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議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1:06: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優秀議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優秀議論文

議論文閱讀教學淺談

議論文類的教學價值和教學目標是通過理性文字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只有站在教育價值的高度,才能更深刻把握文類的教學規律,正確提煉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思路,超越固有的僵化教法,讓議論文教學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基。由于初中生人生閱歷不豐富,自我觀點形成不成熟,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也稍顯遜色。因此,學習議論文是一個難點。為此,我對議論文閱讀個性化培養做了一個初步的探索。

一、要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知識及是明確初中階段關于議論文要了解什么

首先,明確什么是議論文,議論文的三要素,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議論文的結構,語言特點,都要一一交代。這個環節不能省略,如果學生搞不懂議論文的特點,就不可能明確判斷出這種文體,并且去靈活運用它。其次,用定義來反饋。議論文的知識是枯燥的,但沒有儲備就沒有武器。在議論文的教學中,強化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如:什么是論點,什么是論據,什么是論證;什么是事實論據、道理論據;什么是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通過提問來強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為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明確議論文的特點。在這里,建議教師對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進行比較,突出特點。如記敘文是以情動人,說明文是以知授人,而議論文是以理服人,強調“以理服人”是判定議論文的唯一標準。

二、要讓學生處于閱讀的主體地位

議論文教學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因為人們形成觀點的方式方法很多,問題分析也多元化。所以,教師在教授時容易陷入填鴨式教學中,學生學得枯燥,也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日常狀態下,我們讀議論文,是想獲悉作者的立場觀點;進而,要么被作者說服,要么心生疑竇,對作者的觀點或論證產生質疑。獲悉觀點的過程,也是思考質詢的過程。議論文教學,不只是找到中心論點后,看作者如何論證,用了哪些論據和論證方法,而是要通過思考和辨析,區分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分析作者觀點的價值與是非。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指導探析

摘要:繼初中階段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之后,在以契合并培育學生理性思辨能力為主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議論文作為一種嶄新的文體成為此階段學科寫作指導的主要對象。但鑒于學生尚未成熟而略顯薄弱的判斷力、思維力、邏輯力及語言運用能力,對此文體的寫作指導便成為一項重點而且需教師持續進行探究和落實的任務。基于此,本文從明確的觀點、深入的思維、清晰的邏輯、精準的語言四個方面來分析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指導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指導要義

一、以教材經典議論文為參照

對一種優秀文體文篇的塑造需要主體對其應具備特點的明確與掌握,以及對其可呈現形態的了解與借鑒,因此在議論文寫作指導與學生寫作實踐中,教師和學生對具象化議論文實例的參考是必不可少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經典的議論文,以這些文章為參照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實現教材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效率。下面筆者以此為基礎,對議論文的論點、思維、邏輯和語言的四維指導要義進行詳細的述說。

