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智慧語文教師教育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17 09:31:54
導語:實踐智慧語文教師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課程是我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具有緊密的聯系,是具備基礎性與文化性的核心學科。而語文教師實踐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探尋我國悠久文化底蘊,解析傳統思想美德的教學過程。實踐智慧則是實踐教學的核心,是新理念,是新方向,同時也是實現學生發展而展開的具體行為。在語文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為響應新課標與新思想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應借助反思實踐、積淀文化、建構理論以及德育教育激發語文教學的內在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文化素質。結合實踐智慧的界定,探析實踐智慧的社會意義與需求,提出針對性的實踐智慧教育改革策略。
關鍵詞:實踐智慧;語文教師;教育改革
語文教育是培養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創造人才的教學體系。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探索的意識、構建自由心靈以及提高道德水準,更能為其他相關學科提供教學基礎,促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因此,學校應深入把握語文教學內涵,專注實踐智慧在語文教師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在新課改語境下,這不僅是教學實踐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教學理論應對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據此,在語文教師教育改革過程中,學校應將實踐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質量,為我國語文教學的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一、當代實踐智慧的內涵界定
實踐智慧植根于古希臘語,主要指在實踐領域發揮作用的思想與智慧。亞里士多德在相關著作中針對實踐智慧進行了集中論述,并將其界定為:“對人類社會活動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實的、積極的、夾雜理想的功能狀態。”國內學者根據實踐智慧的原始意義及社會效用,對其做出不同的釋義。李小紅、鄧有韻(2017)將實踐智慧植根于教學領域,并具體指出是學校教師對當前教學環境的頓悟、辨別、感知;對教學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對道德品質的體現。而范國真、趙晨(2018)則認為教師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對教學價值的不斷追求,對教學過程的規律性掌控、創新性駕馭、敏銳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運用靈活機制面對問題的復合能力,是藝術高度與教育科學的有機產物,是學校教師在探尋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長期反思、感悟、實踐的結果,同時也是學校教師知識素養、教學理念、道德情感與教學風格、教學機智、教育價值觀等多層面素養的個性化彰顯。然而教師實踐智慧與教學機智又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學機智是基于教育學領域的天賦和機智,能夠促使教學工作者將沒有益處、沒有希望、沒有成效的情境轉變為具備教育積極意義的實踐。而教師實踐智慧主要指教師在特定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靈活化、方法化與具體化。因此,在教育領域中,實踐智慧具備獨特性、動態性、生成性、不可傳導性等特征。可以說,假若教師缺乏充足的實踐智慧將難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擁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機智。語文教學與實踐智慧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教學角度,語文教育的實質是人的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性發展。要構建健全人格和創造人才,必須針對學校傳統語文教育強調片面化知識、純語言教學的弊端,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探尋教學的本質意義。在教育改革層面,學校應以語文教學的本質及教師教學的現狀為基礎,深入挖掘語文教學在新時展中的意義[1]。
二、實踐智慧在教育發展中的意義
(一)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我國新課程改革迎來全新的挑戰,在觀念上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教學目標相融合,實現教學活動與學生成長相統一,相融合。在方法上,要摒棄傳統純語言教學弊端,將實踐融合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然而在引入新技術、新理念的過程中,我國語文教師普遍將教學理念轉變為可操作的教學技術,難以掌握本質。而在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偏差則又是當代語文教師缺失理性思考與實踐智慧的客觀表現。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在相關文獻中指出,理論智慧是對不變事物的應變思想,是主觀分離的本能認識,在把握生命實踐行為中難以發揮效用[2]。然而實踐智慧卻是與生命實踐相融合的行為,是將生命實踐對象作為研究客體的具體表現。通常來講,理論是已存在的、一般的、抽象的。實踐是生成的、情景的、具體的。