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8:43: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學生感恩教育思考
一、中學生感恩教育思想的明確
感恩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這需要后天環境與教育的引導與培養。但現如今的中學生正處在叛逆思想的拐點上,那么就需要首先從情感方面作為切入點,注重培養中學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方面循序漸進的開展教育工作,使得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成為有機的統一體,讓學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學校教育重智輕德,忽視感恩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德育的培養,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學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情感冷漠的現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礙感恩意識的萌生。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響。家庭教育比社會教育有著更直接的功效。現在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竭盡全力為其創造優越條件,滿足子女的各種物質要求,而忽視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環境下,成長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關懷。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艱辛,認為家長寵愛似乎是理所當然,逐漸的就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甚至脫離于社會。
三、中學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學生完善財商教育思考
[摘要]財商教育是中職公共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做好學生的財商觀培養和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財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政治課老師的重點工作內容。本文從財商教育重要性、學生財商現狀及其原因、做好財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三個大的方面著手,做了一次細致梳理。
[關鍵詞]財商財商水平財商教育
在全社會提倡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如何實現學生的科學發展擺在了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為實現學生素質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必須對每個學生的財商教育加以強化落實。
一、財商教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財商,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賺錢、理財的潛力和能力。財商教育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即理財觀念、理財能力、創富欲望、事業潛能。與智商、情商等并列,財商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之一。財商教育的具體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①財會知識。②投資理念、策略和技巧。③初步了解有關營銷的知識,了解市場基本規律,了解供給與需求的關系。④涉獵一些經濟法律知識。
我國古代傳統教育側重人文教育,對經濟的教育是回避的,學生缺乏“經濟”觀念,缺少財商意識。建國后的教育突出成績要求,財商教育也普遍較少。改革開放后,對青少年的理財教育也是少之又少。
中學生消費教育調查
1消費教育的現狀調查
在142名調查對象中,主動關注電子傳媒(電腦、手機、電視)消費類廣告的約占30%,從消費購物渠道看,網購成為中學生消費的時尚。從調查的情況看,中學生消費帶有很強的年齡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偏差。
1.1社會消費教育的責任意識淡薄
據統計,我國現行的廣告類法律、法規共計300余部,但基本沒有涉及未成年人的。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規定廣告不得損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廣告基本準則》規定廣告不得損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的身心健康,《電視廣告播放審查》規定中小學生節目應避免播出不適宜中小學生的廣告,但《廣告管理條例》《廣告管理條例施行細則》《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中針對中小學生的均為空白[2]。筆者所調查的該市更沒有針對中小學生消費的相關實施條例或細則。可見,我國廣告行業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并不強[3]。
1.2學校消費教育零星存在
通過走訪和調查發現,學校消費教育零星存在,但有偏差,也失之簡單。通過翻閱所調查學校近3年的工作計劃,特別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長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沒有發現相關專門的主題活動記錄。可見,學校和班級層面沒有將消費教育納入常規教育。學校對學生消費比較重視的是對學習資料購買問題的管制,學校統一購置學習用品和學習資料。不過,與學校的要求相比,學生的認識有很大差異。如“你對學校訂的學習資料和校服怎么看”,學生們認為“符合學生要求”的只占14%左右,認為“基本符合學生要求”的占46%,認為“不符合學生要求”的占19%,認為“很不符合學生要求”占20%。雖然學生的某些認識或許有其角度和立場偏差,但仍可看出,學生對學校的消費教育及措施的認同度不高。
聾啞學生賞識教育研究
