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教育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教育的核心

篇1

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加強與改進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書記曾深刻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的,學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會轉化為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為祖國發奮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學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提高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學校可以采取眾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認為,在眾多環節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而高尚師德的表現,我認為首先是行為。

正如托馬斯馬爾斯貝丁所說:“沒有任何人能給我們提供人類社會遠景的終極圖畫,但有一點可以相信,人類的每一個行動都會產生影響未來的無窮無盡的后果。”是的,榜樣是最好的教員,雖然榜樣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但它卻教給人們許多書本上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榜樣的力量在于行動,行動比語言更能說服人、教育人、啟示人。行動就是力量。與空洞的說教不同,榜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一個人、鼓舞一個人 ,他給人一種淺移墨化的影響,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對于學生來講,眼睛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們都會無意識的模仿,不知不覺中,學生與他們身邊教師的行為模式就會非常接近。這正如許多昆蟲呈現出與它們所吃樹葉一樣的顏色一樣。因此,教師的影響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細小的行為,也不能等閑視之,因為這些細小之處對于學生的品性的好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師諄諄教育的東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凈,而教師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有關情感方式、紀律觀念、勤勞風范和自我控制等具體行為仍然存留在學生心中并產生持久的影響。一位作家在晚年時曾無限感慨的說起他的一位老師對自己深深的影響:“每當他來到教室里時,那種祥和的道德氛圍立即會感染在座的每一個人,每一句話、乃至每一句話的語調都給人一種心靈空潔、渾身舒爽之感。在這種莊嚴卻寬松的氣氛中,心靈就象在洗澡一樣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每當他在身邊時,我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人。”良好的師德對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許,我們教師教育學生的全部內容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改善和提高自己。

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

教師,有人類靈魂工程師之稱,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育人。教師的人文素養關系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會間接關系到學生素質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助于教師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調節心理狀態;有助于教師自覺關懷他人、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自然,逐步養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關愛學生,使所有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師的人文素養由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共同架構而成。其中,教師的人文知識是教師人文素養的基礎,在內化、積淀人文知識的基礎上所凝練、升華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為人文素養的外顯和發揮作用提供著價值導向和支撐。教師應具有廣泛的興趣,健康幽默的情緒,平靜愉快的心境和活潑開朗的性格。教師廣泛的興趣,不僅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酷愛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表現在滿腔熱情指導一切對學生有益的活動;教師特定的職業活動,要求教師要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并應以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和激發學生;教師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因素,教師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熱愛生活、勤奮工作的風貌,都會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養。同時也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一名新教師更要有不斷提高素養的意識。要多閱讀、多反思、多寫作,勤于筆耕。而人文知識的自我學習、人文素養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書使人明智”尤其是讀好書。教師愛好讀書自然有助于攝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養料,有利于創新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師的讀書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學生閱讀品格的積極成長。

篇2

關鍵詞:美國新品格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158-02

目前,美國社會主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新品格教育,這種教育具有很多優勢,對培養美國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做出了巨大貢獻。探討美國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及其培養方式,對突破我國目前價值多元時代的“道德共識困境”、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需要的價值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美國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

價值教育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作為古代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提出品格教育思想,認為人的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訓練來養成。這一強調后天“實踐智慧”的思想為西方品格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年代后,工業社會逐步取代城邦社會,美國傳統品格教育失去賴以生存發展的社區環境,漸漸走向衰弱,適應時展的進步主義道德教育興起。但該教育所倡導的道德相對主義在20世紀60、70年代給美國帶來許多不良影響,美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失去對“何謂有價值”問題的道德共識,陷入道德虛無主義,并產生了眾多的社會問題。這種惡劣情形引起美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促使品格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回歸,并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美國現代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潮,即為新品格教育。

新品格教育一方面批判道德相對主義對道德標準的模糊界定模式,為公民提供主流的價值評判理念,另一方面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強調對價值觀進行習慣培養的重要性。這一價值判斷標準的突出特點是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傳統美德,而要求根據時代的特殊要求和現實的情境需要采取符合理性的價值觀。這表明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其關鍵不在于美德的內容,而在于因地因時制宜采取相應的行為。

二、美國新品格教育價值觀的實現途徑

1.采取顯性與隱性互動的價值觀培養模式,而且隱性模式的約束力更強

一方面,針對美國青少年沒有標準價值觀的缺陷,美國一些州實行具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課程計劃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加深對關心、責任等價值理念的理解和體驗。

另一方面,美國也有許多學校不開設正式課程,而采取非正式課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這種隱性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其他非道德課程中進行價值傳播,其核心觀念是讓學生在具體學科學習過程中進行道德實踐,培育價值觀學習社群。二是在學校和社會上營造能促進價值觀發展的環境。在學校內部,通過可視性或非可視性事物來反復提醒和強調核心價值,為形成潛在的價值觀影響力提供環境支持。在社會上,通過輿論宣傳和公益機構的構建,與學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環境,強化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功能。三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來體驗和養成核心價值觀。這些隱性教育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墨菲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對這種方式給予較高肯定[1] 。

2.實行學校與家庭、社區的協作模式,讓公民特別是青少年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核心價值和美德

家長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養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美國的家、校聯系十分緊密。在家校協作中,學校扮演著推動者角色,采用許多機制鼓勵家長參與。在具體操作上,許多學校設立學生顧問職務,為學生和家長提供解決心理、情感以及學業等問題的專業意見,或開設提高家長教育技能的課程,為家長和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0個小學聯合開展家長培訓計劃,每周針對一個具體問題教授家長教育學生的技能,這種“家長工作坊”的方式讓參與者能更好地承擔培養下一代的責 任[1]。此外,學校還采取建立家長咨詢委員會、邀請家長成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等各種方式促進家校協作一體化。

社區亦成為學校實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美國學校主要采取兩種方式與社區合作。一種是推行社區組織模式的教育,其特點是構成成員眾多,包括商業界、地方政府和宗教組織等,影響力較大。在這種組織模式中,社區家長服務機構的作用非常突出。該機構主要通過各種類型的家長教育課程,在課余不斷提升學校的價值觀教育質量。另一種是社區服務計劃,這種方式的特點是讓學生直接成為服務計劃的主體,學生通常能愉快輕松地掌握核心價值觀,因此該方式在美國備受歡迎,該計劃參與學生的數量和學生參加服務活動的百分比已成為目前衡量學生價值觀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

