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0:32: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病健康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病健康管理

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養老服務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區慢性病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模式;研究組給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管理效果、管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研究組管理總有效率、管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明顯,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管理滿意度提高,生活質量提升。

關鍵詞: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用效果

慢性病管理現已成為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重點。慢性病健康管理對于慢性病高發人群、慢性病患者是一種系統全面的優質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避免出現并發癥,降低傷殘率,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1]。以社區為基礎實施的服務模式可以實現對慢性病的有效預防,而這也與我國老年人的關懷需求特點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特點相符合[2]。此次研究針對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區慢性病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60~73歲,平均(66.1±5.2)歲。研究組男19例,女36例;年齡63~81歲,平均(71.6±7.9)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批準。方法:⑴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模式。⑵研究組給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①全面調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以患者實際病情為基礎為其提供相對應的管理措施。②對患者進行相對應的健康教育,通過張貼海報、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以及發放手冊等方式,向患者宣傳與其疾病有關的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③叮囑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及時更新患者的身體狀況信息,避免加重其病情。④給予患者日常飲食以及運動鍛煉等管理,比如,禁止糖尿病患者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等,注意營養均衡,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時間,為患者設計合適的運動計劃,提高其身體素質與機體免疫力。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管理效果。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③無效:患者病情無任何變化,甚至出現加重跡象[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⑵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對管理工作的滿意程度,≥90分為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59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⑶利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認知領域、軀體領域、社會領域及角色領域,每項評分為100分,評估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社區健康教育對慢性病管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對社區慢性病管理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中山市東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5例:其中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方法進行干預;另一組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生活習慣改善情況及血壓、血糖的改變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習慣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血壓及血糖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能顯著改善社區慢性病患者的生活習慣及生活質量,對管理社區慢性病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慢性病;社區健康教育;疾病防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經濟水平得以提高,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與此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也在不斷上升,這對我國居民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1]。不過人們可以通過規律飲食、加強運動鍛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的規避許多慢性病的發生,然而大多數人,包括慢性病患者都缺乏對疾病的認識,不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也不重視個人生活習慣與這些疾病之間的密切聯系,最終導致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因此,增強慢性病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為目標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基本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增長社區居民的疾病相關知識,幫助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各類慢性病[2]。本研究在社區慢性病的管理中采用了社區健康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本中心就診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患有精神性疾病;患有老年癡呆癥;具有明顯的意識障礙。將所有慢性病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6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56.21±8.63)歲;病程1~14年,平均(8.28±2.43)年;其中高血壓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2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57.37±7.28)歲;病程1~15年,平均(7.58±3.64)年;其中高血壓患者32例,糖尿病患者3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方法進行干預,主要包括定期隨訪,定期檢測血壓、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和用藥情況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具體如下。選取本中心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務人員作為本研究中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人員,并進行相關的醫學知識培訓,增強其專業素養及語言表達能力,以便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1)定期進行隨訪。每周電話隨訪并定期組織醫生團隊入戶進行個體指導,了解患者疾病控制情況、用藥情況、身心狀況及生活質量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后續干預措施,對于疾病控制效果不好或者出現并發癥的患者要求其去社區進行復查。(2)開展健康教育。組織經專門培訓的醫務人員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方法包括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冊、組織觀看健康教育影片、組織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原因,指導患者規律飲食,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教導患者戒煙戒酒等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等。(3)讓患者定期來社區測量血壓、血糖等的的變化情況,以便對患者病情的及時掌握。1.3觀察指標。分別記錄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習慣改善情況、血壓和血糖水平的達標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區慢性疾病防控方案

為貫徹落實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工作指導方案>的通知》、省衛生廳《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管理辦法》精神。切實做好我區創建全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以下簡稱慢性病示范區)工作,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國家、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關政策和部署,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科學防治,高效推進”的工作方針,不斷探索我區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確保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實效。

二、目標任務

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扎實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早診早治、疾病規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切實減輕群眾慢性病負擔,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長效機制,按照全國慢性病示范區考核評價方案達到各項指標要求,力爭2012年12月底通過全國慢性病示范區創建工作考核驗收[總評分≥750分,(其中基本分≥650,附加分≥100,核心指標總分≥180)]。

(一)工作目標

查看全文

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方案

為全面推進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居民健康素質,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國辦發〔2017〕12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衛辦疾控發〔2016〕44號)、《省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魯政辦發〔2017〕82號)、《“健康2030”規劃綱要》有關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關政策和決策部署,堅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為重點,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質,降低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可預防的慢性病發病、死亡和殘疾,實現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促進全生命周期健康,確保2022年通過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考核驗收。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機制。

(二)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功能,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務,推進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

查看全文

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方案

為規范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的創建工作,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根據自治區、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通過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切實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早診早治、疾病規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切實減輕慢性病負擔,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機制,力爭年內創建成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二)工作任務

