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6:47: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主義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主義教育

英語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應用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

所謂的人文主義教育其實并非一種完善的理論概念,而是一種隨著人類的認知而不斷進步完善的思想,面對不同的發展時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內容。在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因為眼光的局限,對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解與認知也就十分有限,當時的教育界普遍重視以古典語言與古典學科作為教育的核心,認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發展的人才。[1]此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維多里諾認為,只有做到身心兼顧,德智并重,發展兒童個性與培養社會責任感相結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現今我國正在大力倡導對于人才的素質教育,即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實力,還應該具備高標準的整體素質,保證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可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還可以在該環境下有所作為。

二、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及實踐能力

目前,英語專業已不再是文史科類學生的專長,眾多理工類高校都已開設了這一專業課程,理工類開設該專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科技英語人才(包括科技英語翻譯人才等),但由于長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學生擅長邏輯思維而缺乏人文知識,他們對語言的低敏感程度,讓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明顯弱于文科生。通過筆者對眾多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多數學生對于英語的自學與實踐能力其實都不強,近八成學生的英語知識主要是依靠課堂上教師的教授來獲得,只有不到兩成的學生會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與實踐。而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學生長期受到啞巴英語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影響,在英語的口語表達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創新更是難上加難。[2]鑒于這種畸形的學習狀況,筆者認為,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想方設法讓學生掌握自學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做到可以全面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查看全文

人文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競爭空前激烈。人才培養不再僅僅注重專業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學生可以養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全面發展。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滲透人文精神。過于注重教學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是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單純注重工具性會忽視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單純重視人文性則會弱化科學的作用。新一輪的中國語文教育改革強調既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又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如何有效、適當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當中。

《語文課程改革與教學新視界》一書以語文教學新理論為中心,旨在呈現、傳遞新時代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著重突出語文課程教學的新視野和新實踐。全書共包括六章內容。第一章闡述了語文課程創新改革和新理念,主要包括語文素養、意識、活動和對話等內容;第二章分析了語文教學與自然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后現代課程觀、主體間性理論等現代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第三章介紹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流派和新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活動教學的概念和語文學習的新模式,包括活動教學理念和模式以及服務性語文學習;第五章針對學生語文寫作介紹了寫作學習和作文教學新論;第六章圍繞語文教學典型案例探究閱讀教學新路徑。該書認為,語文教學中應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任務應當是引導學生認知真善美,培養其文學素養,使他們掌握好語文知識和發展相關能力。作者認為,語文的基本屬性應是工具性,但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而應該在這個前提下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并培養文學素養。

學生的語文知識只有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只有自身語文知識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后,學生才能通過感覺、欣賞、思考和發現等更高一級的思維方式來體會語文的文字美和意境美。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對立的,兩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來不是機械的組合或簡單的加法,而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漸進的循環,這種循環反映在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整合與積累、感受與欣賞、思考與理解、表達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的層層遞進中。

書中總結到,將人文主義應用于語文教育時,要在工具性的基礎上促進人文性的良性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脫離了人文性,工具性將毫無意義;而一旦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也就難以實現,因此,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是其人文性得以體現的基礎。筆者認為,語文教育改革首先應以教材改革為起點。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認知對象和知識構建的認知客體。因此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研究,并開發更適合當下學生群體的教材,制訂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教材體系,使其能夠契合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其次,學校的基礎學科應是人文學科。師生共同以主人的角色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具備三種素質:真誠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過往和感受;充分了解學生內心世界,時刻為學生著想。最后,在教學評價中也應將人文主義滲透進去,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評價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提倡民主,能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不受束縛、不迷信權威、勇于質疑、自由發言,尊重不同的意見。此外,還要與學生一起參與評價,及時引導并鼓勵,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評價能力。人本主義被提出并成為教育的主要研究思想,這表明它對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語文教育作為基礎學科教育,自然受到影響。人文主義教育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有利于語文學科的良性發展。