3.實行“交互式主體”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價值選擇的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任何教育的起點和終點。傳統品格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學生在價值觀培養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自主性受到壓制。新品格教育打破這種局面,把學生看作一個不斷成長、不斷增強能動性的個體,尊重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既引導他們掌握核心價值觀,也豐富他們的生活實踐,讓他們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真正理解和應用核心價值觀。

在實踐模式上,美國并不局限于學校系統,而是在家、校和社會一體化中進行。這種“整體”模式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品格發展的主場所。課堂上,師生處于平等地位,自由討論各自的見解;課外,學生可以參加各種協會、學會或俱樂部,在活動中學會公平競爭、尊重他人等價值觀。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為青少年價值觀培養提供更豐富的內容。青少年可以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包括維護社會安全、保護生態平衡以及在圖書館、醫院等地方做義工等。通過這種三位一體的協作,學生個體鍛煉了自身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切實體驗到自身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三、美國新品格教育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啟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的目標。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起來體系宏大,但其內容很具體,隱含在我們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要更好地讓這些目標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就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來實現。美國新品格教育的成功范式無疑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一些重要啟示。

1.加強隱性約束力,使人們能夠自覺自愿地貫徹核心價值觀

目前,我國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一般是在學校或單位直接宣傳教育,或采取德育課程進行教育。這些模式過于直接,不易讓人接受。借鑒美國新品格教育的隱性模式,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針對現代陌生人社會生活碎片化的德育環境,我國可仿效美國構建學校道德社群,以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先在具體課程中滲透這些價值觀,使這些核心理念成為一種群體意識。一旦確立了這種社群意識,它便存在于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強大效力,為構建社群奠定基礎。

其次,加強在學校和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特別是不應忽視社會環境的作用。我國學校在可視性環境的建設方面已初見成效,但非可視性環境的建設還十分薄弱。因此,應制定規則,開展活動,大力營造非可視環境,讓學生在愉快和信任中接受核心價值觀。

最后,社會德育環境是需要重點建設的部分。目前我國社會媒介盈利性特征太突出,德育宣傳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對這些行業的控制和管理,為我國核心價值體系確立正確導向。此外,要加強建設公益性的圖書館、文化館等,讓學生在節假日等閑暇時間能夠得到更多有益環境的熏陶。

2.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協作

目前,我國在建構價值體系時主要依賴學校進行,對于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卻較少關注,導致出現“5+2=0”的不良效果。因此,要使核心價值觀深植人心,必須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

一方面,應改變家庭在德育上的“亞群體”地位,使其與學校積極配合,成為架構道德社群的重要力量。其參與方式可以參照美國的做法,提高家長對學校相關活動的參與度。應注意,家長力量的整合其關鍵不在家長自身,而在于學校的積極準備和溝通。要真正使家長角色融入校園,僅靠平時的簡單聯系遠遠不夠,可以仿照美國在校園設立家長工作坊,與家長充分溝通,并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提高家長對學生的監督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社區”的全新理念,擴大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體系建設隊伍,其具體實施途徑可聯系我國國情采取中式的社區組織模式或服務計劃。具體而言,我國可采取“社區入學校”、“學校入社區”以及社區成為家庭和學校的紐帶三種方式。“社區入學校”是讓社會的不同群體加入校園德育行列,根據學校需要為青少年提供相應服務;“學校入社區”是指學校與社會的各種部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生活學習的實踐場所,共同培養和訓練學生;社區成為家庭和學校的紐帶是指社區以各種方式主動為家庭和學校提供義務服務,成為加強家校聯系的橋梁。

3.改變學生在價值觀培育上的客體地位,使之擁有更多自

我國德育從2001年已有改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和“雙主體”德育觀,為學生在德育課中的主體地位奠定了基礎。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國的德育方法有較大改進,拋棄過去教師單方灌輸的呆板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國的德育方法較局限于課堂教學,這顯然不夠。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管理潛力,讓其主動掌握價值觀體系,就必須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比如在選修課上不應盲目追求考試科目的訓練,應讓學生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課程,在豐富的科技文化海洋中提高自身價值觀素養等。

在保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應開拓更多的領域為學生主體角色的培養提供舞臺。比如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進行各種活動的條件,如體育館、圖書館及各種協會等。但家庭和社會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一些偶爾進行的志愿者活動流于形式,并沒有成為衡量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標準。我們應參照美國的做法,讓學生參加更多的公益活動,并提升這些活動在衡量學生品德方面的比重。只有真正在生活實踐中貫徹價值觀,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接受并積極履行它們,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篇3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會計專業教育融合

[作者簡介]陳強(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教學與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7年度國家級精品課程“企業會計實務”(項目批準號:教高函[2007]20號,項目負責人:陳強)、浙江省教育廳2011年度教育技術研究規劃重點課題“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研究與應用——以《企業會計實務》課程為例”(項目批準號:浙教技中心[2011]77號,項目負責人:陳強)和2010年度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重大課題“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融合的研究”(項目批準號:浙商職院[2010]111號,項目負責人:陳強)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創業,從狹義來說,就是創辦新的企業;從廣義來說,創業是開創新的事業,是創新。創新精神正是國家、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創新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而這也是需要通過創業教育來培養的。

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才的一種教育。其內容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的培養。創業意識的培養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具備思維的敏銳性和獨創性。創業精神的培養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具備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這在創業中往往決定著創業的成敗。創業技能的培養,包括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要讓受教育者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這是將創業思維轉化為創業行動的關鍵環節。

二、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國外的創新創業教育歷史悠久,創新創業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經過30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規范、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個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百森商學院,還有哈佛、斯坦福大學等,其創新創業教育各具特色。它們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注重創新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如專業職業能力、經營能力和綜合性能力等。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分成三個發展階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發探索階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2010年4月起,進入了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圍繞創辦企業的過程而展開的。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縱觀國內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誤區:一是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還不夠,很多高校還沒有完全系統地開展此項教育活動。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教學體系,沒有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二是在認識上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就業教育。由于創新創業教育依附于就業教育,因而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三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定位為創辦企業的教育。如此功利傾向,是絕對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長”。四是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納入到專業培養體系中,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節。

