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04:1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論文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與方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新的世紀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這意味著,跨世紀的新一代,不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歲幼兒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我園在幼兒健康心理與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我園幼兒健康心理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為了把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根據各年齡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一)幼兒心理健康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小班:1、關心周圍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歡上幼兒園,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3、初步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堅強、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細心、溫柔的人格特質;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5、喜歡參加各項活動,用簡單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中班:1、能積極愉快地主動參與集體性活動,敢于表現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調節行為的能力;3、會簡單評價別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難堅持完成;5、能當眾表演,不膽怯;6、有較強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于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大班:1、能理解別人的情感,會主動關心別人,幫助有困難的同伴,愛護小朋友;2、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責任感;3、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去解決;4、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活動中樂觀、自信、友好、謙讓、合作、協商;5、能夠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分清好壞,克服缺點,有堅持性;6、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內容1、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幼兒的個性、社會交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并能正確認識別人。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往往來源于教師對他的評價。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認識和評價每個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讓幼兒在鼓勵中健康成長。教師要幫助個別幼兒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幫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另外,教師要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讓幼兒每時每刻都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認識。2、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幼兒的社會交往對他們的個性、社會性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注意為同年齡組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每個班都創設計算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表演區、科學區、娃娃家、商店、醫院、餐廳等多種區域。幼兒每天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進入各區進行自主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禮貌待人、主動交往、友好協商、謙讓合作的技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社會的認識。其次,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通過角色游戲、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一起活動?;顒又?,增強了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培養了幼兒間的友誼,增進了相互了解,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語言,從而達到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目的。3、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欲望。隨著幼兒獨立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周圍,并對許多事物產生極大的好奇與興趣。教師有責任保持并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知識的欲望。為此,我們在各班創設了養殖角、種植角,以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們還購置了許角、種植角,以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們還購置了許多聲、光、電、熱等科學操作材料,創辦了科學游戲室,各班定期到科學游戲室活動。幼兒在科學游戲室接觸到了許多未知的領域,獲得了多種感性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4、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形成幼兒獨立性人格的基礎。幼兒在“我要做”、“自己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增長經驗,克服困難,從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把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納入常規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并在教育教學中加以鞏固,讓幼兒逐漸學習穿衣、吃飯、喝水、獨立入睡等生活自理技能,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幼兒形成自信、自強、自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優秀人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求教師鼓勵幼兒多想、多做,并讓他們說出結果,鍛煉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克服困難、主動交往的能力。5、培養幼兒具有“兩性化”人格特質。幼兒教育應當培養個性健康發展的人。性別差異心理學和性度心理學通過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積極特質,發現同時具有“兩性”積極特質的人心理更健康。具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為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自信又謹慎。具有“兩性”化人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們在小班,通過開展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培養女孩具有勇敢、堅強的男孩性格,在室內組織幼兒繞線團、娃娃家等培養男孩具有耐心、溫柔的女孩性格。