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藝術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22:20: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藝術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數字藝術課程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的優勢,然后論述了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具體對策包括學習信息技術,樹立信息化教學理念;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資源,優化升級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方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公共藝術課程;信息化資源

近年來,高校教育改革工作逐步展開,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課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革新性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1]。雖然改革成績喜人,但是依然存在信息化教學理念滯后、信息技術應用表面化等問題。為此,應加強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學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實現藝術課程教育目標。

一、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有著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資源豐富,使教學資源多元化。在信息技術視角下,公共藝術課程資源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師本人,拓展到了網絡領域。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大量的課程資源,且形式多樣,如視頻、圖片、音頻等,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任何一門公共藝術課程都可以獲得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實現公共藝術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第二,通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手段,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更便捷、更暢通,交流空間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學習方式從書本拓展到網絡,便于大學生獨立選擇感興趣的藝術學習內容[2]。比如,大學生通過電腦、手機、交互性白板、校園網站、數字圖書館等平臺與教師進行學習內容上的溝通,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公共藝術教學信息化,還能夠促進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靈活性,使大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產生學習熱情。此外,大學生學習時間碎片化,有了校園網站、數字圖書館、慕課等平臺,他們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學習感興趣的藝術課程內容,便于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效率,實現學習自主[3]。

二、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在公共藝術教學的應用

摘要:我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不斷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進行深度變革。以研究信息技術在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應用的優勢與功能為切入點,探索運用信息技術促進高職生對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熱情的方法;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與創新;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職公共藝術課師資質量與教學水平的途徑。促使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快速適應教育信息化新生態。

關鍵詞:教學信息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和主要載體,它是通識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教育信息化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如今,信息技術所展現的優勢在高職教育領域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彰顯,將高職公共藝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是高職公共藝術教育順應時代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現狀分析

公共藝術教育能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在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素質的同時,啟迪智慧,培養健全人格,為他們的綜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然而,目前在我國以培養“技能”為目的的高職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思想,使得一些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流于形式,教學基礎普遍薄弱,一系列問題制約著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高職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高職學生文化素養、審美鑒賞能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很多來自農村的高職生在他們的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審美教育就很少。不少高職生認為公共藝術課程只是“副科”,而把他們的學習目標鎖定在學好“專業技能”上,熱衷于技能考證,英語、計算機一些他們認為“有用”的等級考試,對于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人文藝術素養的學習意識淡薄。他們選修公共藝術課程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學分,順利畢業。(二)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學時少,教學手段單一,教學信息化程度低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學,傳統方式授課,相對繁瑣枯燥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對公共藝術的學習興趣。公共藝術教學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對藝術知識儲備量不多的高職生來說,傳統的教學手段與1至2學分的學時安排,使他們無法系統深刻地理解藝術,導致公共藝術學習缺乏連續性,很難對他們起到太大的素質提升作用。在公共藝術教學過程中也有些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運用E-mail提交作業,這些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局限于電子郵件、文字處理、網頁瀏覽等門檻較低的應用范圍,不能有效地支撐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需求,信息化資源應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三)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師資匱乏,教學水平有待提升多數高職院校公共藝術專業教師普遍缺乏,教育部規定的八類課程不能全部開設。職稱較高、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藝術類專業教師因為科研與專業課教學壓力,往往不愿意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公共藝術課程大多由學校新進人員、青年教師承擔,課程教學內容的隨意性較大;優秀的公共藝術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料分散在個別教師手中,存在著信息孤島和教學資源共享困難的問題,導致公共藝術教學質量普遍不高。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功能與優勢提升高職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熱情

查看全文

高校攝影教育發展探索

【摘要】攝影是一種視覺語言,是技術與藝術的復雜結合,具有強大的媒介功能與文化外延。新時代下,我國攝影教育蓬勃發展,但在教育理念、教學水平以及創新改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當前攝影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對策,為今后攝影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數字技術;攝影教育;創新實踐教育

