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多元課程文化特點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8:41:00
導語:幼兒園多元課程文化特點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文化角度審視,幼兒園課程應該是最優秀的人類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體現的是人類或者是特定群體(如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然而,在全球化呼聲鋪天蓋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國家一體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協調發展的挑戰,既要發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國家的統一。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兒園課程在接納多元文化的同時,應對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適宜性問題重新審視。本文試圖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反思當前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困惑和問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初步的課程構建探討,以期對構建幼兒園課程體系提供幫助。
一、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問題: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與文化斷裂
應該說,“一部世界課程發展的歷史,正是一部新舊文化的矛盾沖突、交織融合的歷史,是舊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斷被創造的歷史”。
〔1〕當今時代,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滲透與價值觀念的沖突、交流,使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問題。進入幼兒園,墻上貼的英語單詞、走廊里掛的英語卡片隨處可見,孩子用的圖書上,西方的卡通和兒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幼兒園英語教學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課程中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常常被忽視,孩子們過的卻是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戲曲、美術、歌謠、故事和傳統民間游戲在課程內容中似乎不多見。另外,我國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時,大量引入國外的幼教課程和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舒伯特的后現代課程論,還有瑞吉歐課程、美國生成課程、蒙臺梭利課程、前瞻課程等。這些課程和理論一方面為我國幼教課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不同風格的參照模式,對我國幼教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體到實踐層面中,這些幼教課程理論有的不過是曇花一現,有的則是幾起幾落而難以推行,有的雖被保持下來,但走了樣,變了味。難怪有專家發出了“近來,斷章取義,不明其源地講別人東西的現象比較多”的嘆息。
〔2〕以我國引進的蒙臺梭利課程為例,在有關論文格式文章中談得最多的是其規則意識或教具操作,而其強調關注兒童的一面卻被淡化了,很多幼兒園用滿屋子的蒙臺梭利教具代替了蒙臺梭利課程。我們并沒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時甚至還沒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論產生的背景,就忙于引進并用其來指導幼教課程改革。面對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的幼兒園課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腳的根,始終漂浮于幼教本土課程的實踐之外。幼兒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但面對可塑性極強的孩子,該播什么樣的“種子”,確實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后才能作出決定。因為對幼兒而言,正如洛克所說“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生根本的改變”。面對這些“水性極柔”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在“領略多元文化風情”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對轟轟烈烈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我們真的應該沉靜下來認真思考:國外的幼教課程在我國的文化適宜性如何?適宜本土課程的土壤在哪里?我們的課程理論和實踐是不是應該在自己的土壤里綻放?
二、幼兒園課程問題的成因:忽視文化適宜和文化自覺
可以說,造成當前幼兒園課程文化尷尬局面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現實層面上,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的發展呈現出開放性、民主化、多樣性的特征。這一方面拓展了人們的視覺空間和活動領域,為中國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更新提供了視野和轉機;另一方面,這又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矛盾沖突,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來。除此之外,最具體的原因是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文化缺乏對文化適宜和文化自覺的關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對自身文化有一種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文化的來源和發展,也是一種歷史自覺與主動的歷史精神之喚起。文化自覺還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種廣闊的文化境界,是一種執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種具有高度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文化理念。〔3〕文化自覺肯定不是簡單的文化回歸,也不是文化它化,而是適應新的歷史來調整自身的文化,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創造和文化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文化主體意識和心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為中外文化的關系問題所困擾,要么是“中體西用”的文化保守主義,要么是“全盤西化”的文化激進主義。不斷地從鐘擺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說到底就是缺乏文化自覺的意識與能力。正如教育文化學家費曼所說的:“任何強調文化一致性的假定,都是站不住腳的。”課程不是傳遞知識和經驗,而是在傳遞文化中建構文化。如果課程對社會文化只認同、服從,不批判、反思,課程就不是文化,就喪失了它的本質。因此我們應加強課程文化的自覺性,在多元課程文化的激蕩中,不斷地審視自己,不斷地吸收鮮活的內容。另外,幼兒園課程是社會文化的適應性產物。同一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產生不同的實踐和理解,而該實踐和理解的意義獲得以適宜于其所處文化為首要前提。面對多元文化下的課程改革,形形色色的國外幼教課程,我國的幼兒園課程迷失了主體意識,模仿著所謂的優質課程,進行著一波一波的實踐,而忽視了課程對文化適宜的關注。就學習“瑞吉歐”來說,西方人為什么倡導“瑞吉歐”?其文化歷史背景怎樣?我們似乎并不重視,只是一味引進。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他們很少有機會親眼看到“瑞吉歐”真正倡導的做法,每個人只能按自己原有的課程和教育經驗來理解“瑞吉歐”,自然也就產生了誤解,使“瑞吉歐”帶上了濃厚的“中國特色”(但這絕不是本土化)。置自己的國情、區情、園情于不顧的情況也不少,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常常跟在別人后面走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卻不肯回頭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常常是削足適履,企圖根據別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改變自己的課程現狀,迷失自我生長的方向,使課程遠離自我實踐的家園。