作者:彭小明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人文主義教育論文

現代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科學主義相對的,科學主義強調的是做事,而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做人;科學主義強調的是專業知識,人文主義強調的是為人方式,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人生在世所干之事無非就是“做事”“做人”兩件事。要做好這兩件事,就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故一個人單有專業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正如20世紀最偉大的創新天才愛因斯坦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1]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實施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由該門課程的性質決定的。國家教委高教司1996年4月30日在新編大學語文教材的序言中寫道:“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除漢語言文學專業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是大學生文化素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序言同時還提出,要“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2]序言同時還強調,關注大學生的精神成長和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雙重功能。其實,語文能力的培養說到底也是一種人文主義教育。這從母語教育對學生精神成長方面的影響就不難看出。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寫道:“……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2]129這里,詩人把漢字和我們的祖先聯系起來。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是華夏民族的血脈,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一個遠離祖國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無論來自什么地方,語言是否相通,都可憑著如畫般美的方塊字找到自己的同胞,感受到祖國的溫暖。因此,我們在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可能不對學生精神的成長產生影響。人文主義的內容一般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大學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著這些方面的內容。盡管現行大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各有模式,各具特色,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各種教材幾乎都以精選的能幫助學生修身養性、完善人格的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為主體,涵蓋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內容,這就使得其具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只要我們深入挖掘,就能有效地讓大學生精神世界得到充實,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性情得到涵養,人文素質得到提升。下面我們以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為例探討這個問題。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由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第十版)延續了前幾版的模式,分“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等十二個單元①。每個單元的名稱就體現著鮮明的人文主義內涵。

“仁者愛人”單元的中心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愛。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愛”、孟子的“仁政”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愛”的傳統人文精神。《齊桓晉文之事》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7,實際上講的是愛人如己。這在世態炎涼的今天,很有現實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現實中發生的道德淪喪的事件,如對需要救助的人漠然置之,甚至為了金錢竟然殺生母(溫州的朱陵杰)等事件,讓學生深刻理解古代圣賢的仁者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懷大愛心,做小事情》一文中的特蕾莎修女放棄了安適的生活,把自己變成窮人,50年如一日,懷著巨大的愛心,“一頭扎進貧民窟、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中”[2]21,讓這些期待溫暖愛心的“饑餓”者獲得溫暖,獲得了愛。她完美無瑕的圣潔,她自身所體現的核心價值,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和而不同”單元指出,萬事萬物自然存在的狀態為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是中華民族生活經驗、政治經驗、審美經驗的結晶。《老子》第二章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3]這段話告訴我們,看似矛盾的東西,其實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什么都是同一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教學中抓住老祖宗的經典教誨,聯系實際,讓學生學會辯證、全面地看問題,認識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這對學生哲學修養的提高,無疑是有幫助的。《容忍與自由》中心論點就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2]42。面對當今多元并存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多樣共存的文化,“有容乃大”理念更具有現實意義。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現實,讓學生明白容忍的重要性,認識到容忍是一種謙虛,是一種美德。具有“容天下難容之事”雅量的人,本身就具有一種人格魅力,能包容、容忍,這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當然,也要給學生講清楚,容忍是有限度的,如日本說釣魚島是它們的領土,這我們就不能容忍。“以史為鑒”單元告訴我們,歷史是人類全部社會實踐的總和,洞察歷史,汲取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以使個人少犯錯誤,社會發展少走彎路。以史為鑒,既能從中探尋國家興廢的原因,也能針砭時弊,為療救危機提供良方。因此,以史為鑒,警鐘長鳴,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義。《召公諫厲王弭謗》中召公“防民于口,甚于防川”的一段議論,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華,值得重視。因為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文思想。《諫逐客書》講的是用人問題,要不拘一格用賢良之人。這也從某些角度反映了個人的修養問題。《過秦論》分析了導致強秦覆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仁義不施”,為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歷史借鑒,也為歷代統治階級敲起了警鐘。“仁義”實際上也是道德修養問題。《五代史伶官傳序》從后唐莊宗李存勖由艱苦創業統一中原到驕縱享樂身死國亡的事例,提煉出一個重要的史學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強調“人事”的重要,闡明“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誡人們要謙虛謹慎,居安思危。這也涉及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賣書記》雖然寫的只是個人三次“賣書”的感受,但卻從一個側面深刻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初的極左思潮、60年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各種政治運動和70年代的“”給國家與個人所帶來的災難,具有豐富的時代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時代和現實,啟發學生要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聽得進不同意見,能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反對自己的人相處,以仁義待人;要謙虛謹慎,有危機意識;要頭腦清醒,能分清是非。而這一切會從各個方面升華學生的人文修養。

