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心理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9 10:28:00

導語:青少年品德心理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品德心理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作者長期的工作實踐,從分析中學生錯誤言行的起因,心理品質教育的持久深遠影響、獨特效果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品質教育的方法。

青少年時期指的一個人的少年期(十一二歲--十四五歲)和青年初期,分別相當于目前的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這個階段擔負著對青少年進行高尚道德情操培養的歷史重任。傳統的德育教育比較空乏,大道理講的多,而落實到學生心靈深處的少;灌輸式多,而成為自覺素養的少。筆者認為,如能從心理品質教育入手來加強中學生品德修養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為:

一是中學生的錯誤言行大多起因于心理因素。朝氣蓬勃,樂觀開朗,健康向上,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旋律,但由于社會生活的負面影響,青少年自身發展中的矛盾沖突等因素的作用,中學生容易產生偏激、任性、暴躁、嫉妒、自卑、脆弱、孤僻、狹隘、冷漠、懶惰、對立等不健康心理,這些不健康心理不僅容易損害青少年身體健康,不利于智力發展,而且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品德。如因嫉妒而導致誣陷、排斥比自己強的人,因任性而造成與家人對立,因暴躁而打人罵人,損毀物品,因孤僻而對集體漠不關心,因懶惰而不思進取。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000年初,浙江省某市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因心理不健康,承受不了學習名次落后和家長的壓力而喪心病狂,竟對含辛茹苦的母親下了毒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劉海洋硫酸潑黑熊事件,其本人生活在單親家庭,所作所為有較深刻的成長心理烙印。

二是心理教育的成果具有持久深遠的影響。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的主觀世界。當各種心理品質達到良好狀態時,人們就能夠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即達到自律的程度。因此,從心理品質教育入手的品德教育更能成為中學生的自覺行為,不僅影響其一時,而且對其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要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品德優秀的學生,就要首先增進其心理健康,使其能善于調節情緒,磨礪堅強意志,能夠承受挫折,塑造良好性格,增強自尊自信,珍視同學友誼。健康新概念不僅指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健全的心理適應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即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主動調節個人的行為,并能有助于一個人的成功。因此,心理教育的影響是持久和深遠的。

三是心理素質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獨特效果。教師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雖然是一種刻意的行為,但表面看來卻是不經意的。它容易在不自覺中被學生自覺地接受。比如,一個懶惰不思進取的學生,我們在排除他的心理障礙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在情緒上促其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再培養其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對其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在一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下,他可能已經克服了懶惰的毛病。這就要求我們把懶惰首先當成心理問題來看。對于暴躁愛打架的青少年學生,如能經常引導其尋找快樂,用音樂色彩等安撫其急躁的情緒,教會其用幽默調節情緒,使其尋找恰當正常的方式合理宣泄情緒。在有意無意間,這個學生就會克服暴躁愛打架的缺點。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方法很重要。

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問卷調查,觀察談心等方法。可以將學生經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為心理試題來考察學生。如“當你和學生鬧矛盾時你怎么辦?”“當老師批評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當別人比你強時?你怎么辦?”通過類似的問卷調查,就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況。觀察法、談話法和交流法也很有效,通過教師用心觀察,和學生推心置腹的談話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搞清學生的心理問題之后,再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二要創造形式多樣的教育氛圍。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各科老師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特別是班主任要切實起到橋梁作用,和任課老師要經常在一起研究學生心理狀況,商討教育方法,以免使學生在各科老師那里在接受教育方面形成沖突,以致前功盡棄。任課老師要摒棄學生心理品德教育與我無關的錯誤認識,認真研究與學科相關的心理品質教育方法。

三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上,學校應與家庭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教師要利用好家長會,家訪,家長聯系冊等與家長接觸的機會,有針對性交換看法,制定目標,分工教育。學校還有必要開辦家長學校,使家長了解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培養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四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有條件的學校,可選聘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設立心理咨詢室,采取面談和書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學生建立溝通渠道,使他們可以傾訴心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負擔,釋放學習、生活、家庭、社會等諸方面帶來的心理壓力。心理咨詢室可以定期進行一些心理常識的介紹、講座,講清心理疾病使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文明程度越高,生活節奏越快,學習壓力越大,越可能導致自控能力弱的人,產生心理的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不可治愈的,而是可以增強心理承受力而加以克服的。使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打消顧慮,勇敢地面對自己心理的壓力,健康的成長。

五要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大力推行愉快教育。有人說,用情感衡量人的心理就象用體溫計衡量人的身體健康一樣準確是有道理的。需要的滿足,是產生喜悅的源泉,而喜悅又是產生“心理享受”的重要來源。“笑是嘴邊一朵花”“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與痛苦。”積極的情緒往往與人的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會伴隨有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而消極的情緒常常與人的某種需要的不滿足或無法滿足相聯系,總會伴隨有一種明顯的不愉快的主觀體驗,會降低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從而有可能使活動不能獲得滿意結果,甚至帶來嚴重的惡劣后果。

六要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優美整潔的外部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響。因此學校要注意文化環境的營造,師生之間,老師之間,學生之間關系要融洽。還要廣泛利用各種途徑,如板報,宣傳欄,掛圖等介紹心理知識,典型人物事跡。比如,在教室、校園里懸掛著名科學家畫像以及簡介,有激勵意義的標語,就是一種有效手段。還有師生聯誼會,同學生日聚會等也是好的方法。

七要教會學生自我調節的方法,排除不健康心理。教師要教會學生用“言語暗示”(就是用言語暗暗鼓勵,提醒自己),“合理化”(也叫酸葡萄心理),心理換位(即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想一想),延緩與漸進(即適當延遲時間,以緩解不良情緒,或小步前進,以逐漸消除不健康心理),升華(把不良情緒或動機引到比較崇高的方向)等方法。還要在學生中經常召開心理問題座談會,教給學生互相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

現實教育問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育者要多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多研究學生的實際問題。從心理教育入手,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操,嚴格自律,自尊自信的全面發展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