紅、鄧有韻(2017)將實踐智慧植根于教學領域,并具體指出是學校教師對當前教學環境的頓悟、辨別、感知;對教學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對道德品質的體現。而范國真、趙晨(2018)則認為教師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對教學價值的不斷追求,對教學過程的規律性掌控、創新性駕馭、敏銳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運用靈活機制面對問題的復合能力,是藝術高度與教育科學的有機產物,是學校教師在探尋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長期反思、感悟、實踐的結果,同時也是學校教師知識素養、教學理念、道德情感與教學風格、教學機智、教育價值觀等多層面素養的個性化彰顯。然而教師實踐智慧與教學機智又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學機智是基于教育學領域的天賦和機智,能夠促使教學工作者將沒有益處、沒有希望、沒有成效的情境轉變為具備教育積極意義的實踐。而教師實踐智慧主要指教師在特定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靈活化、方法化與具體化。因此,在教育領域中,實踐智慧具備獨特性、動態性、生成性、不可傳導性等特征。可以說,假若教師缺乏充足的實踐智慧將難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擁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機智。語文教學與實踐智慧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教學角度,語文教育的實質是人的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性發展。要構建健全人格和創造人才,必須針對學校傳統語文教育強調片面化知識、純語言教學的弊端,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探尋教學的本質意義。在教育改革層面,學校應以語文教學的本質及教師教學的現狀為基礎,深入挖掘語文教學在新時展中的意義[1]。
二、實踐智慧在教育發展中的意義
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剖析論文
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時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飾自身發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剖析青年教師教學實踐培育策略
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時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飾自身發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青年教師教學智慧的缺失及培育綜述
論文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教學實踐智慧
論文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時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飾自身發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青年教師智慧的缺失及培育綜述
論文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教學實踐智慧
論文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時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飾自身發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智慧教育在農村英語教學的作用
隨著在線教育、“互聯網+教育”發展不斷成熟,農村英語教學環境出現了全新智慧變化。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新的農村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為當前農村英語教育全面創新、發展成功探索新的方向。本文將結合《新課程農村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分析當前農村英語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探索智慧教育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當前優化農村英語教學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由《農村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叢書》編委會著,大象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的《新課程農村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主要以新課程視野下農村英語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從新課程要求、教學理論、教學現狀與實踐問題等多個視角對開展農村英語教學實踐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了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農村英語教學的相關實踐要求。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框架完善,內容豐富
該書研究內容豐富,通過圍繞英語新課標教學理念,深入農村英語的一線實際,通過從敘述策略、讀者回應策略和動態論述框架等多種教學策略出發,為讀者構建了動態性、實用性強的農村英語課堂教學框架,對當前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優化農村英語教學方案提供了有效支持。但從農村英語教學的普遍實施狀況看,當前農村英語教學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目前農村英語教育與城市英語教育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對于多數農村地區來說,農村英語教育仍然是薄弱學科,直接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在農村英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是彌補農村英語教育資源薄弱、師資力量短板的重要途徑,通過以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實踐應用為導向,以學生的智慧學習過程為創新點,從而解決了傳統農村英語教學的“內容單一”、“形態單一”等問題,充分滿足了農村學生英語培養的相關要求。其次,多數農村英語教學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學內容缺乏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相對枯燥,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鄉村英語教學是現代教育體系的基礎,也是深化農村教學創新的關鍵前提。通過發揮智慧技術優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構建交互性英語課堂,激發學生的互動交流情感,從而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最后,當前鄉村英語教學體系相對滯后,智慧教育與農村英語教學融合度不足,直接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當前農村英語教學多集中在課堂線上教育,及時利用了互聯網平臺、多媒體教學軟件,仍然停留在“淺層遷移”狀態,未能實現在線教育與英語課堂的“一體融合”。因此,在當前開展農村英語教學時,要依托智慧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時代走向,探索適合于當前農村英語教學的智慧化道路。