二、教材議論文參照下的議論文寫作指導要義

(一)明確的觀點——中心論點具有清晰性。議論文必得有一個中心論點,而后才能展開敘述,而敘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心論點的明確性,即觀點明確,論證才有可能緊密圍繞其展開,進而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議論文本[2]。因此,“明確的觀點”是議論文寫作指導的第一要義。例如,為了讓學生明晰“何為中心論點”“論點該如何明確”等問題,筆者以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為范例進行了比對剖析。《拿來主義》一文先論說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突出了“拿來主義”的正確性;而后對“如何拿來”進行論述,列舉窮青年對得到的大宅子的處理方法,他看見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等的處理方法等,將“拿來主義”的含義、正確性與執行方法做了全面的論述。接下來,筆者向學生提問: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這時,學生都能夠得出“拿來主義”的結論。筆者說道:“這便是一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所應具有的形態,即明確醒目。之后,筆者利用多媒體分別向學生展示了兩篇議論文,一篇具有鮮明論點,另一篇論點模糊,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知道鮮明論點的重要性,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論點意識。(二)深入的思維——思想觀念具有價值性。文章思想性是除中心論點之外需重點關注的第二大議論文指導要義。因為文篇觀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才會有可敘述論證的內容,才有將其展開為一篇獨立的議論文的價值。而鍛煉學生深入思想思維的方式除了平常的閱讀累積、善于思考習慣的養成之外,教師還應逐步引導學生將其思維進行“后推”,即向“根”處挖掘[3]。例如,在對學生進這個要義的指導中,筆者先引入了《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梁惠王與孟子的故事:梁惠王認為自己“于河內兇時,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已經算是對民用心而可期求“國內之民加多”了,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引出了真正的“仁政”與“王道”之理,即“養生喪死無憾乃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數口之家可以無饑,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這是對梁惠王“保民”思想的進一步深入,是對人民需求的深層挖掘,即從養生喪死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需求的漸次滿足。以此讓學生明晰深刻思想的“進一步挖掘”的形態。之后,筆者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在論述方向確立之后問問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后推的可能,如在論證‘是什么’時有沒有觸及事物本質,在論證‘為什么’時有沒有觸及事物根源,在論證‘怎么做’時有沒有觸及根本方法”等。這樣,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習慣與能力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清晰的邏輯——邏輯思路具有聯系性。議論文最本質的特征當屬其邏輯性,即前后論證思路當具有密切的聯系性。但有的師生對此有較大的誤解,將邏輯性詮釋為指向一個論點的對多個論據的平等性羅列,以此來“證明”自身觀點的可行性與可成立性。事實上,邏輯性應是“對中心論點全方位的論證,以使其無懈可擊”而非論據羅列的多或少。仍以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論證邏輯進行分析。作者在論述“送去”時,用古董、古畫、新畫送去歐洲,來表達對“送去主義”的不滿。在此,學生可能會困惑:“‘送去’不盡然皆是弊端,如若沒有送去,本國形象與藝術亦得不到宣傳。”對此,作者在之后有“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的補充。所以這篇文章的論述邏輯是極其嚴密甚至無懈可擊的。(四)精準的語言——用字用詞具有適切性。除去論點、思想與邏輯,語言作為傳遞這些內容的載體,具有壓軸性的對文本質量的決定作用。議論文是一種強調理性思辨的文體,語言需要具有理性化的特征,但應區別于文學文篇華麗型的風格。文言文的語言理性體現在“指向重點而無多余潤色修飾”的要求之上,也即精準且精練。這的確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高中階段我們可以將目標定為“適切”。例如,在此要義的指導中,筆者采用了文學文本與議論文本對比的模式,即將魯迅的《拿來主義》與《記念劉和珍君》進行對比。筆者先讓學生閱讀這兩篇文章,然后讓他們去提煉這兩篇文章的用語特點并舉例。在此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前者多用“總之”“但是”“當然”“所以”“譬如”“然而”等邏輯思辨色彩濃厚且明確表示文章內容轉向的詞,而無任何冗長的修飾與主觀情緒情感的寄予,顯得干凈利索;而后者卻有諸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等主觀情感的釋放與慨嘆。通過對比,學生就可以明白議論文的語言應當契合其文體特征,并具有相應的語言特點和語言風格。

查看全文

高三作文教學實用對策

作文占據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的效益如何,直接影響整個語文教學的效果和高考語文成績。所以高三作文復習時,必須有目標方向,穩打穩扎,忌急于求成,一曝十寒。但如今高三作文復習處境尷尬,現狀堪憂。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一、肯花時間,訓練有序

由于高三的特殊性,很多教師在復習時總會根據各專題的特點進行系統的、靈活多變的復習。可一碰到作文就顯得底氣不足,沒有了規劃和方向。想起來每天打一棒,想不起來幾個星期打一棒。其后果就是:老師“哼哧哼哧”地改出了一大批“問題”作文。糾結的是這些讓你揪心的問題并不能反應學生作文的真正“問題”。問題不明朗,薄弱鏈就補不準,其復習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作文復習的薄弱環節在哪里?我們怎樣有序地將這一薄弱環節補上又不影響其他專題的復習進度?這是語文教師在作文復習計劃中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不能“銅匠的擔子挑到哪響到哪”,無的放矢,勞而無功。針對高三作文訓練,要舍得花時間,不能因為高三的特殊性而盲目零散地隨意布置作文題目,要制定周密系統的計劃,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項推出。如就時間而言,可以實行“雙周講,雙周練”;就類別而言,可以先進行文體中的議論文訓練,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必修一教材里的《勸學》《師說》這兩篇經典的議論文作為范文,將議論文訓練穿插在復習當中,基礎與作文兩滲透、兩不誤。然后再進行記敘文等其他文體的訓練。接著對議論文中的“分析說理”,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等要點、難點部分進行專項細化訓練。為了防止對其他專題的復習產生影響和沖擊,作文訓練要在總攬全局之時,著眼全程,巧作安排,始終把握平時上課與作文訓練的雙軌并進,始終把握其他專題復習與作文訓練的雙軌并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張弛有度,既能兼顧防偏,整體推進,又保證了作文時間和寫作強度。到其他專題結束時,作文訓練也告成功,能做到兩不誤、兩加強。

