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方法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1:49: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邏輯學方法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邏輯學方法論

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演講稿

在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這條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從唯物主義認識論方面的探索已很充分。在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上,通過實事求是地深刻分析省情,提出了要著力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把我省建設成為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此外,省委書記劉奇葆在2008年4月25日的省委領導班子“解放思想、科學發展”專題討論會上,強調推動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核心是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深刻理解“四個辯證統一”:發展目標的統一性和發展過程的階段性的辯證統一、發展平衡與非平衡的辯證統一、發展的系統性與重點性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進步的辯證統一。這也要求我們在解放思想時要與時俱進地掌握正確的方法論,筆者本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認識論和辯證法、邏輯學三者統一的實踐哲學角度,結合當前全省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實際,試從世界觀、辯證法、邏輯學的角度予以淺敘。

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面向新時期正確解放思想要樹立正確的方法論的世界觀、思想觀、思維觀

鄧小平對“解放思想”進行了精確的闡釋,他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約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法寶是解放思想,如何從世界觀、辯證法、邏輯學的角度掌握正確解放思想的方法,就成為了真正與時俱進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真正全面正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對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中強調: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因此,新時期解放思想,必須要有正確的解放思想的方法論,這就包含了解放思想的方法論的三個方面:一是正確的方法論世界觀,二是正確的解放思想的方法論思想觀,三是正確的解放思想的方法論思維觀

本文拋磚引玉,先對解放思想的方法論的三個方面做一些初探。

(一)解放思想必須樹立正確的方法論世界觀,即解決解放思想的正確的方法論從哪里“來”的問題。

人面對世界,無非是認識世界“是什么”和面對世界“怎么辦”。前者是認識論世界觀,后者是方法論世界觀,世界觀包含兩者,兩者相互作用。一方面,世界觀是認識論、方法論的前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認識論、方法論。另一方面,世界觀又是人們認為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認識論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

查看全文

群體推理的邏輯與群體理性問題研究論文

一、導論

人們通常認為,邏輯是研究推理和論證的規范性的科學。這樣的推理和論證是純形式的,與內容無關的;并且邏輯研究的是純客觀的。邏輯學所得出的邏輯學定律是適合“所有人”的,這里的人是指具有推理能力的理性人。

然而,社會事實是,并非獨立地存在許多“個人”,所謂的各個“個人”是相互聯系的。這里的聯系有多方面的,如生理的、物質的、經濟的等等。我們這里關心則是“心靈的”。即:一群人組成的群體被稱為一個社會,我們的邏輯是適合該群體中的所有“個人”。存在群體進行推理和論證的邏輯嗎?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問題本身是可質疑的。因為,社會雖然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一個總體,但它畢竟不是如單個人那樣的一個“總體”。即社會“總體”本身不是一個自主的像個體那樣的單位。這樣,沒有認知主體,哪來的推理和論證?

認為不存在這樣的群體主體的理由是,任何一個群體它本身不說話,它不可能像我們每個人那樣思維、表達、論證,甚至爭論,除非由一個人說了算的獨裁社會,該獨裁者“代表”群體的每個人。但一個獨裁的社會已經退化到一個人。

的確,確實不存在像單個人的“社會總體”,但這不構成“社會”不能進行推理的理由。對上述反對理由的一個類比反駁是,不存在社會心靈,但同樣存在研究群體意識和無意識行為的“群體心理學”。因此,群體推理和論證的邏輯學同樣可以存在。

