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5 05:54:00

導語: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論文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離婚率急劇上升,離異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離異家庭子女在父母離婚后會表現出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情緒情感障礙、適應性差、性格缺陷、學習困難、社會性發展不良等。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響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離異家庭;父母;子女;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離異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導致家庭解體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公布的數據稱,我國每年離婚的夫妻保持在120萬對左右。可以說,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起離婚案。而據統計,我國的離婚數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一般地講,一個國家的離婚率越高,離異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對社會的消極作用也就越大。有調查發現,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要把這場災難可能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傷減輕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

(一)情緒情感障礙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不理解和長期郁結在內心的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往往一觸即發,主要表現為發脾氣、摔玩具、不愿意與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穩,親子之間沖突加劇等。而出現情緒問題的誘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瑣事。

(二)適應性差

父母離異后,兒童隨父親或母親過著單親生活,他們很難適應家庭的這種突變,心理會處在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表現出極度的憤恨和絕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體后,兒童都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心理適應期,一般要經過2~3年或3~5年的時間。這一心理適應期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階段:憤怒、痛苦階段;盲目樂觀階段;流動、出走階段;終日忙碌、閉門不出階段;渴望、思索階段;獲得新生階段。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盡快給孩子創設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孩子的適應期可以縮短。而如果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離異后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經常表現出對離異對方的忌恨、詛咒,情緒消沉、喜怒無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們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當事人還要嚴重幾倍。比如,有的孩子索性離家出走,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一般來說,夫妻離異后,失去父愛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創傷嚴重。他們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會延緩性別社會化的進程。

(三)性格缺陷

離異家庭子女容易產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自卑。因父母離異而產生自卑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處處不如他人,容易導致自卑情結,進而在自我評價中經常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如不安、內疚、膽怯、害羞、憂傷、失望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經歷挫折(如學習成績差,升學無望,家庭關系劇變等)時,則自卑情結很容易被重新喚起。若經常沉浸在這種自卑情結的痛苦之中,就會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強烈的自卑感使離異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與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輕視和排斥。當恐懼感超過親近他人的欲望時,就會壓抑自己的欲望,對他人采取冷漠的態度。為了避免孤獨,他們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創造出一個“朋友”來,并把“他(或她)”當成真實的朋友去對待。被孤獨的陰影籠罩著的兒童,心中充滿孤寂、愁苦與被遺棄的感覺,與外界環境就會越來越疏遠。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內戰”,心緒煩亂,教育方式不當,或已重建家庭而放棄教育責任,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將會形成不合群、獨來獨往的孤僻性格。

3怯懦。意志薄弱的離異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們膽小怕事,容易屈從他人,無反抗精神,在困難面前驚惶失措,感情脆弱,經不住挫折和打擊等。夫妻離異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對孩子管教嚴格,使孩子望而生畏,總是擔心自己使父親或母親失望,時時體驗著恐懼的情緒。此外,同伴的譏笑和輕視,也會使離異家庭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表現出抑郁和退縮。

4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打鬧,極易使子女產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導致驚慌、恐懼、心緒不定,長此下去,就會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及攻擊行為,易引起孩子對父母及社會的攻擊和破壞,特別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歡后被虐待、遺棄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謂“暴力的結果必然產生暴力”。

(四)學習困難

離異家庭子女情緒的變化,必然會給學習帶來困難。這是學習困難產生的內在因素。對兒童來說,他們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督促和幫助,自覺性較差,而父母離異后,兒童多半無人管教,這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離異家庭子女在學習成績上明顯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調查表明,許多離異家庭子女經常無故曠課、擾亂課堂秩序,作業馬馬虎虎,抄襲別人,甚至不完成作業,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逐漸成為班級里的差生。

(五)社會性發展不良

離異家庭子女社會性發展不良,突出表現在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人際關系上。他們行為表現的反應較為被動,包容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引導自己,感情需求比較傾向于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示親密,特別是當他們產生自卑、孤獨、壓抑等消除情緒時,這種傾向就會表現得更為強烈。當然,當這種被動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人際關系需求也會向主動方向轉化,但這種轉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強烈地表現在行動上。

