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5:56: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幼兒園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園園本教研研究論文
一、建立靈活的教研活動組織形式,促進教師在積極、主動的行動中研究。
我們教研培訓的目標是培養樂于研究、善于研究、享受研究的老師。這是最理想化的狀態,也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們依然嘗試著,從教師感興趣的方式入手,一路走來,也積累了一些有趣而便捷有效的策略。
1.游戲式的教研方式
教研并非一定是理性、單一和枯燥乏味的,也可以是實干、生動和充滿情趣的。培訓中如果注入了游戲的精神和詩性的智慧,教師就可以不斷地保持研究的熱情,充分地享受研究的快樂。如:我們設計了“角色大轉換”的教研游戲:請一名老師組織活動,其他老師當小朋友,要求是一定要進入角色,展現真實。于是,活動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讓人捧腹的事件:如,有的“小朋友”聽不懂“老師”的問題;有的“小朋友”嫌沒意思坐不住;還有的“小朋友”因為“老師”讓大家重復做的次數太多而“罷課”,自己玩兒去了……哄笑過后,帶給老師們的卻是不小的啟示,使老師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需求的基礎上來建構和確定合理的教學策略。
我們還設計了“福爾摩斯”、“二人對抗賽”等教研游戲,幫助教師意識到自己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存在的“盲區”,進一步激發教師尊重孩子的獨特思維,學習孩子堅持不懈的探究精神,等等。
2.解決問題式的教研方式
幼兒園園本培訓論文
摘要:每位教師都有業務成長的欲望,有潛能,有可塑性作為管理者如何立足園本培訓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讓每位教師從自己的視覺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因此學會內外“銜接”,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園本培訓開展的將更加稱體裁衣。
關鍵詞:內外“銜接”;教師為本現狀
我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沒有強大的科研團隊作為實踐的理論后盾,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經常外請專家,凡是有外出學習的機會都是縣局根據本縣學前教育存在的典型問題和共性問題提供的,每次被安排外出學習后我們也會積極組織園內的二次培訓,但是專家說的畢竟是理論性很強的指導,作為一線的教師把理論內化到實踐需要時間,當在操作中遇到沖突要么死搬硬套專家的,要么我行我素。現狀2:在開展園本培訓時,(1)主題總是一元的視覺如園長或是保教主任提出主題,即一言堂,而一元的視覺過于局限,解決不了全面的問題。讓部分教師工作上沒有想法,更談不上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導致教師被動參與,沒有話語權。逐漸喪失了教師的主體性意識。(2)園本培訓在內容選擇上過于寬泛,呆板、形式傳統、單一,缺乏教師自主性、靈活性。如“幼兒園教師職責”、“幼兒園工作規程”,教師只是耳朵聽聽、手上做做筆記,很難具體的細化在行動上。沒有建立教師為園本培訓的主體性。通過一次次的園本培訓,我園發現來自教師的問題才是園本培訓的主題,只有建立以教師為主體的園本培訓內容,才能讓園本培訓更適宜,更理性。
一、做好園本培訓,要會內外“銜接
”世界上從來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因此也不存在同一個教學理念能夠作用于任何一個幼兒園并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學習專家的講座理應結合實際,保持辯證的思維。找好突破點,循序漸進的開展內外適宜的銜接,才是理性的園本二次培訓。記得在一次專家“家園工作的有效互動”講座中感受到案例中的家長早教意識濃厚,對于早教理念也很科學,相對而言對于孩子老師要求相對較高。家園之間矛盾的點不在配合與不配合上,而在于家長對教師的理想化的需求與現實的差距。回園后,我沒有按照傳統的模式生搬硬套專家的理論,而是從中尋找切入點,找到幾位年級組長、部分教師骨干全面反思了我園的家長工作,發現我園家長主要是老年人,他們思想觀念落后,早教意識淡漠,并認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學校的事,家長只是給孩子吃飽、喝足就行了。所以我們的家長工作重點是在科學的早教理念的宣傳上,家長的有效配合上。并開展了相關的園本培訓,一周以后孩子的行為習慣大有好轉,原來有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現象逐漸減少了,邱新祥的爺爺說:“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小會學的。”找好突破點,循序漸進的開展內外適宜的銜接,才是外出學習后開展的有效園本培訓,教師才能夠從其中理解并耐心實施。
二、做好園本培訓,要以教師為本
幼兒園特色化課程分析論文
一、因地制宜,將幼兒園課程本地化
雖然,幼兒園的課程在不斷更新發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在應用時是一塵不變的,要根據自己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應用。
余姚——是一個歷史文化古鎮,地處浙東,位于東海之濱,是江南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本地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聞名遐邇。周邊區都有許多小鎮小鄉,隨著季節的變換,各種農產品、土特產相繼上市,我們可以嘗試著對各種資源和幼兒的興趣進行選擇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題活動。這些也是幼兒喜歡的,正符合了張雪門老師所寫到的幼兒園課程應是孩子感興趣的,這樣孩子才會看一樣喜歡一樣,喜歡一樣便學一樣,才會去探索。使得孩子們的興趣、話題也隨之產生。因此,我們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開發、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適宜的課程資源。如:夏季是楊梅上市,我們組織各班開展有關“楊梅”的主題活動:小班幼兒摸摸、看看、聞聞、說說、吃吃,發展孩子用各種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積極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中班開設以楊梅的系列區域活動,既豐富了對楊梅的認識,又發展了孩子語言能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大班可開展“開心楊梅節”活動,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到山林親自采摘楊梅,來到農家觀摩勞動的全過程,鼓勵孩子向梅農提出自己的疑問,嘗試制作楊梅酒等……孩子們感受著勞動的艱辛,體驗著自主獲取知識的快樂。又如秋季,黃花梨、桔子等農產品相繼上市,我們帶著孩子走進梨園、桔園,讓孩子參加采摘、裝運,使他們在勞動過程中了解有關梨和桔子的知識,體驗勞動的樂趣。在此基礎上我們生成了音樂活動“梨頭豐收”,引導孩子根據生活經驗創編舞蹈動作,在音樂中藝術地再現勞動的場景。
