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01:00

導語: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研究論文

【關鍵詞】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燙傷皮膚綜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是既有潛在生命危險,但又可治愈的主要發生于新生兒和嬰幼兒的感染性皮膚病[1]。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作者曾診治本綜合征29例,現將資料記錄完整的29例進行系統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9例患兒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2個月~5歲9個月,其中<1歲5例,1~2歲10例,>2歲14例。發病1~3d來院22例、4d后來院7例。家屬認為藥物過敏7例,誤診為濕疹2例;經詢問病史和體檢發現,鼻咽部有感染灶12例,頭面部癤腫5例,膿皰瘡2例,皮膚抓破8例,濕疹2例,原發病與綜合征發生間隔2~7d。因本院無皮膚科病房,故均收入兒科。臨床表現有三型:(1)全身型17例。突然發熱、煩躁、皮膚觸痛。鮮紅斑始于面部,特別是口周和眼周,迅速蔓延至軀干和四肢。發疹1~2d后,皮疹表皮淺層起皺,迅速發展為水皰、松弛性大皰和糜爛,尼氏征陽性,狀似燙傷。初始于屈側,隨后波及全身表皮。2~5d后表皮大片剝脫,出現潮濕、發亮的裸露面。17例患兒經哌拉西林或頭孢呋辛靜滴,創面0.2%呋喃西林溶液外敷等治療1d后高熱漸退,2~3d熱退凈。9例尼氏征陽性轉為陰性,5d后所有患兒尼氏征皆陰性。5~7d后無全身不適,糜爛處干燥、脫屑。除皮疹外8例患兒中度眼結膜充血,大量膿性分泌物,未見明顯內臟損害。(2)頓挫型12例。發熱、周身猩紅熱樣紅斑,皮膚觸痛,尼氏征陽性5例。無松弛性大皰,未見楊梅舌及腭部粘膜疹。哌拉西林或頭孢呋辛靜脈滴注2~3d后皮膚脫屑,自面部擴散至全身,7~10d痊愈。(3)局限型0例。

1.2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27/29例,白血球>10.0×109/L,12/19例N>0.70,12例咽拭或膿液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5例松弛性大皰的皰液培養無細菌生長。29例曾作肝、腎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

1.3治療和護理方法

(1)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清潔衛生,患兒及陪護者的衣服、患兒的床單每天換洗,煮沸消毒。(2)加強營養,注意補充液體,有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者及時糾正。(3)確診后立即給予足量抗生素,選擇哌拉西林或頭孢呋辛抗感染,2次/d,價格低,療效佳。(4)局部以對癥治療為主,外用藥要求滋潤皮膚,減輕不適感,一律用0.2%呋喃西林溶液外敷,減輕患兒痛苦,加速創面愈合。在合理保暖的前提下盡可能暴露皮損處。

2結果

本組29例患兒用藥5~7d后22例糜爛面干燥、脫屑,痊愈;其余7例10d后皆獲痊愈。

討論

SSSS曾被稱為新生兒剝脫性皮炎或葡萄球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STEN),其致病菌大多為凝固酶陽性噬菌體Ⅱ組金黃色葡萄球菌71型[2],本組實驗室結果與此相符。此種細菌產生的溶表皮毒素即表皮松解毒素A和B[3,4]系外毒素,有證據表明這些毒素是類同于胰蛋白酶的絲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成員,可能通過蛋白水解產生作用[5],作用部位主要在顆粒層內,使顆粒層產生裂隙,臨床表現為松弛大皰。不產生抗體。可能很快由腎臟排出,嬰兒對此毒素排泄慢,使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升高,引起皮膚損害及剝脫[3,5]。本組全身型17例,8/17例患兒有眼結膜充血。發疹1~2d后,口腔及眼瞼周圍滲出結痂,口周出現放射狀皸裂,羅漢超[3]認為此種現象有診斷價值,本組16/17例患兒有此現象。頓挫型是皮損停止在紅斑階段,不再發展到表皮剝脫,本組12例為此型。大皰性膿皰瘡是指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于皮損處[2],因而被認為是SSSS的局限型,本組無此型患兒。SSSS依據其特征,診斷一般不難。SSSS與非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即TEN)臨床過程相似,治療原則不同,應予鑒別。SSSS主要發生于5歲以下嬰幼兒[1],常有原發灶存在并可培養出致病菌,皮損為紅斑,繼起大皰,由口周、面部向全身發展,皮膚觸痛明顯,即使外觀正常,皮膚尼氏征亦呈陽性,粘膜損害甚微,經有效抗生素治療5~7d病情明顯改善,病理檢查顯示整個表皮并無壞死,水皰位于粒層和棘層之間,而TEN主要發生于成人,有多種原因,主要為藥物,其他如病毒感染等,早期有多形紅斑損害,無典型分布方式,皮損觸痛輕,尼氏征僅皮損處陽性,而粘膜損害嚴重,治療困難,病程一般1~3周,病理切片檢查顯示整個表皮壞死,水皰位于表皮與真皮交界處。SSSS頓挫型須與猩紅熱鑒別,SSSS有皮膚觸痛,無楊梅舌及腭部粘膜疹。

上世紀認為SSSS有自愈傾向,只需對癥處理,對是否應用抗生素有爭議。但21世紀認為SSSS有潛在的生命危險[1],如本組1例在外輾轉4d來診,發病初當作一般紅皮病治療,未用有效抗生素,來診時已病情危急,故作者主張及早使用抗生素,本組29例均予哌拉西林或頭孢呋辛靜滴,見效快,預后好,29例皆痊愈。治療結束1個月后門診隨訪,均無復發,亦未出現并發癥。很多文獻主張局部治療外用有消炎和殺菌作用的藥物,如0.5%~1%新霉素乳劑,本科予呋喃西林大面積敷于創面以保護創面,促進收斂、消炎、殺菌,保護、滋潤皮損,減輕疼痛不適,患兒哭吵減少,家長及患兒均易于接受,無副作用,并有助于病情恢復,作者認為是一種確切可行的治療方案。文獻主張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5],本組29例均未用激素,全部獲痊愈。

【參考文獻】

1HarperJ,OranjeA,ProseN.Textbookofpediatricdermatology.1sted.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2000,376~377.

2OdomRB,JamasWD,BergerTG.Andrewsdiseaseoftheskin,clinicldermatology.9thed.London:HarcourtPubLtd,2000,315~316.

3羅漢超,陳德宇.實用皮膚性病學手冊.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87~189.

4趙辨,張振楷,倪容之,等.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38~339.

5樊翌明,吳志華.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2,28(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