“胸懷天下”單元講的是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是我國歷代仁人志士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哀郢》中的三閭大夫屈原才華橫溢,憂國憂民,但卻被楚懷王放逐。盡管他對昏庸腐敗、妒賢嫉能的楚國統治者無比忿恨,但驚聞楚都郢被秦國攻破后,并沒有幸災樂禍,而是悲痛欲絕。其濃郁的愛國情思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古風(其十九)》中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恍惚地跟著仙人在太空中遨游,但當他俯首下望時,看到的卻是洛陽一帶由于安史之亂所造成的戰火紛飛、血流遍野的災難以及逆臣賊子們“衣冠簪纓,坐擁朝堂”的景象。詩中不難看出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對現實的關心,對戰爭所造成的災難的憂慮。《秋興八首(其一)》中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2]95,渲染了安史之亂平息后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北方》中“我愛這悲哀的土地/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2]104。”表現了詩人艾青對北方大地和災難深重的北方人民的同情和摯愛,以及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深情。以上洋溢著詩人血淚的愛國主義詩篇,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我有一個夢想》告訴我們,夢想是美的,夢想是生活的動力,但要實現夢想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教學中要聯系提出的“中國夢”的內涵,讓學生認識每個中國人的夢想都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啟發學生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想聯系起來,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實現奉獻自己的力量。“故園情深”單元講的也是愛國主題。中華民族對故土、對故園懷有濃烈的熱愛,對土地、對家鄉有著深深的依戀。《鄉土情結》以王維的《雜詩》引出一個普遍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2]118。作者對鄉土的思念實際上就是對祖國的思念,其鄉土情結實際上就是民族情結,這里的鄉土,實際上就是祖國。《聽聽那冷雨》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故土刻骨銘心的愛與思念,無論過去、現在,也無論大陸、臺灣、美國,不管時地如何變化,對祖國的思念和愛是永恒的。《夢回故園》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與青山的對話,寫出了一個回到闊別四十年的姑姑對故鄉的思念。《祖國土》對哺育了千千萬萬苦難民眾卻慘遭踐踏蹂躪的“祖國土”寄予深情。以上課文是從對故土依戀的角度講愛國主義,同樣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篇章,有利于愛國情操的培養。《二月蘭》告訴學生一種人生態度:植物有大年小年,世事有滄海桑田,人生有起也有落;要在變與不變中保持博大的心胸。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讓他們清楚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逆境是成長必經之路,要善于接受逆境、挑戰逆境,生命才會日漸茁壯。這也是一種人格修養。“禮贊愛情”單元寫的是愛情。愛情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詩經•蒹葭》意蘊豐厚,但從愛情詩分析,其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執著。《長恨歌》盡管是一出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悲劇,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2]147的真誠愛情,是值得學習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2]151,一反相思離別的纏綿傷感,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沈園二首》通過對四十年前一場愛情悲劇的回味,把陸游對表妹唐婉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以上詩篇講的都是我國古代經典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對愛情是嚴肅還是隨意,是真誠還是虛假,這能檢驗一個人道德品質高尚還是低俗。在講授這些詩篇時,要聯系實際,教育學生要學習前人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要唾棄和抵制現實生活中那種對愛情隨隨便便,甚至采取獵取、玩弄的態度。“洞明世事”單元告訴我們:人情世態林林總總,千姿百態,不可思議,難以把握。能夠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象,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本身就是一大學問。而要洞明世事,就必須增長見識,增長閱歷。只有洞明世事,才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安定。《涉務》一開始就提出:“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2]173,為人臣者“能守一職,便無愧耳”[2]173。這告訴我們,要務實,能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一生無憾。《枕中記》告訴我們,所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一枕黃粱”,啟發人們要腳踏實地,不要沉醉于不切實際的夢想中。《論睜了眼看》批判了“瞞和騙”的思想和文藝。文中“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光[2]186”,揭示了文藝是國民精神的體現,告誡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創作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斷魂槍》告訴人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棄舊布新,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吃飯》以各種名不副實的社會現象為例,將吃飯背后的人情世態表露無余。“親和自然”單元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但19世紀以來人類的許多活動,把自己不斷地推向自然的對立面,這勢必遭到自然的懲罰,人類只有親和自然,才能拯救自己。《黃山記》刻畫了黃山特有的險峻奇幻的神韻,表達了作家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心靈的鏡子》提出心靈和自然是一體的,因此保護自然就是保護心靈。《像山那樣思考》指出,各種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人類不可因眼前利益而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用自己創造的文明毀滅自己的境地。教學中要聯系近年來我國霧霾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的事實,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天人合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的價值和深遠意義。這實際上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