此外,我們還可以對民俗節日的補充。比如端午節,本地這里沒有賽龍舟,就要指出哪里才有賽龍舟,不然很抽象,要突出本地的民俗,比如端午會吃粽子和蛋,有的媽媽奶奶還會給蛋編個網袋給小朋友掛。還可以學習本土特有風景名勝,如河姆渡遺址,是遠近聞名,許多專家都來考察,怎能不讓幼兒來了解呢。讓幼兒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個歷史悠久文明而美麗的家園。自己所知了,才能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的城市家園。把好的東西推出去。
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有些內容與本地實際情況的不相符,比如:因著氣候的不同,原有課程文本中講到秋天到了,葉子黃了;冬天到了,下雪了。而對于南方的天氣來講,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秋天的月份到了葉子未必黃,冬天到了,江浙是很少下雪的。把這些葉子黃了,下大雪了講給孩子們聽,就變得很抽象并且沒有學習的真實性。特別是托班中有節課是雪中找腳印,江浙地區近些年幾乎沒下雪,更何況是能印出有腳印的雪呢。所以在安排課程時也要注意到本地氣候情況。當然也是要了解其它地區四季是怎么樣的,會有什么樣有趣的事情,但在教程中希望有配套的影像課件。
二、結合實踐,將幼兒園的課程園本化
幼兒園多元課程文化特點探究論文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價值多元文化適宜
摘要:從文化角度審視,幼兒園課程應該是最優秀的人類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體現的是人類或者是特定群體(如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然而,在全球化呼聲鋪天蓋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國家一體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協調發展的挑戰,既要發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國家的統一。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兒園課程在接納多元文化的同時,應對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適宜性問題重新審視。本文試圖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反思當前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困惑和問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初步的課程構建探討,以期對構建幼兒園課程體系提供幫助。
一、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問題: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與文化斷裂
應該說,“一部世界課程發展的歷史,正是一部新舊文化的矛盾沖突、交織融合的歷史,是舊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斷被創造的歷史”。
〔1〕當今時代,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滲透與價值觀念的沖突、交流,使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問題。進入幼兒園,墻上貼的英語單詞、走廊里掛的英語卡片隨處可見,孩子用的圖書上,西方的卡通和兒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幼兒園英語教學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課程中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常常被忽視,孩子們過的卻是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戲曲、美術、歌謠、故事和傳統民間游戲在課程內容中似乎不多見。另外,我國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時,大量引入國外的幼教課程和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舒伯特的后現代課程論,還有瑞吉歐課程、美國生成課程、蒙臺梭利課程、前瞻課程等。這些課程和理論一方面為我國幼教課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不同風格的參照模式,對我國幼教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體到實踐層面中,這些幼教課程理論有的不過是曇花一現,有的則是幾起幾落而難以推行,有的雖被保持下來,但走了樣,變了味。難怪有專家發出了“近來,斷章取義,不明其源地講別人東西的現象比較多”的嘆息。
〔2〕以我國引進的蒙臺梭利課程為例,在有關論文格式文章中談得最多的是其規則意識或教具操作,而其強調關注兒童的一面卻被淡化了,很多幼兒園用滿屋子的蒙臺梭利教具代替了蒙臺梭利課程。我們并沒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時甚至還沒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論產生的背景,就忙于引進并用其來指導幼教課程改革。面對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的幼兒園課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腳的根,始終漂浮于幼教本土課程的實踐之外。幼兒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但面對可塑性極強的孩子,該播什么樣的“種子”,確實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后才能作出決定。因為對幼兒而言,正如洛克所說“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生根本的改變”。面對這些“水性極柔”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在“領略多元文化風情”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對轟轟烈烈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我們真的應該沉靜下來認真思考:國外的幼教課程在我國的文化適宜性如何?適宜本土課程的土壤在哪里?我們的課程理論和實踐是不是應該在自己的土壤里綻放?
