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學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5:47: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言文學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學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面對日益復雜的文化環境,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樹立中華文化自信是如今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在教育領域,加強學生群體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并樹立文化自信是學校教育的又一項重要職責。基于此,語文教育領域逐漸關注母語課教學與文化傳承之間的作用聯系,并開始探索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傳統文化的融入。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體系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類別,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以及價值觀念,具有突出的育人價值。文章結合《茶文化概論與茶藝實訓(第3版)》一書,以茶文化為視角,以漢語言文學教學為對象,探討傳統文化滲透與融入該學科中的有效路徑,以期為相關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參考。由賈紅文、趙艷紅、白雪和宋永生聯合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的《茶文化概論與茶藝實訓(第3版)》一書,是一部系統介紹中國茶文化以及指導茶藝實踐的著作。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茶文化概論,主要介紹我國飲茶、泡茶相關內容,包括茶文化的起源與歷史發展、茶樹茶葉的辨識與認知、不同類型茶具的作用與特征、泡茶用水的主要指標與選擇、飲茶與身體健康等。下篇為茶藝師訓,編者分別介紹茶藝禮儀、行茶技藝、茶席設計、常見茶類的行茶法等內容,并附上茶藝賞析案例以及茶藝技能評分表。從總體上看,該書著重講解中國茶文化中的茶藝相關文化知識,同時還指導如何實施各種茶藝專業技藝,其內容豐富且圖文并茂,兼顧理論性與實踐指導,對茶藝愛好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實踐探索的沉淀,其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人民群眾的人性魅力。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一方面,有助于傳播與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了解,在形成對傳統文化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感受中華文化魅力,進而逐步樹立文化自信,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身全面發展,以書中展示的茶文化為例,茶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體系中的關鍵內容,其中的茶樹種植、茶種培育等文化內容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與智慧,可以教導學生立足實踐、勇于嘗試,茶藝、茶道等文化內容則是彰顯了我國人民的審美傾向與價值理念,教導學生要彬彬有禮、戒驕戒躁。簡言之,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與融入傳統文化,對于傳播傳統文化與提升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結合書中對茶文化的理論闡述并充分聯系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需求,筆者以茶文化為案例,就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入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其一,創新教學理念,強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認知。意識指導實踐,只有漢語專業院校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有足夠的認知,才能為后續教學活動規劃設計奠定思想基礎。基于此,一方面,漢語專業院校或人文學院的基層領導需要自覺學習相關教育指導意見,組織相關會議與漢語言文學教師共同制定教研目標,具體比如以“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茶文化的滲透與融入”為課題鼓勵教師開展理論研究,以此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師主動開展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基層領導還應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師做好教學規劃,比如先由教師對茶文化滲透與融入的流程進行方案設計,明確好教學活動應具備的內外條件、具體教學手段措施、后續保障工作等,而后由教學組進行分析評斷,通過后方可投入教學應用。
其二,注重挖掘教學內容的傳統文化要素,做好傳統文化內容的講解與呈現。漢語言文學教師在備課環節中,應當先全面剖析備課內容,挖掘出其中與傳統文化有聯系的要素,比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賈平凹、老舍、魯迅等作家的文學作品,分析其作品中的茶文化詮釋,具體比如以老舍的《茶館》為研究對象,介紹作品中出現的茶葉、茶館等茶物質文化,詳細講解茶藝、茶道等非物質文化背后蘊藏的民族特色。此外,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為直觀地感知傳統文化內容,漢語言文學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將搜集到的傳統文化要素整理成課堂教學課件。比如在“中國文學史”課程中,教師在論述文學大家的文學思想或創作理念時,可以代入這部分文學家的生平故事,如蘇東坡烹茶品茗相關事跡,借助相關的文化紀錄片、名家講解等視頻片段,拓展與補充該部分茶文化內容,讓學生可以從專業學習內容分散到茶文化內容上。
其三,注重課內外教學內容的銜接,適當組織相關實踐活動。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外,漢語言文學教師還可以適當組織一些小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機會。比如,以茶文化為主題組織文學創作比賽,組織學生觀摩體驗茶藝表演,為學生推薦茶文化相關的書籍作品,并組織讀書會供學生討論交流。此外還可帶領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實地考察當地和周邊的茶文化等。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之余對傳統文化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
作者:賈紅文 趙艷紅 白雪
漢語言文學備課改革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教學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以文學類和語言類專業理論課程為主,這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改革。隨著近幾年我院開展的“3+1”教學改革,課時量非常有限,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量當然也就非常有限。根據我院的具體教學情況,并結合學生實際反映,現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如下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專業課程實際分布不均衡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課程學習時間是三年,而在這三年中,大學一年級主要開設的是公共課程,幾乎沒有安排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剛剛入學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感受這個專業的魅力,甚至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很多專業課程需要兩個或三個學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等。還有一些課程從時間上是連貫的,循序漸進的,需要上完一門課程才能開始另外一門課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學才能上現當代文學,理論課程必須放在語言、文學類課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學一年級沒有開設專業課程,大學二年級才開設,所以很多專業課程都集中在大學三年級,這對于即將進行實習或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壓力。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共三大塊: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而課程設置的主要部分(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專業課。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于文學類和語言類課程,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種知識結構已經不適應90后大學生的知識需求,也不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求。在實踐課這方面我們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目前我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課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學語文教育和秘書實務兩個方向,也已經不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求。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改革論文
一、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設置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地位受到沖擊
從人才培養目標來說,獨立學院培養的主要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如果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都機械照搬母體高校傳統中文專業,勢必加劇本就日益顯露出的語言類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間的矛盾,使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從而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的地位受到沖擊,課堂教學時數不斷縮減。傳統的語言類基礎課程(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漢語史)往往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現象的分析,而缺少語言實際運用的實踐性內容。同時,開設的語言類延伸課程也硬套母體高校傳統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如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學術型專題選修課程,而缺少應用性較強的語言類選修課程。