查看全文

邏輯學教學與研究交流論文

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2]在2006年10月,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于南京大學舉行,由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邏輯學會、江蘇省邏輯學會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由南京大學張建軍教授負責,參與學者百數十余人,規模盛大。會后并將論文與大陸頂尖至學術刊物《哲學研究》專刊發表,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會議。2006年10月28-30日,“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邏輯學會及江蘇省邏輯學會聯合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與西南大學邏輯與智能研究中心協辦。這是繼2002年6月在臺灣大學召開“首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后第二次兩岸三地邏輯學盛會,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13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會議。在大會開幕式上,南京大學副校長張異賓、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張家龍、江蘇省邏輯學會會長張桂岳、臺灣哲學會創會會長林正弘、南京大學邏輯所所長張建軍先后發表講話,充分肯定了兩岸三地邏輯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意義和本次會議的歷史地位。與會學者圍繞如下主題展開了熱烈、融洽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第三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2006年10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后第三次兩岸三地邏輯學盛會,來自祖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香港2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6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了會議。臺灣哲學會創會會長林正弘教授、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洪裕宏教授、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張家龍教授、南開大學崔清田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兩岸邏輯學者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振興中華邏輯事業。中國邏輯思想史的考察和研究在我國學界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本次會議上,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的元理論與方法論問題得到了特別的關注。南開大學崔清田教授在題為“關于張東蓀的‘邏輯與文化’”的主題演講中,揭示了張東蓀“邏輯與文化”思想的核心:“把邏輯當作文化的產物,用文化來解釋邏輯”,探討了張東蓀圍繞這一核心思想所闡發的四個問題:研究和說明包括中國邏輯思想在內的中國思想特性的方法、制約邏輯發展的基本要素、邏輯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以及中西邏輯的差異。

第四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述要

2009年7月30日,“第四屆兩岸邏輯教學與研究學術會議”在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通識科及倫理學文學碩士課程和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邏輯室和中國邏輯學會協辦。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60余位老中青邏輯學者出席了會議。

