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時間:2022-10-13 08:57:10
導語: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追求革命理想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以奮斗、犧牲和創造為核心內容的系列革命精神總和。傳承好紅色基因才能確保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紅色江山永不褪色。紅色基因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從教材建設、師資培訓、教學實施、組織體系等方面加以考慮。統編教材應適當增加紅色基因的篇幅,教師要帶頭傳承紅色基因,要綜合運用好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這三種形式,要將紅色基因融入學校三級管理體系。
[關鍵詞]紅色基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路徑
一、重視教材建設,打好融入的基礎
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首先要明確紅色基因的基本內涵。從內涵上看,有學者認為紅色基因包括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闖難關、依靠群眾攻難關等四個方面[1]。我們認為,不宜具體化紅色基因的內涵,每一種具體化的內涵界定都難免片面性。根據總書記的若干相關論述,我們可以將紅色基因理解為專指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追求革命理想的過程中形成的,以奮斗、犧牲和創造為核心內容的系列革命精神總和,主要包括建黨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簡言之,紅色基因就是一種革命精神。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應該把紅色基因的形成時間限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的學者認為“紅色基因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初步萌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不斷形成,而后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繼續發展,并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傳承創新”[2]。這是把傳統與發展籠統地來講了,從邏輯上來看不好解釋革命傳統與賡續的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是源,之后的不同歷史階段都應該看作是傳承和賡續。另外,不能把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等同起來,紅色基因主要是精神層面的,而紅色文化既包括物質層面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當然,作為精神層面的紅色基因與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是辯證統一的。進一步擴大研究的視野,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紅色基因都包括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之中,即包括在中國精神的范疇之中。在對紅色基因的精神內容進行總結提煉的過程中,要從全局和地方兩個角度思考。我們黨已經總結了許多具有全局性、重大歷史意義的、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這些已被總結提煉、傳承賡續的革命精神財富并不等同于全部,在黨的歷史上還有許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歷史意義的、寶貴的精神資源沒有被總結提煉。在地方黨史中,也有許多具有地方性的、較重要歷史意義的、較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沒有被較好地總結提煉。這些地方性的革命精神財富也是以紀念館、紀念碑、烈士陵園、故居等紅色資源的形式存在。對地方高校而言,這些地方紅色資源、紅色基因具有地理上的可及性、情感上的親和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強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高校有必要結合地方實際加強對地方史中蘊含的這些革命精神財富進行總結提煉,推動“紅色資源‘進教材’,編寫紅色資源教育輔導讀物、資料、講義等”[3],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版在第四章第三節“繼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中明確指出,強調,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2015版教材提出了“紅色基因”這個內容,但卻刪掉了2013版明確提出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系列精神的內容。2018版的教材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第二節第三點“中國革命道德的當代價值”中明確指出,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蘊含的革命道德,并指出,大學生發揚革命道德、傳承紅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歷史。可見,紅色基因的教育主題已經進入教材,但是這個主題不夠清晰。建議教材修訂時將第五章第二節第三點“中國革命道德的當代價值”這個小標題修改為“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道德”,并適當增加革命精神學習的相關內容。
二、強化師資培訓,抓實融入的關鍵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師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紅色基因的精神實質,讀懂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才能牢記使命、久久為功、不忘初心、行穩致遠”[4]。只有將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教師的血液,才能講出真理、講出真情、講出真心,才能講好紅色歷史,帶頭傳承好紅色基因。從黨史學習教育來看,“基礎”課教師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需要及時加以解決。首先,“基礎”課教師亟須充實“四史”知識,尤其是黨史部分的知識。紅色基因傳承涉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許多專業內容,不是所有的“基礎”課教師都有相應的、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專業背景是倫理學、政治學、哲學等,這就需要有一個再學習、再積累的過程。這是將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的基本前提。其次,“基礎”課教師仍需進一步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這不是說“基礎”課教師沒有愛國主義情懷,而是說不能停留在歷史知識的教學上,而是要注重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深,教師擁有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才能在教學中進一步去感染學生,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最后,要進一步重視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通過“四史”的學習教育,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堅定“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紅色基因傳承的立足點在于紅色江山的代代相傳;歸宿點在于共產黨長期執政,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于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要解決“基礎”課教師面臨的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育培訓[5]。目前階段,正好以“四史”的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強“基礎”課對“四史”知識的學習。首先,集中培訓的內容要有保證。集中培訓通常有報告會和網絡培訓兩種形式。這兩種基本形式要用好,切忌不能流于形式。報告會時間要適中,既要有面上的概括,又要能重點突出,時間不宜過短,過短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講不出、講不透新鮮內容。網絡培訓可以適當多增加一些授課專家教師,要有適當長的課時安排,真正讓受訓教師學有所獲、學有所悟。目前的網絡培訓,授課專家教師較少,授課時長也較少,再加上考核簡單,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強校本培訓。“學校思政課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核心是加強校本培訓”[6]。畢竟,在國、省、市、校四級培訓體系中,最方便、最接地氣的還是學校。其次,個人自學情感要有積淀。集中培訓受時間、人力、物力的限制,因此,知識、情感、信念的積累要走實、走深、走心,抄書本抄不出知識、情感、信念。最后,同行交流水平要有所提升。要堅持集體研討與集體備課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內同行的智慧。同時,校內和校外學習交流相結合,線上和線下學習交流相結合,充分利用好各種學習資源和網絡平臺。
三、突出教學實施,注重融入的過程
