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09 09:11:0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真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認識和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關鍵詞】心理教育;主體意識;個性;情感;合理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造就適應21世紀的優秀人才,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為達到這個目標,高等學校就必須順應形勢需要,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具體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必須針對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現實的情況,實施人文關懷和人性化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新的客觀事物對大學生的心理也不斷產生影響和沖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及時捕捉學生心理變化的新規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
一、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
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對自身發展的責任往往也愈大,從而對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當今時代是一個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飛躍式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去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加以科學的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因此,在日常的學生思想工作中,應當注重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大學生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要求指引自己的行為,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努力發展開放性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二、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信念
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性。個性就其心理特征來說一般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是興趣愛好;第二是氣質;第三是能力及天資;第四是性格。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受到社會環境、后天教育的影響,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個性對人的發展而言極其重要,因為人總是按照個性的本來面目投入社會并從事形式多樣的事業。而教育的本質即在于促進人的個性的完美,這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性需要,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定要能體現并注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環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則應當注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個性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信仰和理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人活著不是單靠事物,還靠支撐起靈魂的信仰?!碑敶髮W生應該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邊,自覺維護絕大多數人的長遠、根本利益,不斷審視自我、控制私念、改造行為、規劃未來,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在任何復雜的情況下、在任何艱難的歷程中不動搖信念。只有我們的學生樹立了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我們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三、尊重學生的情感,理解學生的感受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是以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對客觀事物表示愛憎好惡的內心體驗。對于個人和集體而言,情感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凝聚力。它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大學生的情感豐富但又變化不定,他們追求新奇事物,喜歡激動人心的場面,在正確引導下,可以為真理、正義而英勇獻身,做出驚天動地的壯烈行為,也可以由于盲目的狂想,感情沖動干一些蠢事。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情感執行著信號和調節的機能,操縱著人心靈大門的啟閉,對接受外來的教育影響起著過濾和催化作用。我們常說,思想政治工作要進行“灌輸”。然而人不是容器,也不是被動接受者,人可以拒絕“灌輸”,也可以主動接受“灌輸”。能否灌輸進去,能接受多少灌輸,在教育過程中這和學生在感情上的投入息息相關,如果學生不愿和領導或輔導員老師說心理話,認為說了也不解決問題,心門緊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難以奏效。因而,做思想政治工作時,應把工作對象當做活生生的具有豐富情感的人來看待,推心置腹,以誠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對象的情感共鳴,即“動之以情,以情感人”。
四、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激發學生的熱情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主觀愿望而進行的行動。因此,需要是人行為的基礎和根源,而動機是人從事某種活動的直接原因。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應切實了解并認真解決大學生的需要,這對轉變學生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此,必須堅持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的原則,即要求圍繞人的主導需要開展工作,解決問題。要了解學生的需要狀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轉第153頁)(上接第142頁)下,合理地滿足其正當需要,把工作做到實處,解決對象的實際問題。對于暫時無法滿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訂計劃,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從需要入手開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與人的行為動力相聯系,達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對人的認識也與對其它事物的認識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不同深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不僅要從情感變化、語言流露、行為表現中進行了解,還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學生思想深層的心理活動,認真地學習心理學,掌握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方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蔣曄.分層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崇文教育,2003,(3).
[2]魏小琳.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2,(22).
[3]周曉波.淺談新形勢下如何運用心理學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iaoxue/ys/news/view.asp?id=1493.
- 上一篇:思想教育與職業學校論文
- 下一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