二、分類講評,注重實效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語文教師都認同這樣的觀念:作文是練出來的,熟能生巧,寫得多了,自然“百煉成鋼”。所以,有些教師要求周周練,甚至天天練。可是每次練習后,卻不作深層的分析,只是模擬高考打一個分數,然后無關痛癢地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說一下總體情況。這種高耗低效的的方法,不但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反而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甚至談“文”色變。如此重量輕質,作文復習的效度和信度不言而喻。很多教師不太重視作文講評,即使講評也喜歡采用大范圍的講評,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在這一環節上取得一定實效,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在高三教學中嘗試了分類講評,效果較理想。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每次批改時,先將作文按一定的標準歸類。如先按文體歸類,再按題材歸類,然后按出現的問題歸類。這樣逐步分類后,全班的作文就會被分為幾組,然后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講評,效果較好。比如,在一次《有這樣一種聲音》作文練習中,筆者就做了如下分組。1組(11篇)記敘文。寫父母的“聲音”,展現親情的偉大。有2篇情感真摯,細微到了父母的嘆息聲、腳步聲、叮嚀聲等,于細微處激起了情感的千層浪。但還有9篇淡而無味,同樣是父母的關懷、愛護聲,但泛泛而談,平鋪直敘,空洞無物,不能打動人。講評重點:怎樣用細節描寫打動人。2組(13篇)議論文。論證時,都運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為觀點的支撐,但有的學生僅是對這類名人事跡作了一些介紹或整段都在介紹名人的生平經歷,缺乏事例的分析。講評重點:議論文如何分析說理。3組(10篇)議論文。論證時,所舉的事例與觀點值得推敲,表面上扣題,實際上材料與觀點相去甚遠。講評重點:議論文如何扣題進行論證。4組(6篇)記敘文、議論文。為了達到結尾扣題的效果,很多學生都喜歡在結尾點題。但真正升華主題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簡單地回應一下論點,很機械,很膚淺。而如何以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語言,挖掘素材背后的典型意義,讓所用材料深刻,加深作文的深度,使文章耐讀耐品,這才是高級扣題。講評的重點:怎樣寫好主題句。講評之前,讓小組成員先進行討論,然后形成小組意見,與教師交流。這樣,講評就有了針對性,從而提高了講評課的實效。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確保高考語文成績的優秀率,不管班級以什么形式進行講評,教師都要在每次作文批改中留有專門的時間給班級的“種子生”和“臨界生”,對他們進行面批,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提升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形式的講評,小組劃分不能太細,越細教師備課的負擔就越大,應該抓住大的方向,小范圍的問題個別解決,這樣才能在達到實效的同時不占據過多的時間。總之,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大工程,讓這項工程宏偉壯觀,沒有定法,貴在得法。而能不能“得法”,需要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思考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語文高考的“半壁江山”。

作者:張麗梅 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中學

查看全文

06年公務員考試指導:全面了解《申論》測試_常用文體

申論考試摒棄了原來的簡單議論文的模式,主要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不單單涉及到議論文一種文體,而是綜合運用說明、議論、綜述、評論等多種文體。因此考生必須對申論考試所運用的常用文體有所了解,并掌握每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限于篇幅,我們僅選申論考試最易涉及到的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三種文體進行介紹。

(一)議論文

議論文也稱論說文,這類文章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用議論或者說理的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議論文是一個國家公務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遇到的文體,其應用十分廣泛而且重要。黨和政府的文件大多數是帶有議論性的,還有報紙雜志的社論、短評、國際評論、雜文分析、調查材料等,均屬議論文。閱讀這些文件,需要具有分析和理解議論文的能力。參加公務員測試,沒有扎實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是不可能在申論寫作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的。因此我們說,議論文是申論測試中最重要的寫作體裁,也是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的寫作文體。

1.議論文的主要特點

(1)內容的理論性。議論文以議論和說理為主,它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有的議論文直接闡明理論,有的議論文則以某種理論為指導來論述一個問題。

查看全文

議論文寫作事項之議

議論文是同學們公認的比較難寫的一種文體,但是議論文又是運用最為廣泛而且在考試中經常考查的文體,因此在這里我想淺談一下議論文寫作的幾點注意事項,以供大家參考。

我國元代喬夢符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頭”。這種說法形象地說出好的開頭應具備的兩個特點——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讓讀者了解論點或論題,從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讀者。正如明代謝榛所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帶水,拖沓冗長。那么,好的開頭究竟有哪些標準呢?