在小學教育階段,新課改明確指出課堂教學的責任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要引導學生會賞識。在人群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人物,他們的世界里沒有聲音,他們不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說話、永遠處于無聲的世界,這些人被稱為弱勢群體,他們雖然在生活上有著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有權利享受教育。我國也逐漸地開始注重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教學。美術作為藝術學科范疇,一方面能夠熏陶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強化弱勢群體的心理素質,引導他們學會賞識,并通過賞識不斷的全面發展自我。新課改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師的人物是讓學生從小有良好的心態,學會自信,學會欣賞自己。尤其社會上的一些弱勢群體,他們不同常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國也越來越注重對這些人群的教育。美術作為藝術學科范疇,適當的開展美術教學,能夠讓這些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學會欣賞美,進而懂得賞識,以賞識激勵自我發展。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聾啞學生的賞識教育。
一、開啟交流平臺,鼓勵學生表達自我
聾啞學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學生,他們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術作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內心,同時,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術成為開啟人與人交流的一個途徑或者說是一把鑰匙。在小學美術中,每個單元都有欣賞課,即:讓學生欣賞一些名家作品,開啟學生欣賞美的心靈。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美術欣賞課,開啟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對于美術作品敢于表達自我,引導學生去欣賞美,理解美的內涵,從而為賞識教育奠定基礎。如:在學習人物美術教學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欣賞世界名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作品。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暢所欲言的表達,力爭“我口說我想”。每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點不同,從而自我表達的也不相同,諸如:有的學生感覺這個人物作品的核心內容在于圖畫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學生則感覺這幅畫在于人物的神秘性;還有的學生認為蒙娜麗莎是作者對某種理想世界的一種期望等等,在審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這樣表達出來,相互之間能夠進行交流,進而拓寬自我的思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屬于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能夠刺激學生增強學習美術的信心,強化學生的欣賞能力等等。
二、給予個性化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指出:個體差異是正常的,因此應使學習過程適合每個兒童的需要,而不是將兒童套入預先規定的有關學習速度和學習特點的假說之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聾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相對來說較大,這樣一來就決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結合學生個體的特點來打造教學計劃,針對學生的差異性來構思教學計劃,選擇教學方法等等,盡可能地保證全體學生的個體逐步發展。我們知道,賞識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懂得欣賞、學會欣賞,而欣賞自我、強化學生的自信心無疑是支持這一些實現的核心內容。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個性化的平臺,采取放養式的教學手段來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美術的成就感,從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學習《蜻蜓飛飛飛》教學內容時,筆者放飛學生的思想,鼓勵學生拋開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大膽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給予每位學生發展的平臺,就學生個體開啟他們的思維,進學生個體的一切技能去實踐美術作品。如:有的學生用折紙、樹葉、剪紙、線、布條、橡皮泥等等制作各個樣式的蜻蜓。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深入學習美術,增強自信,筆者還舉辦了相對應的畫展,展示學生的每幅美術作品,創設展示學生技能的平臺,讓學生相互欣賞、相互促進,在賞識中增強自信,在自信中推進賞識。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臺,深化學生的賞識能力
小議學生藝術教育中的修養
藝術,是微妙的意蘊。它所帶來的表現方法優越于通常的說與寫的表現方式,能夠表現心靈深處的思想與感情,能夠調動想象力、培養靈活的思維方式。由于時代的變遷,我們越來越發現,學生的生命中除了上課、作業、考試,還應該有盡情地歌唱、翩然的舞蹈和自由的創作。在藝術活動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由個性應得以盡情發揮。學校藝術教育賦予學生的,不僅是一筆藝術財富,更是現代社會人們追求完滿人生和終身幸福的精神力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藝術素養應該成為全體學生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也需要向前推進與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先進的理念來診釋藝術對人的價值。因此,我校的藝術課程改革應運而生。
一、藝術教育及藝術課程現狀越完美,世界就會變得越完美。
藝術教育正是要為人的完整、完善、完美奠基,發展全面思維,豐富感情世界,完善心理結構,健全智力系統,培養審美能力,拓展文化視野。
學生通過藝術課程的學習,可以開啟心智,引發靈感,特別是有利于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形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畫家達·芬奇曾說:“藝術給了我創造的靈感。”藝術不僅給了我們一個創造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我們一種創造的思維方式,在傳統多于現代、繼承多于發揚、共性多于個性的我國高中教育中,更需要富于創造性的藝術課程的陽光雨露。
