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效果提高論文
時間:2022-02-10 08:36:00
導語:語文學習效果提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注入新的內容,突破課堂局限
怎樣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貫穿無窮的知識呢?為此,我們通過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搜集有關資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在力求學好教材的基礎上,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博的土地上。我們在教學中通過給文本注入新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在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報刊、電視、網絡上的熱點話題,還積極開展各種演講競賽活動,舉辦優秀作文展,自編自演課本劇等,使語文教學不僅僅滿足于課堂的四十分鐘,要學生把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如教《太陽》一課,課前可以讓學生多方收集有關太陽的一些未解之謎的資料,查找、積累描寫太陽的古詩詞、故事,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陽的情況,暢談自己對太陽未解之謎的種種猜想,吟誦太陽的詩句,講述太陽的故事,這樣學生交流積極踴躍,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容,還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把學生學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課后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學習研究的成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展示,有的寫了有關太陽的日記,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資料打印整理貼在教室的專欄里,也有辦成手抄報進行展示的。總之,因這一節課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我們無法用四十分鐘來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學科,改善知識結構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與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語文這門學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體的,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教學中,我們通過把和語文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改善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狀態,使我們的學生借助于語文這個工具去學習其他的學科,同時其他學科的教學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各種實踐的機會。如《珍珠泉》、《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樣的課文就涉及到了科學課中的有關水、破壞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知識,如果學生不懂水的知識、樹木和土地的知識是很難理解課文的,教學時可引用科學課程知識;《冬不拉》一課的美景可借助音樂冬不拉那美妙的樂曲來烘托,使學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畫楊桃》使學生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進而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幫助學生體驗網絡的簡潔、迅速的好處;而數學現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學數學,有許多的數學知識是在一種生活場景的表述出現的,學生也要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是如何去解決問題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學生不僅在語文課堂中學到語文知識,也可以在其他學科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包含著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它們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會實踐,拓寬學生視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古人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聯系起來,當作求學的兩大途徑,就在于人不光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我們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融學校、社會為一體的語文訓練形式,讓學生沐浴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潛滋暗長聽說讀寫的能力。積極開展“體驗·實踐”活動,給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一些很好的機會。如體驗在農村的實踐活動,金秋時節帶學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黃的稻浪猶如一張寬闊的地毯,辛勤勞動的農民,熱火朝天的收割場面,使學生無比興奮。大家比賽誰拾的稻穗多,誰拾的稻穗少,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當大家滿載而歸回到學校時,仍然抑制不住那種“豐收”后的喜悅,再問學生你們收獲了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搶著說自己看到的,自己聽到的,怎么拾的,誰的多,誰的少,也有的學生感悟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無論交流什么,都是一種分享,都是一種“碰撞”。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表達。當把這次活動再現于作文中時,學生自然不會無話可說了,好詞妙句是層出不窮。
四、引領閱讀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于5萬、40萬、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的意義深厚而廣泛。語文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通過培養讀書興趣和習慣,給足讀書的時間,指導閱讀的方法,還讓學生讀寫結合,強化語文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的活動。比如舉辦讀書沙龍,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搞課前3分鐘講演、語文開心辭典、巧接詩詞名句等趣味閱讀活動等,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個別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積累運用相結合。通過課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并努力將學生閱讀所獲運用于學習生活中。通過幾年的培養,學生普遍反映良好,課外閱讀及其活動雖然擠用了學生一定的課余時間,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無數的間接生活經驗,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了健康的審美情趣。課外閱讀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鑒樣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所以,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為寫而讀,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空間
如今,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步深入到各學科領域,深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學的高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我們通過讓教師在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與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課前,筆者了解到不少學生沒有到過北京,對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學一樣,只是讓孩子們讀讀課文,聽聽教師枯燥的講解,是很難感覺到首都北京的雄偉壯麗的。為了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偉,從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鳴,筆者精心制作了教學課件。教學時,當那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展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激動得叫了起來:“真是太美了,太壯觀了!”那一幅幅直觀的圖片加上教師簡單的介紹,孩子們很快就對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參與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壯觀,也是孩子們渴望一睹為快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筆者選擇恰當的時機,播放了升旗、閱兵儀式的錄像片斷。國旗班戰士優良的作風、雄壯的國歌聲、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還有數以萬計的圍觀群眾,無不吸引著學生的眼球。觀看后,筆者讓他們說說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說想到了在奧運賽場上奮力拼搏的體育健兒,有的說想到了解放軍戰士保衛邊疆的辛苦,有的說自己將來也要為國爭光……這一節課,架起了學生認知和理解教材之間的橋梁,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而且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學生還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搜集、分析、處理所給的相關資料。這不僅是一個有利于學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信息素養的過程。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讓語文教學從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生活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摘要:本文著重從拓寬語文學習領域方面論述了提高語文學習效果的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新的內容;整合其他學科,改善知識結構;走向社會實踐,建立閱讀途徑;利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語文學習;學習效果;學習領域
- 上一篇:初中語文教學中字詞積累分析論文
- 下一篇: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