語文教師借助普遍規則應對動態的課堂;用固定模式制衡多變的、復雜的、豐富的教學活動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缺乏實踐智慧是制約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二)教師個人發展需求。語文教學活動并非是對技術的簡單運用。張啟權(2017)在相關著作中指出:語文教學活動是在相對復雜的教學情景中,對具體問題的實踐性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高層次的選擇、判斷以及思考的能力。而教師個人發展并非是植根于行為主義與工具理性基礎的能力本位發展,是以認知情景為基礎,以實踐智慧為前提的個性化發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是教師職業發展的生命和基礎,必須在豐富的、生動的、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融入實踐智慧,不斷反思語文教學實踐,以此應對語文教學環節中的動態性、不確定性,并在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中迎接當代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推進教師職業的成熟與發展。此外,在課堂教學層面。在以往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側重于將諸多理論移植到語文課堂中,并強制教師執行,嚴重忽視了語文教師根據自身實踐、反思、感悟、體驗所形成的教學作用。而在實際教學環節中,語文教師茫然無助、無所適從,致使語文課程失去原有的生命力。所以將純語言課堂、知識課堂轉向為實踐課堂與生命課堂是當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然而若想真正激發語文課堂的生命力,語文教師則要充分發揮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實踐智慧。通過追問“為什么”的價值與意義,將學生的靈感、思維、經驗、知識都激發出來,參與到后續的教學活動中,以此為學生營造擁有充實感和快樂體驗的教學環境。因此,實踐智慧又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3]。
三、提升語文教師實踐智慧的路徑
在新課程改革的語境下,提升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同時也是語文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是教育改革的內在表現。不僅是對教師的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是對教師相關理念、素養的轉變。(一)內部因素。1.教師德性根基。實踐智慧的主要內容是道德,實踐的根基是德性。德性是社會屬性的人對社會優良文化的傳承,并保持良好行為規范的習慣。具備德性的語文教師必然具有豐富的實踐智慧。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在相關著作中指出:教學工作的核心,可以總結為———道德。道德是展開所有教學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感化學生的必要手段。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人的培育,是實現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可持續性發展。不能局限于對技術知識的傳承與運用中。要以道德為基石,引領學生走向“善”,以此實現對學生全面性、多維度構建的目的。具備道德品質的語文教師具有足夠的實踐智慧,能夠促使學生的不完善性、不確定性得到穩固,得到發展,得到完善以及確定。語文教育在實踐形式上是技能教育,在實質上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具體包括智慧、思想、心靈、性情。促使學生充分吸收知識營養,充實人生內容,獲得社會經驗。因而,學校應注重對教師的品德教育,通過專題講座或文化活動,提升教師的德性,觸發教師的實踐智慧。2.形成建構理論。語文教學是實踐性較強的教學體系。其既包含實踐應用,又涵蓋理論綜合,而彰顯在實踐教學中的智慧,則是以語文教師的教學理論作為支持的。學科理論是建立在諸多學科的基礎上的,教師應對多學科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和優化自身的教學素質。優秀的語文教師就是完整的課程。在語文教育中教師的作用是難以替代的,教師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他的存在即是課程的存在。然而大部分教師扎扎實實地教、勤勤懇懇地干,教學經驗雖豐富,卻依舊是個“教書匠”,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無法成為綜合型、智慧型、實踐型的教師。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部分教師難以接受新的教學理念,跨越不了窠臼,缺乏完整的理論研究。在教育學領域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是富于動態性的過程,教師要對知識、課堂及學生形成嶄新的認識,切實認識到體會、體驗、互動、對話等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意義。并努力將其變成屬于自身的實踐行為,不斷與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相互融通,促使其升華、整合為語文教育的實踐智慧。3.堅持文化積累。教育部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語文學科,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力度與教學質量,能夠有效傳承并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因而,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為,側重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判斷與現實應用,只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才能有效促成實踐智慧的生成。