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基礎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19:3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基礎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一、師范院校現行音樂教育課程概述
專才教育一直以來是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應的音樂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對于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進行了多次課程改革,但總體框架并未改變。面對新世紀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如學生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不熱愛教育工作、教育理論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學缺乏個性等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脫離實際等,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課程體系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為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三個方面。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就大的框架和體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構成的“三層樓”模式。“按照這一思維邏輯構建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置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即與培養目標或實現培養目標已設置的課程無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課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課程體系之外。”①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追求各自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專業的縱深發展,把分科課程的知識與整體范圍的知識割裂開來,忽視專業和學科的橫向聯系,使課程越教越細,越教越深,從而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師范院校沿襲了音樂專科院校的辦學模式,未能體現出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師范性、專業性、基礎性的基本特點。師范性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的主要區別。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專門人才為目的,而師范院校則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的。所以不應要求學生某一專項技能的高、深、精,而應要求其專業知識技能的全面均衡發展。專業性是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應使他們具備教授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素養。基礎性是指為人們終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傳授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課程設置來看,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課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課程、音樂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部分組成。普通教育課程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專業知識以外的“公共課”教育,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個性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現時普通教育課程設置本身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據統計,我國普通教育課程的課時約占總課時的21%,而美國、日本、德國一般在33%至40%之間。我國采用“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幾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論課、體育課、外語課和計算機課等必修課,盡管現在也增加了不少選修課,但它們有的已變成必修的選修課,有的成了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參與的虛設課程。課程門類過于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彈性、開放性。音樂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音樂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體專業的課程,如樂理、視唱練耳等。專業課是建立在專業基礎課之上的關于某一專業的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目前,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相對獨立,“學生明顯存在著學科之間的知識割裂,曲式、音樂史、聲樂、器樂各是一回事,學生很少將這些知識與表演性和欣賞性課程內容融為一體。其結果,難免落得一個理論、技術理論和表演技術各自為政的匠人”。②專業課自成體系,相互之間滲透不夠,因而培養出來的師資專業知識面較窄、適應能力較差、學術水平低。目前一些高師院校音樂學科實行的“主修”制出發點是好的,似乎體現了一專多能,但由于認識出現了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只瞄準了“舞臺”,而忘掉了“講臺”,過于強調一專而忽視多能。學生畢業后一旦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面對要會彈、會唱、會講、會舞、會寫、會組織音樂活動等多方面的素質要求,往往表現出不適應。教育專業課程是最能體現“師范性”的,是解決未來教師“如何教”的課程;我國目前僅有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三門課。這主要是受蘇聯專業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科專業教育思想的影響。從課時比例來看,教育專業課程課時僅占7%,而美國、德國、英國分別占20%、30%、35%。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實習通常一次性完成,時間短,平均每個學生3-5節課,甚至1-2節課,內容窄,模式單一,多數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則在20周左右,且分數次進行,把課程學習與教育實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課程內容來看,一部分課程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有些音樂專業教材幾十年不變,有的雖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還是老套子,無質的變化,不能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研究成果;有些課程門類多,內容龐雜且概念不清,知識結構不系統,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更無法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西方音樂的理論技能知識比例遠高于中國音樂所占的比例。觀念上的落伍,內容上的陳舊,嚴重制約著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專業基礎課內容不夠寬,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致使專業課的開設結構不盡合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脫離高師的自身特點,致使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了解甚少,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師、學生一味地向專業音樂學院看齊,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論家為終極目標,致使學生畢業后有相當一部分,尤其是專業方面有特長的,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音樂教育,特別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樂教師流失嚴重。