查看全文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與邏輯學研究

(一)邏輯觀念的要求邏輯作為一門研究推理或論證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維科學,它在現實生活中是以實用為價值基礎的。學好邏輯,可以培養認識世界的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溝通交際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培育邏輯意識與素質,理解認識不同文化之間思想方式的溝通是如何體現邏輯精神的[2]。因此,在邏輯教學中,要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邏輯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有效說理、溝通”的。比如,讓學生體會前美國總統杰弗遜曾經說過的“在一個共和國,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與說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導,推理的藝術就是最重要的”,歐文•柯匹、卡爾•科恩在《邏輯學導論》中所說的“邏輯學就是研究推理的學問。邏輯學研究致力于闡釋、說明與論證關于正確推理的多種原理,展示它們的效用,從而為人們更好地進行理性思考提供幫助”,以及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所說的“就邏輯學作為真理的絕對形式來說,尤其是就邏輯學作為純粹真理的本身來說,它絕不單純是某種有用的東西。但是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最有用的東西,那么邏輯學也未嘗不可認為是有用的”。由此,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分析、評價、批判都必須是“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通過這樣的教學,我們就是要解決如下兩個問題: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有什么用?(二)技術方法的要求邏輯學具有全人類性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就是大家分享規則。這些規則就是邏輯學中一系列抽象掉思維內容的技術方法。即使是對非形式邏輯的學習,也會有一定的模式化的技術方法。因此,學習邏輯、運用邏輯,實際上就是學習、運用這些技術方法。而邏輯學的工具學科性質也決定了這些技術方法是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加以掌握、通過具體的實踐加以鞏固的。例如,目前社會各種有關邏輯的考試中,包括MBA、MPA、MPAcc、GCT、國家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等,其題干的內容設計,往往涉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現實問題。這些現實的問題,廣泛涉及自然和社會各個領域,而這些問題在論證結構上都可以化歸為一定的邏輯結構。因此,這些試題并不是考查這些不同領域的專門知識,而是考查考生快速閱讀文字材料,正確敏捷地理清這些問題所具有的邏輯結構,進而利用邏輯的技術方法,準確把握其觀點與論證結構,正確把握邏輯關系,運用邏輯思維迅速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亦即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即使這些試題在內容設計上出現一些非常繞口、繞人的東西,甚至會設置一些思維陷阱,但只要掌握一定的邏輯的技術性方法,將邏輯的觀念與方法統一在技巧性的實踐中,就可以一一化解那些繞口、繞人的東西。因此,理解并掌握了技術性方法,就理解、掌握了現實生活中分析、評價、批判的根據是什么。這樣,就能潛移默化地持續地體會在現實生活中,任何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都需要分析、評價、批判的“邏輯”,并借此解決如下問題:怎樣學好與用好邏輯?(三)觀念只有與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是現實的波普爾曾經說過,科學開始于問題。其實,“一切思索都開始于問題。在懷疑精神的基礎上,懷疑的心理機制能夠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考也就開始了。其所能帶來的是在接受一種事物或認識時的不確定和再思考。這是對盲從的一種主體性覺醒。一個事物或認識只有被懷疑,才會被關注,被思考。一些懷疑通過思考走向肯定和認同,一些懷疑則因思考而深化,并通過批判而達到創新。因此,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因素,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具有懷疑精神是防止思想僵化、停滯、狹隘、片面,是思維保持內在活力的主觀動力。具有這種動力,批判性思維就開始了它的歷程?!保?]208尤其是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面對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我們是照單全收,還是有選擇地接受?我們能否適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能否養成問“為什么這樣”、“是不是這樣”的習慣?怎樣既批判性地認識問題,也批判性地認識自己?這些都是批判性思維所要回答的問題。但批判性思維仍然是以邏輯學的原理和運用為學理基礎的,與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學科廣泛交叉融合,屬一門廣義的邏輯學和以思維問題為核心的交叉思維科學方法論。①其性質按我們的理解,不但可以強化對亞里士多德的“智力訓練、交際會談和增加哲學素養”[4]355的傳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強化認識邏輯的批判與批判的邏輯,是一個以邏輯學為基礎,融貫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創新精神的,對思維的對象所包含的判斷和論證進行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和自我規范的綜合認知能力的過程。學習、了解批判性思維的作用、意義、目的,可以改善邏輯思維形式化的單調局面,是邏輯思維具體應用的深化,從而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培養懷疑的素質與意識。即“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呂氏春秋•疑似》)??鬃铀J為的君子要思考、反省的有9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疑思問”(《論語•季氏》)。否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明代學者陳獻章就將隨時質疑當作認知的一個方法論原則,他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宋代朱熹也以“精思歸約”系統闡述了釋“疑”的途徑和意義。他認為“有疑”是解決問題的起點,可以使人深入研究,有所長進。所以,精思歸約的過程是一個質疑的過程:“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子語類》卷八)懷疑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沒有懷疑,就不能發現新的真理。笛卡爾在《哲學原理》的第一章“人類知識原理”中開篇就說:“要想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懷疑一次?!保?]1這樣才能在懷疑精神的基礎上批判性地解決“天真的心靈所抱的態度是簡單的,它十分信賴地堅持大眾所接受的真理”[6]3的問題。2.可以培養問題意識。愛因斯坦所說過,正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7]323。因此,要想有一個高質量的“合理的追問”,邏輯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3.可以培養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對懷疑精神、問題意識的繼續和超越。它作為一個“評論是非”的中性詞,雖然本身并不意味著正確和真理性,但它卻意味著可能是從不正確走向正確的一個契機或新的開始。因為,“在科學認識的道路上,有時一個積極的否定遠比一個消極的肯定更有助于我們真實地認識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性”[3]216。4.可以培養平等交流的精神。作為思想的交鋒,平等交流是思想的互補和互動,“既是自己觀點的輸出,也是他人觀點的輸入”[8],是一個尊重和維護真理正確性和論證有效性的重新認識的過程。5.可以培養理性分析、探索的精神。理性分析、探索是思維主體在自覺意識、科學勇氣和心靈自由的指導下,以深厚的知識背景和智力為支撐的“發現”、“創新”過程。6.可以培養寬容的精神。寬容就是要做到以一種積極的自由,在承認自己也是一種有限理性的基礎上,隨時準備接受可能的被批判。7.可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就是在批判舊模式、舊理論、舊方法的同時,提供新模式、新理論、新方法,并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傊瑢⑴行运季S嵌入到邏輯學的課程學習中,可以將“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有什么用”、“怎樣學好和用好邏輯”等問題,具體地體現在觀念與方法的統一中。觀念只有與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是現實的。故此,我們在教學中,就針對邏輯學的每一個知識點,嵌入相應的批判性的問題加以討論,使邏輯的分析、評價、批判與分析、評價、批判的邏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充分體現邏輯的理性工具效能就在我們現實的學習、生活中。也就是說,在教學中,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堅持觀念、意識和能力的統一,將邏輯知識的應用現實化,從而在現實的應用中體會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同時,為了給學生課外撰寫課程小論文提供啟發,給同學們提供了有現實的批判性問題實例分析的課件。