二、題材鮮活,構思新穎
該書構思新穎,論述題材極為鮮活,通過以新課標英語教學要求為論述基礎,圍繞有效教學的價值要求,對當前優化農村英語教學方案提出了實用性建議。不僅如此,作者還從語音、繪本和詞匯,以及英語課堂等多個角度對農村英語教學進行詳細論述,提高了全書論述內容的實效性。結合本書論述觀點,在當前利用智慧教育開展農村英語教學時,將實現以下應用價值:一是適應了農村英語教學的全新環境。當前農村英語教學面臨方式更新、形態升級的全新氛圍,從學生理解、知識應用視角看,在當前全面推進農村英語教學時,要充分遵循學生的英語學習規律,積極適應農村英語教學的全新變化,通過將農村英語教學與智慧教育模式全面融合,充分挖掘智慧教育在農村英語教育中的多元功能優勢,培養學生形成必要的英語應用意識和語言習慣。二是有效挖掘和開發了農村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通過利用智慧技術,關注農村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英語教學方案,使農村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滿足,進而遵循學生培養規律。通過合理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展示英語學習的趣味美學,引導學生充分體驗英語學習的價值趣味,全面激發農村英語教學的內在活力。比如,利用智慧教育平臺革新、優化農村英語教學平臺,使學生借助在線教育了解英語教學的多種形態,發現英語學習的人文美學、藝術內涵和多元價值。三是智慧教育技術的成熟發展、應用驅動了農村英語教學的改革實踐,加快了農村英語教學新變化與新應用,通過發揮智慧教育優勢,深度整合農村英語教學資源、優化農村英語教學流程,增設基于智能技術的全新英語教學課程,推動農村英語教育整體實現智慧升級。在智慧技術驅動下的農村英語教學變革,本質上仍然是對教育公平理念的價值回歸。因此,智慧技術的合理引入、應用,充分遵循了現代教育規律,更好滿足了農村學生的學習訴求。四是有效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與實踐素養。在新的農村育人環境下,農村英語教學逐漸從學科知識教學升級為語言素養綜合性教育。在借助智慧教育技術優勢,系統化開展農村英語教學時,要堅持以農村學生的具體英語學習需求、關注興趣為智慧教育應用基礎,整合優質英語教學資源,積極踐行“智慧教育”理念,為農村學生全面掌握、實踐應用所學英語知識提供良好的基礎。充分利用智慧技術能夠將農村英語教育與學生實踐應用、表達全面融合,形成了相對穩固的農村英語教學結構。
三、聚焦問題,科學指引
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分析
摘要: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出發點,缺少教學實踐,為此,提出網絡學習空間在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設定智慧課堂教學目標,在依據生態哲學理論,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由此,完成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在實驗中,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比本文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教學效果,實驗結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教學效果更好。
關鍵詞:網絡學習空間;智慧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模式
一、引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學習空間的概念也在逐步發展,由最初正式的學習環境發展成為非正式的。如今,過渡到網絡學習空間。近幾年,各類教育部門逐漸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和實施上,自網絡學習空間走入人們的視野開始,研究熱度就在持續的升上。但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實踐領域都沒有對網絡學習空間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吳忠良認為網絡學習空間指專屬于教師和學習者的虛擬學習環境,空間的使用者既可以創建、分享,還能管理學習進度,這樣的學習環境給學習者提供了溝通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和同伴交換意見。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網絡學習環境的優勢,設計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方法[1]。智慧課堂是依托在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園大環境下才得以開展的,還伴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智慧課堂對于教學模式的構建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除了在教學設計中利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還融合了教育大數據,有外國學者對智慧課堂環境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當前,針對大數據環境下的智慧教學模式的研究較少,由于傳統課堂到智慧課堂,需要引入大量信息技術手段,過程較為復雜。智慧課堂實現對教育數字信息的智慧處理,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讓課堂更智慧化。
二、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方法
(一)智慧課堂教學目標設定。互動式智慧模式解決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在課上學生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智慧課堂教學中課堂互動環節能夠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通過關注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教學活動,既能活躍氣氛,又能高效率的配合教師完成學習活動[2]。在課前,教師需要合理組織設計教學活動,從學生角度,設計互動交流課堂環境,培養學生情感交流意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技能,打造創新性思維和高效性能力基礎,達到高效智慧課堂的效果。智慧課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采用的是大數據環境下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運用技術支撐,將兩者深度融合,以此構建高效的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教學目標架構如下: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由圖1可知,智慧課堂教學目標架構從三個層面進行目標設定。