二、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基本態勢。基于這一點,我們必需要有新的音樂教育觀念來指導。(1)從全球的宏觀視角來看,新的音樂教育觀應當包含三個導向:文化價值、文化生態、文化創造。首先,文化價值就是音樂人類學家公認的要把“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觀念。第一,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第二,學習音樂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個途徑;第三,通過學習音樂培養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力;第四,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其次,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文化單一傾向將被多樣性、有機性的生態文明所取代,新的音樂教育體系應建立在音樂文化生態的保護和音樂文明思維框架之上。最后,西方傳統科學理性的確定性真理在當今受到質疑,對音樂教育將產生很大影響,尤其為民族音樂教育在未來音樂教育中的價值提供了發展空間。“人們必須尊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創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哲學價值的當代文化意義,也將被人們所認識”。③(2)我國中小學新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在教育內容、課程目標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創新,尤其是對音樂學科性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明確體現了音樂是素質教育、審美教育和基礎教育,音樂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門類等。
視唱練耳與聲樂教學芻議
【摘要】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對于聲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視唱練耳的基本功訓練,聲樂演唱者將無法準確地演唱。所以,研究聲樂與視唱練耳的關系,對于聲樂教學非常重要。文章從聲樂教學與視唱練耳的特點與目標入手,重點探究兩者的關系。
【關鍵詞】視唱練耳;聲樂教學;讀譜;唱譜;音樂表現力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對于從事音樂的人來說,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聲樂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視唱音準和節奏感,如果對音質、音色缺乏應有的判斷,則很難順利開展聲樂專業課的學習。在聲樂教學中,聲樂理論是最基礎的部分,視唱練耳作為基礎課程,是聲樂教學的支撐與補充。聲樂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應注重視唱練耳的基本功訓練,并正確認識聲樂教學與視唱練耳的關系,為視唱練耳與聲樂教學提供更多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一、我國聲樂教學的特點與目標
聲樂是充分運用人體發聲器官產生的音調和語言藝術來表達情感的音樂表演形式。我國聲樂藝術一般包括美聲、民族、通俗和原生態四種唱法。聲樂課是高校音樂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綜合性、普及性、審美性等特點。學生在聲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以聲樂作品為載體,在教師的教授與引導下,學習聲樂基本理論知識,經過大量的發聲訓練,掌握科學發聲原理,從而實現科學的演唱。在聲樂課程中,學生不斷熟悉國內外聲樂作品,了解聲樂發展史及現狀,有助于構建和完善自身的聲樂知識體系。聲樂教學的目的與意義是讓聲樂學習者掌握聲樂演唱技巧、理解歌曲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詮釋歌曲的情感內涵,與觀眾產生共鳴。聲樂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具挑戰性的課程之一。聲樂教學活動具有科學性、復雜性、實踐性、抽象性等特點。聲樂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音樂作品風格與意境的賞析,熟練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和技巧,逐漸提升獨立分析與鑒賞水平,并不斷提高藝術實踐能力。聲樂教師要想更好地實現高校聲樂教學的目標,首先應該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聲樂常識,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聲音類型和聲部定位;其次,要向學生教授基本的聲樂理論知識,并結合聲樂歌唱實際,要求學生按時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聲樂技巧的目的;最后,要培養學生對優秀聲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其聲樂學習的主動性。現今高校聲樂教育受到重視,發展較快。隨著教育實踐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聲樂教學內容逐漸豐富,教學層次也有所提高。明確高校聲樂教學目標,注重音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適合當代教學的課堂環境十分重要。事實證明,在當前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聲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全面了解學生的嗓音條件,鍛煉其演唱技能,科學糾正各種發聲問題,對高難度技巧進行強化、專門訓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理解力。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找到有效路徑完成聲樂人才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視唱練耳課程應該貫穿始終。
二、我國視唱練耳課程的現狀
音樂作曲技術理論
(一)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以統稱“四大件”的“和聲學”、“對位法”、“曲式學”以及“配器法”為核心課程構架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作為專業(主)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對象主要為作曲技術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①,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中某一個方向為專攻,兼修相關方向或課程作為專業學習的基礎與輔助;第二類是作為專業基礎課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教學對象主要為作曲專業及相關專業(比如計算機音樂專業、指揮專業等等)的本科生,“四大件”是他們專業學習的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第三類就是這里要重點討論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其教學對象主要是非作曲系的音樂各專業方向特別是音樂學②、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各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他們以作曲技術理論的部分內容/方向/課程作為基礎課。