關于邏輯學課程小論文寫作的思考與體會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的嵌入式教學是“講邏輯、用邏輯”的理論學習,那么鼓勵同學們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則是“講邏輯、用邏輯”的實踐應用。由于每門學科都會有許多需要討論、厘清的問題,而且社會生活中每天也會發生許多引發爭議的問題,那么對于這些問題,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緒化宣泄?還是適時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問”?我們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課結束時,就要求同學們在系統學習邏輯學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養成“找毛病”的習慣。告訴同學們,只要感覺有別扭之處,就一定存在著邏輯的問題,就需要用所學的理論的邏輯去分析、評價、批判,寫出小論文。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所在,幾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時,對于正確使用邏輯學知識點的范例,也可以通過分析、評價,正確理解理論邏輯的實際效用。對于這些“自己找問題”撰寫的小論文,我們也必定對每一篇都進行批改,寫上自己的看法、體會,然后再返還學生。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一)建立了師生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大學生通常會有一種看法,即在大學學習期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太少。許多老師并不知道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問題。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動,所以雙方都有一種倦怠感。各自在對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過眼煙云,忘之可也。而在我們的教學改革中,小論文的寫作,不但是“講邏輯、用邏輯”的實踐應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利用邏輯學知識批判與再批判的意識與能力,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由課堂延展至課外,在思想互動的同時,也增強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論文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師生互動溝通的良性循環平臺。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同學們非常喜歡這個平臺,基本上能夠踴躍地通過這個平臺展現自己的知識運用能力。同學們通過實際應用,解決了學習中的畏懼心理,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體會,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加深了師生之間的友誼。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理解了邏輯思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礎性與引導性強通過幾年來的小論文審讀,發現同學們所撰寫的內容五花八門,涉及各種不同學科問題和社會問題。通過溝通與交換意見,教師還可以按照所涉問題深化對邏輯學各分支學科知識的認識,如數理邏輯、現代歸納邏輯、法律論證方法、邏輯哲學、哲學邏輯、語言邏輯、邏輯史、哲學、哲學史、創新思維、辯證思維等。因此,這種溝通平臺的良性互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了解邏輯學發展的歷程以及邏輯學研究的現狀。與此同時,我們還為有興趣繼續學習的同學們提供有關邏輯學各分支學科的課外閱讀書目。(三)應用性與互學性強從這幾年小論文寫作內容看,同學們所涉內容五花八門,有對各自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與評價,有對辯論賽辯題的邏輯分析,有對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分析與評價,有對國際、國內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與評價,等等。在對小論文所涉內容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同學們提高了自覺運用邏輯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教師也能夠不斷思考一些新的問題,提高自己對邏輯的認識,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對邏輯學的知識、能力、認識的統一角度講,在理解“如何有效說理、溝通”的意義框架下,雙方都是受益者。(四)創新性強審視小論文的撰寫、審讀及交換意見,可以發現,不同學科的許多同學在對邏輯學的學習思考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這一工具學科,把各學科所產生的理論創新轉化為各學科實踐的方法創新。這是因為,邏輯的分析、評價并不是批判的最終目的,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求思維主體在對客體(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再分析,進而發現問題,并通過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過縝密的思維、嚴謹的分析、深刻的判斷、豐富的想象,以科學的態度以及廣博的知識,深入到事物內部去尋求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并力圖找到改進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批判舊模式、舊理論、舊方法的同時,提供新模式、新理論、新方法,并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思維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維,是以問題意識開始,以創新結束的,這也展現了邏輯思維乃至批判性思維的整個思維流程、邏輯機理、邏輯順序與精神。小論文的撰寫可以培育這種意識。(五)人文性強教師與學生通過小論文的撰寫、審讀與交換意見的互動,不但可以深刻認識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的毋庸置疑的科學精神與求真作用,而且還可以深刻認識邏輯學與批判性思維的人文精神與求善功能[9]。通過這種互動,師生同學們可以培育邏輯理性精神與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絕分析、評價問題過程中的情緒化。通過這種互動,師生可以共同體會:邏輯學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在現實的思維論證過程中,邏輯學不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錯誤的認識,到處都有靠詭辯的那種“假裝聰明而實非聰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聰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賺錢的人”[10]15。那些靠詭辯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11]7。同學們通過撰寫小論文進行理性的分析、評價、批判,從而識別錯誤、反駁詭辯,進而提高溝通交際中的人文素養,并從中思索為何人的內在生命力提供了邏輯思維的能量,而人文環境則提供了邏輯思維的方向,即思維什么、怎樣思維和為什么思維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展現邏輯思維所具有的擴散價值的同時,不但真正認識我們面前的這個現實世界,同時還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蘇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義所認為的那樣,符合理性的行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為往往是惡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時時處處用理性規范自己的行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則[12]41-43。同學們通過小論文的撰寫,也可以體會休謨所認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給我們以我們的義務,并通過對于惡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適當描繪而培養我們的相應的習慣,使我們規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話講,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百姓無措手足”(《論語•子路》);用公孫龍的話講,就是“正名實而化天下”(《公孫龍子•跡府》);用《墨經》的話講,就是“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經•小取》);用荀子的話講,就是“以正道而辯奸,猶引繩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荀子•正名》);用羅素的話講,就是邏輯的傳統“實質上是一種啟蒙和解放的運動,其目標是使心靈擺脫愚昧無知的束縛。它將世界展現為可由理性來把握的東西,從而消除了對不可知的恐懼。它的工具是邏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對知識的追求。利害無掛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倫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過邏輯學課程小論文的撰寫、審讀與交換意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師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發現同學們大多數能夠非常積極踴躍地自己找問題撰寫邏輯學課程小論文。但問題是,由于小論文是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教師審讀并批注上自己的看法、意見后,還需返還學生,因此教師就必須有付出更多勞動的思想準備。幾年來我們每周都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認真審讀小論文,為此曾向同學們調侃自己:“洛陽親友若相問,就說我在看論文?!北热纾驹旱陌嗉墸藬狄话銥?0人左右,若平均一個人每學期寫6至7篇小論文,一個學期下來有400篇左右,尚可接受。如果是全校性的公選課程,一個班200人左右,平均一個人寫3篇,就是600篇左右。這樣,勞動量太大,占用教師時間太多。如何控制數量,既不影響同學們的熱情,又達到延展教學互動的平臺,的確是一個新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四、結束語綜上,在某種意義下,邏輯學可以說是最難的學科之一,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不是直觀,也不像幾何學的題材那樣是抽象的感覺表象,而是純粹抽象的東西,而且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夠回溯到純粹思想,緊緊抓住純粹思想,并活動于純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種意義下,也可以把邏輯學看作最易學的科學。因為它的內容不是別的,正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熟悉的規定,而這些規定是最簡單、最初步的,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但是,這種熟知反而加重了學習邏輯的困難。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因此,我們應不斷改進邏輯學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教學相長,共同促進對邏輯知識、能力、認識的統一的體認,共同培養、提高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素質。