目前,高中藝術課程雖然是國家必修必選課程,但其在學校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從“學”的角度來說,學生能拿到學分就可以,其原因是對升學起不到作用。
學生思想教育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獻身祖國的志向應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和主要內容。鑒于三元里地區有關先輩抗英的業績,早已是家喻戶曉,代代相傳,所以抗英這一人文史料理所當然地成為我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開篇教材”。我們以這個開端帶出“兩史一情”的教育,帶出“愛我中華,愛我家鄉”系列活動,帶出“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的專題教育,帶出“弘揚民族文化”的書畫學習,帶出“從我做起”的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近幾年來,每年一年級新生入學和六年級畢業生離校前必到三元里古廟參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學校組織編寫了通俗易懂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解說詞;每年清明時節,全校師生必到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掃墓,瞻仰革命先輩;每年五月,我們都舉辦紀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系列活動:如“憶先烈英史,做未來主人”、“三星旗的神威”、“金色的童年”、“讓精神世界更美好”、“祖國,我的母親”和詩書畫大賽。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前輩抗英反帝的英雄事跡,加深對鴉片戰爭中那段中國人民屈辱和反抗斗爭歷史的理解。
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學校專門開辟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每個學期,每個年級,每個班都圍繞著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進行專題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今昔,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培養他們初步的民族意識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志向,使學生懂得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童年,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道理。我們還結合語文教學,組織以愛家鄉愛祖國為題的專題寫作。魏麗文、馮錦全兩位同學的作文被收入到全國少兒愛祖國愛家鄉征文選里,姚欣莉同學的作文獲白云區愛家鄉頌改革開放征文一等獎,李敏妍同學獲紀念獎。我們還把這類的文章裝訂成冊互相交流。
重視思品課的教學,保證每周每節的教育時間,專時專用,還成立思品課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在區教研室的指導下,我們自編了鄉上教材《三元里前聲若雷》。思德課文《三星旗的神威》是我校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教育的傳統教材。還規定凡星期一,全校師生舉行莊重的升旗儀式,提倡必要的禮儀,增強愛國感情。此外,我們還發揮少先隊組織的自我教育作用,抓好少先隊鼓號儀仗隊訓練,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刻苦鍛煉的精神,舉辦少先隊成果展覽,增強隊員的愛隊愛國意識。
小學生感恩教育探討
學生在小學階段除了要接受知識、技能、品德教育以外,還應該接受感恩教育。通過感恩教育能夠使得小學生心智健康的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但是目前,小學生感恩教育進行得不甚理想,作為班主任要看到當前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舉措對小學生開展有效的感恩教育。
一、播放視頻,進行感恩教育
進行感恩教育最直觀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觀看感恩類的視頻,因為小學生對于這個世界還處于比較陌生的階段,正處于對一切新奇事物都想進行模仿學習的階段,所以他們都具有比較強的模仿能力。班主任可以設置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尋找感恩教育短片,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會嘗試模仿感恩行為。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網上下載央視的公益廣告,播放給學生觀看,在播放完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這樣就能深化感恩教育。除了公益短片,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影響力比較大的“感動中國”人物視頻。因為“感動中國”視頻中集中了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具有感恩精神的人物,小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受到精神的洗禮,從而學會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社會、感恩默默做著奉獻的社會工作者。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識地搜集有關感恩的音視頻資料,定期給學生播放,然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想。如此一來,學生在觀看視頻和撰寫感想的過程中,能夠在心中種下感恩的種子,從而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搜集溫情照片,設置感恩圖墻