“關愛生命”單元講的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因此人最應珍愛的也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隨時都有可能結束,所以人不能僅有活著的欲望而無生命意識。關愛生命不僅在于“活著”,更重要的是要活出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在關愛自己的生命的同時,也要關愛他人,甚至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的生命。《小狗包弟》通過狗在“”的悲慘遭遇,痛斥了蔑視生命的做法。《菉竹山房》揭示了封建文化對人性的壓抑與摧殘。《苦惱》寫出了馬有情而人無情的黑暗現實,提出的是同情人、關心人的問題。《最后的常青藤葉》深情贊美貧窮的藝術家之間真誠的友誼和無私的愛。講授這些課文時,注意聯系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各種因素造成的輕生等現象,注意善于以名人名言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以儒家的“樂天”“樂生”,道家的“養生”“盡年”,佛家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啟發學生既不能因歡樂而放縱損傷身體,更不能因痛苦絕望毀滅生命以求解脫,任何時候都要善待生命,珍愛生命。關愛生命、善待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人類高素質的表現。

“浩然正氣”單元指出浩然正氣是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質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的“大丈夫”,正是具有這種氣質的人。他們為追求真理、維護正義、不懼威逼利誘,不向邪惡低頭,即使付出生命代價也在所不惜。《蘇武傳》中蘇武為維護民族尊嚴,不辱使命,在斷炊乏暖的冰天雪地里,苦苦堅持十九年而沒有低下高貴的頭。《張中丞傳后敘》中的張巡與許遠死守孤城,孤軍奮戰,糧盡援絕,哪怕到了“食其所愛之肉”的絕境也不投降;城破被俘就義時仍“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大義凜然。《段太尉逸事狀》中的段太尉為人民疾苦不畏強暴,體現出一身正氣。文天祥以生命和熱血寫成的《正氣歌》,表現了作者在利與義、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從傳統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找到了堅強的精神支柱:“天地有正氣”“凜冽萬古存”。《梅花嶺記》寫了抗清名臣史可法從容就義的英雄事跡及其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面對無法抵御的強敵,他選擇的不是投降,而是殉難。《讀顧準》指出,顧準精神的核心是“科學、民主精神——這是西方五百年來人文精神的精華,也是中國‘五四’以來人文精神的精華。中國最需要這種精神;愛真理甚于愛生命的精神,為真理而置生命于度外,置榮辱于度外,‘像布魯諾那樣寧肯燒死在火刑柱上也不愿放棄太陽中心說’;追求真理鍥而不舍和大無畏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信邪(包括不信‘正’)的特立獨行的創造精神。”蘇武、張中丞、段太尉、文天祥、史可法、顧準等英雄人物,在“義”和“利”的選擇、真理和謬誤的選擇面前,他們選擇了前者,甚至不惜為此獻出生命,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說的“舍生取義”。他們高尚的精神操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學習這些課文時,學生很容易受到英雄人物人格魅力的感染,只要教師因勢利導,是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冰雪肝膽”單元與上一單元在內容上緊相關聯,所講的也是個人品格問題。只是“浩然正氣”多彰顯于關系到國家社會的大是大非,而“冰雪肝膽”則多映現于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念奴嬌•過洞庭》告訴我們,做人就要“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書魯亮儕事》中的奇男子魯亮儕,在中國封建社會官吏中鶴立雞群。他尊重事實,尊重民心,不計個人得失,不畏上司的責難與怒火,據理爭辯,大義凜然。《紀念傅雷》中傅雷的三次“怒”,寫出中國知識分子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優秀品質。正像該文結尾時作者所希望的那樣:“只愿他的剛勁,永遠彌漫于知識分子中間。”《釣魚的醫生》中的王淡人,自家清貧得夫妻倆“十多年沒添置過衣裳”,但給窮人看病分文不取,甚至還管吃管住。為了診治被洪水圍困的村民,竟然不顧生命危險,泅水前去,為此村民們在他的匾額上題寫了“急公好義”幾個大字。他的急公好義和風雅、淡泊、不求聞達是其高貴品質。《牡丹的拒絕》突出了牡丹花卓爾不群的品質及“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的個性。這里所寫的牡丹個性,實際上講的是人格。講授以上文章時,教師要注意緊密聯系學生實際,教育學生任何時候都要真誠坦蕩,言行一致,做到真誠通透,不假浮美,不假虛飾,潔身自好;要謹守“老老實實,清清白白”的做人底線,不斷追求高尚人格的理想境界,讓生命活出價值和意義。

查看全文

