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6 03:47:00

導語:語文教學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

本文以《荷塘月色》這篇傳統課文的教學為例,結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討論了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實現的三大變革:1.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2.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到學言語用言語悟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3.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與感悟,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思路反向探求實踐探求全身心探求

在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課程理念正在形成:從科學主義的精細處理到和人文主義的機智探索相平衡,以人為本成為基本趨勢。在我國,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方向,已經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語文,應該從科學主義的精細肢解走向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所謂新語文,也就是人文主義的智慧之花。

一、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

——反向探求教什么

我們看一篇具體的課文《荷塘月色》。這是必選的傳統課文。

傳統的講法是:

一、背景介紹。

二、分段解析具體內容(若是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解析),歸納段義。如果段落較長,則分成若干層次進一步肢解。

三、結合各段落,構成意義更為明晰的意義板塊,然后整合幾個板塊歸納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四、布置作業,鞏固擴展。

根據這一講法,《荷塘月色》可以解析為: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文學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寧肯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悶。

文章分為12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意義段。1-3自然段為第一段,寫作者郁悶散心來到荷塘邊;4-6自然段為第二段,描寫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余下為第三段,寫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覺中回到家門口。第二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四自然段為第一層,描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第五自然段為第二層,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為第三層,描寫荷塘的四周。在意義段分析過程中解決字詞句問題。

文章通過描寫荷塘月色,展現無比優雅、朦朧、幽靜的自然之美,同時借景寓情,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靜。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運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擬人修辭格描摹景物,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營造優美語境,舉例或結合段落層次講解說明。

作業:評說比喻、擬人、動詞、疊詞的妙用,背誦4、5、6自然段。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因人因時而異,細節的處理會有變化,教學組織方式也會不同,但絕大部分師生會把上面的要點裹進課堂里。

反思:介紹朱自清的字號、稱謂、氣節,無非讓學生獲得一種文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這些知識不介紹,學生能獨立獲取嗎?三個意義段,解讀了本文的意義板塊,同時揭示文章的思路。如果學生不懂,解讀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文思路顯而易見,意義板塊也不難分析,花相當多的時間分解意義段有必要嗎?字詞句知識可以不講嗎?本文的主題思想與情感是個難點,容易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這個難點講還是不講?本文的言語非常經典,是學習的重點,如何擺正它與情感難點的關系,如何突出這個重點?如果學生對情感定位感興趣,對言語不感興趣,我們怎么辦?推廣開來,假如我們的學生對分析文章一無所知,按照上面的講法全面分析,他們能收獲多少?假如我們的學生對分析文章已經知道得夠多的了,分析了數十篇,還是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他們收獲的又是什么?我們平常教學所列的要點是什么要點,文本要點還是人本要點?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這里牽系到教育哲學的大問題,也牽涉到教育教學指導思想。很多時候,我們把學生看成是白紙,是容器,教師的任務當然是涂鴉和灌輸;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全面系統,教師自然是精雕細刻文本,然后把文本要點復制到人腦硬盤上。

實際上,學生是能動的,是活生生的人,對知識和技能是有所選擇的。選擇的標準,一是個人基礎,一是個人愛好。從個人基礎上看,高中同學,至少學了九年語文,對簡單的故事性文章的思路是一目了然的,用不著分解意義段:就個人愛好而言,取舍的范圍更大了。因而,我們試圖拿文本的單一模子無所不包地套牢學生的頭腦,無異于畫地為牢,這是非常可笑的。學生到了高中,已經分析過上百篇課文,還這么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中不少東西肯定是繁瑣累贅,重復羅嗦,如此刻板頑固,十足的形而上學。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不少學生不這樣講就不習慣,相當部分學生到了高中自己不能獨立分析一篇課文,不能獨立學習字、詞、文學文化知識。簡言之,我們的學生到了高中還不能獨立開展語文學習活動,這不能不叫人深思。我們教給了學生什么?我們培養了學生什么?也不能不反思。我們九年一貫制地全講全評、包教包學,是不是培養了我們所追求的全面而縝密的分析能力呢?

我們知道,圍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領最大的地盤,如果361個點都填上棋子,那是臭得不能再臭的死棋。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要讓全面透徹分析堵死自己的棋路呢?我們可不可以,每一堂課留幾條棋路,每一篇課文留幾條棋路,每一學期留一片空地,給整個語文教育教學留下一片有意義的天空呢?

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意味著走自己的路,我們的課文分析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學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教師指示的,學生有自己的路可走嗎?我們給學生留了什么道路?語文教育教學幾十年來已經走過了很長的路,從知識層次的傳授進步到方法層次的考究,再到素養層次的追求,每一次變革都帶來豐碩的成果,有關書籍潮水般洶涌而來。殊不知,要是不留給學生們創造之路,無論如何,語文教育教學都會走到盡頭!每一次變革,我們的教師都孜孜不倦地為學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可憐天下教師心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勞壓抑著學生的創造。作為明證的是,大大小小書店的書架上擺滿方法、素質之類的書籍,但學生自己寫的少之又少。

從藝術角度看,中國書法和中國畫講究留空布白,以虛寫實。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里,引用清初畫家笪重光《畫筌》里的話說出了這種境界:“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①語文教學能不能上升到這種境界呢?