幼兒園分科課程特征探究論文
關鍵詞:分科課程幼兒園課程
摘要:分科課程是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的知識,按照其邏輯順序組成的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比如目前我國中小學開設的語文、數學、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美術等。分科課程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本身的發展而產生,從古代萌芽、近代形成到現代應用,已有了數千年歷程,參與并見證了整個人類教育的發展史,因此是歷史最為悠久、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校課程。然而,在當代教育中,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許多人提及分科課程,大有“談虎色變”之勢。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領域中,面對新面孔的綜合課程、單元課程、主題探究等課程,分科課程似乎已經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實上,分科課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教育智慧的結晶,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對于分科課程,應該用時代的眼光科學地審視它、評價它、利用它,而不是一棒打死。
一、分科課程的歷史淵源
分科課程是隨著社會發展和學校的出現發生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我國最早的分科課程。西方的“七藝”(即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以及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學園教授的政治學、物理、天文、生物、歷史等課程,是西方古代分科課程的源頭。分科課程真正形成于近代。其原因有二:一是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科學發展突飛猛進,人類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入,逐漸把科學知識進行分類;二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社會需要大量新型的勞動者,要求教育快速地培養知識技術人才。由此,分科課程在人們的期盼中誕生。首先對分科課程作出重要貢獻的是英國科學家培根。他在總結人類科技發明和創造的基礎上,把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部分是關于人類以外的自然界的,第二部分是關于人本身的,第三部分是關于人對自然的行動、人的學術、技藝和科學方面的。夸美紐斯在培根對知識分類的基礎上,按照“科學領域新增加一門什么學科,學校就增設一門什么課程”的主張,從不同的科學領域中選取部分內容,建立了自己“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從而促成了分科課程的形成。在赫爾巴特、斯賓塞等人不同程度的改進下,分科課程日趨成熟。二十世紀以來,巴格萊的要素主義、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等都繼承并發展了分科課程。至此,分科課程從真正誕生到不斷發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在眾望所歸中出現,也不負眾望,為人類發展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二、分科課程的形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全面學習蘇聯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一律實施分科教學。從1950年第一個中學暫行教學計劃、1953年中學教學計劃到1963年的全日制小學教學計劃,直至七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學計劃,都是以分科型知識體系為主的,而且有的學科進一步細分化。“例如,把生物學科分為‘植物’、‘動物’、‘人體解剖生理學’和‘達爾文主義基礎’;把歷史學科分為‘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等等。”受其影響,“幼兒園課程被劃分為體育、國語、認識環境、繪畫泥工、音樂,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1952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明確規定了幼兒園各班的教育要點,以及六科的教學綱要。50年代中期,頒布了《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主要分為:計算、音樂、美術、體育、常識和語言等六科。1981年,我國對沿用的蘇聯分科課程模式進行了初步改革。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把幼兒園教育內容調整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論文格式,并編寫了七種教材。可以說,在那個教育經驗十分缺乏的年代,借鑒蘇聯模式、采用分科課程不僅把全國的學校教育從混亂狀態中迅速解救出來,統一了教學要求,使教育步入了正軌,而且對當時急需恢復和發展的幼兒園教育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中手勢語運用要領論文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手勢語
摘要: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手是會說話的工具。在幼兒活動中,教師的手勢語可以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如果說語言是紅花,那么手勢語就是綠葉。手勢語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動作來傳情達意的體態語言,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運用最普遍、最典型的體態語。
一、手勢語的分類