汲取個性文化的過程也是文化意義與價值積淀、選擇及內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生成的實踐智慧必將牢牢地扎根于內在的文化心理當中,并構建在傳統文化的一體化和統一性的前提下。簡而言之,語文教師的價值取向、情感方式、思維方式,都是在特定心理結構中凝結、萌生及孕育的,以此形成教師智慧發展的文化模式。可以說,文化積累是語文教師塑造與智慧的過程,是教師智慧發展與生成的重要途徑和基礎,更是語文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文化資源。趙德勇(2017)認為,語文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過程,是教師利用教材與情景,引述或列舉相關傳統文化的總結。4.形成反思機制語文教師的職業發展取決于教學經驗及教學反思。在實際教學工作當中,部分具備多年執教經驗的教師,雖然教學經歷在不斷地豐富,但經驗卻在不斷重復,并沒有通過反思將已有的教學經驗進行洗禮,以致難以從感官層面上升到客觀理性層面。簡而言之,反思是教師利用現有的教學理論對已有的教學行為或教學實踐進行審視,探尋偏差、總結成因的過程。而真正意義上的反思是語文教師在教學行動中發展實踐知識、研究實踐理論,生成實踐智慧的過程。在形式上,教師可利用書寫日志、建立檔案、攝制錄像、觀摩分析等多種途徑和手段進行。反思能夠促使語文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和教學理念彰顯化,通過評價、分析其適當性與合理性,在借鑒與揚棄的前提下,解構新的理論,以此提升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實踐智慧。因此,學校可利用制度的手段,督促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或通過其他教師點評的形式,引起教師對個人教學理念、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的反思。也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將先進的教學理論引入語文教學活動中,促使教師在學習中反思已有的理論經驗。(二)外部因素。1.構建人文、自由、民主的管理制度。優秀的語文課程是具備個性的課程,是有智慧的課程,同時也是煥發創造力的課程。語文教師要構建以此為導向的屬于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然而傳統的管理制度卻運用強硬手段,不講藝術性、特殊性,盲目管理,致使語文課程陷入理科化教學管理困境。培養語文教師的實踐智慧,應注重對和諧民主的管理制度的構建,通過創立新的管理體制,激發語文教師的創造性、積極性、主體性,使教師有能力、有機會在實踐教學中彰顯主見,形成自己的教學決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縮減限制教師個人發揮的行政監督,增添靈活多變的評價機制,唯有如此,語文教師方能從容不迫地進行語文教學創新,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學風格。在寬松、自由、民主的情景中,語文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以此生成引領語文教學發展的實踐智慧。2.確立基于實踐智慧的語文教學常規。實踐智慧并非理論基礎,也非技術手段,無法通過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的習得而獲得,其主要源于教師的執教經驗,是從教學體驗過程中內化、提升而得的。在語文教育改革中,部分從西方教學領域引進的理論并不適應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及規律。譬如綜合學習、合作研究及跨領域活動等。從合作學習角度出發,語文課程是個性化的教學,并不適宜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學習。其根本原因在于寫作、閱讀都是教師或學生在實踐中的情感體驗,不能運用干預手段,破壞學生對文化的體驗及感受。通常情況下合作學習的小組討論只停留在形式上,難以在學生語文學習的前提下,進行合作學習。因此,教學常規需要具備充足的“彈性”,以此促使語文教師在具體運用相關理論時,能夠自覺生成實踐智慧。此外,在教師引用國外先進理論時,應將理論與自身的教學經驗相結合,將理論運用技巧、方法及體系融合在已有的教學經驗中,從而以自身經驗為基準,構建個性化、富有生命力的語文教學體系。
語文教學是助力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培養具有創造力、思維能力、滿足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人才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語境中,學校應從道德、文化、理論、反思角度出發,構建語文教師實踐智慧,激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積極性及創新性,促使語文課堂成為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智慧的教學平臺。同時,構建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教育常規,為語文教師生成實踐智慧營造良好的行政環境,使教師在教學中主動思考,自主研究,積極反思,以學生為教學中心,以服務為教學手段,將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宗旨融入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楊雷.教師實踐智慧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5):232.
[2]方超群.語文課堂需要一種實踐智慧———讀曹勇軍《語文的表情和眼光》[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86—88.
[3]鄭軍.做智慧教師教智慧語文———徐金國老師的語文教學思想、實踐與品質[J].語文教學通訊,2013(14):4—6.
作者:陳巖春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
- 上一篇:小學語文趣味教學實踐探索
- 下一篇:語文教學德育教育力度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