三、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兩類教育,一類是素質教育,另一類是專業教育。所謂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科學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的教育。而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業理念、創新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出路是與專業教育結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于專業教育之中。這是因為:

首先,從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來看,它是一種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綜合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著重點在于培養如何做人,其應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因此,將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將做人做事做學問聯系在一起,把人才培養目標、社會發展目標融為一體,并貫穿于專業教育之中,這既是教育的總目標,也是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其次,從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來看,我們現階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一種專業教育,與之有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貫穿高等教育的始終,在教學中占有絕對的優勢。而一個人所學的學科與專業基本決定了他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基本決定其創業方向,尤其是創業初期的發展方向。所以,創新創業教育要融于專業教育中,發揮專業優勢,滿足創業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與專業課程相互結合,將創新創業理論與專業知識技能相結合,進而形成創意的思維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現實選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創新創業教育都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總目標都是為了培養面向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教育目標的一致將二者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新創業多是在專業領域內開展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支撐,良好的專業教育為日后創新創業奠定基礎。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應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還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要,因此,只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真正有機地融合,加強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才是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出路。高職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為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專業技能的訓練服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就業能力服務,為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創造新的崗位服務。

四、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融于會計專業教育

市場經濟的發展,凸顯了會計的重要性,而作為一個創業者必備相應財務知識,因此,作為高職會計專業,其天然有著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內在動力。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于會計專業教育中,必須全面規劃,系統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

1.提高專業教師自身素養,形成開拓創新意識。在會計專業教育中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關鍵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師是否具有開拓創新意識,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結構等,否則只能視而不見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開拓教師的創新意識,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才能成為現實。通過宣傳教育,轉變會計專業教師傳統的教育觀,樹立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新觀念,挖掘會計專業中的創業因素,并根據相關創業知識,找準結合點。同時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到創業一線兼職,熟悉市場運作,促使教師在講授會計專業課程過程中,注意將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創新創業活動連接起來,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會計專業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指導。

2.改革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中心環節,是實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路線圖。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職教育要樹立全面的創業教育觀,注重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和整體設計。培養模式上,改變傳統靜態、封閉、過分強調人才對現實社會環境的被動適應的“就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開放互動、尊重人的個性、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上,改變知識導向為能力、素質導向;專業設置上,注重學科的交叉與綜合,注重學生知識的全面性。為傳承浙商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根據浙江省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及學院創業教育的特點,吸收國際勞工組織為培養大中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專門開發的“KAB創業教育項目”及“SIYB項目”等課程精髓,探索把創新創業教育從融入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去,圍繞創新創業要求,積極與創業成功人士、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構建以提高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做到創新創業教育進計劃、進課堂,貫穿在會計專業學生自入校至畢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

3.以實踐為導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職教育是以實踐為主體的教育,而會計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非得靠創新創業實踐不可,這就為二者的結合找到很好的契合點。因此,一方面要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突出和滲透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教學中,以創新創業思想為指導,抓住學生主干課程專項實訓、單證模擬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利用從課堂內延伸至課堂外全程漸進實踐,尤其是全真職業環境專業和畢業頂崗實習的契機,對學生灌輸創新創業的意識與能力,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結合會計專業教育資源積極開發可行的創新創業項目,并為每個項目提供具體的創新創業策劃方案,指導學生開展創業實踐。同時要面向社會和企業,積極承擔行業課題,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拓展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促成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使學生逐步具備規避創業風險的意識,又具有正確選擇起步項目與成長模式的能力。

4.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積極進行以職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目標的真正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改革,解決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效果評價問題。尤其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基于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在真實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施。讓學生從根本上轉變中心視點,由關注“知道什么知識”轉到了關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務”。因此,必須改革以前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滿堂灌輸式教學,而要多進行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教學,多進行情景式、體驗式教學,對于討論的問題,要引而不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種教學媒體,突破根據單一統編教材進行教學的模式,提高網絡課程資源的利用率,探索實施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實現課堂授課以能力實訓、講授重點難點為主,課外輔導、問題討論和作業練習則主要通過網絡進行的混合教學模式。

對學生評價與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張卷”的傳統考核方法。考試內容、試題結構和考核方式不當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容易形成學生被動地圍著考試轉,容易造成學生偏重機械記憶,容易造成學生忽視能力培養等。因此,會計專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不同,選擇科學的考試內容和合理的考試方法,考核要體現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創業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較為全面和動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在教學管理上,盡量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與愛好自由選修、自由學習、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學生見習、實習,深入崗位,認知創業,感受創業氛圍,增長創業才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建立校內創業孵化器(實驗室)和校外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讓大學生真正開始創業的起步。圍繞會計專業,通過開展“創業計劃”競賽活動,舉辦“創業沙龍”“創業論壇”“創業俱樂部”等形式,開展創業講座,尤其聘請已經成功創業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進行專場講座,介紹成功經驗與注意事項,并進行學術報告、研討、辯論、創業交流,搭建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活動平臺。通過產學研結合,建立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價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的深層次融合。

6.開發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融合的網絡平臺。開發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融合的網絡平臺,主菜單主要包括會計專業標準庫、專業核心課程庫、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職業規劃中心、政策法規庫、理財工具庫、咨詢指導中心等,欄目設計應體現創新創業與會計專業融合特色,內容信息量大,網頁設計美觀,具備教學功能、資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該網絡為教師創新性施教提供教學資源,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創業就業創建平臺,為廣大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提供平臺。該網絡平臺的開發有利于推進會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和核心課程改革,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同時組織行業企業專家、創業明星等為網絡平臺的建設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指導。

五、結束語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在會計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依托會計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業技能,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教育手段,使之適合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以校內實訓基地為載體,校企結合,產學研合作,開展創業實踐,并資助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訓練和創業訓練活動積極,積極鼓勵會計專業學生自主創業,條件許可情況下成立會計咨詢服務公司,開展記賬、會計咨詢、銷售軟件等業務。以創業帶動就業,最終以促進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培養創新創業精神為最終目標。當然,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高職會計教育的各個階段。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單純地靠開設幾門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幾次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所能解決的,同時還應成為所有相關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計劃的“組成部分”,需要學校各部門的聯合行動,甚至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項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李潔.從美國四所著名大學的創業教育談創業與創業教育的關系[J].中國青年科技,2005(4).