經過近八十年的積累與發展,中國專業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完備的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在前述第二類教學中體現得尤為顯著———這與各大音樂學院作曲系都把作為本科教育專業基礎課的“四大件”的教學,看作安身立命之本而給予高度重視密切相關。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在前述三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作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共同課———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需要改進與完善的地方,特別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從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到教材建設、教學方式、考試方式等等方面,都有值得認真思量并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我們目前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粗略地說,就是前述第二類教學在課程設置、內容范圍以及授課方式等方面的簡單甚至有些粗暴的簡化。就課程設置而言,國內各大音樂學院以及各師范大學、綜合大學的音樂院系,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絕大多數只開設“和聲學”與“曲式學”,少數條件較好的院校會涉及“對位法”。
這好像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就不需要對位法、配器法方面的知識,或者說和聲學、曲式學的相關知識就是比對位法、配器法的相關知識更重要,是一個從不需要討論的約定俗成!難道作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的他們就不需要面對同樣甚至更加豐富多彩并在20世紀以來得到強勁復興的復調音樂嗎?就不需要面對往往比獨奏音樂更加深邃寬廣更加豐富多彩的室內樂與大型管弦樂嗎③?就內容范圍而言,目前開設的“和聲學”與“曲式學”,也是第二類教學的簡單縮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授課方式等方面,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倒是嚴格照搬著第二類教學的模式。比如,“和聲學”對“公式化”的四部和聲寫作的強調,而對一首實際音樂作品進行和聲分析,對和聲布局及其與曲式結構的關聯,對和聲的音樂表現功能與結構功能等方面重視不夠。而“和聲學”的教學與實際音樂作品的嚴重脫離,又必然導致以前者為重要基礎的“曲式學”教學的困難重重。修畢這些科目已經很少、內容經過刪減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不少同學還不太清楚為什么要學習這些課程?究竟從中學到了什么?這其實甚至也就是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需要深入思考、努力回答與認真解決的問題。
(二)我們首先需要簡潔地回到問題的源頭:什么是作曲技術理論?
作曲技術理論基本上主要是對前人創作經驗的總結,也包括具有一定獨創性的創作方法與理論。可以簡而言之:作曲技術理論主要源于音樂!特別是對于作為共同課教學的作曲技術理論來說,其內容仍然主要涉及對西方17、18、19世紀音樂創作的技術理論總結。盡管20世紀以來作曲技術理論研究的對象在時空方面都有所拓展,比如,在時間方面向巴洛克時期之前的早期音樂與20世紀以來的現代音樂拓展,空間方面則從“歐洲中心”向世界各地鋪開。而這主要是第一類與第二類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與研究所關注的領域。無論是作為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的教學對象,還是當下的專業與社會音樂生活,所面對的音樂作品,主要也還是17、18、19世紀的音樂創作。至于早期音樂與現代音樂,則是其它類型課程所需完成的任務。
我國現行音樂教育課程論文
摘要: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直接影響著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思想、課程模式、教學內容,宏觀系統地審視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及改革方向,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新世紀的第一年,指導基礎教育音樂課教學的新課程標準開始在全國試行,這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為教育“工作母機”的師范教育,如何適應基礎教育的改革,已成為了一個極富現實意義的事情。本文擬就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我國現行音樂教育課程透視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現行課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國初期照搬蘇聯專才教育模式形成的,這種課程模式對于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材,開擴了中國音樂文化的視野,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音樂生活。50多年來,雖然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多次改革,但總體框架并未改變。面對新世紀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高師音樂教育的問題也日益明顯,如學生的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不熱愛教育工作、教育理論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學缺乏個性等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師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脫離實際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課程體系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為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三個方面。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就大的框架和體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構成的“三層樓”的模式。“按照這一思維邏輯構建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置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即與培養目標或實現培養目標已設置的課程無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課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課程
體系之外。”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追求各自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專業的縱深發展,把分科課程的知識與整體范圍的知識割裂開來,忽視專業和學科的橫向聯系,使課程越教越細,越教越深,從而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局面。許多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師資其知識結構往往局限于某一專業,只強調了本學科某一領域縱身性,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師范院校沿襲了音樂專科院校的辦學模式,未能體現出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即師范性、專業性、基礎性。師范性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的主要區別。