使幼兒具備兩性中的優秀心理特質,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增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其健康和諧的發展。二、我園實施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學理論、促觀念、變行為我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論,提高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組織搞心理科研的教師到北京等地參觀學習,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經驗,來指導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討論、學習、探索、實踐,教師的教育行為有了很大改變。她們把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為工作的重點。日常教育教學中,她們努力改變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贏得孩子的歡心,用尊重獲得孩子的信任,用贊賞鼓勵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進步,更加激發了教師們探索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決心。(二)將心理健康與人格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當中我們以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為導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時,就有一個責任心培養問題。每次活動前,教師都提出具體要求,有的孩子能夠把玩過的東西整整齊齊放回原處,但有的孩子還沒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那些能夠整齊收好玩具的幼兒要及時表揚與鼓勵,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兒,做事要有始有終,要有責任心。再如,小班孩子剛來幼兒園時,有些內向的孩子不敢玩大型玩具,而那些外向的孩子能自由大膽地玩大型玩具。在戶外活動時,我們通過“學做解放軍”、“滾地雷”、“走獨木橋”的游戲,培養膽小幼兒大膽、勇敢、不怕困難的性格。因此,我們說,生活中處處有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周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三)組織專題研究活動,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為了把幼兒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落到實處,我們各年齡班進行了專題研究活動,如:在大班搞了“通過大帶小活動,培養大班幼兒的責任感”的實驗;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兒自我意識培養”的實驗;在小班搞了“兩性化人格培養初探”的實驗。這些實驗內容此略,均取得較好的效果。(四)家園密切配合,鞏固和發展幼兒健康心理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動的開展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也不例外。首先,我們通過“愛心橋”園報,向家長宣傳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論、方法和重要性,讓家長對幼兒健康心理有一個初步認識。另外,我們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專題報告,使家長對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其次,各班開辦家園聯系欄。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近階段研究目標和群體、個體發展情況,前一階段課題進展情況和后一階段的打算;指導家長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接送孩子的間隙,與家長作簡短的交流、勾通,統一方法,爭取家長的配合。再次,我們通過“家長問卷”,了解幼兒在家的真實表現。小、中、大三個課題研究班,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家長問卷,根據收回問卷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向家長反饋,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能夠在家有目的有計劃對幼兒進行配合教育。同時,我們組織教師,堅持每月一次的幼兒教育與衛生保健的咨詢活動,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向老師請教,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解答。通過教師與家長的面對面的探討,解決了許多問題,促進了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例如:小班孩子剛入園時,有些孩子膽子特別小,不敢說話,不敢參加活動,吃飯時從不敢說回碗。家長在咨詢時,向老師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師幫助家長分析孩子形成膽小內向性格的原因,并指導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伙伴,同時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師方面,多關注膽小的孩子,以鼓勵表揚為主。通過家園的密切配合,這些孩子的進步非常顯著,他們現在不但能主動和同伴打招呼,并且積極參加班里的各項活動,回家后還主動說一些幼兒園的事情。另外,通過家訪活動,鞏固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們根據本班幼兒心理方面的具體問題,制定出家訪計劃,她們利用業余時間對大多數幼兒進行家訪,了解幼兒在家的真實表現,指導家長教育幼兒的科學方法,使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家長們看到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深刻認識到了家庭與幼兒園配合教育的重要性。通過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我園大班幼兒的責任感、自主性、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明顯增強;小班幼兒的性格特征更接近于“兩性化”人格的積極特質。幼兒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漸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兒童校外美術心理教育論文
[摘要]校外美術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良好心理發展起著調適作用,具體表現在:對學習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有緩沖作用;能改善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使孩子樹立自信心增強責任感;能幫助孩子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關鍵詞]校外美術教育兒童心理問題學習人際交往自信心責任感心理承受能力
校外美術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部分,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美術興趣,發展特長,鍛煉能力,提高素質,而且能調適兒童不良心理,使兒童心理得到正常發展。下面從我個人的認識、理解出發,談談校外美術教育對兒童良好心理發展所起的作用。
一、對學習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有緩沖作用
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庭、學校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不注意孩子自身的感受與需求,所以他們在學習中容易形成各種壓力,出現一些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對學習沒有興趣,一提學習就心煩,考試前焦慮等心理問題。