本文作者:張曉芒田立剛工作單位:南開大學

查看全文

群體推理與群體理性分析論文

一、從個體認知邏輯到群體認知邏輯

認知邏輯(epistemiclogic)是現代邏輯中的一個分支。認知邏輯刻畫認知主體對命題的認知態度(如知道、相信、懷疑等)中的客觀過程。如知識邏輯刻畫理性的人“知道”的邏輯結構。

邏輯學家發現,刻畫群體的認知狀態需要新的關于群體的認知邏輯。

博弈論研究有各自目標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理性人如何在互動中進行決策。起初,博弈論專家假定博弈中的參與人是理性的——具有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推理能力,然而,奧曼(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人發現,這樣的假定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假定,“一個博弈中的每個參與人都是理性的”是該博弈所有參與人組成的“群體”所知道的,即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是群體中的“公共知識(CommonKnowl-edge)”(或翻譯成共同知識)。

什么是公共知識呢?公共知識是相對于某個群體的,某個真命題p是群體G的公共知識,指的是,“該群體”“知道”該真命題p,即CKp。群體知道與群體中的各個成員知道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某個真命題p是群體G的公共知識指的是,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知道真命題p(Kip),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知道他人知道p(KjKip),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知道他人T他人知道p(KkKjKip)……由此可見,某個命題p是群體的公共知識即群體“知道”p,與p是群體中的每個人的知識即每個人都知道p,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知識分布狀態。