指示手語。指示手語指教學中用于組織、指導幼兒學習的手語,一般用于維持教學紀律,引起幼兒注意。指示手語在幼兒園教學中十分必要。學前兒童心理學表明,幼兒時期的記憶以表象記憶為主,教師在傳遞信息時輔以手勢語,可以幫助幼兒在回憶時借助生動形象的手勢語來聯想有聲的語言,從而牢固地記住學習的信息。例如,幼兒年齡小,對許多課堂行為規范尚不了解,如果只憑教師的語言描述,是很難在短時期內讓幼兒記住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使用一些恰當的、固定的指示手語來作為輔助。比如:當教師在提問時總是輔以舉手的手勢,那么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們便對教師“舉手”———這一手勢語非常了解,出現這個動作時就會很自然地作出“舉手發言”的反應。
情感手語。情感手語是指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情景和氛圍的需要,用以表達情感的手勢語言。情感手語能強化教師表達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溝通師幼交流,營造積極、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心理學表明,積極、主動、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能使幼兒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易于受到“環境助長作用”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聯想、綜合、分析、推理,進行創造性學習。如:當幼兒答對問題后,教師翹起大拇指,他會感到教師對他的贊賞,因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會大大增加。情感手語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而運用的,事前沒有設計。
因此,情感手語具有及時、適度的特點。形象手語。形象手語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的需要而運用的直觀形象的手勢語言。形象手語一般用在講解重點或突破難點時,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形象手語是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小班音樂活動中,結合所演唱的、有鮮明形象的動物歌曲,通過形象手語形象地模仿出各種動物的姿勢,就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情緒。還可用形象手語生動地解決一些抽象問題,比如用兩手臂大幅度的畫弧表示大,用兩手交叉在雙臂處摩擦表示冷,等等。公務員之家
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幼兒家庭教育家園合作
論文摘要:幼兒教育包括了幼兒因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兩者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論文對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對家園合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使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能很好的進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使教育真正服務于幼兒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育的意義與作用也日益突顯。在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教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幼兒園教育也隨之備受關注。幼兒園教育是人類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人的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作用。同時,與之并列的幼兒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見,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雙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兩者都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只有讓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兩者的教育優勢。
一、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
(一)幼兒園教育
幼兒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包括了幼兒園教育、幼兒家庭教育與幼兒社區教育。前者屬于正規機構內教育,后兩者屬于非正規機構內教育。作為正規學校教育的幼兒園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的核心,屬于學校教育體系。并且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標與任務,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督下,結合社會的需求,由幼兒園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活動。除此之外,幼兒園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幼兒進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結合的教育機構。
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論文
一、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
(一)幼兒園教育
幼兒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包括了幼兒園教育、幼兒家庭教育與幼兒社區教育。前者屬于正規機構內教育,后兩者屬于非正規機構內教育。作為正規學校教育的幼兒園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的核心,屬于學校教育體系。并且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標與任務,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督下,結合社會的需求,由幼兒園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活動。除此之外,幼兒園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幼兒進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結合的教育機構。