這是高中語文教學思路的第一大改革: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反思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孜孜追求的“求全求細求深求透、包教包學”的做法。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從不教什么中明確教什么,然后留出學生思維、感受的空間與機會,讓不教的東西連成一條學生學習、發展的線索。

二、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到學言語用言語悟理論

——實踐探求怎么學

《荷塘月色》最大的寫作特點是言語之美,它把漢語言文字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柔美,它運用了漢語獨有的疊詞疊音、雙聲、疊韻。4、5、6自然段的疊詞疊音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雙聲詞有:裊娜、仿佛、渺茫、霎時、參差、斑駁;疊韻詞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諧。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優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煉字:彌望、點綴、顫動、挨著、瀉、浮、洗、籠、畫、漏。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擬人。連綿如縷的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感覺連通的比喻有:(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影)如樊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擬人有:羞澀地打著朵兒,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脈脈的流水,等等。

推出這些言語特點,從步驟上分析有兩種辦法,一是就言語分析言語,“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本文的言語特點……”另一種是“修辭立其誠”,為了達到最佳表達效果而探求最佳表達形式,“同學們,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優美,我們想過沒有,作者用什么樣的言語技巧營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前一種是肢解的教學方式,后一種是聯系的教學方式。就是講解上面所列的完全一樣的內容,給學生的啟發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只是告訴學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訴學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訴學生的是僵死的事實性知識,后者教給學生的是運用事實性知識。事實上,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了九年語文,已經學了相當多的事實性知識,但大部分事實性知識是作為一種儲備狀態的死知識占據著大腦空間,學生沒多久就會忘了這些知識。我們以為,學生語文水平總是提不高,與我們教師滿足于教授事實性知識有很大關系。

從兩種方法推出的結論和具體內容看來,這兩種方法似乎沒有什么差別,但從本質看,兩者存在方向性的對立。前者從言語到言語,只是在言語圈子里兜了一個大圈,最終又轉回到言語中,沒有出路。后者從言語到運用,引導言語走出了言語,最終奔向實踐的海洋。這是對待言語現象以及從該現象推出的言語規律的根本性變化。

20世紀80年代,中學普遍系統講授暫擬語法體系,學生從小學就知道“主謂賓定狀補”,到了90年代以后,逐步不講語法體系了,現在的學生到了高中還分不清“主謂賓定狀補”。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知識內容上的取舍,而是教學思路方向性的根本改變。之所以反對中學階段系統地講授漢語語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以前的做法是削足適履,從本本出發,用原則性的語法去套活生生的言語,試圖引導學生避免錯誤而不是創造創新。與之相對的,我們現在提倡從言語現象中學習運用言語、感知言語規律,并使言語規律服務于言語運用。我們先舉個修辭的例子來說明:以前我們教會學生弄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辭格,明喻、暗喻、借喻、本體、喻體等,然后能夠鑒別“比喻”與“非比喻”,我們考試時經常出判別比喻句與非比喻句的試題;現在,我們反對這樣做,因為這種是非判斷很無聊,用固有的概念禁錮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引導學生明白不該干什么,而不是引導學生該干什么,所以現在高考不再出此類是非判斷題了,而是給一個言語現象、一個精彩語句、一首小詩等,讓學生對照創造。再舉個語法的例子:以前講復句,總是要學生判斷復句關系,練習和考試均是如此,而不是讓學生運用這些表示微妙關系的關聯詞去表達關系微妙的語意,現在我們明白后者是最應該做的。

鑒于此,我們現在基本上不系統地講語法修辭了。但教師們似乎沒有明白為什么不系統講語法修辭,沒有明白教育教學方向上的根本轉變。語法修辭不系統講了,但教學的思路沒有根本變動,還在重復系統講語法修辭的教學思路。從《荷塘月色》的言語看言語特點,就是以前的語法教學思路,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有這些言語特點,就像明白什么是“比喻”和“復句”一樣。還不止于此,由于教師們看到了語文教學大綱反對系統講授語法,但不明白為什么不系統講語法,就以為講語法是不合適的,干脆把語法劃入語文教學禁區。這是目前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新的課程標準講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當然也包括感悟規律,語法就是規律之一。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言語現象中感悟言語規律——語法,并把它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去,推廣開去,我們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化規律、理論,并借此完善和促進后面的語文實踐。這是新語文的方向。我們反對的,是為了理論而理論,講那些對實踐毫無用處甚至有害的理論。我們迫切需要做的,是少講些理論,多一些實踐,講一條理論就要落實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

本著這種方向性的變革反思《荷塘月色》推出寫作特點的兩種方式,覺得第二種比第一種好,但第二種如果就止于歸納寫作特點,尚且不夠完善,還缺了回到實踐這一步驟。回到實踐的方式,從閱讀方面賞析類似技巧當然可以,比如,與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進行比較,從寫作方面運用類似技巧,如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寫一首小詩,那就實踐得更徹底了,關鍵是無論如何我們要落實到具體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從這一步驟看,我們的作業沒有落到實處,領會《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和背誦4、5、6自然段只是停留在《荷塘月色》這一課,沒有深入到讓學生內化技巧,并以此完善和促進語文實踐活動這一層次。因此,我們還必須增加運用技巧的練習,并且在課堂上予以落實,而不是“留”給課外。