一、高校攝影教育發展歷程

攝影不僅是一門圖像表現語言,更是一種視覺藝術,它將光線、影調、線條、色調融為一體,用來定格瞬間、記錄歷史、表達心境、抒發情感。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攝影傳入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攝影以興趣培訓班的形式進入我國教育體系,隨后專業課程的開設加快了攝影教育發展的步伐。隨著基礎教育的逐步完善和理論體系的成熟,攝影專業的培養目標從側重于對知識技能的熟練掌握轉變到對藝術情操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斷推動著攝影知識的普及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國攝影教育發展歷史回顧如下表)隨著數字技術與現代媒體的快速發展,使攝影藝術的工具和能力有了質的改變。數字媒體是攝影的延伸,其作為一種動態藝術,拓寬了攝影領域。雖然二者在呈現方式與載體上顯著不同,但動態展示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靜止的視覺藝術之上,攝影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數字媒體的發展。因此,高校攝影教育應當順應時代潮流與市場需求,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培養適合新時展的攝影人才。

二、高校攝影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攝影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正式步入高校教育軌道,回顧國內40年的攝影教育發展史,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發展歷程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教育體系正趨于完善。然而,歷史背景與傳統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使我國攝影教育發展存在部分問題,值得關注與研究。(一)教育理念不完善。攝影是人類文明的手印,是真實映像瞬間的定格,能夠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但攝影的價值一直未被各界所認識并重視,雖然其以藝術的身份進入藝術殿堂,但始終委身于美術之下,在我國文化體制中的地位并不高。攝影是一種視覺語言,是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與藝術的復雜結合,但大多數高校認為攝影教育是一種處于學科邊緣的實用工具教育,忽略了攝影所具有的強大媒介功能與文化外延,重藝術、輕媒介,從而導致我國攝影專業遠遠落后于社會需求[1]。在教育產業化背景下,攝影專業規模迅速擴張,準入門檻降低,以市場為主導、利益為根本的短視行為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培育,從而使攝影作品沒有靈魂與思想。(二)教育質量不高。當前,攝影教育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改革、教材理論更新、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效率提高等方面存在明顯滯后現象。攝影專業老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院校老師的教學觀念落后,自覺成長意識不強,專業素養與教育未來發展不匹配,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與模式化學習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生作品出現創新性不足、可復性高、共性化突出等問題。傳統的攝影教育模式多通過課本開展理論教學,教材內容陳舊、結構失衡,教學資源匱乏,教學體系沒有隨著科技與互聯網的發展進行及時調整,如缺少涉及數字攝影,AI、VR為代表的虛擬攝影相關課程,因此學生無法了解最新的攝影技術與知識。(三)實踐經驗不足。高校攝影專業是一門集理論、實踐與文化為一體的視覺藝術課程[2],但我國攝影教學理論往往與實踐脫鉤,快速便捷的快餐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失去了策劃、運作、宣傳等實際操作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攝影技術的掌握與攝影者審美藝術的融合才能夠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受實踐場地與設備的約束,多數院校的攝影專業采用填鴨式的理論授課方式,僅能為學生提供攝影知識,而無法培養其藝術造型能力,導致學生操作能力較弱,無法將色彩、構成、影調、模特、主題五大元素合理搭配到攝影作品中。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對手繪藝術的應用及創新展示

摘要:所謂的手繪即手工繪畫的簡稱,是創作者通過專業的藝術設計通過手工繪畫的表現方式來展示出來,這個手工繪畫的作品即手繪。當下,手繪藝術受到廣泛運用,由于其藝術形式簡潔明了且取材多樣、表現力豐富直觀,因此備受市場用戶的青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就有手繪藝術課程,成為學生進行專業手繪技能學習的重要渠道,同時手繪藝術在現代商業市場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手繪藝術在現代平面設計領域獨具特色且應用廣泛,這也使得高校手繪藝術課程成為設計院校的重點改革課程之一。

關鍵詞:現代平面設計;手繪藝術;應用;創新

依照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手繪藝術課程教學將采用模塊化方法,在課程設置以及內容、側重點等方面都進行創新,這對于手繪藝術專業學生而言將大大提升學習熱情,切身投入到手繪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來,本文以手繪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多種應用以及手繪藝術課程在模塊化教學的創新內容展開論述,由此為手繪藝術提供更多的理論及實踐參考。