二、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家庭影響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美滿幸福、和諧友愛的家庭,不僅是社會安定的基礎,而且也是兒童身心健康的保障。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發展之所以受到嚴重的阻遏,直接的原因就是夫妻離異使得家庭解體,從而使兒童不得不生活在一個破裂的不完整的單親家庭里。家庭缺損必定帶來家庭教育的缺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離異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有些離異的父親或者母親雖然在離婚時力爭對子女的撫養權,但卻往往是為了不讓對方得逞,或將孩子視為“人質”,通過控制孩子來報復對方。在這樣的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常常對孩子過于嚴厲,百般挑剔,動輒指責孩子的某個缺點,很少對孩子的痛苦和孤獨加以慰藉,甚至將自己生活的不順都歸罪于對方和孩子。兒童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可能獲得積極的成長動力,也不可能正確地看待和應對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認知會產生嚴重缺陷。

(二)離異父母教育方式的極端化

1過分溺愛。父母在離異后,覺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愛都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為上過分溺愛,對孩子的事包辦代替,生活上有求必應;犯錯誤時舍不得批評,孩子不肯上進時總有借口,“誰叫他缺少父愛(或母愛)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經常性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但是由于過分的溺愛,兒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錯還是對的心理狀態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無法成為一個明辨是非、有責任感的人。

2放任自流。這一類父母大多對孩子缺乏責任感,漠不關心。雖然他們也聲稱自己愛孩子,然而事實上缺乏真正的愛。他們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事,孩子會自己克服困難。這類家長與溺愛孩子的家長一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三)離異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離異前就缺乏獨立精神和職業目標,離異后,又失去了對對方的依賴,所以,他們就會把孩子變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標,而這樣會使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普遍的心態。離異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這種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態,往往會導致態度簡單、粗暴和生硬。態度生硬,批評過多,會導致孩子出現情感障礙及逆反心理、恐懼心理,甚至拒絕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這些心理問題往往又會惡性循環,影響孩子正常的成長。

(四)離異父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殘缺

很多夫妻離異后,承擔撫養子女的一方往往都千方百計阻止對方與孩子往來。但是,父母雙方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別是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是通過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認同來完成的。一方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失,可能會對孩子的雙性化人格的平衡,各種不同興趣、能力與思維方式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五)離異父母彼此之間的仇恨、詆毀

現在的很多離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傷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傷害的一方難免會鄙視、憎恨對方。父母之間往往會相互攻擊,丑化對方,美化自己,力圖爭取子女在情感上對自己的支持,他們會把這種仇恨帶給子女。從小就受這種仇恨情緒影響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變得自暴自棄,充滿仇恨情緒,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兒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計,也會對人際關系的友愛產生動搖和懷疑,使他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猜測他人。

三、改善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家庭教育對策

離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損實際上是做人的搖籃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終身教育的缺損。因為對兒童的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同時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長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權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強烈的針對陸、影響的隨時陸、要求的連續性、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方式的靈活性等有利條件和特有優勢,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離異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家庭的教育質量

教育家哈巴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家的命運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掌握在母親的心中,因此我們還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離異父母不僅要重視家庭文化環境的建設,更要重視家庭人際心理環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際心理環境的關鍵是提高離異父母的素質。離異父母可通過吸收各方面積極的信息來提高自身素質、文化修養,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還是愛自己的,從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態健康地成長。

(二)重視子女交往能力的培養,促進其社會化進程

離異家庭子女往往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和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離婚往往阻斷了子女與父母一方的親情個聯系,從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使其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波動或明顯下滑。一些明智的離異父母在對子女撫養和教育問題上仍然保持著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與父母見面、溝通,營造比較濃厚的家庭和親情氛圍。即使由于某種特殊原因,子女無法見到一方父/母,他們也會采取培養子女的興趣,樹立遠大理想等方法激勵子女成長,從而盡量消除親情被阻斷這一負面因素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會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應以表揚為主,增強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來,離異家庭子女更需要關心和愛護。過分的責備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備和疏遠他人與社會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發現兒童的長處,多給一些贊揚和鼓勵,就容易造成愉悅的氛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強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質

父母失敗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時難以接受。父母應當委婉地予以解釋,盡可能使孩子以一種平常心看待父母失敗的婚姻,減少對家庭的疏離感。同時,父母還可以安慰、開導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讓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六)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增強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有許多父母在離異后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們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就會造成兒童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七)注意性別角色教育,正確對待子女同非撫養方父/母的交往

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離異家庭父/母應使子女經常與非撫養方父/母往來,并且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予兒童以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父母的離異,家庭的解體,對大多數兒童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嚴重制約著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引發出一系列社會問題。離異家庭子女要更好地發展自我,僅僅在家庭教育方面為他們創造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為他們創造條件。因此,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培養和教育,必須綜合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結合教育”新格局,使這些兒童得到全社會更多更好的幫助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