班主任在對小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時,除了播放視頻以外,還可以在教室內設置感恩圖片墻。因為觀看感恩視頻雖然直觀,但是畢竟隔著大屏幕,會讓學生覺得沒有真實感,為了讓學生切實的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感恩教育,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在教室內建立一個照片墻。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尋找自己覺得最溫情的照片,然后貼在感恩墻上,可以是感恩父母的,也可以是感恩友情的,也可以是無意間在社會中遇到的溫情的照片。學生在尋找感恩照片的過程中,事實上就是在將視頻中的感恩行為映射到現實中的一個過程。在小學生將自己認為最溫情的照片粘貼在感恩墻上以后,班主任可以讓學生逐個地介紹自己為什么選擇這張照片,用自己的話表達出溫情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班主任就能了解學生對于感恩的理解情況以及理解深度、廣度。此外,感恩圖墻的設置可以作為班級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美化班級環境,而且可以時時刻刻提醒著小學生要有感恩之心。
三、組織感恩活動,進行感恩實踐
學生守信教育演講
十六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思想道德建設”,“要與市場經濟相、與法律規范相、與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體系”。在經濟全球化健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思想道德體系的內容,搞好誠信教育有著非常的意義。
誠信——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品質和成才的必備素質
誠信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了的洗禮和升華,誠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悠長的歷史淵源,培養了一大批倡導誠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兒女為和做著。民族乃禮儀之邦,從來重信守諾,是最講“誠信”的民族。關于“誠信”問題,孔子曾講“民無信不立”,孟子曾說“朋而有信,人無信而不交”。
誠信是公民道德規范的要求。在的倫理道德觀念中,“誠信”的核心是強調忠誠,主要包涵朋友的信義、愛人的忠貞、君臣的忠實等。孔子把教育的定位于培養“士”,亦即君子,且以畢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君子的標準有“信”和“守信”,他曾鄭重地說:“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信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見,君子的道德標準,欲成君子不可“無信”。
誠信是對他人和社會的承諾、,誠信一諾千金。信用是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人綜合素質的指標,是個人發展的必備品德。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指的是人的資信記錄,是指人的任的能力,簡單的道德人品問題。人時時、處處、事事講信用,那么他的事業將會走向,人生將會亮麗多姿。反之,處處背離信用的人,經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會失去周圍人的支持和信任,會抑郁、志,其人生必將黯淡無光。當代大學生應當把誠信看成與生命一樣,視誠信為自身道德品質的生命,注重自身誠信意識的培養。否則,在社會上將難有之地,更談不上的人生價值,建設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誠信民族和的精神要求,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民族是不講信用的民族,那么民族只能是可憐的生物群落。主席“以德治國”,提倡“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在十六大報告中著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人們在遵守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可見講誠信,是個人的事,關乎民族進步、生存與發展的大事。
當代學生品德教育探究
當代德育的重點正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強調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的道德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而一次或幾次考試,試題的內容、質量、答案的限定性,都有可能導致不是翔實的反映、體現學生真實的道德判斷、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就有可能使知行脫節,表里不一。所以基于“學習論”的德育觀,就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踐行、思考,那么就應該重視道德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道德行為實踐,促進學生道德自我完善。為此,一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二要加強對學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為實踐的具體指導。
一、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重視采用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如自我表現欲等。當學生在活動中不是作為一名被動的旁觀者、接受者,而是以一個參與者、體驗者的身份主動參與投入時,不僅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更能激勵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主動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在德性方面以自主建構的方式學習知識、自主成長。具體做法如下:
1.巧用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有適當的留白,它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去探索、去選擇、去解決。比如,七年級“珍愛生活”一課的一個內容:與其他物種比,人的生命獨特性表現在哪些方面?書上列舉了四個方面,然后讓學生續寫。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一個比一個回答精彩、有創意,從而也深深地讓人體會到了人類是最有智慧的生命,也會激勵學生努力去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2.角色扮演
聾啞學生品德教育研究