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八個相統一”。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規律的必然要求,是回應和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必然要求。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教學,需要我們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研究,并將這些研究成果體現到教師的備課、上課和課后督學等環節,體現到內容安排、教學設計、課堂組織管理、課后練習等方面,體現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學習等場景。在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教學的過程中,有三個基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即教什么、怎么教和效果如何測量,仍需要結合實際加強研究。首先,在“教什么”的問題上,未能處理好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教材內容比較統一,管大方向,但比較注重理論分析與抽象概括,缺乏教學內容的地方性、多樣性等。這就產生了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教什么的問題。比如,是講總體上比較耳熟能詳的、典型的革命事跡、英雄人物,還是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其次,在“怎么教”的問題上,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內容確定下來后,要考慮怎么教。現實情況是以教師講授、配以視頻播放為主,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少,在如何落實啟發式、專題式、案例式等教學法,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方面明顯不足。最后,在教學效果上,學生的滿意度并不高,離管理者對思想政治課的期望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這個方面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測量專題學習乃至“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如果沒有比較科學的測量方法,就很難評判某種教學質量的好壞及優劣,就很難做到在改進中提高。針對上述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適當開發校本教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以統編的“馬工程”教材為指導,圍繞主題和地方紅色資源的實際,開發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開發,一方面豐富了教學案例,解決了案例可及性等問題;另一方面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任課教師地方性知識儲備不夠、自我教育不足、教學情感不夠充沛的問題。在紅色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將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關鍵在于教師要規劃整合紅色資源,將其系統融入思政課程教材體系和知識結構當中”[7]。其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綜合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三種教學途徑。課堂教學要堅持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統一,加強啟發式、專題式、案例式在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理性思維活起來,愛國情感迸出來。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考察調研與總結提高,將社會實踐、參觀考察上升為體驗式教學,通過知識點考查、課堂演講、心得體會等方式方法強化實踐考察效果,避免出現考察時感動、回來后不動的情形。堅持“互聯網+”的學習模式,通過網站、學習平臺App、公眾號等向學生推送相關資料,引導學生網絡在線學習。最后,要加強對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教學實效的考核。總體而言,“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方向是堅持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但是在具體的考核指標和方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課堂互動缺乏、隨堂練習較少、期末考查難度較低、信仰情感指標難以量化、現代技術手段運用不足等。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會出現效果和考核評價的問題,需要結合實際,加強對考核方法的研究,有學者提出的“一網兩縱三橫”的考核體系[8]值得借鑒。
四、健全組織體系,完善融入機制
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學校、學院、學科組和教研室等不同層面的強有力的組織保障。1.在學校層面,要認真做好頂層設計。高校應調整和完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發展規劃,不僅要將紅色基因傳承這個主題納入規劃中,更主要的是要在紅色基因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或課程思政的一些細節,如宏觀任務、責任主體等方面有所細化,以便各二級學院和部門能分工負責、貫徹落實。這需要一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以便能在高校內部總體協調各方面的具體工作,避免課程思政建設及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呈現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局面。“加強高校與地方黨委政策研究室、黨史研究室、黨校研究力量的交流合作”[9],以進一步加強地方紅色資源的提煉和挖掘。我們建議這個常設的工作機制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這是因為學校宣傳部門人手不足,無暇顧及具體事務的安排,而其他的學院或部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了解又不全面,具體到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不能也不應該繞開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總體而言,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同時,注意與其他育人體系的銜接與協調,以充分發揮協同效應,這就要求必須從學校層面上做好頂層設計。2.在學院層面,要從總體上加強對四門課程紅色基因教學內容的分析與整合,促進資源共享。四門課程都有紅色基因傳承的任務,但四門課程又有各自的教育主題,這就需要對紅色資源進行提煉和挖掘,以適應各門課程的特點和需要。提煉主要是對重要的革命人物、事件、遺跡等紅色資源內容的提煉,以期更適合教學主題的需要,也便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堅持統一性,減少不必要的資料搜集與備課,減少不必要的不同課程之間的重復講授。挖掘主要是指對地方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有些地方紅色資源比較豐富,但是挖掘整理不夠,一方面限制了實踐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限制了教師學術研究的生長點。最為重要的是,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場教學的開展,不利于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學院可以在對紅色基因挖掘、提煉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增設相應的二級學科。3.在學科組和教研室層面,一方面要加強教學內容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基礎”課具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主題,這個主題重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這個主題也輻射到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題,因而在圍繞紅色基因主題選取案例時,要注意體現學科與課程的特點,突出品德修養,以貼近學生思想需求的崇高精神塑造學生。在集體教學科研活動中,要在加強教案設計的基礎上,加強對教學手段的研究。注意PPT課件的設計,加強互動環節,以更貼近學生認知規律的技術形式吸引學生。要重視App和VR等新媒體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利用信息技術使紅色文化資源‘動’起來,融入時尚元素使紅色文化資源‘亮’起來,善用‘網言網語’使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10](P297)。紅色基因融入“基礎”課,是一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融入,“需要多方面因素、多種教育渠道、多種教育力量、多種教育影響的共同作用”,既需要宏觀上的總體考慮,又需要微觀上的具體落實;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長遠需要。努力做好這件事,不僅要從面上關注到教材建設、師資培訓、教學實施和組織體系等方面,更應在具體方面結合不同地方實際進行持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萬信,喬湘平.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02.
[2]劉建平,王昕偉,周蓓.總書記關于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173.
[3]張革英,喬湘平.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6.
[4]馬利強.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7):31.
[5]吳潛濤,張磊.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教學與研究,2019(7):11.
[6]岳瑾明,高培月.晉中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探析[J].大學教育,2020(1):135.
[7]王占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多元評價體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4):67-68.
[8]杜向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綜述[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0(4):17.
[9]王春霞.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135.
[10]佘雙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法探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楊春 單位:淮陰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
-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