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專門人才為目的,師范院校而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的,所以不應要求學生某一專項技能的高、深、精,而應要求其專業知識技能的全面均衡發展;專業性是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備教授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素養;基礎性是指為終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傳授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一、我國現行音樂教育課程透視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現行課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國初期照搬蘇聯專才教育模式形成的,這種課程模式對于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材,開擴了中國音樂文化的視野,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音樂生活。50多年來,雖然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多次改革,但總體框架并未改變。面對新世紀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高師音樂教育的問題也日益明顯,如學生的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不熱愛教育工作、教育理論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學缺乏個性等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師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脫離實際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課程體系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為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三個方面。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就大的框架和體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構成的“三層樓”的模式。“按照這一思維邏輯構建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置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即與培養目標或實現培養目標已設置的課程無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課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課程
體系之外。”[1]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追求各自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專業的縱深發展,把分科課程的知識與整體范圍的知識割裂開來,忽視專業和學科的橫向聯系,使課程越教越細,越教越深,從而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局面。許多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師資其知識結構往往局限于某一專業,只強調了本學科某一領域縱身性,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師范院校沿襲了音樂專科院校的辦學模式,未能體現出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即師范性、專業性、基礎性。師范性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的主要區別。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專門人才為目的,師范院校而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的,所以不應要求學生某一專項技能的高、深、精,而應要求其專業知識技能的全面均衡發展;專業性是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備教授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素養;基礎性是指為終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傳授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課程設置來看,高師音樂專業的課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課程、音樂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部分組成。普通教育課程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專業知識以外的“公共課”的教育。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個性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現時普通教育課程設置本身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據統計,我國高師普通教育課程的課時約占總課時的21%,而美國、日本、德國一般在33%至40%之間;我國采用“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幾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論課、體育課、外語課和計算機課等必修課,缺乏選修課,課程門類過于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彈性、開放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修課程的余地很小。而發達國家的課程大都涉及到哲學、社會科學、體育和自然科學,且學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主動選修課程,這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音樂學科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音樂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是直接指向具體專業的課程,如樂理、視唱練耳等。專業課是建立在專業基礎課之上的關于某一專業的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目前,高師的音樂專業學科課程設置相對獨立,“學生明顯存在著學科之間的知識割裂,曲式、音樂史、聲樂、器樂各是一回事,學生很少將這些知識與表演性和欣賞性課程內容融為一體。其結果,難免落得一個理論、技術理論和表演技術各自為政的匠人”。[2]專業課自成體系,相互之間滲透不夠,因而培養出來的師資專業知識面較窄、適應能力較差、學術水平低。“教師隊伍中存在著三多三少,即處于搬運工、教書匠、經驗型層面的教師較多,而專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較少;游離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動旁觀者,機械執行者,盲目模仿者較多,而自覺將教育研究作為自己職業生活方式的主動參與者,勇于探索者,積極創造者較少;懷抱著舊慣例,熱衷于操作訓練,滿足于技藝水平的較多,以審美的心態從職業生活中確認生命的價值,體驗存在的意義,享受創造的快樂的教師較少”。[3]目前一些高師院校音樂學科實行的“主修”制出發點是好的,似乎體現了一專多能,但由于認識出現了誤差,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只瞄準了“舞臺”,而忘掉了“講臺”過于強調一專而忽視多能。學生畢業后一旦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面對要會彈、會唱、會講、會舞、會寫、會組織音樂活動等多方面的素質要求,往往表現出不適應。教育專業課程是最能體現“師范性”的,解決未來教師“如何教”的課程。我國目前僅有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三門課。這主要是受蘇聯專業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科專業教育思想的影響。從課時比例來看,我國高師教育專業課程課時僅占7%,而美國、德國、英國分別占20%、30%、35%;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實習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畢業前,時間短,平均每個學生3-5節課,甚至1-2節課,內容窄,模式單一,多數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則在20周左右,且分數次進行,突出了實踐課程,把課程學習與教育實習有機的結合起來。