1確定品德教育體驗式教學目標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尊重、誠實、責任是某些聾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將此三項作為學校對聾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其中尊重的定義為:不以自我為中心,尊重他人,將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義為:(1)尊重老師、家長、同學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賞自己;(3)不嘲笑別人;(4)不輕易生氣。誠實的定義為:對自己和他人都要誠實,做錯事敢于承認,并能原諒他人的過錯。操作性定義為:(1)說實話,不騙人;(2)勇敢改正錯誤;(3)能夠原諒他人。責任的定義為:盡全力去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事情,或者是答應他人的事情盡力完成。操作性定義為:(1)完成老師和同學交代的任務;(2)做完、做好自己在學校、家里應做的事情。根據聾生身心特點、成長規律和學習生活實際,我們將各年級段聾生分別命名為自理組(聾1年級,主題目標: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組(聾2-3年級,主題目標: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組(聾4-6年級,主題目標:除了聽,我什么都會)、自尊組(初中段,主題目標:做一個值得別人尊重的有價值的人)、自強組(高中段,主題目標:學好本領,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各年級段老師結合上述三項核心品德,圍繞主題目標,選擇適合本年級段聾生的體驗式教育活動內容,以社會服務活動、設計制作活動、職業體驗活動等形式進行體驗式教學。
2營造品德教育體驗式教學大環境
2.1創設“普特融合”體驗環境。讓聾生融入社會,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成為有尊嚴活著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終極目標。為此,我們創設了體驗式教學的大環境———普特融合,讓聾生體驗在健全人群體中如何有尊嚴的共同相處。一是招收健聽生進特教班,為聾生創造了融入健全人群體的校園體驗環境。首先學校進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著,招收了百余名農村留守健聽學生到我校各年級就讀,開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這種形式使殘健兩類學生在品德、學習、行為、語言、自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二是普特共育。我們積極構建社會支持體系,為聾生融入社會做好準備。先后與駐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館、市殘聯、藝術學校等多家單位合作,與駐市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締結了友好合作學校,定期聯合開展教育教學等活動,為聾生創造更廣闊的融合環境和條件。我們根據高校志愿者們的專業特長建立了常態化的專項志愿服務課程或項目、市文化館每年定期進校園送文藝、市殘聯定期進校園和學生開展活動,藝術學校的課程納入特校課程。普特共育拓寬了聾生品德體驗的廣度和深度,為聾生全面發展,融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2創建“心理健康”體驗館。特殊教育學校應該是一個生命的空間,這個空間要時時處處充滿對生命的尊重,對差異的尊重和人性的關懷。心理健康體驗館的關鍵詞在于“體驗”,不是心理咨詢,也不是心理輔導,而是一種體驗。它規避了傳統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的字樣,在我校校內各區域創設相關的活動環境,讓學生在各種環境中進行體驗與感悟。把特殊教育學校創建為心理健康體驗館,充分地發揮了體驗者的主觀能動性,讓體驗者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自我體驗與學習。在體驗過程中,體驗者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自主掌控著體驗的過程。通過學生親身的體驗與感悟,達到認識心理、了解心理,進而調節心理狀態,最終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2.3創立“法制教育”體驗基地。學校與檢察院聯合成立了“梧桐樹”法制教育校園聯絡站,聯絡站的檢察官們在老師配合下,帶領聾生走進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過實地參觀體驗、游戲互動、情景模擬、觀摩庭審等形式護航每一個聾生健康成長。2.4創行“1+1”親情體驗家庭。特殊教育學校是全日寄宿制學校,有的聾生從小學入學一直到高中畢業,整整12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他們缺少家庭關愛,各種心理問題突出。為了彌補聾生缺失的親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學校創行了“1+1”親情體驗家庭,即每個寢室安排一個老師作為親情家長,組建一個親情家庭。每個家庭8個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學習、吃飯、睡覺、參加活動;周末和節假日,親情家長帶著家庭成員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園、看電影、包餃子、采購……聾生都把老師親切叫做“XX爸爸、XX媽媽、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減少,聾生自然變得活潑、開朗、陽光了。
3運用品德教育“四步”體驗式教學方法
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K.Kelmen)認為,品德形成過程主要經過服從、同化、內化三個階段。鑒于此,我們在《溝通與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品德教育課程中,要求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圍繞各年級段學生品德教育階段目標,堅持能通過學生體驗活動代替老師說教的內容堅決不用老師教,運用“感、動、說、做”四步體驗式教學方法設計體驗活動。操作要領:第一步“感”,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正在進行著的現實生活,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引發體驗。第二步“動”,通過游戲、表演、角色互換、觀看影片等直觀體驗,感悟品德。第三步“說”,教師在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品德基礎上,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展現現實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通過討論、判斷、評價、反思等獲得體驗,強化品德認識。第四步“做”,課后實踐活動,到家庭、學校、社區深入體驗,內化品德,形成品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