一、手繪藝術在現代平面設計領域的特點

1.創意記錄更便捷。由于計算機辦公的普及,平面設計已然成為了企業進行宣傳和推廣的重要方式。現代的平面設計都是借助了PS/AI等設計軟件來實現的,但是歸根結底,平面設計作品的初稿來自手繪創作。平面設計作品,特別是有創意需求的產品設計需要創作者的靈感,這個時候手繪的靈活性以及便捷性就顯現出來。盡管信息化時代中,設計軟件極為高效,但是手繪在最初的創意設計過程中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手繪創作更容易激發創意和靈感,從而更容易被設計師所捕捉,為設計初稿提供雛形。2.創意設計更靈活。現代平面軟件的設計作品更為精準,如長度、寬度以及像素等可以自由設置。但是就創意角度來說,手繪藝術形式則更具有靈活的優勢,手繪創作不追求數據的精準,更加重視源于真實的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正是這種藝術創作的真實性使得手繪藝術能夠輕易打破平面設計的創意瓶頸,令平面設計作品更具創意特色。3.創意風格獨一無二。現代平面設計主要是以電腦軟件為載體,并且很多企業中的平面設計都會套用相應的模板,如產品宣傳模板以及節日主題模板設計等。這就使得電腦平面設計的很多作品往往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特點,缺乏創新性,從而導致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沒有特色,滿足了商業化需求但是難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而手繪作品則具備鮮明的藝術特色,無論是在線條還是在色彩的運用上,都彰顯出創作者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難以被復制,當被運用到平面設計中就會更易被用戶所認可和記憶,讓人眼前一亮。

二、現代平面設計中對手繪藝術的應用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美術社團發展研究

當前我國美術社團的主體多為相關專業的學校(教師),以教育和傳授美術等相關藝術知識為主。美術團體具有自愿、非營利性和民間性的特征。然而,美術社團的產生、發展以及其相應的活動等都同當前的社會文化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等相關,并受社會文化歷史及社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的發展更是受到極大的影響,發生了極大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新媒體為美術社團發展及其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為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給美術社團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的發展則需要從思維層面進行深入探討,而《像藝術家一樣思考》(2006年10月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則在思維層面為探討美術社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該書由美國教授貝蒂•艾德華所著,張索娃譯,對藝術教育給出了獨特的見解和思路。

一、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美術社團的發展狀況

近代以來,我國美術社團的形成及發展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政治文化中心,比如浙江、上海等地,上海的美術社團數量占全國一半左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美術社團獲得極大發展,全國各地都陸續成立了各種美術社團,比如漢畫學會、巖彩畫學會、工筆畫及油畫學會等各類美術團體,并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美術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美術社團是非功利性的組織,其學術目標也是非營利性的,其生存主要依靠組織藝術活動和籌辦展覽等活動來生存,以此有益于社會的項目推動著美術創作的發展,也促進了美術創作的繁榮,其運行主要采用了藝術創作與自養自理相結合的方式,為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然,美術社團組織者多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或學校組織,美術老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社團的主體,而學生多是受體。當然,也有自下而上的社團組織方式,此類社團由學生自己組織,且聘請專業老師來指導社團工作,如聘請學長或指導老師等,這樣可以充分展現學生在美術社團中的主體性,從而發揮其潛能。因此,美術社團活動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自覺性、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美術學習興趣,也凸顯了美術社團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也正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所指出的“讓想象力和觀察力產生對話”。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自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美術社團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影響。傳統的美術社團活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及交流需求,發生了極大變革。美術社團發展理念不適應社會需求。信息及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美術創作、美術活動的開展等提供了更加多元而豐富的素材和渠道,但在一些美術社團中,其教學模式及素材選擇仍為傳統的模式,未能重視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微信等自媒體給美術帶來的變化,也沒能及時創新美術社團活動組織方式及發展,同時一些社團成員缺乏必要的計算機技術知識及新媒體技術知識,從而制約了其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美術及美術社團活動的創新工作,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導致美術社團缺乏創新性,其發展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認為,像利用視覺記憶和想象等訓練能夠較好地認識事物和產生創造力那樣,利用新媒體技術中的視覺表達開展美術社團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美術社團主要針對工藝書法、雕塑設計及繪畫等內容組織教育教學或展覽等活動,美術社團利用新媒體能夠以更加形象而直觀、便捷的渠道向社團成員提供背景知識的學習以及感官指令的學習,從而改變美術社團成員的學習思維。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應注重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和拓展,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現美術社團中的各類圖像信息,使其為社團課程學習服務,以促使學生視野的拓寬。