舉一個例子。我們假定,對“所有”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人來說,他們中的每一個均知道,“4能夠被2整除”,即我們假定“4能夠被2整除”是所有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人的知識;并且我們假定,這也是任何群體的公共知識:如果某個人受過小學以上的教育,他應當知道“4能夠被2整除”。對于一個由有限個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人所組成的群體而言,“4能夠被2整除”盡管是他們的每個人的知識,但不是該群體的公共知識。原因在于,他們均受過小學以上的教育不是該群體的公共知識。很有可能的是,其中有人不知道其他某個人受過小學以上的教育,或者,某人不知道對方知道他受過小學以上的教育……。

查看全文

邏輯學在法律運用

一、邏輯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在邏輯學教學現代化的召喚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邏輯學教材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批以現代邏輯內容為主、并保留傳統邏輯精華的邏輯教材相繼出版。這些優秀教材,內容頗為豐富,體系各有特色。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邏輯學教學現代化和與國外邏輯學教學接軌的進程。然而,這些教材,主要是作為哲學學科基礎課的教材,教學對象主要是面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而且,在內容上,比較注重邏輯理論的闡述,內容比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或公共選修課——“邏輯學”(國內稱為“普通邏輯”,國外稱為“大學邏輯”)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好方法論基礎,為學生日常生活的正確思維和社會交際提供邏輯方法。我們的教學計劃學時只有36學時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課或選修課中使用哲學專業課的教材,教師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其中的部分內容,勢必影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該課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號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學生感到難學、費解,教師感到難教。

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講,在邏輯學教學中使用人工符號來表示命題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討論命題形式和推論形式時,如果不從自然語言逐漸向形式語言過渡,上來就給出形式語言,就討論形式語言的語法和語義,或上來就構造規范、嚴謹的自然推理系統甚至是公理系統(這種方法雖然也是構造現代邏輯系統的一般方法),實踐證明,這是非哲學專業大學一年級本科生難于接受的,甚至會造成這樣的印象:邏輯學研究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無多大關系的符號和符號的推演,邏輯學在現實中是無用的??傊?,使用理論性非常強的邏輯學教材,教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必須編寫出符合非哲學專業特點的、以應用為主的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邏輯學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邏輯學基礎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學法編寫的教材,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和探索。這種嘗試和探索,已經在“邏輯學”教學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變了我國高校非哲學專業“邏輯學”的教學觀念、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推進了“邏輯學”的教學改革。

二、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

查看全文

傳統刑法因果理論研討

一、刑法因果關系概述

(一)刑法因果關系的概念

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概念,存在著各種形形色色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刑法因果關系是指犯罪實行行為與對定罪量刑有價值的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也有的學者認為,所謂刑法因果關系,是指刑法上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還有學者認為,刑法因果關系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于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果關系,同時又是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等。筆者認為,若對以上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概念進行解析,則無論修辭形式如何,可以確定上述概念均明確了“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實際該問題的本質是“因果關系”的客觀性。無論從一般社會生活經驗出發,還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進行分析,都可以明確在客觀上存在著被稱為“因果關系”的一個考察對象。這也是界定“刑法因果關系”概念的核心所在。

若以界定“刑法因果關系”為根本目的,則必然應先界定“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刑法因果關系”與“因果關系”的聯系和區別,才可最后得出“刑法因果關系”的定義。這里涉及到幾個問題,一、如何界定“因果關系”?從邏輯學的角度出發,對一個概念下定義,特別是諸如“因果關系”這類極度抽象的概念下定義,定義的內容必然不會憑空產生,立足于科學的方法,應以現有的其他已經確認的科學理論為基石,例如哲學、邏輯學等。簡單地說,所謂“因果關系”,若從哲學的立場出發,是指原因和結果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若從邏輯學的立場出發,則是指原因是結果的充分條件,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著無前者就無后者的條件關系。

二、如何再進一步明確“刑法因果關系”與“因果關系”的聯系和區別?這里又涉及到幾個問題“:刑法因果關系”與“因果關系”的異同指的是如前所述的“應以現有的其他已經確認的科學理論(這里特指刑法學)為基石”,也就是說,是類似“哲學因果關系”、“邏輯學因果關系”的“刑法學因果關系”呢?還是以“哲學因果關系”、“邏輯學因果關系”為基礎的“刑法學因果關系”?