高校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的實踐意義

摘要:結合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分析了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對立,探討了高校人文管理的實踐意義,并指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應該將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機融合。

關鍵詞:人文管理;科學管理;實踐意義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是針對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而興起。兩種理論關注教育管理中的知識問題、道德問題和倫理問題,圍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就高校教育管理而言,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顯然是普遍追求和采納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觀也具有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觀點

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實在教育管理領域對實證主義科學管理觀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管理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觀不重視組織及其結構,而是關注組織中人的因素;不關注人的理性因素而是關注非理性因素,對人的理性關注的不是認知理性,而是價值和倫理理性。概括來講,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科學的教育管理理論以人的主觀價值為基礎。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是純客觀的,研究者的主觀價值不可避免地滲透于研究的全過程。同樣,人的主觀價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教育管理過程。第二,教育管理組織不是一個純自然的客觀實體,而是由人創造出來的社會實體。組織結構并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對人的管理才是核心。因此,只關注組織結構而忽視組織中的人,是對教育管理組織不全面的認識。第三,管理和決策不僅涉及人的認知理性因素,還涉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主觀價值、倫理、情感、意志等。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兩方面,而進行管理和決策的過程中,這兩方面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第四,教育管理者應具有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論。技術培訓是不可或缺的,但卻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管理中復雜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有時候僅憑技術型的解決是不夠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不僅要為他們的理性行為負責,還要我他們的主觀價值、倫理行為和非理性行為負責。因此,應該對管理者和決策者進行以價值為導向的技術培訓。

二、高校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的誤區

查看全文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實踐價值研究論文

[摘要]以格林菲爾德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學派。該學派不僅有重要的理論貢獻,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實踐價值,具體表現在學校管理中的組織目標、管理制度、領導行為、系統環境等方面。同時,從該派理論可以觀察到當前我國中小學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誤區并有助于改進之道的探尋。

[關鍵詞]教育管理;人文主義;實踐價值;中小學人文管理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是在針對科學主義教育管理論尤其是盛行于20世紀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提出強烈批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盡管國內目前已有一些相關理論文獻但為數不多,而從實踐角度探討其價值的文獻則更為少見,這與人文教育管理論作為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學派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對其實踐價值聯系實際進行剖析,并對我國中小學校人文管理問題進行反思。