[2]李濤.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科技創業月刊,2010(3).

[3]高志棟.論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體系建設[J].科技信息,2009(21).

[4]黃茂.論大學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8(12).

[5]陳強.高職“企業會計實務”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9).

篇4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特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由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五個方面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流倡導的文化思想和行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會核心價值的培育取向。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作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目標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內容,也體現了當前我們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質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訴求,基于國家主體、反映國家價值追求的核心價值觀并制約和引領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自身等發展方向;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實質上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會主體,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主導社會各種思潮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義公民行為規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體,反映公民價值追求的核心價值觀,規范公民的實踐方向,包括公民對自我身份、國家制度的認同和對道德的自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我們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為全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導向,公民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復雜的、深層次的心理現象,其教育也應嚴格遵循由表層結構、中層機構再到深層結構的灌輸和教育順序,通過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能不僅僅停留在一個外在驅動狀態,而是逐步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追求和保持。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同于世界觀、人生觀及一般價值觀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觀、人生觀及一般的價值觀教育在各個社會群體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帶有“社會主義”標簽的且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觀教育即是社會主義獨有的且與“非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國家眾多,其國家核心價值觀必定帶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盡管我國由56個民族聚集而成,但我們傳承的卻是同一脈的民族精神,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傳遞民族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民族精神融入到價值觀教育的理念、目標、內容及其全過程。最后,在價值觀教育實踐中,要區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關系。從內容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靈魂,決定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是其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不會產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發展演進。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范疇,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概念,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代性。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內涵的延展性決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們應當充分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特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內心深處,并通過具體的實踐促進其深化與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種文化精髓,在不斷的教育傳播中,發揮強大的社會效用,從而提高整體國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吳向東.重構現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7.

篇5

(1)“把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是人,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但是單純的講思想,不考慮群眾的實際問題,理論脫離實際,不僅不能到達良好效果,恐怕還會適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教育個體關心的問題,特別是與他們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會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2)“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貫堅持的方式方法。主要依據是唯物辯證法關于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原理。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只是一種外因,永遠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認識、內化活動和實踐外化活動。教育者要時刻關注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激發受教育者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形成良好的雙向作用。

(3)“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僅要依靠耐心的引導,同時還要加強科學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礎,管理的不得當,很有可能導致各種思想問題的出現。只有通過管理這個環節,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滲透到實踐中。總之,管理是為了更好的引導教育,教育必須有管理做保障。教育要落實到管理當中,管理升華到教育,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

(4)“堅持政治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論灌輸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優良的光榮傳統,多年來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將理論有效的灌輸到受教育者當中,受教育者內化為其自主意識,從而運用正確的理論意識指導實踐并產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篇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各項發展目標實現的思想前提,這一概念的提出也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做出了更高要求。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不僅對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還能夠有效提高這一思想自身的落實程度。因此,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符合我國的發展需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概述

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體系,并引導大學生嚴于律己,使自身言行符合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第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現狀,是引領工作良好開展的主要前提。第三,引領工作有效開展的主要方法,是在高校的學科體系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第四,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將這一差異特點與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相結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是這一引領工作開展的良好途徑。

將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依據,不僅能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還能為大學生的個體發展提供良好思想基礎,很好地滿足大學生的群體期望。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我國先進的價值思想和觀念,還有利于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促進我國本土文化的發展。因此,有關人員在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

二、引領工作的具體開展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

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認知,使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時,應以馬克思核心思想為根本指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教育核心,將“兩大精神”作為思政教育的立足基準,將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教育效果的衡量標準。同時,高校還應與家庭和社會加強聯系,進一步促進大學生自發地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等觀念體系。

(二)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導向作用,教師自身素質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質量和核心價值體系的應用水平。因此,高校也應定期組織教師對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進行培訓學習,使教師的思想水平更好地滿足這一引領工作的素質要求。此外,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我素質,使自身更牢固地掌握職業道德要求,從而在教育過程中更好地踐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促進思政教育的高效開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實踐中落實這一價值體系,進一步促進引領工作的高效開展。

(三)構建以科學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以科學合理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構建校園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在全面認識了解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態度及認知必將發生很大改觀,使引領工作發生質的飛躍,從而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合理應用網絡

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給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帶來多方面影響,高校在開展引領工作時,應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正確、積極的校園網絡環境,進而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科學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觀念體系的良好滲透。可將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思想基礎,構建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網絡平臺,進一步提高引領工作的效率。

篇7

一、高中英語教學的功能認知:語言學習與價值觀教育

在探討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明晰高中英語教學的功能認知。對許多教師而言,高中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基于學生初中所學,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包括語法知識、詞匯量、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簡言之,“提高英語水平”即高中英語教學功能。這種功能認知不僅具有當下普遍性,也是長期以來的觀念范式。我們很少對這種功能認知進行學理性探討,也甚少反思這種觀念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深層影響。我們似乎并未認識到,功能認知問題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一種根本性問題,既涉及英語教學的內容安排,也關乎教學方法的主動選擇。

1.高中英語教學的多元功能:語言、文化與交際。毋庸置疑,“提高英語水平”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功能。然而,我們似乎并未注意到,“英語水平”不僅指涉英語語言技能,而且關乎西方文化認知,更應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大膽地說,任何缺乏西方文化認知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英語水平”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反思當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我們往往非常重視語言內容的學習記憶,而常常輕視西方文化的認知解析,忽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訓練。我們常常淡忘,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應是培養學生開啟認知西方的直接途徑,掌握國際交流的實踐技能。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解并學習西方及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與先進技術,是為向世界呈現中國的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簡而言之,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是為將來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基礎。