第一,教師層面,要求教師具備較高專業素養。教師完善的智慧知識體系便于教學的開展,院校要致力于培養教師的各方面專業素養和智慧教育能力。第二,學生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教學中,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訓練思維能力為主。第三,教學層面,教學機制生成要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不斷提升教學智慧化水平,完善教學智慧機制,促進教學機制迸發[3]。(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明確智慧課堂教學目標后,需要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培養智慧人才為終極教學目標,在網絡學習空間平臺服務支持下,教學活動要貫穿課前、課中、課后,重點強調教師采用引導和啟發的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將知識時間和綜合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達成創新創造[4]。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學習安排與課內外無縫連接,教師個體指導和集體指導要始終貫穿,與學生協同發展。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高等院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生態哲學理論構建的,生態哲學理論下的生態課堂是由生命體和環境構成的,生命體指學生和教師,其余均屬于環境系統[5]。通過教學活動,課堂生態環境和課堂生態主體之間的物質和信息循環,使課堂形成相互聯系的有機生態整體。根據生態哲學理論的啟示,智慧課堂模式以生為本,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課前,教師可以建立學科組共同研討交流,經過反復設計和修改得到最終的教學方案,上傳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了解。收集微視頻作為課堂教學情境導入教材。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引入話題,通過啟發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本課題的興趣,了解學生知識認知程度。教師將學習任務布置于平臺,學生根據學進度完成任務,平臺及時反饋結果,進度快的學生可以繼續完成附加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分層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有明顯的作用。課后,鼓勵學生繼續參與評價,在交流階段,將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將所學知識落實到應用,促進高階認知的達成[6]。
教學實踐轉向管理論文
摘要:以理性主義為基本取向的傳統教學論在教學論早期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實踐解釋能力和學科建設在今天都面臨嚴峻挑戰。從根本性質上看,教學是實踐理論:它不能以“教學理念世界”為對象,而要直面“教學生活世界”:其致知目標不應過分強調普遍、確定的教學知識,而要致力于為教學活動提供實踐智慧(實踐之知);其理論陳述不應追求宏大體系,而要突出教學信念的自由表達。相應地,教學理論研究者也要脫下“立法者”的外衣,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并在實踐的反思與批判中,實現理論的闡釋與對話。
教學論今天所面臨的困境盡人皆知。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曾說:要透識一個深層且棘手的,最好的辦法是“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一旦新的思維方式得以確立,舊的問題就會消失。”治教學論之道如不反思理性主義思維方式之不足,轉而走向實踐教學論,教學論今天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就不可能被“連根拔起”。
一、理性主義教學論的迷失
迄今為止,教學論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是理性主義。這里的“理性”,不是近代啟蒙思想家那里與信仰和“神性”相對的人的理智性和后天的世俗化能力,更不與“非理性”相對.而是指人類通過觀念活動把握和處理外部世界的特殊能力。相應地,“理性主義”特指西方近代認識論中與“經驗主義”相對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直接秉承本體論(ontology)通過概念的邏輯推理以表達純粹原理的致知方式,把經驗之外的理念世界作為自己的致知領域,突出強調概念及其邏輯關系。恰如F·培根所說:“經驗主義者就像螞蟻,他們收集食物并使用它們;理性主義者像是蜘蛛,他們由自身吐絲織網。”
理性主義思維方式從近代起就對和教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康德是試圖用理性演繹的方式構建教育學說的第一人。赫爾巴特繼承康德的理性主義傳統,認為教育學“必須把論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論述之前”,其教育著作以明確的定義為基本寫作特征,有很強的思辨性和邏輯承接性。其教學理論以“教育性教學”和“多方面的興趣”為基本出發點,提出了教學目的、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學材料、教學效果、教學、教學計劃以及綜合教學、教學等一系列概念,而且這些概念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推理關系。這些概念后來構成了理性主義教學論的基本框架,影響到前蘇聯的教學論體系,并經由前蘇聯影響了東歐和等國家。此后,建立一套嚴密的概念體系,將所有教學經驗都囊括其中以“指導”教學實踐,成為一代代教學論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人們聲稱,要從紛繁的教學現象中抽象出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為教學論的“邏輯起點”,然后運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經由“邏輯中項”,漸次構建一套范疇體系,以達到對全部教學邏輯圖景的揭示。結果,“是什么”這類本質主義的問題明顯比“怎樣做”的問題更占支配地位。教學論表面以現實教學為研究對象,實則是為“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現實的教學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學的觀念世界中建構一套具有邏輯自足性的概念體系。這顯然是理性主義研究框架的產物。
客觀地說,教學論在剛從教育學中獨立出來時,其母體學科——教育學也剛剛脫胎于哲學,深受理性主義的支配,它不可能一開始就走出一條與理性主義殊異其趣的致知之路。從上看,赫爾巴特和前蘇聯學者構建的那一套教學論范疇,客觀上也促進了教學論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并在理性主義框架下促進了教學論的發展。但教學論發展到今天,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
智慧體育教育的創新模式的構建