筆者嘗試明晰以上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在明確因果關系客觀性的基礎上,存在論范疇內的問題已經解決,剩余方法論的問題,應以有利于題論的目的為標準。立足于本文立場,刑法因果關系的目的在于解決刑事責任的歸屬,故于此,僅須明確因果法則的客觀性即可,至于如何成立“因果關系”,依刑法規范確定。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雖然刑法學作為一門自成體系的法律科學,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但根據學科分類的特點,以及各學科研究對象的差異,刑法學無法解決諸如“什么是因果關系”之類的問題。此類問題應歸屬于作為各學科基礎的邏輯學、哲學等學科的研究范疇。“刑法因果關系”是以“哲學因果關系”、“邏輯學因果關系”為基礎的“刑法學因果關系”。再結合對第一個問題,則“刑法因果關系”以客觀的因果法則為基礎,二者的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內涵大于“因果關系”而外延反小,其屬于因果關系,是因果關系的一種。

查看全文

科學家與邏輯學家分析論文

摘要:C.S.Peirce是美國杰出的科學家和邏輯學家。他以科學家作為職業,卻常常又聲稱科學研究是為了邏輯目的,喜歡把自己塑造為邏輯學家。另一方面,他把邏輯學視為科學,豐富的科學經歷刺激了他在邏輯學領域的諸多創造性貢獻。實際上,考察他的研究道路為我們從事推理工作的科學家和從事推理研究的邏輯學家都提出了有意義的啟示。

關鍵詞:Peirce;科學家;邏輯學家;科學;指號學;化學概念

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其一生曾作為“一個美國人的悲劇”〔1〕,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也是美國至今產生的最有創造性、最具多才多藝的偉大思想家。他廣博的研究涉及非常不同的知識領域:天文學、物理學、度量衡學、測地學、數學、邏輯學、哲學、科學理論和科學史、指號學、語言學、經濟計量學和實驗心理學等等。而且這里的許多領域,Peirce在不同程度上被視為倡導者、先驅甚至是“鼻祖”。Russell早就做出評價:“毫無疑問,他是十九世紀末葉最有創見的偉人之一,當然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思想家。”〔2〕而當代在世哲學家H.Putnam稱他為“所有美國哲學家中高聳的巨人”〔3〕。

雖然Peirce的思想具有極為廣闊的視野,但當今學者所公認、Peirce本人也承認的他的兩個主要研究領域卻是科學和邏輯學??茖W和邏輯學是Peirce畢生付出精力最多的兩個領域,也是他在大學畢業后決定他一生將做什么時曾猶豫不決的兩種選擇。但在其學術興趣上它們是他的孿生子,二者在理論聯系上常常是融為一體,成為Peirce最傾心關注的焦點。而且,作為科學家和邏輯學家的經驗是Peirce整個哲學系統構建的基礎與出發點,是貫穿他一生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實際上,科學和邏輯學的共同追求正是Peirce為自己所界定的生活目標。把握他的這一顯著特征,我們可考察作為科學家的Peirce與作為邏輯學家的Peirce之間的某些聯系。

1科學家職業、邏輯學家志向

從實際從事職業來看,Peirce是位科學家,包括化學家、大地測量員、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實驗心理學家等等;同時這也是他謀生的門路,是他最早獲得學術名聲的領域。

查看全文

Peirce:科學家與邏輯學家

摘要:C.S.Peirce是美國杰出的科學家和邏輯學家。他以科學家作為職業,卻常常又聲稱科學研究是為了邏輯目的,喜歡把自己塑造為邏輯學家。另一方面,他把邏輯學視為科學,豐富的科學經歷刺激了他在邏輯學領域的諸多創造性貢獻。實際上,考察他的研究道路為我們從事推理工作的科學家和從事推理研究的邏輯學家都提出了有意義的啟示。