2.語言類課程內容重復
語言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雖然各自有內在的體系,但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做法是呈現出一種互補的狀態,而不是一味追求單一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導致教學內容重復。如現代漢語課在文字學一章已講授漢字的性質、漢字的形體結構、六書理論等內容,古代漢語通論又有文字學專章論述,漢字的起源內容又與語言學概論重復,漢語史的緒論部分也會涉及到文字學的內容。據學者統計,現代漢語課程所用的黃伯榮、廖旭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教材和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教材,其章節重復率達40%。雖然語言學概論主要教授語言的普遍結構知識,與現代漢語的講授角度不一樣,但其實懂得多種語言的教師很少,除了英語,該課程還是主要以漢語為語料。如果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協調課程的相關內容,各門課程各自為陣,這勢必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我們對語言類課程內容需進行重新整合,統籌規劃各門課程的教學重點,并增設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實踐性教學內容。
3.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
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基于提升專業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寫作類課程面臨著課時不足、課程缺乏系統性與持續性、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類課程可以從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平臺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改革
漢語言文學作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的一個傳統專業,歷史悠久、覆蓋范圍廣,在全國大部分綜合院校均有開設。鑒于漢語言文學肩負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學進行研究和傳承以及使受教育者獲得較好的語言文學修養,在實際工作中能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的責任,目前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語言、文學、理論及寫作四大版塊。而隨著社會對大學生要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及專業面臨著向應用型轉型的壓力,在這種大環境下,更側重技能培養的寫作類課程或許就成為漢語言文學轉型的一個突破口。
一寫作類課程改革是提升專業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
20世紀90年代,“核心能力”這一概念在企業管理領域首先提出。它指公司、企業、部門的主要能力,是單位主體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強項,是其他對手很難達到或者無法具備的一種能力、優勢。核心能力具有價值性、獨特性、延展性、長期性的特點。將此概念應用于專業建設同樣適用,指畢業生在未來工作中具有持續比較優勢的獨特能力,這也是一個專業能否立足發展的基礎。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行業需求調研,我們發現社會對漢語言文學畢業生最大的期待即要求其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能力。而此核心能力最終是要把學到的語言文學知識落實到運用上。就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版塊的設置來看,語言類的課程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教授語言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文學史類,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講述文學史上的眾多文學流派、現象和代表作家,作品。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有文學概論、美學等,將文學作為研究對象、是具有總論性質的理論課程。相比之下,只有寫作類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側重寫作技巧的傳授。因此,在突出專業核心能力的總體要求下,寫作類課程首當其沖,成為漢語言文學這一傳統專業改革的排頭兵。
二寫作類課程現狀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切實改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要堅持以社會實際訴求為基礎,通過重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導向,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將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研究》一書,分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索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設計方案,以期為當前全面提升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效參考。由胡習之、朱麗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研究》一書,主要以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為研究對象,以上篇、下篇的敘事架構,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類)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實驗班(教師教育類)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中小學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研究、深度閱讀與中學文學教學等多個角度詳細論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與課程教學體系,提出了生成詞庫理論與現代漢語借用量詞的語義實現——現代漢語借用量詞教學、當代語境下地方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困境及其對策、機測背景下的高師普通話教學與培訓研究等多項觀點,對當前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全新研究視野。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思路清晰,內容豐富
該書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內容豐富,通過對語言教學,追尋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共融的特征進行論述,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拓展課程教學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基礎課程教學研究、高師中文師范生專業素養教育因性而別的探索等內容,極大完善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研究內容。受人才培養模式、社會實際需要和產業發展體系等多種因素影響,傳統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遭遇時代新困境,影響了本專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在當前全面創新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要重視化解學生面臨的各項問題,消除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負面認識。應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未來從業方向和職業特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建設良好的知識學習平臺,持續優化專業群建設機制,實現學生知識、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理想目標。
二、框架完整,重點突出
該書研究框架完整,研究重點突出,通過按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等兩個維度詳細論述,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類)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現代漢語課程的學習方法、文化心理分析背景下的中國現代作家寫作等內容,為當前做好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科學指引。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在當前重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要重視與做到:一方面,引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全面了解自我,弄懂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及未來從業方向,提高學生對專業內容的熟悉度與認同度,幫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就業方向研究,提升學生的職業成長認識。通過聯系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匹配的崗位、邀請往屆校友現場解讀等方式,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造直觀、形象的崗位認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發展水平。
三、案例豐富,實用性強
自學自考生畢業發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類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地提高。為了工作的需要,也為了提高自己自身的修養,在朋友的介紹下,我認識了一位良師益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經過六年多的不懈努力,我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段終于畢業了。回顧這幾年的學習生活,我和眾多自考生一同走過從艱辛到成功的歷程。在這沒有校門的大學里,我理解到了自學考試這四個字的意義。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我懂得了在學習的過程中確定自己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工作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我喜歡看書,對中外文學名著情有獨種,經常流連于圖書館和大小書店,因此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興趣的驅使下,我學的津津有味絲毫不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外國文學作品選》,《古代漢語》等。