[摘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體育教育體制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也向高等院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將傳統體育教育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通過構建“全息”化智慧學習評估平臺、生態化智慧體育學習環境、個性化智慧體育教育教學系統3方面創新體育教育模式。研究發現,該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智慧化水平,并為體育教育改革邏輯升級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教育;智慧體育;互聯網;學習環境
基于對大數據技術變革潛能的充分把握與認識,2020年3月,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在《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應充分利用數據、技術等生產要素建設信息化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1]在高校教育中,體育教育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基礎。由此,大數據技術在體育教學領域的應用,促使精準體育教學成為可能。應用大數據技術的體育教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的教育范式,被寄予極高期待,因而有必要研究如何構建智慧體育教育模式。[2]
一、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普遍是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習生活健康發展的核心活動。然而,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仍存在許多根本性問題亟待解決。[3](一)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觀念的新與舊直接影響教學方法與內容的選擇與運用,并與教學質量的好壞息息相關。當前,大量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只熱衷于形式改革,并未將智慧教育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由此導致高等院校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造成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數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仍停留在傳統體育教育階段,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另一方面在于體育教育相關教師缺乏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教學改革理論指導與實踐,導致很多體育教師不了解怎么應用智慧體育教育理念。此外,高等院校基于傳統教學觀念,多重視專業教學,對于體育教學普遍較為忽視。因此體育教育改革大多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嚴重影響了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推進進程與,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當前新時代高等院校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逐漸向個性化和多元化方向轉變。現階段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由于存在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導致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且呈現出教學方法固化、形式單一的特征。第一,一些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對于課堂的教學方法偏重灌輸式教學法,由此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灌輸式教學法存在不能覆蓋高等院校學生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缺陷,致使體育教學成效大打折扣。第二,雖然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已在高等院校內普及,并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應用。但其在體育教學方法中的應用范圍還十分有限,應用程度也不深,導致體育教學方法無法實現根本性創新。方法固化、形式單一的體育教學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體育教學需求,容易令進行體育學習的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也容易打擊其體育學習積極性。[4](三)教學目標模糊。體育教學目標存在的模糊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在體育教學工作的實踐過程中,一些體育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制訂的教學目標十分不明確,普遍用“懂得”“掌握”和“理解”等詞匯來表達對學生的教學要求。這種不具體化的評價指標很難判斷高等院校學生體育學習的真正學習程度,也無法判斷優化教學內容的實現路徑。二是體育教師時常會錯誤的將學生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相等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二者終究存在差異。體育教學目標具有激勵、指導與評價等功能,而學習目標則沒有。若混淆二者的概念,體育教學目標的激勵、指導與評價等功能將會被減弱。第三,高等院校在體育教學中普遍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應存在多種社會功能,健身功能僅是其中之一。體育教學在促進人的身體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還應具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能力。但當前體育教師受傳統體育教育理念束縛,僅將身體健康發展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勢必會導致高等院校無法培養出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5]
二、大數據在體育教育中應用的優勢
哲學通識教育改革論文