二、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的新媒體課程較少,難以滿足時代要求。新媒體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同美術社團相結合的新型藝術方式,其主要通過音響設備、計算機、移動終端平臺及其相關技術、網絡資源等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新型藝術方式。《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認為藝術應“讓思維看得見”。所以,新媒體藝術有效的藝術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對新媒體在藝術表現中的魅力進行更好的感知和體會,激發學生參與藝術的興趣和激情,發揮其創造力及想象力。然而,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美術社團的教學時間常被其他科目占用,無法保障規定的美術課時量。隨著美術社團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媒體藝術課程的比重逐漸增加,電腦美術社團、新媒體藝術等在美術社團領域的比重明顯增加。在此境況下,美術社團卻不太重視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社團發展受到限制,有待拓展。同時,美術社團缺乏新媒體藝術課程的資源。美術社團教學課程的變革需要拓展其教學內容資源,在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的發展理念及內涵不斷豐富,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但美術社團發展及教學內容、模式則相對單一,范圍未能及時有效地拓展,未能重視美術社團教學資源的開發,其應用領域也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加上美術社團師資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在美術社團的實際發展中并未能重視社團的教學工作,使得美術社團的教學中可被新媒體教學課程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此外,新媒體環境下,有些美術社團的新媒體藝術意識得到提升,但其重視程度仍不能支撐美術社團的新媒體藝術教學,并且教師參與各種新媒體藝術展覽的主動性也較差,對國內外最新新媒體藝術發展狀況及趨勢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術社團的發展。

三、新媒體環境下美術社團發展的策略

查看全文

藝術公選課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公共藝術課程現已在全國高大校普遍開設,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藝術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并不適合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斟酌,教師選擇最合適的教法進行教、學生選擇最優的學法進行學、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藝術;南廣;公選課;教學方法

一、藝術公選課開設之意義

藝術是什么?“arts”一詞起源于拉丁詞“ars”,意思為藝術、技藝或工藝之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普遍對藝術的定義,但共識是,藝術是通過技巧和想象力有意識地創造出美麗或有意義的東西,它是主觀的,藝術的定義在歷史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改變。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公選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南廣學院作為一所傳媒藝術類本科獨立學院,依托中國傳媒大學特色學科專業優勢,共設有文化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院、攝影學院、戲劇影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傳媒技術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10個二級學院。截至2016年4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已超1.2萬人,其中藝術類生源約占70%。因此藝術公選課的開設對于南廣學院有著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二、南廣藝術公選課當下存在的問題

藝術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是綜合教育組成重要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統計了2015-2016、2016-2017學年共四學期的公選課情況。2015-2016第一學期開設74門課程,其中與藝術相關課程18門,占比23﹪;2015-2016第二學期開設70門課程,其中與藝術相關課程19門,占比27﹪;2016-2017第一期開設100門課程,其中與藝術相關課程14門,占比14﹪;2016-2017第二學期開設84門課程,其中與藝術相關課程13門,占比15﹪;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公選課開設總數是在逐年上升,但是藝術公選課開設的數量和比例確是在下降。(一)公選課地位尷尬。南廣學院定位為傳媒類應用型大學,努力打造成為國內傳媒與文化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產學研項目合作基地、行業培訓與社會服務基地。因此學校課程設置首先是以職業培養、應用性為宗旨。公選課程因其自身特點、地位對學生學業的直接影響力不夠顯著,其作用更多體現在隱性方面,所以造成在主觀意識上不夠重視公選課程。(二)缺乏專業公選課教學和管理團隊。南廣學院藝術類公選課的開設者均為專業課教師兼職,并不是專職公選課教師,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方式,教材幾乎采用同專業課一樣的規格,很難保證“兼職”教師的授課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同時,沒有相應的教學部門進行管理和指導,很難保證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成效。

查看全文

高校美育通識課程探討

摘要:文章通過對H大學美育通識課程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如何發揮綜合性高校學科優勢,如何進行美育課程頂層設計,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美育發展路徑,以期為高校美育通識課程改革提供可行方案,為提高美育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新文科;美育;通識課程

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是美育課程建設,美育通識課程區別于藝術類專業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美育通識課程通過理論學習、賞析、體驗、參與、展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啟迪教育,提高其藝術素養,使其從中收獲人生啟示、精神價值和人格感悟,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規定“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美育作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如何彌補學生成長中的美育缺失,提高藝術修養?如何讓美育通識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課程思政如何融入美育教育?如何解決美育課程評價問題?成為各高校美育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1]。

一、美育通識課程調研分析

H大學是省部共建綜合性大學,擁有12個學科門類(含交叉學科),86個本科專業,在校生34600余人。學生在4年內至少要修讀15學分通識課程,內容包括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價值觀念、世界文化與國際視野、技術進步與科學精神、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藝術鑒賞與審美情操、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八大類,其中,美育通識課程要求必須修滿2學分。作者以H大學美育通識選修課程開設現狀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訪談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一)整體情況