1、在全區建立起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長效機制與體制。

查看全文

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論文

1慢性病防治形勢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慢性病患病率上升是各個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必然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但與相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在第一次衛生革命(控制傳染病為主)任務尚未完成情況下,又面臨第二次衛生革命(控制慢性病為主)的挑戰,必須妥善應對。三是原因多樣化。目前導致慢性病高發和防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問題是由于體制不健全導致的,有的是特殊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產生的,有的問題是由別的問題間接產生的,有的并不是慢性病防治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宏觀體制的問題。在完善慢性病管理體制的時候必須對各種原因進行明確的區分,以免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從2005年以來開始啟動新一輪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為從醫藥衛生體制的整體出發推進改革有利于從宏觀上統籌謀劃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將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關注當前十分突出的醫藥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外,還提出要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在具體策略上要求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保障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引導醫療衛生機構使用適宜人力、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等。新醫改方案雖然沒有對慢性病防治提出明確、具體的工作目標要求,但方案提出來的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的監測與預防控制,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最大限度減少主要健康危險因素,提高國民整體的健康水平,這些改革措施為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慢性病防治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針對上述要求,有關部門正式提出要制定和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主要目標就是到2015年,使我國保健水平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使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面對多重疾病負擔帶來的嚴峻挑戰,要實現上述目標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這就要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慢性病防治工作。

2新醫改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的問題

在現行衛生管理體制中,衛生行政部門、疾病控制機構、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院以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機構等分別履行著不同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工作職責和任務。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與協調;各級疾控機構分級負責轄區慢性病轄區慢性病監測和干預工作;各級專病防治機構或是指定專科/綜合醫院承擔本地區慢性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以及技術指導與培訓工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下,承擔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各級醫院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和知識宣傳以及對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等;各級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對慢性疾病及相關治療項目的費用支付進行資格認定和審批。這種體制與慢性病綜合防治的要求總體上是適應的,但也有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關注。一是增強慢性病防治的綜合性。我國總體上已經確立了慢性病綜合防治的原則,但尚停留在理念層面,多年的工作實踐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認識,以至于相當多的人認為慢性病防治工作只是衛生部門的事。慢性病防治以醫學措施為主,較少考慮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手段,其它部門沒有動力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責任相對淡化,統籌協調的力度較小,造成與慢性病防治相關的管理環節被人為的割裂,直接影響了慢性病防治的整體效果。二是明確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機制。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開始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慢性病防治中的職責劃分仍然存在較多的弊端。各地雖然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包括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各種專病防治機構、健康教育機構等),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方面的政策還不夠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履行職能不到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主動提供慢病預防保健服務的動力,轉而將工作重點放在與醫院搶病人。全社會的健康教育等還沒有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機制,根據有關研究,目前的社區醫保銜接尚處于較低層次。三是加強慢性病防治中的部門和機構協調。首先,衛生與社保部門在管理方面存在認識分歧,社保部門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根本達不到定點資格,原因是衛生部門過分關注大醫院發展忽視社區衛生服務,衛生部門反過來說這是社保部門不支持的結果。其次,衛生系統內部協調困難。在實踐中,醫療機構管救治,疾控機構管預防的認識是根深蒂固的,直接導致了醫防嚴重分離,不利于慢性病防治的一體化。醫療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低下,正是非典初期信息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慢性病防治的集中管理要求與屬地化的衛生管理體制存在矛盾。四是慢性病防治各運行環節的銜接問題。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檢查,不干預;重檢查,輕干預;或檢查與干預脫節的現象,衛生保健系統的防治職能相互分割的衛生管理模式使處于高危狀態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就處在防與治的真空地帶,形成較大的隱患。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在推進慢病社區綜合防治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且現有的政策還僅僅限于慢性病門診“特種疾病”報銷,實際上只是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履行醫院門診的職能,弱化了綜合防治職能。溝通基層醫療機構與醫院的“守門人”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尚未建立,是構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由于慢性病防治工作與衛生與醫療保障體系直接相關,慢性病防治的管理體制必須在衛生與醫療保障管理體制的整體框架中設計。2009年通過的醫改文件將醫藥衛生管理體制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提出了要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即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各類醫院、疾病控制機構、專病防治機構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這能夠從體制上保證衛生行政部門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防治職能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調控。值得注意的是,醫改文件對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進行了區分,意圖是突出公共衛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適應當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設的格局,更好的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這與慢性病防治的工作規律是一致的,應該要堅持,當然也要加強兩者之間的協調。目前比較不確定的是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的分與合。為改善效率,大多數國家將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按照供需職能從體制上分離,對分離后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有兩種管理形式,一種是將兩大體系交給不同部門分別管理,另一種形式是兩大體系由一個部門集中管理。我國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的關系比較復雜,以上兩種管理體制并存。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衛生服務體系分別由社會保障部門與衛生部門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則采取衛生部門“一手托兩家”的管理體制,一些地方進行了整合,做法不一。從國際情況看,近些年來主要發達國家正越來越強調醫療保險制度對健康的促進作用,逐步將醫療保險發展為健康保障,關注目標逐漸從控制醫療費用轉移到改善居民健康,相應的在管理體制上要求統籌管理衛生、醫療保障及有關的健康事務,形成保障全民健康的大部門體制。筆者曾經提出過一種衛生與醫療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即首先應該實現醫療保障經辦機構的整合,在衛生行政部門和社保行政部門正確轉變職能后,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把國民健康保障提到戰略高度,構建衛生與醫療保障的大部門體制。這種改革思路盡管還只是一種理論設想,有待進一步推敲和論證,但從長期看,不管未來衛生服務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是分還是合,加強衛生服務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的協調與溝通都是必要的。目前國家和省一級均成立了由多個部門組成的醫改領導小組,盡管該小組只是一種階段性工作機制,但由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本身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改革工作,醫改領導小組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客觀上也能發揮衛生與醫療保障大部門的類似功能,在醫改領導小組框架下亦能統籌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