從課程內容來看,一部分課程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有些音樂專業教材幾十年不變,有的雖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還是老套子,無質的變化,不能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研究成果;有些課程門類多,內容龐雜且概念不清,知識結構不系統,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更無法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還有西方音樂的理論技能知識比例遠高于中國音樂等。觀念上的落伍,內容上的陳舊,嚴重制約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專業基礎課內容不夠寬,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致使專業課的開設結構不盡合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經常因人開設,而非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培養目標來開課;嚴重脫離中學實際,脫離高師的自身特點,脫離培養目標,致使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了解甚少,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師、學生一味地向專業音樂學院看齊,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論家為終極目標,至于學生畢業后有相當的一部分
,尤其是專業方面有特長的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音樂教育,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樂教師流失現象嚴重。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基礎課創新方法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傳統的鋼琴授課方式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對鋼琴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是滿足目前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的鋼琴課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個角度出發,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重新選擇教學內容,改革鋼琴基礎課的教學模式,提升鋼琴基礎課教學成效。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基礎課教學改革創新概述
鋼琴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一門具有實用性和技術性的課程。根據課程特點和課標要求,鋼琴基礎課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已經有所改善,但是要想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為基準,對鋼琴基礎課進行改革。鋼琴基礎課的目標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基礎樂理、基本技能以及音樂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教育素養,使之成為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鋼琴基礎課的改革方向主要是轉變教育思路,豐富教學內容和完善教學手段,要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基礎課教學改革創新的意義
(一)有利于轉變教師教學思維
高職院校中部分鋼琴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多遵循傳統的教學思維,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沒有活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新形勢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基礎課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教師在進行課程改革路徑探索的過程中,依托新媒體技術,可以從各個渠道獲取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通過線上觀看其他鋼琴教師的教學視頻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逐步轉變傳統的鋼琴教學思維,更加貼合時代要求進行鋼琴教學。加快鋼琴基礎課改革與創新可以“倒逼”鋼琴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在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同時,促進高職鋼琴基礎課質量的提升。
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論文
一、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辦學目標不明確、選拔機制不合理
近年來藝考成為一股浪潮,各大綜合院校也相繼開始設立音樂專業學科,招收藝術類學生,雖然綜合性大學專業設置比較全面,有人文科學也有社會科學,但這些專業之間不免分的太過細致而極易導致專業的狹窄,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再者有些學校開設音樂專業的辦學目標并不明確,專業設置比較盲目。因此,它與以培養高端的音樂人才為目的的專業音樂學院和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等音樂院校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音樂的藝考選拔對文化課的成績要求并不高,導致部分學生或許對音樂專業并不感興趣,迫于文化課成績比較低,退而選擇音樂這類的藝術專業,這種現象廣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這樣一來,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就會面臨種種問題,對畢業生的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2.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設施落后
當前,各大綜合類院校雖然開設了音樂專業,然而綜合性大學涉及專業比較全面,不似音樂專業學院這種專業性很高的學校師資力量雄厚、配套教學設施完備。近年來高校擴招行為屢見不鮮,生源數量比較龐大,但在大多數綜合性大學里,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并不是那么高,高級職稱師資力量不足,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也就無法實現。還有配套的教學設施包括樂器、音響、音像設備等都明顯不足,造成了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比較差,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具有很多不利的影響,這是高校面臨的又一大問題。總之,提高音樂系學生的質量是眾多綜合性大學改革音樂教育模式的最終目的,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就要從大學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入手,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與創新。
二、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公共藝術專業通識課程教學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探討了公共藝術專業通識課程教學建設與更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設與更新策略,旨在更好地培養藝術、科技創新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教學建設;公共藝術專業