查看全文

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探索

摘要:數字媒體藝術是順應信息化時代而產生和發展的特殊專業,從處理對象、操作平臺到結果形式都區別于由工業革命而來的傳統設計藝術專業,基于數媒專業的藝術性與計算機科技和新媒體環境關系緊密,所以在高校培養上,藝術學方面的教學體系也應獨立于其他藝術專業存在。同時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完善的大環境下,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不斷攀升,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適當思考目前傳統的藝術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復合培養方式,勇于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符合新興產業市場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新媒體;教學體系;培養目標

數字媒體藝術是較為新興的專業學科,因其具有非常明顯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涵蓋著計算機、設計藝術、廣播電視、傳播、網絡多媒體、新媒體等多個領域,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多學科融合型專業。主要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兼具計算機技術操作和較強藝術設計能力,同時在新媒體領域堅持創新,對互聯網發展趨勢有一定敏感度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基于專業背景和要求的復雜度,使得當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更為稀缺,為此各高校爭先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據麥克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院校新增專業榜單顯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開辦量常年位居首位,同時在高校綜合滿意度較高的“綠色專業”中位居前五,且連續3年保持榜單前列。但與高校其他傳統專業成熟的教育經驗相較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起步較晚,就目前的教學體系并不能夠完美綜合各學科之間的差異,依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科偏向,其中較為明顯的是計算機技術與設計藝術兩大門類,電腦操作類的技術課程由專業的計算機技術教師授課,設計藝術類的藝術創作課程由傳統藝術學類教師授課,兩者之間在教育體系上相對獨立,學生在完成兩種課程教學之后難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最后在擇業階段不乏出現畢業生去從事設計類或計算機技術領域的工作,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社會人才則更多由從事廣播電視、動畫、網絡技術等其他領域轉型而來,從而造成專業畢業生的人才資源浪費問題。所以就當前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嘗試探索其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藝術性

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性是顯而易見的,數字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是以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塑造和傳播的一種手段。通俗的說是將需要傳播的內容可視化、藝術化、交互化。通過藝術處理的傳播內容能夠快速適應高速發展的數字化平臺,同時也能以更加生動的形象在新的平臺上傳播和互動,所以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性表現就是從內容的塑造過程中體現出來。脫離藝術,新媒體的內容創作將很難區別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也會大打折扣。反過來,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創作在脫離具體內容處理之后,則作為單純的藝術形式存在,即數字藝術,例如日本的TeamLab數字藝術博物館中,在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內由520臺電腦和470臺工程投影機的共同運行下,呈現出虛擬的光影世界,在如幻如夢虛擬場境中,人們可以親身體驗到數字藝術所帶來從未感受到的震撼。然而,純粹的數字藝術在大眾的視聽過程中時間較短,且缺少內容信息的輸出和反饋,所以只能作為小眾的娛樂展示,不能進入大眾的普遍日常。隨著數字平臺的發展,“互聯網+”概念的全面普及,以及中國即將引來第五代通信網絡商用時代的大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內容和范圍無限擴張,所呈現的藝術形式隨之變得豐富而特殊。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由過去的文字、圖片到二維、三維動畫、VR沉浸式虛擬環境,再至將來5G技術下全息投影時代的到來,無一能夠脫離藝術性的處理。但跟傳統藝術專業中的繪畫、雕塑和設計類專業相比,數字媒體藝術所創作和處理的對象以及呈現的平臺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高校中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教育應該是一個必要且特殊的過程。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藝術類課程現狀及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

【摘要】數字媒體具有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信息渠道豐富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專業教學過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三種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策略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以數碼掃描儀、數碼攝像機、數碼相機為代表的計算機設備,廣泛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后來,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今在高等院校教學中,數字媒體藝術也得到了師生的普遍喜愛。