第二是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并根據課程和時間適當地參加業余輔導;自學考試重在自學,全靠自覺,因此我在業余將閑暇的時間集中起來,抓緊分分秒秒來看書,整理筆記,另外我還在晚上和周末風雨無阻地參加了祥云和北師大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輔導班的學習,這對于我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是全面了解書中的基礎知識,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和鞏固;拿到教材,尤其是《文學概論》這樣的理論性強的教材,先大致粗讀,了解教材的大致結構,編寫思路以及重點分布,做到心中有數,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然后進入細讀階段,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閱讀教材,并將書中的重點圈出,記在本子上,閱讀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不斷進行總結,學完一章,對本章的要點加以總結,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細讀之后,對理解不深的地方強化記憶,最后在泛讀,查缺補漏。
第四是多做習題,以適應考試的形式。在閱讀教材的同時,像《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科目時,找與教材配套的輔導材料,多做習題,一方面加深記憶,另一方面創造考試的氛圍,對考試的形式能夠充分適應。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分析論文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為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式,本文提出從兩個角度指導該專業的教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從創新的角度,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并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其在社會立足的本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師范學校文學理論課程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高等師范院校;課程改革;中學語文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基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師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當前高師院校中文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它要求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以及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加強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學理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觀念:文學理論是一門“以美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學史提供的大量材料與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基礎,同時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理論指導。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目標。現實中的情況如同相關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大學的文藝學研究與教學中,或者說在教科書形態的文藝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中,文藝學的危機就表現得尤其突出。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的文藝學教學知識僵化、脫離實際,它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解釋大學生們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教文論的不講作品,講作品的沒有理論,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隔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文學實踐也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而顯得感性、隨意。尤其是對于高師院校而言,人們往往對于那些玄奧、費解的理論觀念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存在著疑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相關課程的開設價值的懷疑。
這種狀況的存在固然與人們認識上的某些誤區相關,但它也與我們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圍繞著“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筆者曾向近十年來由各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學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畢業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回到高校中文系學習,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問卷中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自己分析、闡釋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然而,當在同一份問卷中問及他們:“你覺得大學中文系應當減少課時的專業課程是什么”時,許多畢業生選擇了文學理論方面的課程。在這里,提高理論素養的要求與削減理論課程課時的希望之間的矛盾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一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理論諸多課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作用,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因而,對高師院校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學科反思,對其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清理,從而對文學理論課程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進行評價,這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在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由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范、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范文,中學語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因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fal。從這一要求出發,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課程標準”還向中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經典讀物,其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子夜》、《邊城》、《巴黎圣母院》、《復活》、《老人與海》、《變形記》、《西廂記》及普希金、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文學教育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學教育既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指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也就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職責。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對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上,他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能夠站在理性的高度對一定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作出理性的把握,這樣,較強的文學理論素養就成為我們對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大學教育,它不要求向學生講授系統的文學理論,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并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等文藝理論名著。另外,“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里所要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對一定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能力,實際__卜都是指向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的。中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學生展開文學欣賞,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分析和闡釋一定文化現象的能力的使命,這就對高等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固然與他們對文學史的學習、作品的閱讀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對文學理論的全面、系統的自覺把握,是離不開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開設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論文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為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式,本文提出從兩個角度指導該專業的教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從創新的角度,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并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其在社會立足的本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論文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為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式,本文提出從兩個角度指導該專業的教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從創新的角度,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并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其在社會立足的本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