這是改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第二點: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到學言語用言語悟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明白學習言語的根本目的與目標:不是為了分析言語而分析言語,而是為了運用言語表達思想感情而分析言語,總結言語規律,而且要把言語規律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去,讓學生運用言語規律更好地組織言語表情達意,提升人生體驗。

三、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和感悟,

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

——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從方式方法看,現階段一般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輔以誦讀、寫作兩種鞏固手段,即讓學生讀讀課文體會用詞之妙,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寫一處景致。誠然,這兩種方式方法都非常好,但是我們的教師不一定全面理解這兩種方式方法的教育學意義,而是經驗地停留于工具性這個基礎層面上。

從教育學意義看,通過語文教育學生,無非是讓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想,體會并內化情感,擁有理解與表達思維、情感的工具。語文教學現狀停留在讓學生擁有理解與表達思維、情感的工具階段,即歷來所說的語文的工具性上。我們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這個“工具性”而展開的,教師講解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和接受某些現成的事實性知識,學生誦讀和寫作等是為了落實,讓學生把教師所講的落到實處——語文談得最多的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落實”;與之相對的,學會思維、形成思想,體會和內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屬品。我們把這種教學稱為“工具學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失去了她固有的活力和生機,變成“1+1=2”式的嚴謹考究,變成工具甚至道具。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只要聽懂了、“恭領圣餐”就行了,學習課文變成了文本的純事實性解讀,或者說,學習課文是借助語文這個工具、道具解剖文本,然后從文本中收撿更多更細的工具、道具,只要把原文讀懂了、讀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學生的情感思想體驗怎樣,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少教師自然地認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體現在“知道”這個過程中了,因此,他們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數,缺少激發和調節學生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變成“依葫蘆畫瓢式的懶惰用腦活動”,學生大部分時間只是運用耳朵仔細地聆聽,運用腦筋乖乖地證實,運用水筆忠實地記錄--照單接收,最多再為了幫助接收而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這種情形,后現代教育學稱之為“頸部以上的學習”。這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腦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動,語文學習“有口無心”、“無動于衷”或“三心二意”等就成為平常事了。

我們以為,語文教學離不開“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須升華到“人文性”,讓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想,讓學生體會并內化情感。這是對語文教學的教育學意義的全方位理解。這是現階段提倡的“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明白這一根本點,怎么教怎么改也無非是工具層面、技術層面的修飾與改進,進入不了教育學意義層面的全面提升。上面所說的兩種方式方法,說到底,很多老師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是為了讓學生增加“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方面的事實性知識的儲備,讓學生明白“可以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寫景狀物”,而不是“讓學生感悟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言語現象的魅力”,進而“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繪出內心感受到的最美景觀”,因此沒有將“教育”進行到底。

就以推出《荷塘月色》的疊詞疊音技巧為例,我們來體會一下“教育學”意義上,而不只是“工具學”意義上的教法。從感悟角度看,《荷塘月色》的疊詞疊音是可以通過讀寫體會的,但絕不是籠統地讀寫一兩遍課文能體會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下轉第10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等,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圓潤清亮節奏,有輕音樂的美感,可以通過拍手跺腳的律動感悟節奏的短促輕快,可以通過疊詞疊音與非疊詞疊音的對比感悟詞語固有的音高音長差別,如“曲曲折折”與“曲折”相比,“曲折”可以讀得又長又高,“曲曲折折”就只能讀得又短又輕,可以聆聽輕音樂、學唱有疊詞疊音歌詞的歌曲去享受疊詞疊音之美,從運用角度看,可以連綴這些疊詞疊音組成另一幅圖景、一首詩,可以來一個疊詞疊音短劇表演。簡言之,讓學生參與到疊詞疊音的言語實踐來,在實踐中比較體會,用肢體語言、五官綜合活動體驗感悟——在這些實踐中,文本只是一種資源。以上的語文實踐活動豈一個“讀”字或“寫”字能涵蓋得了?它們的效果哪里只是明白了“是什么”和“怎么用”?推廣開去,對《荷塘月色》的其他寫作特色的學習,“雙聲”、“疊韻”、“煉字”、“比喻與擬人”等,何嘗不可以這樣做呢?再推而廣之,其他內容的語文教學何嘗不可以這么做呢?

這是改革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第三點。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與感悟,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學的目標不只是客體意義上的“知道”,而且是主體意義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種手段發掘學生情感、思想資源,調動師生所有的肌體感官讓學生感、說、動、做……讓語文融入學生所有的感覺之中去。而從根本上講,是要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的教育學意義,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境界。

小結

我們以為,以上三個方面,不能彼此割裂,各自運作。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新高中語文,應該是三者的有機結合:反向探求,針對死板劃一、全評全講、包教包學的教學模式;實踐探求,演化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改變現狀的方向,要觸動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宏觀構架和實質;全身心探求,直至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情境。只有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