第一,要明。

好的開頭,要一下子讓讀者知道你要說什么,也就是讓讀者了解你的論點或論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主張開宗明義。李涂在《文章精義》里說:“文字起句發意最好。”總之,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談哪方面的問題,開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文章開頭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懸念”、“用典故”、“引名言”、“用類比”等等。形式美是內容美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開頭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這種美,才能先聲奪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

查看全文

作文寫作教學管理論文

縱觀1978年至1996年的19年高考作文命題情況,全國統考共出25道作文題(有七次是一卷兩題),其中要求寫給材料議論文的達16道之多,加上88年文體不限可寫成議論文的《習慣》,議論文的占有比例就更大了。可見議論文的寫作教學,無可置疑地應該是高三作文訓練的重點。然而橫看我們高三的莘莘學子,議論說理又恰恰是他們的薄弱點,許多人年級雖升到高三,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卻沒有達到高三的要求,加之進入高三后鋪天蓋地的數理化作業,使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不但不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反而被數字公式擠壓得嚴重地萎縮了。致使許多語文教學界同仁慨嘆高三語文難教,陣地難守,而作文教學又是難中之難,可謂老大難。

然而出路何在呢?面對堪憂的現狀,語文教師如何在局促的陣地上施展拳腳呢?

首先,我們必須面對高考研究高考,在思想上認識到對傳統作文教學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研究一下高考作文的命題思想,特別是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考作文命題在內容方面堅持寫生活哲理、做人或做學問的道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學或藝術鑒賞等,如92、93年的“個人與社會”、“老與新”、85年關于化工廠污染問題給報社寫信,95年《鳥的評說》、96年的漫畫賞析等。它們都極力回避政治熱點問題,不寫“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迎接香港回歸”等,而是通過所給材料加以較多限制,重在考查學生的思想水平、思維品質和議論說理的實際能力,對猜題和押題、宿構和抄襲進行有效的防范,對匡正作文教學的弊病起了很好的異向作用。這實際上是明確地告訴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必須遵循作文及作文的教學規律,在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議論說理的基本能力上下功夫,切不可去猜題和押題,心存僥幸。因此,趨向重在素質教育的高考迫切要求高三議論文教學必須改革,改變那種只局限于課本上每單元的作文訓練,只重視“范文”,依樣畫葫蘆,或只使用各種資料上輾轉相抄的作文題的程式化的寫作訓練方式,因為那樣只能使學生越寫越不愿寫,越寫越不會寫,熄滅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更何談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呢?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寫作模式,越過雷池,跳出封閉的圈子,到廣闊的天地中去,建立一種開放式的作文教學模式,使學生廣泛地接受來自我們這個信息社會的各方面的信息,將寫作與廣闊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我手寫我心”,有話可說,有理可議,點燃他們創造性思想的火花,從而切實地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議論說理的水平,以適應高考的重在素質的要求。

其次,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寫作教學模式,就是引進寫作的源頭活水——生活。具體的做法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一、引導學生密切關注日常生活及社會生活

或許有人說高三學生生活那么緊張,幾乎是教室、飯廳、宿舍三點成一線,哪來時間關注生活呢?其實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必須引導他們關注日常生活、關注社會生活,否則長此以往,數理化的數字公式必將鈍化他們的語言思維,使他們作文時往往拿起筆來頭腦便一片空白,寫材料作文即使審準了題意,也是說不出道理,講不出依據,或者說來說去總是老生常談那么幾句話,詞匯枯竭,語言干癟。高三生活雖緊張,也單調,但學生通過家庭這個社會細胞,學校和班級這大小兩個集體,生活還是豐富的,還是有許多生活內容生活題材可寫的,只是由于學生不善于發現,而教師又沒有多加引導,致使他們身在寶山不識寶。如有一次星期一全校舉行升旗儀式,照例要介紹一下升旗手的情況,當介紹到一升旗手為人忠厚老實時,操場上不約而同的響起了一片笑聲,許多同學一笑了之,根本沒有多加思考。作文課上我問大家為什么笑,對這“一片笑聲”有沒有作深入思考,許多人茫然。我便啟迪他們對此思考議論,寫篇思想評論(自己也下水寫了篇《為啥“忠厚”變可笑》的文章,后來發表在1996年1月28日《教師師》第二版“課余閑評”欄上),對學生進行一次較為成功的思想教育和議論文寫作訓練。我一貫認為啟發學生思考身邊發生的事,并會對它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是提高他們思想認識和增強他們議論說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發生的熟悉之事都不善思考,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何談提高其議論理能力呢?受我的啟發,許多同學自覺有意識地思考身邊之事,表達自己的見解,較快地提高了議論說理能力。如女生張茹針對人們愛美的普遍現象,寫了一篇《我心中的美》的作文,得出“美麗并不全在別人眼里”的見解,富有哲理而意味深長,后發表在天津《中學生指導》1996年第4期上。