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專業性的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心性,實現文化的熏陶。多年來,我國通識教育一直未成體系,往往成為了各種專業概論課程的“拼盤”。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缺乏專業學術水平不可,但缺乏人文關懷及普遍價值更加不可,藝術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本文以公共藝術專業為切入點,探討了通識課程教學建設與更新的問題。
1公共藝術專業通識課程教學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將針對專業教學的藝術設計課程轉變為通識課程從而為公共藝術教育服務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藝術設計課程與通識課程本身就分屬不同的領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對象、培養目標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其課程價值取向也有著一定的區別。[1]因此,要想實現通識課程教學的建設,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藝術設計學科有著門類眾多的特點,藝術設計學、產品設計、工藝美術及環境設計等都屬于藝術設計學科的范疇,選擇哪個專業來開設藝術設計通識課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藝術設計通識課程是為公共藝術教育服務的,因此其必須具備高度的綜合性,只有這樣,在面對不同專業背景及不同藝術知識基礎水平的學生時,才能夠取得更加優良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通識課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識與人文知識,并與現代社會生活接軌,能夠與當代大學生產生共鳴,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目光聚焦到公共藝術這一新興專業,公共藝術與公共藝術教育看似接近,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公共藝術起源于20世紀后期的歐美,是一種新型的藝術形態,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公共空間藝術論證和創作,其在美化環境、提升城市生活質量等方面意義重大。公共藝術概念流入我國之后,不僅眾多理論學者展開研究,同時一些美術及設計相關的專業院校也積極開設公共藝術專業,以此來培養公共空間創作及設計領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藝術專業成為了藝術學門類下九大專業之一,并進入了《本科專業目錄》中。相較于其他專業來說,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科交叉性更強,其中大地藝術涵蓋了環境設計中的綠植運用及環境調研等知識,街道3D畫中也應用了視覺傳達形式,城市家具中則包含與產品設計密不可分的公共設施設計知識,現代公共藝術中涉及物聯網、廣電及機械等新興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此外,公共藝術專業還兼具文學屬性和美術屬性這使得公共藝術專業對其他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有著高度的包容性,從而使其成為了藝術設計教學與公共藝術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點,即依托公共藝術專業來進行通識課程的建設和創新。
2公共藝術專業通識課程教學建設與更新
如何讓學前教育學生學好視唱
1視唱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的重要性
所謂“視唱”,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能憑借一定的樂理知識唱出樂譜所展現出的音樂。所以樂譜中的升調和降調、音符的節拍、演唱時的音準節奏和表現力等技巧都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由此可見視唱課程的基礎性,不僅能陶冶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并且影響著學生其他音樂課程的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同時這門課程才能為后續的琴法課、舞蹈課、聲樂課、合唱指揮課、兒歌表演唱等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1.1視唱課程的學習對學好鋼琴基礎課程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鋼琴首先必須接觸的就是樂譜,如果學生識譜能力薄弱,那么他的鋼琴基礎課程學習也一定會大打折扣。教師在指導鋼琴演奏過程中通常會用哼唱的方式來表現,例如強、弱、快、慢、輕、重等,那么我們在視唱課程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在鋼琴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就能很輕松的理解老師所表達的感情。
1.2視唱課程直接影響舞蹈課程的學習
視唱訓練中我們要接觸到節奏、節拍、調式、和聲等,而在舞蹈課程的學習中離不開音樂,音樂所包含的也就是我們在視唱課程中所學的。比如說在舞蹈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律動組合,這時就要求學生必須較強的節奏感,而在視唱學習中,節奏節拍是最基礎的部分。再比如學好舞蹈就要理解理解舞蹈作品,熟悉配樂與舞蹈動作的關系,而這些在視唱學習中都已經涉及到。
民族聲樂教學和歌劇表演藝術研究
【摘要】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藝術是培養復合型聲樂專業人才的必由之路。在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教學中,將歌劇表演藝術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拓寬民族聲樂教學的空間,有利于民族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在聲樂藝術方面的綜合素養。文章分析了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藝術的重要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融合現狀,并進一步提出了可行的鏈接路徑。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歌劇表演藝術;重要性;現狀;鏈接路徑
現如今,中國民族聲樂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對民族聲樂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民族聲樂教學也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歌劇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集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為一體,起源于歐洲的意大利,在我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后,也孵化出了很多優秀的中國歌劇作品,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青睞。作為一種以唱為主、以演為輔的藝術形式,歌劇的表演藝術魅力獨特,在現代社會也呈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態勢,其與民族聲樂教學的融合與鏈接推動了民族聲樂教學的良好發展,使得民族聲樂教學更加的多元化。
一、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藝術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豐富民族聲樂教學內容
從當前的民族聲樂教學現狀來看,部分學生在民族聲樂的學習過程中對歌劇表演藝術缺乏必要的關注,對民族歌劇的學習興趣不濃、熱情較低,民族歌劇課程教學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歌劇表演藝術作為一種極具藝術魅力的藝術形式,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歌劇表演藝術可以有效豐富民族聲樂教學的內容,教師在傳授學生民族聲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歌劇表演能力,進而促進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