這種心理問題在干巴、無聊的學校學習過程中難以得到緩解。良好的校外教育能夠成為這種心理問題的一個緩沖器和矯正器。這是因為:校外美術學習是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興趣,在學習中他們表現出熱愛之情,在這里能使他們沒有被完全壓抑或者部門壓抑的“小活力”、“小靈光”得到延展;校外美術教育,可以有專業和非專業之分,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參加什么樣的培訓班,而且不用擔心跟不上學習進度,完不成作業;校外美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校教育,它不存在甄別與選拔,不存在升學的壓力,不用擔心考不好。由此看出,校外美術教育正是以自身獨特的優勢,為各種情況和各種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全納性的空間。所以說通過校外美術教育可以緩沖和矯正孩子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品德心理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作者長期的工作實踐,從分析中學生錯誤言行的起因,心理品質教育的持久深遠影響、獨特效果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品質教育的方法。
青少年時期指的一個人的少年期(十一二歲--十四五歲)和青年初期,分別相當于目前的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這個階段擔負著對青少年進行高尚道德情操培養的歷史重任。傳統的德育教育比較空乏,大道理講的多,而落實到學生心靈深處的少;灌輸式多,而成為自覺素養的少。筆者認為,如能從心理品質教育入手來加強中學生品德修養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為:
一是中學生的錯誤言行大多起因于心理因素。朝氣蓬勃,樂觀開朗,健康向上,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旋律,但由于社會生活的負面影響,青少年自身發展中的矛盾沖突等因素的作用,中學生容易產生偏激、任性、暴躁、嫉妒、自卑、脆弱、孤僻、狹隘、冷漠、懶惰、對立等不健康心理,這些不健康心理不僅容易損害青少年身體健康,不利于智力發展,而且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品德。如因嫉妒而導致誣陷、排斥比自己強的人,因任性而造成與家人對立,因暴躁而打人罵人,損毀物品,因孤僻而對集體漠不關心,因懶惰而不思進取。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000年初,浙江省某市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因心理不健康,承受不了學習名次落后和家長的壓力而喪心病狂,竟對含辛茹苦的母親下了毒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劉海洋硫酸潑黑熊事件,其本人生活在單親家庭,所作所為有較深刻的成長心理烙印。
二是心理教育的成果具有持久深遠的影響。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的主觀世界。當各種心理品質達到良好狀態時,人們就能夠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即達到自律的程度。因此,從心理品質教育入手的品德教育更能成為中學生的自覺行為,不僅影響其一時,而且對其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要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品德優秀的學生,就要首先增進其心理健康,使其能善于調節情緒,磨礪堅強意志,能夠承受挫折,塑造良好性格,增強自尊自信,珍視同學友誼。健康新概念不僅指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健全的心理適應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即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主動調節個人的行為,并能有助于一個人的成功。因此,心理教育的影響是持久和深遠的。
三是心理素質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獨特效果。教師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雖然是一種刻意的行為,但表面看來卻是不經意的。它容易在不自覺中被學生自覺地接受。比如,一個懶惰不思進取的學生,我們在排除他的心理障礙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在情緒上促其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再培養其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對其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在一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下,他可能已經克服了懶惰的毛病。這就要求我們把懶惰首先當成心理問題來看。對于暴躁愛打架的青少年學生,如能經常引導其尋找快樂,用音樂色彩等安撫其急躁的情緒,教會其用幽默調節情緒,使其尋找恰當正常的方式合理宣泄情緒。在有意無意間,這個學生就會克服暴躁愛打架的缺點。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方法很重要。
幼兒品德心理教育論文
兒童時期是心理衛生的黃金時期,其思維、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感覺、知覺、注意、想象、記憶、情感、意志的發展,無不需要教師的密切注視和科學的教養。因此,教師應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衛生特點,做好幼兒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環境對于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的社會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幼兒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說,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態度、教育方式、方法、內容會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情況下,祖輩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上關懷備至,父輩則在智力方面予以較多關注。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祖、父輩也會因價值觀念、歷史觀念、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及判斷的差異而不同。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待兒童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要協調一致,都要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使幼兒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家庭的氣氛也影響著幼兒,溫馨、和睦的家庭易養成幼兒謙和、友愛、禮貌自信的品格;吵鬧不休,婆媳不合,父母離異,等等,會導致幼兒孤獨,產生怨恨、猜疑、固執、粗魯等心理和攻擊性甚至違紀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凡事不聞不問,只忙于自己進修、提職,或忙于發財、享樂,甚至為圖省事,從小就將孩子交給“電視機”,讓孩子在“電視機”旁長大。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語言能力較低,親子關系疏遠,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緒上的障礙,出現恐懼、膽小等現象,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其次,幼兒園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幼兒教育從功能上來說是一種環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兒園環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師和幼兒群體。
教師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核心,教師的待人接物,說話方式,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交往,被教師所影響,并按照教師的做法,學習限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質,向幼兒顯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為習慣,才能激發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時,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動之以情,以好雨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潤幼兒天真無邪的心靈,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園中,集體生活對幼兒形成教育和影響是其最大的特點和優越性?,F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群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作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