這種正規的幼兒園教育具有開放性、整體性、系統性、計劃性等特點,這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總則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可見,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發展。體現出了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針,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教育使幼兒能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生活,為幼兒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是一個以幼兒心理特點為依據的教學過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漸進,更注重幼兒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連貫、有序,以及注重幼小銜接等等,這些都是幼兒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二)幼兒家庭教育
幼兒一出生就與家庭相接觸,父母對幼兒的教育于不知不覺中滲透在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貫穿在幼兒一生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生長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可見家庭教育包括了兩方面的層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對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兒階段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層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狹義的幼兒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長的家庭成員)對年幼的孩子(三周歲至六七周歲)進行教育和施加影響。所以幼兒家庭教育更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連續性等優點。
幼兒園景觀設計論文
[摘要]兒童時期是一個人一生行為習慣、心性品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處的環境對于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幼兒園作為孩子走出家庭環境,走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其環境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更是非常之大。在進行幼兒園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環境對于兒童的多方位影響,慎重為之。本文探討了幼兒園戶外環境的重要性,分析了幼兒園時期兒童的活動習慣和心理需求,探討了如何更好的為幼兒園孩子進行景觀設計,希望能為我國幼兒園景觀設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室外;景觀設計;使用者
1研究背景
兒童是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家庭的未來所系,兒童的健康成長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大事。為他們營建良好的生長環境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已經是越來越為廣泛接受的觀念。兒童時期是一個人一生行為習慣、心性品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處的環境對于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幼兒園作為孩子走出家庭環境,走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其環境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更是非常之大。在進行幼兒園景觀計尤其是室外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非常慎重。本文所指的兒童全部為幼兒園在讀生,其年齡范圍在3-5歲之內。本文所指的幼兒園,僅限普通公立幼兒園。基于當前公立幼兒園室內空間設計相對單調統一的現實,以及幼兒在室內外活動類型的區分的需求,對于幼兒園景觀設計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幼兒園的室外景觀的部分[1]。
2幼兒園時期兒童需求分析
兒童時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狀態都不夠成熟,也就是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都迥異于成年人,而相對來說,幼兒園時期的兒童更加特殊,他們的年齡多在3-5歲這一范圍內,這一時期的兒童生長發育極快,學習能力突飛猛進,加上幼兒園是他們從家庭環境走向社會環境,從單純的與家人之間的交往開始擴展屬于自己的社交網絡體系,開始對廣大的復雜的世界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發現,他們獨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其對于戶外環境的需求也就由此大為不同。2.1安全性需求。對于安全感的追求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安全性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在幼兒園的戶外環境中,通常會進行較多的活動,幼兒時期兒童的骨骼發育還不完全,他們行動較為笨拙,自我防護意識差,但活動時又喜歡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容易受傷,因此需要保證這些活動的開展空間是安全的,同時另一方面,兒童的獨處或者較小團體的活動需要相對較為獨立的空間,這些空間應當相對隱蔽,能夠帶給兒童心理上的安全感。2.2探索性需求。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在游戲中探索世界、學習感知,這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最佳方式,探索是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活動,在幼兒園中,尤其是戶外空間中,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可能成為兒童感知世界的窗口[2]。