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25 11:31:00

導語: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誠信誠信意識誠信制度誠信踐履

論文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大學生身上也出現了誠信缺失的現象;這些現象既有社會的、學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營造誠信氛圍、創新誠信模式、完善誠信機制和強化誠信踐履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道德建設的根本途徑。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舉政之舉”、“進德修業之本”,孔子甚至認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無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如何把誠實守信作為大學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基本理念與準則,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但縱觀現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種種不如人意的表現著實令人擔憂。

1.作業抄襲、考試舞弊現象嚴重

學生獨立做作業、做實驗、寫報告的人越來越少。筆者就此在學生中調查,結果發現,70%的學生作業或實驗報告是采用抄襲方式。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成績差的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績好的則為了評獎學金、評優等而鋌而走險,且作弊手段、方法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更有一些人膽大妄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語四、六級等重要的國家考試,在補考中請人代考。這些都嚴重的破壞了考試的公正性。

2.弄虛作假蔚然成風

在學習期間,有的學生為了逃課或躲避集體活動,編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長通過電話請假;有的借東西不還、損壞東西不賠;有的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換來各種榮譽和入黨、評優、評先的機會,在就業期間,有的學生以欺騙的手段制作虛假就業自薦書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學歷、假檔案、假證書、假履歷充斥著大學生的求職市場,誠信求職面臨嚴峻的考驗。另外,畢業生毀約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毀約不僅使用人單位承擔著重新選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損害所在高校的社會聲譽及社會形象,并嚴重波及其他學生的就業。這些丑惡現象居然被部分學生奉為圣明,認為必須練就這樣的“本事”才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成為未來的成功人士。

3.助學貸款的欺騙和違約行為

助學貸款是國家對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幫扶舉措,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學生的殷切關懷。一些學生卻把這一政策理解為“福利待遇”,將學費用于揮霍而編造虛假情況稱家庭條件困難獲取助學貸款;嚴重的是有些在畢業離校后,即黃鶴一去不復返,杳無音信,更有甚者不擇手段采取改名換姓的方式逃避還貸,從而使助學貸款遭遇誠信危機。還有個別學生畢業實習期間借實習單位的錢,承諾工作后在其工資中扣還,但畢業后在該單位服務不久就不辭而別另謀高就,跳槽到其他單位,逃避還錢。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誤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只重視子女學習成績的好壞,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誠信教育的培養,對他們的一些不誠實行為不進行及時糾正;有些家長缺乏自身的模范行為對子女的引領作用,反而在他們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許多消極因素。中學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約,更多地重視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和應試能力的培養,誠信教育無形中受到冷落。

2.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

高校隨著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增加、辦學水平競爭的加劇,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專業教育上,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沒有把誠信教育放在應有的重要位置,同時,因為高校擴招,生源素質有所下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為了能考試及格,不免有人試圖通過作弊蒙騙過關。一些教師誠信素養、職業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問題,德育教育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高校誠信機制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嚴也給大學生不守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

3.社會環境中不良風氣的影響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仍嚴重存在著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思潮,也充斥著貪污、腐敗、虛偽、欺詐的不良風氣。如今的大學生們不少人受社會中不守誠信行為的影響,認為做老實人“吃虧”,尤其是吃眼前虧,老實是“無能”的表現。“利字擺中間,誠信撇兩邊”成了他們的人生哲學。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對道德問題搞“雙重標準”:一方面,他們對各種不守誠信的行為深惡痛絕,口誅筆伐;而與此同時,他們自己卻在考試作弊、抄襲作業、撒謊騙人。他們的這些失信行為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經常獲益,久而久之,大學生對于傳統的誠信道德教育喪失了信心,不守誠信,對一些大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4.學生自身的誠信意識淡薄

一是學生的責任意識淡薄,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心態,追求個人名利而極少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二是道德判斷能力不強,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將看到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從而放棄誠信信仰,產生失信心理和行為;三是從眾心理和虛榮心使然,從眾心理比較嚴重,看到別人弄虛作假討便宜,自己也心動,跟著別人學,認為自己講誠信會吃虧。

三、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建設途徑

高校是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以育人為本,培育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

1.營造誠信氛圍

誠信品德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往往離不開環境的熏陶。要充分認識環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創造條件使全體學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積極進取、求真至善的校園環境中。如嘗試“無人監考”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辯論賽、演講賽等,使大學生在相互辯論、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和相互促進提高;構建和拓展教育載體,利用校內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宣傳工具,建立誠信網站和誠信論壇;在公共場所開設誠信教育專欄,通過這些舉措讓學生在誠實守信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提高誠信認知,養成良好的誠信品德。

2.創新誠信模式

傳統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需要,為了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必須創新誠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誠信育人內容,重新審視誠信教育的內容,摒棄那些空洞和過時的內容,增加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教育資源,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時代特征和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誠信教育內容體系。二是改進育人方法,為了提高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誠信教育的時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理論講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討辯論,或者是開展活動,不拘一格。三是構建全程全員誠信育人體系。要徹底改變目前一些高校對于誠信教育采取形式主義的態度,無論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還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都要強調誠信教育,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幫助學生以誠信來規范日常行為。3.完善誠信機制

大學生誠信素質的培養僅依靠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借助于體制、機制等硬性手段,通過外在制度約束,才能強化內心認同。一是健全誠信育人制度,使學生有章可循,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用制度規范、引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對其誠信品性做出定量記載和定性評價,記載的內容既有誠信的優秀表現,也有誠信的缺失記錄,并將誠信情況與學生評優、獎貸學金、綜合測評、就業推薦相結合,有助于他們自覺地確立誠信目標、體驗自尊、增強誠信意識。三是完善監督機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違章必究。一方面紀檢部門要負責定期檢查、核實相關職能部門對學生的誠信品德的評價情況;另一方面,嚴格執行校規校紀,嚴肅治理論文抄襲、考試作弊、貸款不還、網上傳播虛假信息等不守誠信的行為,讓失信者受罰,使接踵者斂跡;同時,還應建立誠信獎懲制度,對誠實守信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不誠實守信者給予必要的懲戒。

4.強化誠信踐履

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養成。只有在具體的誠信實踐中,大學生才能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誠信品質要求。因此,要以實踐性體驗為誠信教育的載體,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誠信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滲透力,創造條件使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拓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空間和領域,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在實踐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實現誠信品德的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誠信修養。

參考文獻:

[1]馬雪松.淺談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4,(5).

[2]吳磊,劉建榮.關于大學生誠信現狀的調查研究及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4,(10).

[3]侯亞元.完善誠信體系,構建和諧社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

[4]侯亞元.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4).

[5]陸亞平.論中國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