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論文
一、心理-道德教育促進對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與理解
1.使道德教育突破傳統德育的局限性傳統德育更多關注社會政治層面,強調從政治層面開展道德教育,更多關注政治思想態度方面的教育內容。國內研究者鈔秋玲就認為,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這種觀點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將道德教育僅僅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之中,過分縮小了道德教育應有的內容和范圍。吳俊清在討論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化時認為,大德育模式下的德育,用一句直白的話說,就是“德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思想政治教育冠以德育的全貌幾乎成為一種定勢。這種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的道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接受政治思想的內容,過分關注學生對意識形態的態度與適應性,而很少關注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忽視了學生自己的想法,限制了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心理-道德教育更加關注道德教育的心理元素,是從心理層次關注道德教育,而不是僅僅從意識形態層面關注道德教育,從而弱化了意識形態對學校德育的限制。心理-道德教育強調從人性的角度面對生活問題,從利于個體內在發展的心理層面入手,引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從政治思想層面,以要求式、命令式方式教育個體,從而弱化意識形態對個體的影響。心理-道德教育摒除影響個體內在判斷的意識形態因素,但并不意味心理-道德教育要拒絕思想政治教育,拒絕學校德育的政治價值和社會責任,相反,它擁有一種更為人性化的道德觀念。心理-道德教育既尊重個體發展,又承擔社會責任的觀念,使學校德育從外部判斷標準中解放出來,擺脫單純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2.使道德教育重新回歸人性塑造的軌道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更多關注政治意識形態,強調外部規范標準,沒有將人性塑造作為目標,給予人性應有的關注,常常容易使人性發生扭曲。當人無意識地以這種外部標準作為行動出發點,而不是以人性作為出發點時,人性就已發生扭曲。以政治思想作為道德教育指導方向的道德教育,在做每件事時都以是否符合政治思想為前提,符合了才可能去做,不符合或者沒有規定就不能去做,這使得人總是將自己的立場規定在政治思想所許可的范圍內,而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理-道德教育對人的教育增加了感情投入,更關注人性,既考慮到社會對人的需要,又從人性的層面關注個體,顧及個體自身的需要與發展。它不是用機械的標準規范人,當道德的社會要求過于強大,以至個體自身內在的需求受到壓制時,心理-道德教育的心理教育功能就會通過對話這一更為人性的手段,調節社會的需求程度,從而降低其過于強大的需求,以防止社會需求對個體成員產生過度的壓制,以致人性的扭曲。也就是說,心理-道德教育是以個體自身潛能的充分發展與社會價值統一為目標的,它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一旦社會價值需求超越這個目標,使人可能受到不正常壓抑,心理-道德教育就會不斷調節社會的可能需求,而不是把人看作只能“適應”外部世界的“工具”,從而更好地發揮人的創造性,更好地完善自我。
3.使道德教育解除教育單一化的偏見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宣傳在一個時期起到構建規范道德體系的教育作用,但它在很多領域與相應的學科發生思維方式的沖突,造成某些人認為思想道德教育將教育單一化,限制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從而影響人的充分發展與潛能發揮。這種思想偏見的產生,使得人們將學術界缺乏活力與創新力的現象歸因于思想道德教育,將中國高等教育缺乏思想活力與原始創新力歸因于思想道德教育,從而對以政治思想教育為導向的道德教育也開始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分離,使道德教育獨立于思想教育,教育就不會被認為過于單一化,缺乏創造力與想象力。心理-道德教育發揮心理教育的功能,可以解決將思想單一化的教育問題,化解思想教育引發個體的抵觸情緒。因為它從心理的層面關注個體的道德發展,弱化了創造性的限制元素,從單純關注意識形態轉化為對道德生活的全面影響,從生動的、真實的世界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更好地融為一體,使道德教育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標準。這樣,心理-道德教育從道德教育的立場出發,既顧及到社會的政治價值,又考慮到個體的道德發展,緩解了教育過程中的抵觸情緒,改變了學生對道德教育的偏見和誤解,提高了學生接受和參與德育過程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心理-道德教育具有超越心育與德育的新功能
1.擴大心育與德育功能發揮的范圍心理教育的功能發揮局限于個體的發展,缺乏社會性;而道德教育的功能發揮局限于對社會的適應,缺乏個體性,雖然兩者都涉及到對方的功能,但都不能得到充分體現。林崇德教授認為,心理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的個性和諧發展,人格完善。[9]林教授對心理教育功能的看法,主要在于強調個體人的發展,而沒有將個體的社會責任功能體現出來。約翰·馬丁·里奇和約瑟佛·L·戴維提斯認為,道德教育是指為了培養良好的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的目的而進行的行為道德規則教育。[10]他們認為道德教育主要的功能在于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的人,側重點在于人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強調人的社會性,而對個體自身的內在發展重視不夠。心理-道德教育充分發揮了個體發展的功能,也適應了社會對個體的需要。因此,心理-道德教育既擴大了心理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又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個體發展潛力。心理教育是為了培養個性和諧發展、人格完善的學生,道德教育是為了培養良好的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的學生,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和一致的價值取向性。心理-道德教育使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相互滲透,充分體現了兩者的不可分隔性。在心理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就是心理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應用心理教育,通過心理教育的技術手段,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的人,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在心理教育中,總包含著道德教育,因為完善人格本身就具有高尚人格的特質;而在道德教育中,也總進行著心理教育,因為良好道德行為離不開心理教育的支持,兩者具有交叉性。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論文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真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認識和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關鍵詞】心理教育;主體意識;個性;情感;合理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造就適應21世紀的優秀人才,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為達到這個目標,高等學校就必須順應形勢需要,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具體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必須針對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現實的情況,實施人文關懷和人性化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新的客觀事物對大學生的心理也不斷產生影響和沖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及時捕捉學生心理變化的新規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