現代語言學研究充分證明,語言離不開語境,沒有語境則沒有意義。語境既指話語發生的具體語境,也指話語發生的文化與歷史語境。缺乏具體的文化與歷史語境,我們則無法認知話語的具體語境,也無法解讀話語的真實意涵,包括字面語義與深層涵蘊。毋庸置疑,我們只有把英語語言重新放置于西方文化語境中,才能更有效幫助學生獲得語言理解,從而真正掌握英語語言的交際運用。就此而言,西方文化認知是英語語言認知的必要,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必要。只有基于西方文化認知,英語語言內容才能有效轉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鑒于此,我們教師應注意到,英語教學的語言關注應與文化關注緊密結合。只有正確認知高中英語教學的多元功能,明晰英語語言技能與西方文化認知之間的內在關系,我們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一言以蔽之,高中英語教學的多元功能由英語的語言本質決定: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2.高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西方文化認知與價值觀教育。明晰西方文化認知重要性后,我們需要解決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西方文化。據觀察,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僅限于西方文化的知識介紹或現象描述,而并未真正進入西方文化的認知層面。這種現象常態,一方面源于認知層面的誤讀,一方面源于認知視角的局限。語言呈現文化,文化浸蘊價值觀。西方文化不僅包含西方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等內容與特征,而且蘊含西方的價值觀體系。顯然,西方文化的知識介紹或現象描述只觸及西方文化的認知表層。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認知,不僅是理解語言內涵的必要,也是解讀西方文化的基礎。據此可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認知絕非簡單介紹西方文化,而應深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層面,深入西方文化的靈魂層面。

無論是西方文化的表層認知,還是西方價值觀的深層認知,認知視角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西方文化認知而言,跨文化視角是一種目前獲得普遍認可的視角。把西方文化置于文化比較視角下解讀,既在中西文化的橫向比較中闡釋,也在中西文化的縱向比較中審視。只有把認知對象置于更廣闊的視角中觀察,置于更多元的視角中追問,我們的認知才能更接近真實。具體到價值觀認知,我們必須把西方價值觀置于比較視角中,既需正確認識其中的普適性意義,亦需甄別其間的意識形態意涵,既應厘清其中的歷史發展語境,也要揭示其間的時代變異與偏見。只有基于正確的價值觀認知,我們學生才能獲得正確的西方文化認知。也只有進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認知,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西方文化認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法,認清各種西方話語的意識形態目的與價值觀偏見,避免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在跨文化比較視域中,通過價值觀的歷史語境還原,我們不僅能夠更全面地認知“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概念的真正意涵,能夠更恰當地了解這些概念的歷史意義,也才能更深刻地辨別與批判這些概念在當代西方話語中的內涵變異與意識形態偏見。在西方價值觀認知的教學指導中,我們發現,十提出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地呈現其優越性:不僅繼承中國文化及價值觀的優秀精華,亦吸納其他文化及價值觀的普適性成分,是一種具有先進性的價值觀體系。這個價值觀體系,不僅包含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也強調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規范個體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只要給予足夠的西方文化及價值觀關注,必然認識到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命。只有揭示英語語言及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內涵,學生才能具有清晰的價值觀認知,才不容易在英語語言學習及西方文化認知中迷失立場與方向,才能避免被當下一些西方話語所蠱惑而迷失。綜上而言,高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我們英語教師必需把潛在的西方價值觀影響轉化為顯性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尤其在選用教材之外的英語閱讀材料時。

二、高中英語課文的主題拓展:文化比較與價值觀認知

明晰高中英語教學的多元功能,厘清語言技能學習、西方文化認知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三者關系后,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該如何實現德育滲透及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此,本人進行了多種摸索,嘗試了許多方法。在教學探索中,本人發現,課文主題不僅決定課文內容的解析視角與閱讀方式,而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內容接受與價值認知。為拋磚引玉,本文呈現相關主題的拓展案例,并關聯價值觀教育策略。

1.高中英語教學的視角轉換:課文內容的主題歸類。縱覽《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的第1冊到第11冊,課文內容雖各有側重,甚或有不同主題指向,但基本可歸為四大類主題:倫理、人文、科技與環保。其中,7個單元關涉倫理主題,30個單元關涉人文主題,7個單元關涉科技主題,11個單元關涉環保主題(詳見下表)。

雖然此四大類主題已含德育教育元素,已具德育滲透功能,但無法直接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果我們突破語言學習的局限性,關注課文的西方文化,內容解讀不僅可上升至文化比較層面,亦可通過主題拓展,轉向核心價值觀教育層面。在此教學實踐中,文化比較成為了課文理解的路徑,核心價值觀教育成為了一個重要內容。同時,文化比較與核心價值觀則成為理解相關課文的重要推進元素。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主題拓展呢?

2.高中英語課文的主題拓展:語言學習與文化比較。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的教學重點通常圍繞語言點而進行。教學單元的組成結構中,“Warming Up”、“Pre-reading”與“Reading”三個部分作為一種語料學習,顯然為凸顯其后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部分服務。然而,我們在關注語言點同時,其實可以關注課文內容的西方文化要素,使語言點與西方文化要素認知緊密結合,從而使英語語言學習轉向西方文化認知。以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為例,課文詞匯主要關涉奧運會比賽項目,但我們亦可關注西方文化認知,包括“西方文明的古希臘文明源泉”、“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古希臘神話”等。而以選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為例,課文詞匯與表達法主要關涉海洋,但我們亦可關注海洋理念的變化在西方社會發展及歷史中的意義。

在教學中,從語言點轉向西方文化的認知關注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使西方文化認知轉向中西文化比較。換言之,我們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認知能力。只有這樣,在學生未來的跨文化交際中,他們才能以本民族文化意識去認知西方文化的種種,而不易被某些別有企圖的西方話語牽著鼻子走。以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第一單元“世界各地節日”為例,我們應以文化比較視角介紹中西方的節日文化,強調中西方文化的起源特征,如西方節日的宗教性,中國節日的農耕生產特性等。以選修六Unit 1 Art為例,在指導學生認知西方繪畫史同時,教師應以文化比較視角指導學生認知中西方繪畫的不同起源、主題與人文關注等特點。在西方文化認知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努力避免“西方文化為主導文化”類型的話語言說,而應強調“中西方文化只是具有不同類型特征的文化”。這是運用中西文化比較視角進行課文講解時,我們教師應特別注意之處。