一為什么要講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引入“故事教學法”,這與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及哲學的特點有關系。首先,通識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一般選課人數多,80人到200人左右;選課學生學科背景不同,有的來自法學、經濟、新聞、歷史等文科專業,還有的來自測控、數學、機械等理工科專業。盡管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學過相關哲學原理,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相關的哲學思想或哲學理論,但相對來說,哲學基礎或者說哲學素養比較差。其次,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一般規律的學問,是一種超越具體知識的智慧,所以其抽象性、理論性很強。在不少人眼中,哲學是與大部頭的哲學專業著作、大段的邏輯推論和復雜的證明、令人費解的專業術語聯系在一起的。這對于沒有多少哲學基礎的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當代大學生需要選修哲學通識類課程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的完整人格;但同時,哲學又是理論性、抽象性非常強的學科,晦澀難懂。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故事或案例中受到啟發。猶太教教義中的一則流傳千年的故事,說的是真理赤露著身子的時候,不受人們歡迎;而當寓言給她穿上了故事的外衣,她就被人們熱情地迎進屋子里,邀請她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在火爐邊取暖。如果可以給晦澀難懂的“哲學”也穿上故事的“外衣”,那么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些。柏拉圖留下兩套著述:一套寫給他在阿卡德米學園的弟子,專業而晦澀;另一套用于吸引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雅典人了解、學習哲學,以對話形式寫就,幽默易懂。經過歷史層層篩選流傳下來的竟是柏拉圖那套“不專業”的哲學科普集,為柏拉圖贏得后世盛名的也正是這套通俗的“對話錄”。哲學普及類讀物《蘇菲的世界》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位名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其中,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通過光著身體的男人來解說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它的全球暢銷與它借用故事的形式闡發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這三個故事給予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啟示在于:在哲學通識課程授課過程中,必須注重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但問題是如何增強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呢?不妨講講哲學故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來彌補課程內容的枯燥、乏味、晦澀,用“故事的外衣”包裹所講的理論,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哲學的興趣。第一,故事帶有趣味性,往往能夠吸引學生。聽故事是人類的一種需求。不管是看影視作品,還是讀小說,抑或與人聊天,都暗含著對某種故事的期待。因此,無論來自哪個專業、何種年齡,大學生們一般對故事沒有什么抵觸情緒,尤其不會抗拒聽一個意味深長的哲學故事。杜蘭特曾經指出,以講故事的形式,對哲學家的思辨哲學進行考察,是為了達到知識人性化的目的[2]。因而,故事教學法是一種人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第二,故事帶有感情的內容,容易引發共鳴。故事教學法從感性故事出發,逐層深入到理性層面,或是用感性故事去闡發某種哲學原理。因而,故事教學法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共鳴。比如對于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人生困惑,用故事的說服力比冰冷生硬的結論所激發的力量要大得多。第三,講故事并不是與“膚淺”劃等號的。故事教學法并不是不講哲學理論,而是把那些晦澀的、抽象的東西“掩蓋”起來,或者轉化為具體的、趣味性的、易懂的哲學故事,或者從故事出發展開討論。這種轉化或討論需要具有深厚哲學功底的人才能完成,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基礎上的”。用哲學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哲學的興趣,啟發和調動學生學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哲學產生興趣之后,學生就能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什么樣的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堂上,通過“講哲學故事”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是必要的。但應該講什么樣的故事呢?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講好哲學家的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生的現實背景;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對接。授課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查找資料,善于把相關內容轉變為故事予以呈現。第一,講好哲學家的人生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哲學史離不開哲學家。不論中西,從古至今,哲學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每位哲學家的一生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方哲學史上就有很多哲學家的故事:泰勒斯經商、畢達哥拉斯的各種怪癖、赫拉克利特禪讓王位、芝諾大圓圈和小圓圈、德謨克利特晚年自殘雙眼、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三下西西里、亞里士多德的學園、笛卡爾與瑞典女王、斯賓諾莎磨制鏡片、培根的大法官經歷、康德的“守時”人生等。筆者有一門全校選修課“大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很多選課的學生告訴筆者,之所以選修這門課,是因為對大哲學家的生活故事感興趣。在哲學通識課程中,通過哲學家的故事撞擊學生的思維,激發起學生對其理論或思想的興趣,學生才有可能集中思想聽課,學習甚至研究這位哲學家的理論或思想。第二,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生的現實背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不論古希臘哲學,還是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都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如果要深入理解某一時代的哲學思想,必須理解其產生的現實基礎。離開“思維的歷史和成就”,哲學就會失去它豐富的理論內容,就會失去它至為重要的“歷史感”[3]。因此,在通識教育改革中,應該注重歷史背景的講解。希臘哲學起源于希臘神話,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希臘神話故事;基督教哲學植根于中世紀的背景之下,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審判、宗教迫害等中世紀的故事;同樣,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近代以來資產階級的發展史都有助于學生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第三,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如果沒有各種哲學名詞、概念和理論,哲學的思辨性將不復存在,哲學也將消失。因此,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要談到哲學理論。