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的主要觀點

持有人文主義立場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爾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麥克西(S.J.Maxcy)等為代表,其中格林菲爾德是領袖人物,其理論觀點集中反映在《格林菲爾德論教育管理——走向一門人文科學》一書中。總體而言,這批人是在對過去的教育管理理論,尤其是行為科學影響下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提出猛烈批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旗幟鮮明的一派理論觀點:組織不是自然實體,而是人為適應社會而自行創造的產物;組織的目標其實是人的意志、權力、價值的體現;組織的結構也不是實在的和預先建構好的,而是組織成員相互作用的產物;既然組織是人為的產物,因此也不存在統一、客觀、普適性的組織理論;教育管理面對的問題不僅是事實問題,更重要的是價值問題,撇開價值問題就無法認清教育管理的現象和本質;教育管理活動中事實與價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結構、形式、工具意義,就會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腦后,這樣教育管理的意義和價值就會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別指出的是,國內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經習慣于將西方人際關系理論看作是一種所謂的“人本管理”理論而有可能將人際關系理論混同為或認為至少部分屬于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需要澄清的是,人際關系理論因其只是在常規視角下對結構功能主義范式主導下的古典和現代組織理論進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學主義立場,如將其與人文主義管理論相混淆,難怪有學者會說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貽笑大方”[2]。

查看全文

美術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觀美術教育藝術修養

[論文摘要]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

教育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們現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主義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注重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性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可以說,美術已經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它沒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997年5月,北京大學隆重宣布成立藝術學系,并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在全校開展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與理解力,用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健全的人格,成為21世紀合格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素描、繪畫、版畫、雕塑課程及欣賞課,它有了更寬泛的內容。在歐美很多國家,開始用視覺藝術教育來代替美術教育,它超越了傳統的“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對象不是針對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倡導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直覺、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達和交流的獨特形式過程逐漸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強調美術學科結構特點的同時,始終貫穿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內容標準是根據學生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注重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時的感性體驗,發展美術創造的基本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學也開始以強調美術學科體系轉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成為對現行教育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過程來充分體現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呢?首先,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培養人文精神。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更加全方位直觀地了解藝術作品。其次:整合美術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匯不同學科的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術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其次,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藝術修養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藝術修養的規定將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高低。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協調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假如整個社會成員都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么,就有助于在心靈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就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交流內心感受,更好地實現人際間的溝通和理解。只有藝術修養在社會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調人際關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從而在根本上推進一個社會的內在品格。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主體性教學論文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得到更新

要想深化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在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依舊可以發現有很多老舊的觀念主導著語文教學。如果教師不能做到自身觀念的更新,不能擺脫陳舊觀念的影響,就不能真正培養好學生的能力。語言的學習和應用是語文這一學科的本質屬性,而語文課是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的結合,但每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涉及到,所以教師須將教學目標加以明確,將教學重點突出出來,這樣才是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才能讓學生從中收到良好效果。“人的發展”是高中語文教育的目標,所以,對于教師的要求就是,教學必須要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注重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和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課堂內外的語文知識。不過我認為,應以“能力訓練”為核心,展開兩個基本點,即課內和課外。課內要注重練習,課外就要致力于閱讀。這樣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才能不受教材的限制,把語文學習拓展到課外去,這對于活躍教學氣氛、深化課堂教學很有幫助。

二、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有教育學家曾經提出:“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這就說明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就需要把教學主動權交給學生,引領學生對學習目的加以明確,主動提出問題和積極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比如,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互相幫助對方解答問題;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地方,還可以向教師提出。通過互助學習和積極思考的方式,學生可以自己弄懂一些問題,使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提高。隨后,教師可以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發,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因此,教師一定要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的方法。

三、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中要注意師生的雙邊作用

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和學,它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發生雙邊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雙方的主體,要注意雙邊作用,以實現教學相長、相輔相成,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教學改革中收到良好的成績。