在英語課文的講解中,從語言點學習到西方文化認知,從西方文化認知到文化比較意識培養。這種教學關注視角的轉換,不僅為相關課文提供了一種更廣闊的社會歷史語境,而且將有助于學生對相關語言點的理解與實踐運用。

3.高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文化比較與價值觀認知。在教改探索中,從語言點中心轉換到文化比較視角,我們只是實現了主題拓展的第一步。我們必須清醒認識,突破課文內容的語言認知,才能開啟課文內容的文化比較,也才能進入課文內容的西方價值觀認知。

在文化比較視角下,英語課文的內容解讀不僅可呈現中西文化的種種差異,更能凸顯西方的各種價值觀。例如,在講解“Olympic Games”(U2/B2)時,我們老師應當指出,眾多體育項目實則源起于古希臘軍事訓練科目,體現了西方一直信奉的“強者生存”價值觀;在講解“Women of achievement”(U1/B4)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圣女貞德”與“伊麗莎白?弗萊”是西方社會歷史的極大偶然,因為傳統西方一直“歧視女性”,女性幾乎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在講解“Art”(U1/B6)時,我們應提醒學生,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主題與人權意識的覺醒,但此時的人權概念絕非今日西方某大國的“人權”解讀;當講解“Under the sea”(U3/B7)時,我們不能不指出,海洋不僅僅在西方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起了至關重要的意義,實則也體現了西方一以貫之的“疆域拓展”情結。在中西文化比較視域下,這些課文不僅實現了主題延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西方價值觀認知。

4.高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教研實踐中,我們發現,德育滲透的最佳時機是在文化比較及西方價值觀認知環節。文化比較既引發跨文化視角下的西方文化認知,也引導學生以不同視角重新了解中國文化。同理,在介紹西方價值觀時,亦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時機。

在西方價值觀的認知介紹時,只要把握得當,我們老師完全可以在英語課文的內容解讀中進行德育滲透,既可引導學生認識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概念,也可展現核心價值觀的普世性意義。例如,在講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U2/B1)時,我們應提醒學生注意,英語普及現象的背后,實則源起于英國對各地的長期殖民與文化侵略,據此強調“富強”與“愛國”的重要性;在學習“Computers”(U3/B2)一課時,我們不僅應強調,近代以來西方一直崇尚的“高科技與話語權”關系,而且應提醒學生,要有真正的科技創新與發明,“誠信與敬業”是不可或缺的價值底線;在閱讀“Theme parks”(U5/B4)一文時,我們不僅應強調環保的重要性,而且亦在人類文明史的視角說明,中華民族一直強調的“和諧”具有的倫理價值意義。

篇8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 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1-0207-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強國、強民、強魂的關鍵和著力點,因此在高校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新途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高校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中西方許多國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如素有“民族大熔爐”之稱的美國,美國崇尚多元文化,其大學又是如何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呢?本文將以美國為例,通過對美國大學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實施方式進行考察和梳理,探索出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新途徑。

一、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實施途徑或具體措施

(一)通識課程教育以及主流價值觀教育項目

通識課程是美國大學本科階段一、二年級普遍開設的課程,其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傳授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歷史、人文、自然、社會、行為科學等多種學科。通識課程的課程目標除了要讓學生了解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客觀知識、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要使他們了解并認同美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在美國,除了通識課程,他們還開設有專門的主流價值觀教育項目,其核心教育內容包括:職業倫理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個人和學術道德;為社區和社會做出貢獻;形成道德推理和行為的能力等。可見,這個“核心責任”項目涉及的內容全面,圍繞建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目標,囊括了個人道德品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教育、權利與義務的教育,是一種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履行個人和社會責任的公民教育為核心的系統的主流價值觀教育。

(二)大眾傳播媒介宣傳主流價值觀

美國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增加了美國的經濟收入,而且宣傳了美國的倫理道德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電影等大眾媒體在美國主流價值的社會宣傳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如高校利用校刊和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從而選擇性地傳播優秀文化,宣揚自己國家的道德標準,從思想和行為上對學生進行約束。

(三)社區與社團拓寬主流價值觀教育領域

社區是美國推行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領域。美國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社區志愿服務,高校在審查申請材料時也十分注重申請者的奉獻精神。社區對培養學生良好性格、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美國各社團開展各種活動,如愛家鄉活動、集體住宿教育活動等。而校外勞動青年的社會教育主要通過社團載體,培養青少年團隊意識、深化文化素養學習。他們把主流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區、社團教育活動,無形之中幫助青少年樹立主流價值觀。

二、我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價值體系中起主導、支配和決定性作用,應該認真學習和大力宣傳、弘揚。然而,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推行的具體過程中還存在少許實際性的問題。

一是雖然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主動理解、自覺學習的學生比例較小;二是一定比例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向模糊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確立政治導向的指導意義中,許多學生持模棱兩可的態度,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就業有實際意義時,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選擇愿意學習;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教學還處在簡單的灌輸模式,與學生互動較少;四是網絡平臺建設、校園文化氛圍、課外活動等相關學習活動雖然有開展,但大多數屬于階段性活動,不夠深入,成效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在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忽視了“以人為本”,即學生個體價值,學校注重教師主導、教師講授、灌輸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處于被動狀態,忽視了對學生自身的教育,在核心價值教育時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觀念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

三、我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著我國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引領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結合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借鑒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推行方式,以便有效地開展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明確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

我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要以人為本,實現大學生人格的完美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學生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教育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要使之社會化、生活化、實踐化,調整和改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與學生心貼心,敢于直面學生困惑,善于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學生疑惑,系統解答學生疑問,在互動參與中讓學生增強核心價值觀共識。這種認同共識不僅要體現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感情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展現理論體系的真理力量,展現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順,入情入理,春風化雨。只有這樣,核心價值教育才能讓大學生入耳、入腦、入心。

(二)強化學校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學校是進行文化傳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應以課程教學為載體,通過通識教育以為指導思想,將其內涵滲透到課程的教學中去;在各專業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注重各學科教學對價值觀的“載道作用”。高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并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特色設計不同側重點。如對管理學院的學生則注重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教育;實驗學科更多強調的是科學研究的創新精神;法學則應該加強法律道德的灌輸。只有將專業德育課和其他專業課緊緊結合起來,堅定指導思想信念不動搖,才能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是對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推手。輔導員教育學生時,把思想道德教育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意識,重視對大學生價值觀、情感和能力的培養,例如重慶文理學院周末思想教育課,輔導員在課堂上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具有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意義的典型人物和事跡為例,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涵。