為了避免枯燥、晦澀,我們可以用故事來闡發哲學理論。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很多理論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的,比如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柏拉圖的洞穴比喻、靈魂回憶說、靈魂轉世說等;還有一些理論,可以用故事來闡發,比如,火本原說、四根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政治動物、四假相說、白板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社會契約論、人是機器說、身心二元論、人為自然立法等。第四,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很多學生是帶著生活中的困惑來選修哲學通識課的。哲學教育不應該直接把一套標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依然會手足無措;而應該結合大學生身邊發生的故事,如超前消費、失戀、自殺、考試失利、追星、攀比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死、得失、成敗、困惑、迷失、名譽、地位、權勢、金錢,形成自己的哲學洞見,把共同的精神智慧轉換為個體能夠體驗的東西。哲學史上也有這樣的資源可資利用,從老子到新儒家,從蘇格拉底到海德格爾,幾乎沒有一位哲學家對人生的幸福和痛苦無動于衷,無不是為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而苦苦思索。藉此,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哲學的“溫度”:哲學并非冰冷的、枯燥的、晦澀的,而是溫暖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五,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對接。當代中國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日新月異。與時代同步,是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等人才的基本要求。這對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并且適應社會需要的哲學教育,只有敢于正視現實而不斷進行自我揚棄的哲學教育,只有能夠給人以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的哲學教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青年人的青睞。”[4]我們應當利用哲學通識教育類課程的特點,把哲學與時代聯系起來,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實相連接,為培育有思想、有時代感的學生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故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我們要切實推進哲學通識教育改革,就必須去實踐新的教學理念,而往往這一步也是最難的。在故事教學法中,當然,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運用各種手段、各種措施講好哲學故事。但講完故事,并不算完成教學任務,還應該從故事出發,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對哲學經典和哲學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能力。首先,運用各種手段、措施講好哲學故事。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師。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前下功夫備課,查閱相關資料,選擇、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并能把故事銘記于心、倒背如流,做到真正地“講”故事,而不是“念”教案,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和超長發揮。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于身體姿勢、面部表情、恰當停頓和語氣變化等方式增強故事講述的效果,把學生吸引到故事場景中。此外,還應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把抽象枯燥的理論以圖形、文字、聲音、視頻等具體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如果單純講授,對于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可能云里霧里,不好理解;但如果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輔以講解,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對于希臘神話故事、蘇格拉底之死、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等,并不一定要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可以采用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其次,由故事進入思考并展開討論。高等教育有兩種危險,一種危險是過度專業化,另一種危險是淺薄的涉獵者。其中淺薄的涉獵者意味著學生僅僅接受了知識或信息,而不具備反思和批判意識。我們進行通識教育改革,避免了第一種危險的同時,也要避免陷入第二種危險之中。故事教學法當然不是只講講故事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在講故事之后設計一些典型且難易適中的、開放性的思考題,比如如何看待蘇格拉底之死?如何評價“人是機器”說?如何評價蘇格拉底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如何看待柏拉圖對死亡的看法?如何評價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其智力受到挑戰,并鼓勵其參與討論,從而使學生從受動的客體轉變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在討論過后,教師適時地進行點評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在點評中,教師不應該以“真理代言人”或者“人生導師”自居,要尊重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和觀點。最后,從故事出發,引導學生產生對哲學經典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能力。授課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讀讀哲學經典。學生往往完成課堂學習要求便放棄對哲學的繼續學習。哲學通識課堂上講哲學故事,就是要為進一步地閱讀哲學經典著作提供一個“入口”。學生要想上升或進入哲學學習或研究的更高境界,就必須閱讀哲學經典。授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列一個書單,供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選擇。有一些高等院校為學生們開列了相關課程的經典讀本目錄,這是值得借鑒的,省去了學生去尋找經典的繁瑣工作。同時,在大學階段,如果能靜下心多讀讀經典著作,相信也會讓學生超越急功近利的心態,逐漸克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