2.3運動性需求。奔跑、跳躍、嬉戲,兒童時期運動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需要依賴于大量的運動活動的發生,在這之中不斷鍛煉、學習,這些運動不僅僅限于體育課,也包括同學朋友間的游戲、打鬧等等,幼兒園中的戶外空間是這一時期兒童運動的主要運動場所,因此戶外場地的設置要能夠契合兒童的這種需求[3]。2.4教學性需求。從幼兒園開始,兒童開始逐漸學會適應上課學習的模式和節奏,這將是他們日后十幾二十年都需要重復的生活方式,在幼兒園時期,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時間較短,一般來說兒童在室內的課程不宜太多,時間也不宜太長,這時候,戶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夠承擔教學場所的功能。2.5交往性需求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園中的主要交往關系,一般來說,幼兒園室內空間相對狹窄單調,對于交往行為的發生以及交往方式的多樣性相對來說是不利的,而戶外空間就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這一缺陷。
關于幼兒園教研論文
一、教研管理要有層次化
一支完善的管理隊伍是園所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我們的教研團隊由園長、業務園長、教學主任、年級組長、班組長及教師組成,每個崗位的教師都肩負著不同的責任。業務園長是幼兒園的管理者與監督者,負責園內工作的布置與監管,是一切園內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業務園長注重發揮教學主任和年組長的作用,充分結合教學主任的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對于各年齡段的教學活動安排進行充分的協調和準備,針對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進行情景預設以及專業的指導。教學主任是教育研究活動的組織者,依據相關課題的研究以及活動的開展情況,教學主任會提前設定研究計劃,并且提前一周將下周的教學活動計劃分配給班級教師,每周二至周五上午由各教研組組長帶領本組老師進行課程活動教研,分析活動目標以及過程的價值所在。在此過程中,教學主任和年組長起到課程點評和引領作用,業務園長也會和大家一起進行教學研究活動,針對各級段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和督促。教研團隊每人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保證教研工作的有序進行,為保質保量的完成每一次活動奠定扎實基礎。
二、教研氛圍要做到寬松化
為了消除年輕教師緊張的心理,也為了讓老師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教研活動一直保持其參與性,從而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不是被動的做一名“旁聽者”,而是做一名積極的實施者。教研組長在教研活動的開始,會請一名教師講一講自己班級中的幼兒某些具有特征的行為、需要求助解決的問題、明顯的行為改變、有效的教育策略等,因為這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共性的,或者已經得到有效解決的。相互交流意見,內化經驗,能夠使大家在平等、放松、積極的氛圍中交換想法,進行思維探索,深化一系列教研活動內容。在整個教研活動中,平等、合作、欣賞、分享的精神貫穿始終。教師們會認真思考活動目標的確立、重難點分析、尋找合適的音視頻資料以及其他適宜的教學輔助材料,分析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使其積極參與活動,并且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方法與策略。通過教學活動的模擬演示,分析幼兒的當前發展特點等,并以此為依據判斷活動預設的目標適宜程度,分析活動目標的重難點所在。課程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正確適宜的活動目標能夠促進和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通過對活動過程的體驗和感受,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本著“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則,緊密結合本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能融為一體。在執課教師自評、聽課教師開放式互評結束之后,教學主任或年組長會依據活動給予指導性點評,最后根據點評意見對課程進行修改,確定出最終教案,打印出來供大家參考和使用。
三、參與教師要不斷調整自我認知觀念
教師是幼兒活動過程當中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那么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直接影響幼兒所能夠獲得的直接感知,從而影響幼兒活動預期目標的達成以及活動效果的展現。因此,通過園本教研活動轉變教師的自我認知觀念,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積極情感和濃厚的參與熱情是教研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教研平臺的高質量搭建是教研活動有效進行的保證。幼兒園因地制宜的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為教師創造了一個可供其展示、探討、交流與提升的舞臺。在這個閃亮的舞臺中,教師不能再做一個舊觀念當中的“教書匠”或者“傳輸者”,而是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地向“研究型”與“多元型”教師轉變。在教育研究活動中,教師以年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探討活動目標的價值取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活動環節的調整與填充;教師針對活動當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狀況進行反思與總結,積累教學經驗,促進專業提升。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采取開放式的討論方式,各位教師的教育理論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思想碰撞,幫助教師相互學習,集眾家之所長,促進自身成長。真正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活動,以實踐豐富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