查看全文

剖析中學生寫作文素材的日常積累論文

摘要:中考作文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而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是最好的方式;從書刊、電視、電腦等中積累素材是不錯的方式;“虛擬材料”是素材積累的最好形式。

關鍵詞:作文;素材;積累

初中學生的作文,以記敘文為主,也可以是議論文等。現在,強調淡化文體了,也可以寫成詩歌、小說等。一個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直接取決于作文的好壞。也就是說,學生作文水平上不去,肯定達不到優秀的成績。因此,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寫好作文,仍是一個難題,不好把握,也無法量化、系統化。因為學生的作文水平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絕非一朝一夕之力。一名初中學生要從小學的時候,并開始積累素材,培養觀察力,加上長期練筆、讀書等,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杰作首先要有內容有較為雄厚的素材積累;其次是要有一個較好的完整的結構安排。我們先分析一下寫作素材的積累,這關系到作文的內容,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一篇文章主旨表現的載體。那么,如果提高作文素材的積累能力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

一、要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現的內容

文學藝術講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因此我們要發現的是另人感動的,贊美的東西。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我們要發現的主旨載體,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語文教改后初中語文教材中,就選取了大量的與學生同步的生活題材。因為只有這樣,教材才能與學生生活相同,才能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心理素質。作文也如此,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選出來,寫成文章表達中心,才會感動人,才會收到中心鮮明、內容充實、喜聞樂見的效果。作文水平才會提高,成績才能上去。

查看全文

目標序列優化教學論文

——初中作文教學“整體設計,循序訓練”改革初探任李懌同志對此從理論上進行了探索,并進行了大面積的整體教改實驗,創出了“有序、高效”的新路子,作為一項作文教改成果,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文是這一教改經驗的濃縮,其中“三段五環節”為其精髓,讀者從中自會受到諸多啟迪。

作文教學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中學生要學會寫哪些文章?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怎樣使學生達到這樣的水平?這一直是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都在研究、探索的大課題。

近年來,我們在現代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原理的啟發和指導下,以貫徹義務教育教學大綱和試用義務教育新教材為契機,對初中作文教學進行了“構建目標序列,優化教學過程”的整體改革試驗,初步開辟了作文教學“有序、高效”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基本做法是“構建目標序列”和“優化教學過程”兩個方面。

一、構建作文教學目標序列

初中學生要學會寫哪些文章?國家教委1992年頒發并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關于初中作文目的要求是“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工整。初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為了落實《大綱》規定的作文教學目標,有效地克服目前初中作文教學面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計劃性、費時低效的局面,我們以新的目標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大綱,緊扣教材,將大綱規定的作文教學整體目標和教學方法,分解成若干個分目標、細目標,構建了一個互相聯系、層次清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系統完整的初中作文教學目標序列體系(以下簡稱目標序列),結合教學實際,在全市55所初中學校5萬名學生中進行了歷時3年的試教,收到了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良好效果。

目標序列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文學體裁、應用文五類,每類又有若干個訓練專題,每個訓練專題又分為若干個訓練點,每個訓練點設計有目標要求,習作指導,例文評析,自析例文,習作選題五部分。其中例文評析附有眉批和總評,自析例文附有思考題3—6個,習作選題3—5個(詳見案例)。整個目標序列一共分5大類,15個訓練專題,89個訓練點。總計安排習作指導104次,例文評析89次,自析例文89篇,自析思考題445個,習作選題356個。訓練點按寫作知識序列和教學規律編排,每次突出一個重點,分層次分階段,可供初中學段各年級選用。記敘文一類,在小學的基礎上提高要求,設計有記事、寫人、寫景、寫場面4個專題,寫好事件的關鍵情節、倒敘記事、語言行動描寫人物、動靜結合寫景、有重點的寫場面等28個訓練點,旨在配合初一記敘文的教學和寫作訓練。同理設計說明文類2個專題9個訓練點,主要配合初二說明文的寫作教學與訓練;議論文類2個專題9個訓練點,配合初三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使用;文學體裁類6個專題35個訓練點,應用文類18個訓練點,分別配合初中各冊語文教材中的相應寫作訓練使用。5類15個專題89個訓練點,全部擬訂了適當的訓練目標和寫作指導,訓練目標成網絡結構,縱橫聯系,主線清晰,構成了整個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系統、完整的目標序列。使用這個序列,可規范作文教學,使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由于篇幅所限,僅以目標序列第二類“議論文”為例,列表說明如下:

查看全文

中學生作文素材的生活來源探究論文

摘要:中考作文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而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是最好的方式;從書刊、電視、電腦等中積累素材是不錯的方式;“虛擬材料”是素材積累的最好形式。

關鍵詞:作文素材積累

初中學生的作文,以記敘文為主,也可以是議論文等。現在,強調淡化文體了,也可以寫成詩歌、小說等。一個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直接取決于作文的好壞。也就是說,學生作文水平上不去,肯定達不到優秀的成績。因此,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寫好作文,仍是一個難題,不好把握,也無法量化、系統化。因為學生的作文水平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絕非一朝一夕之力。一名初中學生要從小學的時候,并開始積累素材,培養觀察力,加上長期練筆、讀書等,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杰作首先要有內容有較為雄厚的素材積累;其次是要有一個較好的完整的結構安排。我們先分析一下寫作素材的積累,這關系到作文的內容,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一篇文章主旨表現的載體。那么,如果提高作文素材的積累能力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

一、要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現的內容

文學藝術講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因此我們要發現的是另人感動的,贊美的東西。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我們要發現的主旨載體,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語文教改后初中語文教材中,就選取了大量的與學生同步的生活題材。因為只有這樣,教材才能與學生生活相同,才能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心理素質。作文也如此,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選出來,寫成文章表達中心,才會感動人,才會收到中心鮮明、內容充實、喜聞樂見的效果。作文水平才會提高,成績才能上去。

查看全文

小學生讀后感的寫作方法

讀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戲劇后所寫的感想,叫“觀后感”,與“讀后感”的性質性同),屬議論文的范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一般性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典型,論證嚴密;而讀后感最突出的特點是“讀”和“感”的緊密結合。

“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談自己的感受。寫讀后感,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感;二是先述讀后發感。《中學生優秀作文評選》(后簡稱《中評》)一書中所選四篇讀后感,《〈珍惜今天〉讀后感》,采用的是邊述讀邊發感的形式,其余三篇均采用先述讀后發感的形式。原則上講,先述讀后發感的形式比較好把握,適合初學寫讀后感的同學選用。要寫好讀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體知識外,還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寫作步驟:

第一,要研讀原文。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后感的基礎。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讀了《高尚的白楊樹》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闡明了為什么每行排頭和排尾的白楊樹比中間靠緊排列的白楊樹都矮一些的道理”,進而悟出了“處在同樣環境和同樣條件里,必須加強競爭意識,積極奮進,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類的成績和收獲”的感發點,這就為寫好這篇讀后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既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馬虎不得。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寫起來就會象打開閘門的水,一瀉而出,使文章一氣呵成,前后貫通。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否則,會在文章一開頭就給自己人為地設立障礙,使文章不能順暢表達。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出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后,必然會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啟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為“感發點”。例如: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點、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例《中評》一書中《不忘國恥,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奮斗……電影〈七.七盧溝橋事變〉觀后感》這篇文章,我軍將士“奮起反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精神,就是從人物上所確立的感發點。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某種問題或普遍性的規律。議論文的感發點,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中評》一書中《主旋律----讀高爾基一段話的中心作為感發點的。其他文體感發點的確立的與此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

第三,述讀與發感。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后感的由來,要發什么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中評》一書所選的四篇讀(觀)后感,在這點上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在這一點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一文,盡管文章的主體部分闡述的道理很深刻,但開頭沒有必要的述讀,是一點缺陷。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系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聯想與引申的原則是,要圍繞感發點,要與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聯系。對聯系的內容和實際還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或抒情,這樣“感”才會深刻。這也是展開讀后感主體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聯想到校園學習有競爭、民族國家之間有競爭等。充實了文章的主體內容,擴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說服力。另外,在論證感發點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兩種論據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所讀原文的材料,二是從現實中聯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應自然融和。

第四、讀后感的結尾,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不同類型的讀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