3完善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的改革建議

3.1建立高層次的慢性病防治領導小組機制,統籌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慢病管理藥學服務模式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實踐及應用。方法:選取2016年就診于醫院內科的1361名慢性病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就診于醫院內科的1378名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仍按照社區醫院常規就診流程處理,而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藥學服務模式。通過對比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總結相關措施,分析管理結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病管理;藥學服務模式

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慢性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我們所說的慢病管理主要包括的具體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慢阻肺、肺結核、精神病、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1]。而上述疾病均為慢性發展的過程,但不合理的管理及控制也會導致疾病迅速的進展,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來,不少文獻都提出了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相關研究表明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可以改善患者預后與轉歸,對患者慢性病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2]。筆者即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本院內科2016年及2017年期間就診的慢性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分析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應用的價值與意義,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就診于本院內科的1361例慢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高血壓患者378例,冠心病患者132例,糖尿病患者261例,慢性腎臟病患者142例,肝炎患者231例,慢阻肺患者217例,年齡為21~89歲;選取2017年就診于本院內科的1378例慢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高血壓患者362例,冠心病患者153例,糖尿病患者264例,慢性腎臟病患者151例,肝炎患者257例,慢阻肺患者191例,年齡為22~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為就診于醫院內科的慢病。②所有慢病患者的疾病狀態均處于穩定期,無急性進展。③近期無急性感染。④預計壽命>2年。⑤入組的患者均簽署相關協議,同意入組。排除標準:①目前處于疾病進展期。②近3個月存在急性感染。③預計壽命小于2年。④拒絕參加該研究的婦幼人員。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就診的慢病患者按照常規的就診流程進行治療及處理,不做特殊指導。1.2.2觀察組對觀察組的就診的慢病患者實施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具體如下:①由臨床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及藥師構成慢病管理體系。②將慢性病根據系統進行劃分,如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對于每個系統的慢性病進行臨床藥師分配。③臨床藥師需從藥物特點、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患者本身疾病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與臨床醫師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制定出個體化的用藥方案。④并且單獨設置臨床藥學門診,并根據病種劃分不同的出診區,患者可自行選擇想要咨詢的相關藥物情況。1.3觀察指標。對兩組的就診患者分別進行滿意度進行評估,其中評分滿分為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比(%)+基本滿意比(%)。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IBMSPSS22.0軟件完成統計分析。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正態分布但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和等級有序的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的通知》(魯政發〔2017〕12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管理辦法(2019年版)〉的通知》(魯衛疾控字〔2019〕10號)要求,進一步推動全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規范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長效機制,縣政府決定在全縣開展省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創建工作。現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開放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全面落實《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管理辦法(2019年版)》文件要求,統籌協調,廣泛參與,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負擔增長,全面提升我縣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水平,努力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的目標。

二、工作目標

(一)政策完善。健全完善政府主導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協調機制,將慢性病防控融入各項公共衛生政策,多部門協同配合,統籌各方資源,加大政策保障。在政策制定、組織管理、隊伍建設、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二)環境支持。示范區建設與衛生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建設等緊密結合,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文化、科教、休閑、健身等功能,向家庭和個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構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環境。

查看全文

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和開展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努力推動以社區為基礎、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工作,提高各族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

提高各族市民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主要慢性病防治的社會物質環境,逐步降低社區人群中主要危險因素,控制慢性病發病和死亡上升趨勢,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糾正不良生活行為,提高整體人群自我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

二、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一)領導機構。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由市衛生、計劃、財政、教育、公安、廣電、體育、勞動、工商、婦聯、老齡委等部門作為成員單位的**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有關政策,明確各部門職責,審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規劃和年度計劃,落實防治經費,搞好社區協調。

查看全文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工作計劃3篇

第一篇

根據《市區慢性病防治“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和《2014年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工作要點》,結合《區衛生系統建設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區2014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防制工作計劃如下。

一、總體目標

(一)依托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居民健康檔案質量,進一步提升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腦卒中和冠心病的規范管理水平。

(二)以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示范創建為抓手,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探索適宜技術應用和長效管理模式,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有效推動全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持續發展。

二、工作項目及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