關鍵詞:Peirce;科學家;邏輯學家;科學;指號學;化學概念

中圖分類號:B81-095文獻標識碼:A

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其一生曾作為“一個美國人的悲劇”〔1〕,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也是美國至今產生的最有創造性、最具多才多藝的偉大思想家。他廣博的研究涉及非常不同的知識領域:天文學、物理學、度量衡學、測地學、數學、邏輯學、哲學、科學理論和科學史、指號學、語言學、經濟計量學和實驗心理學等等。而且這里的許多領域,Peirce在不同程度上被視為倡導者、先驅甚至是“鼻祖”。Russell早就做出評價:“毫無疑問,他是十九世紀末葉最有創見的偉人之一,當然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思想家。”〔2〕而當代在世哲學家H.Putnam稱他為“所有美國哲學家中高聳的巨人”〔3〕。

雖然Peirce的思想具有極為廣闊的視野,但當今學者所公認、Peirce本人也承認的他的兩個主要研究領域卻是科學和邏輯學。科學和邏輯學是Peirce畢生付出精力最多的兩個領域,也是他在大學畢業后決定他一生將做什么時曾猶豫不決的兩種選擇。但在其學術興趣上它們是他的孿生子,二者在理論聯系上常常是融為一體,成為Peirce最傾心關注的焦點。而且,作為科學家和邏輯學家的經驗是Peirce整個哲學系統構建的基礎與出發點,是貫穿他一生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實際上,科學和邏輯學的共同追求正是Peirce為自己所界定的生活目標。把握他的這一顯著特征,我們可考察作為科學家的Peirce與作為邏輯學家的Peirce之間的某些聯系。

1科學家職業、邏輯學家志向

查看全文

探究中國經濟學邏輯體制

中國經濟學體系主要包括了以下內容:一是在基礎性邏輯層次上,它決定中國經濟學及其中國經濟模式的本質和基本性質,并從抽象層次反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運動,以及在繼起的更高層次上涵蓋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二是宏觀層次,它涉及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主要環節及其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等;三是在微觀層次上,它涉及微觀經濟組織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等;四是側重現象層次和具體層面,即具有綜合化、政策化和寬泛化特征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理論,涉及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等。

后三個層次的運行和發展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運動的具體反映,是與一定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關的,并且在第四層次中,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得到最為具體的綜合反映。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為中國經濟學邏輯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分析工具。

一、馬克思的第三個重大發現: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邏輯體系構筑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精髓是什么?它應該與該理論產生和加工的難度緊密相關。而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所獲得的理論加工難題最大的成果,是基本確立狹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結構或范疇體系。所謂結構是經濟范疇的運動形式或各個經濟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它必須用從抽象到具體的復制理論結構的敘述方法,從總體上和諸范疇、諸理論內在聯系中,邏輯地又真實地再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貌、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這就是著名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六冊結構及其《資本論》四卷結構。馬克思十分珍惜這一成果:“在象我這樣的著作中,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整個的內部聯系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這是單個的德國人完全可以承認的,因為這決不是他的功績,而是全民族的功績?!薄鞲袼箘t把它上升到馬克思第三個重大發現和理論貢獻的高度。馬克思的“邏輯方法”、“辨證方法”即“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尤其是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或學說,被恩格斯視之為馬克思第三大發現和重大研究成果——“馬克思過去和現在都是唯一能夠擔當起這樣一件工作的人,這就是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把包含黑格爾在這方面的真正發現的內核剝出來,……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這個方法的制定,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其意義不亞于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成果。而馬克思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則是它們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也是“總體”方法論的具體化,或者說,這是“思想總體”再現“生產總體”和“具體總體”,主觀辯證法或“概念辯證法”能動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并從總的聯系和內在矛盾中闡述概念辯證法或主觀辯證法的運動的一門學問。

列寧贊成馬克思這樣一種說法,即作為“大寫的邏輯”的《資本論》是“把辯證方法應用于政治經濟學的第一次嘗試”。并且,他在“辯證方法”一語下加了兩條橫線以示重要。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是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構筑方法,即“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概念和生產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正是從“破”中聳立起來的。其中包括對黑格爾的唯心邏輯學體系的批判和揚棄;對黑格爾學派的有機整體論和德國“新個人主義”(施蒂納)有機整體論的批判和揚棄;對普魯東空想社會主義邏輯體系的“結構陷阱”的批判;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尤其對斯密、李嘉圖和穆勒體系的批評和揚棄。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義和教條主義兩種趨向,強調指出,不能“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也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盡快地構建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