1.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現狀

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作為一種重要的媒體形式,廣泛地應用高校教學過程中。當前,最常見的數字媒體涉及云數據、網絡、智能移動設備等方面,通過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作為載體傳遞信息資訊,數字媒體藝術打破了傳統的例如報紙、印刷、書刊、廣播電視等媒介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的弊端。數字媒體最突出的特點是打破了對時空和時間的要求,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拓寬,獲取信息量更加豐富。正因為如此,數字媒體在當下數字媒體藝術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數字媒體突破了傳統教育藝術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都帶給師生更好的體驗。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助力,數字媒體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打開了嶄新的一頁。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集藝術創作與數字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其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藝術素養以及對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進而完成數字藝術創作過程。同時,學生在數字媒體藝術學習過程中還應具備一定的團隊精神以及實踐能力,以滿足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目前,我國各高校已經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每年大概有16萬人左右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生從事著網絡媒體、游戲電視、電影數字、動漫工業設計等領域,可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誕生于2006年,在我國高校中誕生的周期不長,屬于一個新興專業。但是隨著國內數字媒體領域對人才的需要,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開設院校數量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1600多所院校開設了數字媒體相關專業,涉及游戲、網絡、動漫、CG、影視、傳媒等多個方向,在校學生已經突70萬人。

2.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探究

查看全文

高校動畫課教學綜述

本文作者:陳強陳慧工作單位: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問題是教學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教學方法是指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范和步驟。它是引導、調節教學過程的規范體系”。①211日本的左藤正夫從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三個方面交互作用的角度來審視教學方法,把教學方法歸結為三種類型:提示型、共同解決問題型、自主型教學方法。其中提示型還包括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示范是教師向學生演示一定的活動、行動、態度,以供學生仿效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動畫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基礎示范完成作業,學習動畫制作的基本方法,這對于學生的實踐作業是非常重要的。相關課程包括角色造型、分鏡頭設計、各類軟件的操作等,有的專業課程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這就要求專業教師示范給學生看。早期包豪斯的教學就是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這些都對目前的動畫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從教師的講解中領悟教師的意圖,還要模仿教師的行為。所以在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言行一致,充分考慮其教學行為的影響,這樣的展示性教學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動畫專業的教師應經常向學生做示范,讓學生觀察動畫制作過程,進而產生學習興趣,這將使教學效果產生良性循環。同時教師與學生也可以相互學習,對于雙方來說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教師在動畫制作技法等方面較為擅長,而學生在動畫藝術創意等方面卻有自己的見解。

核心課程和邊緣課程

核心課程一般被認為是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齊勒計劃”和“帕克計劃”為標志的。①281以核心課程與邊緣課程的關系為例,影響核心課程與邊緣課程確立的主要因素是新學科的不斷涌現。當這些學科進入課程體系的時候,就會引起課程體系的重組。現在的藝術課程一直處于邊緣,并不是因為藝術課程在促進人的認知發展和人格完善方面的功能弱于自然科學課程,而在于傳統的習俗、社會的壓力等原因。但是歷史是不斷前進的,核心課程與邊緣課程的關系格局會有被打破的一天。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核心課程和邊緣課程關系的又一因素。動畫專業學生的思維是比較活躍的,而動畫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商業和興趣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會形成對專業課程的看法,他們很清楚自己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并對專業課程做出相應的選擇。當他們認為這門課程很重要時,必定會認真聽講,對這一課程進行反復鉆研,當課程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抵觸時,學生可能會產生反感。所以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還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從學生實際的需要出發,這是在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重視的問題。動畫專業教學強調對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結合影視語言的規律,配合時下現代數字化技術的引進,形成我國動畫專業辦學特色。目前,我國動畫市場急需動畫專業人才,特別是造型能力強的人才,來改變我國動畫產業的現狀,形成我國動畫的造型特點,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動畫作品來鞏固我國的動畫市場,讓我國少年兒童受到良好的中國文化教育。在教學組織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采取班級授課和個別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動畫專業中大多數藝術專業院校采取班級授課的教學方式,但是這樣的傳統教學方式忽視了動畫專業學生的個性,容易導致以書本為中心,忽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一刀切”的培養方式不適合學生個性的成長。個別化教學可以作為班級授課的有益補充,起到強化教學、彌補缺陷的作用。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減少長期作業,增加短期和中期作業,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根據課程的不同進度選用不同的教學題材,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個性動畫語言描繪物體,用動畫的眼光觀察物體,表現自己的感受。避免千人一面的教學結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與輔導。事實證明,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夠適應這樣開放的教學方式,更能夠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

目前動畫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高校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動畫專業也將和其他設計專業一樣進入一個調整階段。基礎課程教學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其發展是以改革為契機的。要尋找新的目標,充實新的內容,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發展進行鋪墊,使動畫專業盡早從“紅牌”專業變成“金牌”專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