可見,我們難以超越具體文化背景去確立最終的完美范型,也難以用惟一正確的標準去衡量多元的課程實踐和課程理解,或脫離其產生的背景進行簡單移植。我們在解釋和借鑒國外幼兒教育課程、構建適宜本國的幼兒園課程時,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自省能力,審慎地分析其產生的背景特征以及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可能提供的支持系統,進而思考我們可以借鑒什么以及如何借鑒。烏申斯基在《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寫道:教育可以始終憑借的、人所共有的先天趨向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所講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兒園課程要保持文化自覺,對所處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以及發展趨向;同時應對外來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能將陌生變為熟悉,能在比較中客觀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然后在審視和反思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分辨、吸收、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的基礎上,建構適宜中國歷史文化的幼兒園課程,在文化變遷中獲得自主地位。
三、多元文化視野下幼兒園課程的建構
課程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社會文化是其生成發生的背景。幼兒園課程猶如一粒種子,其生根、發芽、成長需要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構成的支持系統作為土壤。為此,筆者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為構建幼兒園課程體系提出以下粗略看法。
(一)加強與多元文化的對話和理解時至今日,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的沖擊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它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不管多元文化帶來多少利和弊,任何國家都不能對它采取回避的態度,所能考慮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計局勢,正確地做出回應。在這樣一個回應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和對話。在對話與理解成為世界發展潮流的今天,建構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并不是要封閉自守,一概地排斥國外的課程文化。面對多元的價值觀念、多元的課程實踐模式,排斥和逃避、全盤接受論文格式都不是良策,文化理解才是發展的必由之路。異域文化的交流和結合不是照搬,而是一種選擇;不是疊加,而是一種重構;不是焊接,而是熔鑄;不是同化,而是內化;不是改造,而是創新。〔4〕在交流的基礎上理解,有了理解才會知彼此短長,有了理解才能意義共享,才能真正地進行平等的課程文化對話。
(二)建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課程任何國家的課程體系與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經濟基礎和人文背景,不具有普適性。“努力使幼兒公共教育本土化、科學化、大眾化,這奠定了我國一百年來幼兒教育的主旋律。”〔5〕就我國當前的幼教課程而言,實現幼兒園課程的本土化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們在引進他人經驗和繼承已有文化時,必須立足于幼教課程實踐的需要,關鍵是要建構起與本民族文化相契合的課程。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課程建設是課程文化自覺核心價值的體現。任何課程都應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才最能適應幼兒與教師,因為師生們是本土文化基因的攜帶者。同時,“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體和適合其生長的土壤為前提”。〔6〕也只有在本土文化譜系的特定土壤中,本土化的特色課程才能獲得自身的生長與發展,反過來也在相當程度上支撐與促進本土文化的螺旋上升。面對多元文化課程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要在本土文化中科學地選擇跨文化交流的結合點。所謂結合點,簡單地說,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容點和互補點,其核心問題就是異域異質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生長點。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體和土壤中找到生長點,才能生根、開花、結果,最終被接受下來,融合進來,成為本土文化的新營養和有機成分。如果沒有本土的特色課程理論,就不可能與國際同行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因為對話必須是基于各自獨特性的雙向交流,而在迎合與附和中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論建樹和超越。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本土化,不僅指內容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方法上表現出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相對于異域文化的先進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西方模式,或沉溺于傳統方式。
(三)重建課程多元文化生態文化生態是一種文化的自然生態與人為生態的融合。以往的課程總是體現一定社會或群體的主流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體現者。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和批判教育理論的沖擊,人們普遍認同多元的文化具有多元的價值,不同的文化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都應獲得保存和延續在課程中。應尊重和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個性、歷史經驗、傳統價值等文化訴求,正視和尊重每一種文化的價值和差導,認同文化的主體性、相對性及互補性,發揮課程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生功能。多元文化中幼兒園課程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是各種文化資源的更新、組合、協調、適應,從而達成新的平衡與共生的過程,即尋求新的文化生態平衡的過程。文化生態學所主張的協調、平衡、共生、漸進、有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對于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文化生態問題,重建良好的多元文化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啟示。公務員之家
所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需要應對文化的變遷,適應文化生態的環境。應在文化生態環境理論的指導下,探討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及不同文化中文化傳遞者和接受者在價值觀、動機、認知、語言、自我概念等方面形成的差異,以及傳遞和接受方法的差異,尋求人的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尋求在文化傳遞和社會變遷中,使人的活動和諧發展的教育。應確立新的課程文化生態觀,發展課程的多元價值選擇,使各種文化因素重新組合、協調、適應、融合,從而達成新的平衡與共生,也就是尋求新的課程文化生態平衡,從而實現課程文化的重建,在多元文化視野中尋找課程文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裴娣娜.多元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2(4)
〔2〕皮軍功,崔紅英.幼教百年沉思錄(四).學前教育研究,2003(7/8)
〔3〕〔4〕張曉東.課程文化自覺:實現課程改革的文化轉向.當代教育科學,2004(9)
〔5〕許嘉璐.把素質教育的視線延伸到兒童出生的那一刻.幼兒教育,2003(11)
〔6〕鄔志輝.中國教育現代化視野.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3,147
- 上一篇:二0一0學校支部工作總結
- 下一篇:工商局依法行政落實工作情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