查看全文

國外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教學流派外語教學

論文摘要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經歷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義和現代科學人文主義等階段,以人為本的核心滲透了現代教育思想,語言教學也不例外。二十世紀是人文語言教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學思想從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涌現出大批的人文主義教學法,具體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學生的自我實現。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發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平衡發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續并發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喜好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摘要:“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和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實現[1]。

查看全文

國外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論文

論文摘要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經歷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義和現代科學人文主義等階段,以人為本的核心滲透了現代教育思想,語言教學也不例外。二十世紀是人文語言教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學思想從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涌現出大批的人文主義教學法,具體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學生的自我實現。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發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平衡發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續并發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喜好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摘要:“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和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實現[1]。

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人文主義思想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但“以人為本”的核心沒有變。目前,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正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查看全文

計算機教育改革與人文主義的關聯性

作為教育的兩極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自教育伊始,一直爭論不斷,但二者始終存在片面教育的局限性。取其精華,將二者有效整合為科學人文主義教育,有效地補足了各自的劣勢,為教育邁進新的方向提供了理論支撐。

1.科學人文主義

視科學為基礎手段,人文為最終價值取向,既尊重科學,又崇敬人道,科學人文主義教育在追求物質和精神的道路中,找到了平衡點,在相互協調補充中攜手并進。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科教育呈現了綜合化發展的趨勢。科學課程和人文課程需打破固有的分界線,在交集和融合中,幫助學生吃透各個學科的精髓,打破原有的僵硬化的學科框架,科學性與人文性并存。另外,幫助學生用人文的視角去解釋自然現象,將科學思維回歸于社會生活,打破課堂生活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是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另一要義。培養理性與感性并重的全能人才是科學人文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這也意味著除了技能與文化知識外,學生的個性需求也不容忽視,需要達到科學精神培養和人文精神培養雙管齊下,聯合培養的目標。在科學技術中融入人文關懷,有利于掙脫傳統科學教育的教條束縛性,融入人文關懷的科學技術,代表著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協調發展。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為推進現代化課程的改革與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課程改革給予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重視,是全新教育觀念的基本做法。

2.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現狀

盡管大部分學校對計算機課程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除了必修基本課程外,甚至對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我國的計算機教育在現實中仍面臨諸多考驗。2.1科學性不完善。過度注重實操性,缺乏對計算機工具性的深入了解是高校計算機教育科學性不完善的具體表現。在高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中,一般的上課流程是,首先老師講解相關計算機知識的相關原理,接著老師實際操作一遍,然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相關作業,課程結束。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基本的步驟,但是學生對計算機科學知識缺乏深入系統的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會應用計算機的系統解決一些操作上的問題,而不是計算機工具性的全部內容,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索精神,以技能為基礎,主動進行科學創造,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才是計算機教育的核心訴求。計算機的科學性還體現在,對當前計算機技術發展資訊的掌握。利用上課時間玩游戲上網的做法,既浪費時間,也扭曲了計算機教育的目的。2.2人文精神缺失。在大多數的高校計算機課堂上,教學的唯一目標是學生對計算機原理以及技術上的掌握。客觀上,這對教學方式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甚至也達到了社會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但是,換而言之,計算機淪為機械性、缺乏活力的訓練工具,學生也是流水線式的受訓對象,人文精神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嚴重喪失。人文精神在計算機領域的缺失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計算機黑客橫行、數字化犯罪、電子流氓層出不窮和垃圾信息泛濫等。提高計算機人文精神培養是我國高校計算機領域亟待解決、刻不容緩的事情。為有效提升計算機被賦予的文化象征意義,要全面看待計算機教育,重視計算機的實用操作當然必要,但學生的個人需要也應給予關注。純粹追求技術的實用性和功利性,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的科學領悟,只能淪為技術灌輸而已。計算機教育的人文性必須保證計算機教育的個性、社會性、時代性,才能培養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生。

3.計算機教育改革在科學人文主義視角下的舉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