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14 08:17:00
導語: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的這種心理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校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抖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其實,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威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升學的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動領域的逐漸擴大和交際圓的不斷拓寬,他們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威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大于其他人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擺出封建家長式的威風,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對父母的這種敬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緊張沖突,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行為。
3、學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師在數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公正的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的教師比較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當好學生犯了錯誤也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式的。而聽說一些成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所謂“差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即使“差生”沒有明顯的過錯或根本沒有過錯時,教師也不道歉。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教師。前蘇聯教育家費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過:“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其次,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生活在班集體里,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學生們在以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共同活動中形成各種關系,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關系結構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并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級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班級中活動和交往的主導動機之一是他們力求在同齡人群體中尋找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這種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那么社會與個性的對立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不少人也向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試圖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借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學生的成長。因此,作為被師,我們有責任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之科學轉化。
1、教育者要有正確的觀點:
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清逆反心理的客觀存在及科學轉化的方法。可以告訴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顯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愿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而不會是故意找茬。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厲耳利于行。”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們也應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有時,家長和教師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一味順從的人,盲從或盲拒都是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事事順從也不是心理鍵康的表現,相反意味著另一種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奇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其中包括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性指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而不是依賴別人。思維的獨立性與思維的批判性密切聯系著。思維的批判性指思考問題時不受別人暗示的影響,能嚴格而客觀地評價、檢查思維的結果,冷靜地分析問題。
在這里,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2、教師應努力尊重學生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正實意地幫助這些學生。
俗話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態,盡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差生的要求,盡可能多地鼓勵、表揚而盡可能少地批評、指責。蓋杰和伯令納曾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的方法。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于學生的表揚是多么重要。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善于發現“難看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并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
3、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學生在班級中生活,這種班級生活構成學生的“心理活動空間,。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個人行為的產生變化規律,用一筒單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為(Behaviour)f是變量,p是個人〈Person〉,E是環鏡〈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場,即情境。當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這個情境中,關鍵在于“場中人”的主觀感覺,即心理氣氛。不同的班級具有不同的心理氣氛,不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具體行為,學校的教育實踐也證明,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班級氛圍,有利于改善學生的逆反心理等攻擊性心理及行為。
教師應善于采用組織手段,在班內組織起有一定層次的正式關系的網絡,為學生日益擴展交往范圍、建立多樣的生活聯系、形成豐富的責任依從關系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使他們逐步深入到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他們會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于接受大家,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得到教益。
教師可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并發揮其教育效能,以培養積極的人際關系、減少消極的人際關系的影響。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努力使班級體成為良好的交往環境,使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對交往發生一定的興趣,并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學習交往,從而對活動感興趣、對集體感興趣,逐漸改變原先的態度和看法。
4、指導家庭教育優化
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意識到與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我們可以引進一個原理——適度原理。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應采取適中的原則,即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要符合子女的實際,否則家庭教育的功效就會消弱。
首先,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愛的缺乏和過度的愛都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和后果。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嚴勵和慈愛——是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正如奎寧一樣,正如食物一樣,愛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對子女應該有理智、有分寸地愛。
其次,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目前,在相當一部分的家長中,對子女期望過高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他們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補償。這樣脫離子女實際、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長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觸情緒,必須得到改變,作為家長應該面對現實,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水平,這樣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長。
總之,適度原理對家庭功效的正常發揮、優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關系、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與學生的心理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對癥下藥,采取多種方法,轉變學生的不良心理,使學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踐證明,在青春期常見的逆反心理經過合理的調適、疏導,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形成鍵康心理、健全人格。
- 上一篇:恐怖分子心理特征研究論文
- 下一篇:物理教學提問思考論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