一、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
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對自身發展的責任往往也愈大,從而對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當今時代是一個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飛躍式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去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加以科學的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因此,在日常的學生思想工作中,應當注重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大學生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要求指引自己的行為,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努力發展開放性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二、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信念
小學生懶惰心理教育論文
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而懶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門,打不開它,提
高素質、能力又何從談起?因此我就小學生懶惰心理的表現,成因及矯正方法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懶惰心理的表現
1、思想方面的懶惰。
懶惰的人常有明日復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例如: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完成當天作業時,常找出各種理由拖拖拉拉,邊玩邊學,時間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點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學后,又有了新的任務,這樣明日復明日,學習成績可想而知。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論文
青少年的這種心理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校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抖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其實,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威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升學的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動領域的逐漸擴大和交際圓的不斷拓寬,他們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威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兒童學習鋼琴心理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習鋼琴的兒童是在眾多的壓力之下,同時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過程中度過的。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進行了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出了在鋼琴教學中減輕兒童負重心理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兒童鋼琴教學負重心理
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習鋼琴的兒童是在缺少愉快的心理過程中度過的。由于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這種負重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復,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崩潰,以致終止學習。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學體制、教學方法外,還有社會、家庭以及兒童自身的心理問題等等。
一、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分析
學習鋼琴雖然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正確的審美觀大有裨益,但是,我們又必須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審視這一教育功能,找出其自身的規律,避免其盲目性。
第一,兒童自身的心理問題。準確分析兒童的心理活動,是掌握兒童學琴規律的最好方法。心理研究發現3-7歲的兒童,他們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識。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易分清質與量、因與果、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等關系,他們絕大多數的主觀意識及認識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長及教師傳授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兒童對直接感性認識接受得較為積極,而對間接理性認識接受得較為被動。雖然鋼琴發出的美妙聲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訓練的過程中的確是理性因素居多。所以兒童們在欣賞鋼琴音樂時常常表現得較為主動,而學習鋼琴理論與技能時卻表現得較為被動。
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論文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離婚率急劇上升,離異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離異家庭子女在父母離婚后會表現出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情緒情感障礙、適應性差、性格缺陷、學習困難、社會性發展不良等。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響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離異家庭;父母;子女;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離異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導致家庭解體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公布的數據稱,我國每年離婚的夫妻保持在120萬對左右??梢哉f,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起離婚案。而據統計,我國的離婚數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一般地講,一個國家的離婚率越高,離異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對社會的消極作用也就越大。有調查發現,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要把這場災難可能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傷減輕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
(一)情緒情感障礙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不理解和長期郁結在內心的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往往一觸即發,主要表現為發脾氣、摔玩具、不愿意與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穩,親子之間沖突加劇等。而出現情緒問題的誘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