(三)利用校內外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黨委、黨支部、團學組織以其他各種組織形式多組織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大力推廣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方面,校園內各種組織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周末文化活動、節假日紀念慶祝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團員組織活動、創先爭優活動、價值觀辨析會、宣傳模范典型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不斷鞏固穩定的、長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學校加強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讓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到工廠、企業、農村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學生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國情市情民情,知曉我黨的奮斗史、創業史,明白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這樣學生才會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認可和接受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借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媒體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高校應該利用QQ、微博、電視、電影、廣播、校刊等媒體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學生工作QQ群、微博和BBS論壇傳播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學生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占領學校網絡思想文化陣地;組織好學校領導在線交流,領導與學生做好互動交流工作,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真正體會到價值觀的意義和作用,加深學生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而接受核心價值觀,達到約束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增強同學們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對中華民族的熱愛,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依靠高校規章制度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

建章立制是持續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要手段。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制度化,以制度為保障,并進行考核,才能不斷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各項活動。高校依靠制度考核來監督學生學習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情況及學校各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情況,并將其作為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學校要考核各部門開展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情況,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表彰獎勵,使各部門都把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作為經常性工作抓緊抓好。通過制度保障、規范機制,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機制,確保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

四、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和光明前途。我國高校在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許多國家的教育方式與方法,以便更有利的推動我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營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圍,讓學生主動選擇、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思想上培養更多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燕萍.美國多元文化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清教主義縮影[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黃紫華,粟莉.美國思想道德教育的經驗及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6).

[3]李萌.美國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實現途徑與啟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6).

[4]張偉.國外加強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做法及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2).

[5]鄭潔,劉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重慶的實踐探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篇9

關鍵詞:和諧社會 新型勞動觀 社會主義公平觀 價值觀 創新精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使我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除了要把思想放在主導地位外,還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方式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的貫徹和充分的體現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在將和諧社會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時,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多個方面反映出來。[1]

一、以和諧社會為基礎,創建新型勞動觀教育

1.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觀的基本內涵

我們所提到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觀,包含的勞動種類非常廣泛,它不是單指體力勞動,它包括腦力勞動,一切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等,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只要是對社會有相應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應當得到尊重和認可。通過勞動后所獲得的勞動收入,只要是合法的,那么都應當受到保護。[2]

從具體方面看,一些基礎性的勞動都是受到保護和尊重的,勞動主體具有其相應的權力,比如:農民和工人所做的工作應當受到尊重,在勞動的環境、勞動的安全方面都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要想做到尊重他人的勞動,首先應當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所以創造性勞動的勞動者也應當享有正當的權力,并且得到尊重,比如:一些知識分子的勞動就應當得到我們的尊重。除此之外,管理性的勞動也是受到保護的,比如企業家在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他們付出了相應的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他們創造了一定的價值,同樣應當接受社會的尊重和承認。

2.構建和諧社會,重視新型勞動觀

首先,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社會新型勞動觀,只有樹立了這種觀念,才能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向著持續發展的道路邁進。樹立了這種觀念后,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大家都將尊重他人的勞動,這樣勞動的產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在整個社會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勞動者都得到了尊重,勞動的氛圍變得更加的和諧。其次,在社會中樹立了新型勞動觀后,社會群體之間變得更加平等,更加開放,在社會中形成了比較有效的流動機制,從而推動了社會向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在不同類型的勞動之間,并沒有不可跨越的制度,對其進行障礙。在勞動時勞動者作為主體,需要進行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學習。在社會中只有形成了相對有效的勞動機制,才能使資源的配置率得到提高。不僅如此,有效的社會機制還能加強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使不同行業之間增進了解,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3]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

1.將和諧社會理念與大學生價值觀建設相結合

曾經提出,在意識形態中產生對物質利益的反映,這就使我們的價值信仰,只有共同的價值信仰才能反映出共同的物質利益。除此之外,如果在思想中形成了一定的價值信仰,思想領域中就將產生非常強大的精神動力,這對社會團結和社會和諧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實踐中產生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不論在什么時候,要想使社會和諧并且擁有一個共同的精神支柱,作為大學生,就應當首先樹立一種共同的價值信仰,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擁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才能在努力進步的過程中得到智力的支撐和精神的鼓勵。

2.以和諧社會理念為基礎,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

如果想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腳步加快,所有的勞動者就必須各盡其能,特別是大學生,作為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更應當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創新精神。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時,首先要充分的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在社會工作中盡可能的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將社會中所能利用的知識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使我國市場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創建和諧社會,應當先創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應當尊重所有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元素,社會中應該支持個體的創造活動,當個體在創造結束后產生了一些顯著成果,應當給予這些成果保護和肯定。總而言之,在社會環境中應當不斷鼓勵大學生發揮創造精神,這樣的社會環境才能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并且越發展越和諧。[4]

3.創新精神與價值觀建設的統一

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環境中,人民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工作,并且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從而使社會得到和諧發展。這樣的社會不僅富有秩序而且充滿了活力,一方面和諧社會需要我們經常完善發展制度,用這種方式使社會多個群體和不同的階層得到激發,使一切生產要素得到發揮。只有做到了這些,在流動著的社會財富中,才能使分散的社會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除此之外,和諧社會還要求我們要不斷發掘社會的活力,保持社會的生機,從而使社會的秩序穩定而和諧。在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的支撐下,我們要將社會穩定與社會的發展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平衡與動力相互協調的發展路線。[5]

三、結束語:

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提出后,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要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要把學生的價值觀建設放在首位,學生的創新精神要與道德規范相互統一。一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大學生應當成為一名合格的建設者,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能,而且應當具備正確的社會觀,勞動觀,在工作過程中要有強烈的創新精神;除此之外,大學生必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王亞磊.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態價值觀教育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莫瑤. 通識教育“園區管理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創新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3]柳翔浩. 和合視域下跨境民族地區中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3.

篇10

關鍵詞:和諧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社會的和諧發展是以各種組織和個人的和諧發展為基礎的,高校作為一個社會的特殊的群體,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社會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和諧社會視野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新的轉型。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

我國的改革與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的具體利益。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推進改革發展的同時,認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會矛盾,確保社會的穩定和諧。當代大學生作為思維最為敏銳的群體,在這個深刻變化的時代,承受的學業、心理、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比過去都增加了,極易出現不和諧的情況,更加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主體意識與集體觀念的不和諧

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較強,而集體觀念相對較弱。他們在個性上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迫切地要求表達自已的想法,對許多事物傾向于持批評的態度。市場經濟強化了學生的自主觀念和競爭意識,使他們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視培養自身能力。但以“自我為中心”的痕跡明顯,重視個人利益,社會責任意識漸趨弱化。由于集體觀念淡化,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不少學生信奉“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都有待于加強。

(二)競爭意識與承受能力的不和諧

當代大學生競爭意識較強,但心理承受能力很弱。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出人頭地。但尚不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不強,一旦在學習上,生活中出現問題,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導致一些人在生活上涉及經濟利益時表現不誠實;在學習上平時不用功,考試時作弊;在就業求職時,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甚至弄虛作假,等等。

(三)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不和諧

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但實踐能力較弱。他們具有強烈的求新意識,渴望變革創新、實現自我,在他們身上煥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不過大學生生行動的實踐能力比較薄弱,如自我評價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穩定、艱苦奮斗精神欠缺等,在行動中往往缺少內省精神。

(四)參與意識與辨別能力的不和諧

當代大學生參與意識較強,辨別能力較弱。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群體。他們向往民主,有十分強烈的參與意識,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對民主管理、民主作風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和關注。由于社會閱歷淺,涉世不深,缺乏政治經驗和實際鍛煉,他們對許多復雜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

二、構建和諧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創新要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和諧社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內容、方法等方面有所創新,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一)教育觀念創新

1、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終是社會和諧存在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就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要了解大學生的特點,理解大學生的情感,要相信、信任大學生;要根據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承認、適應大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好服務學生,教育、引導學生的工作,實現黨和國家意識形態與大學生成才內在要求的統一。從“以人為本”這一新理念、新認識出發、有助于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從而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構建和諧社會這個更高的層次。

2、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受我國傳統的、片面的社會本體主義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片面的唯社會主義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片面的唯社會價值觀。這種唯社會價值觀把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片面強調社會價值,忽視甚至否定個人價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定上,只強調社會要求,忽視甚至否定個人的需要。在和諧社會視野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實質上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社會的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個人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國家和社會應當尊重和兼顧個人發展的內在需要,保障個人的正當權益。同時,也要反對唯個人價值觀,要確立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內在統一的新價值觀。

(二)教育內容創新

1、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重視心理健康。

大學生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迎接各種挑戰,能否用冷靜、現實的態度去看待社會上和學校里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不公平現象,考驗著他們的心理素質。高校是一個為社會造就人才的基地,他所為社會輸送的人才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敗,使得學生不能正確地面對壓力和挫折,那么學生即使有深厚的知識底蘊,系統的理念體系,也極有可能成為不合社會需要的“次品”,甚至成為害國害民的“危險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構建和諧社會、調動大學生成才報國的高度,根據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定心理健康計劃,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2、切實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誠信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要扎實推進大學生誠信教育,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有2000多萬,他們的誠信意識、誠信品質、誠信行為,關系到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將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納入到課堂教育中。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樹立誠信為榮,虛假為恥的觀念;通過教育,使學生懂得市場經濟也是一種道德經濟、信用經濟,商品交換、合同關系、協作關系、知識產權等都要守信,做人與做事都要重誠信、講信譽。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意識。

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在多種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社會主義高校要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需要用科學工作者的思想理論進行指導。大力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根據時展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的內在要求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并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人生追求的精神支柱和航標。

(三)教育方法創新

1、拓寬教育途徑,建立“三線一面”的教育渠道。

以德育課程為主線,進行正確道德觀念的灌輸實現明理;以主題討論會和學校傳統活動為主線來實現激情;以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導行;充分利用各學科、各領域的德育因素,使學校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貫穿、滲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學和其他活動中。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注重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形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在內的多種教育渠道。注重道德素質教育考核內容、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教育性和導向性。幫助學生逐步學會依據培養目標自我評價,確定自己的具體目標,找到起點,促使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和成熟。

2、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關鍵要體現“四性”。

(1)主導性:必須堅持愛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主旋律”的主導性,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問題的關鍵在于不能把“主旋律”簡單化、口號化和教條化,要結合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去充實和發展。(2)包容性:多樣性是生活本身的意義之所在。現實生活本身千姿態百態,精神生活的多樣性更是如此。只有在承認并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才能對新形勢下的思想多樣性做出合理的引導。要善于面對錯綜復雜的具體實際情況,一要堅守底線,以求得最大的包容性,二要不斷引導和提升。(3)啟發性:大學生越來越注重主體的獨立性和能動性,他們不愿意接受結論式的宣傳和教育,希望通過自身的思考得出結論,但又往往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的底蘊,看問題容易情緒化和片面化。我們應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注重過程、講究細節,啟發學生開闊視野,理性反思,對比參照,實踐體悟,沿著正確的思路把歷史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有機結合,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4)滲透性:要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教育和宣傳中發揮作用。大學生往往不聽領導和老師怎樣說,而是看領導和教師怎樣做。只有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既可敬重又可親近的形象和權威,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春風化雨,滋潤心靈。

3、培養高素質的思想教育工作隊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關鍵在于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素質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把好入口,疏通出口關,完善競爭與保障配套、激勵與約束結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管理、培訓、提高機制,不能斷優化這支隊伍的性別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年齡結構,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朝職業化、專業化、科學化方向可持續發展。保持保量抓好五支隊伍。即“兩課”教師隊伍、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就業指導

參考文獻:

1.以和諧理念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汪麟,黨史文苑,2005(3)

2.以和諧教育思想為契機 構建大學生和諧教育機制,嚴玲紅,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

3.營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環境,劉衛星,探索與爭鳴,2006(8)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陳迥,黑龍江高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