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3 08:42: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概要:閱讀教學應注重啟發學生的內動力,增強閱讀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談,才能提高閱讀能力。為此,必須改革程式化的課堂結構,貫徹閱讀教學整體化原則。

關鍵詞:閱讀教學內動力整體化

正文: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既給《語文課程標準》“擴大閱讀范圍,拓展學生視野,廣泛閱讀各種讀物”的要求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容易讓學生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界,容易形成學生閱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泛泛而談,不能帶著真正的情感去閱讀、品味、理解、思考,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能力。為此,筆者提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啟發內動力,增強閱讀的深刻性。請各位前輩和同仁不吝賜教。

搞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啟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中學閱讀教學就要注意從最新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情激情,溝通情感,即運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態等作誘發物激起學生的情思,啟發學生的生活感受或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覺主動地探求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溝通,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這種以情激情,情感溝通法進行教學。現實生活中,學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親人的愛,雖然學生家庭有貧富差別,家庭親人給予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貴重的服飾珍貴的書具,或是粗淡的飯食簡陋的衣物,甚至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都體現著親人的愛,只是學生沒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閱讀課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體現的父愛。父親在家境窘迫、四處奔波的情況下執意要送兒子上學還不辭勞苦地為兒子買橘子。這與我們下崗工人的家庭節衣縮食給子女請家教、買學習資料,與許多父母不辭辛勞為子女找好的學校就讀、接送上學,送衣送傘、問寒問暖何等相似?教師若能把文中的情景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溝連起來,“背影”所傳達的父愛怎能不激起學生感情的浪花、產生強烈的共鳴呢?事實上,很多課文都可以啟發學生的生活感受,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動探求。如:《小巷深處》、《藤野先生》等。

啟發學生的內動力,激發閱讀興趣還要注意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程式化,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堂教學的程式化主要表現為講授課文,大都按字詞、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和寫作特點、鞏固練習等幾個步驟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枯燥乏味,會失去語文的感染力。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到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這種訓練應和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葉老所說:語文教學應不再像以往和現在一樣死讀死記,死摹仿程式和腔調,而是將在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詠,體味,整飾思維語言,獲得表達技巧等種種事項上下功夫(《認識語文教學》。葉老的這段話,講的是一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結合的。近年來成功的課堂教學范例,都是緊密結合學生的思維和生活才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點,才引起生動的、熱烈的反映。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程式化,搞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就要注意貫徹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原則。這一原則體現為注重閱讀教學的三要訣:籠塊——勾連——循序,先字詞,再句段章的閱讀教學法既違背學生的閱讀心理,又違反閱讀教學的自身規律。無論哪篇文章都表現出嚴格的整體性。故閱讀教學要先籠觀整塊內容,前后勾連照應,遵循閱讀材料的內部結構順序分析,也就是說樹立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進入作者寫作時境,產生情感共鳴),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語句),接軌(用過去的經驗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積累與新知識接軌),架橋(幫助學生架設從“學會”到“會學”的橋梁)等渠道上整體感知文章。實踐證明,只有在整體感知閱讀內容上下功夫,找規律,才能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能力。

對于魯迅,初中學生略有了解,知道他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學習《魯迅自傳》,大多數學生只能了解到魯迅的家庭情況、讀書求學的經歷、主要作品等內容,而對魯迅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認識甚淺,甚至全然不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清楚地認識到魯迅的思想發展和革命精神。而這一點在整篇文章中都有體現且貫穿全文。首先在寫少年的家境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魯迅不愿作一個乞食者,不愿作幕友和商人所表現的思想;在介紹求學讀書經歷部分,應提示學生思考為什么魯迅多次改變學業;從作者的工作經歷來看,為什么總是輾轉奔波,漂泊各地。我們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些與魯迅的思想、性格、精神密不可分:少年時由于家境衰敗寄宿他人家中,而魯迅不愿這樣生活下去,說明他自尊心強,性格倔強;稍大后,不愿走同鄉沒落讀書人常走的路——作幕友或商人,可以看出魯迅有遠大的崇高的理想,不愿與統治者為伍,為虎作倀,欺壓百姓;也不愿以經商為業,貪心錢財,惟利是圖。讀書后之所以多次改變學業,是因為他想尋找一條最好的救國救民的道路-——由水師學堂改進礦路學堂表現魯迅想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后改為學醫,表明魯迅想通過醫學救國,最后棄醫從文,表明他想通過文藝改變國民的思想,走文藝救國的道路。魯迅后來輾轉各地,是由于他的所作所為為反動政府所不容,被迫到處流浪。這些思想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體現,只要略加點撥,學生便可以從全文或一些關鍵語句中讀出一個完整的、清晰的魯迅來。

總之,閱讀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有的文章可引導學生略讀,有的文章需引導學生精讀,如果學生閱讀只能停留在膚淺的泛泛而談的表面上,那就不能達到相應的閱讀效果,形成應有的閱讀能力。因此,閱讀教學應注重啟發學生的內動力,增強閱讀的深刻性,以提高閱讀能力,“使學生練成讀書的本領”(葉圣陶)。正如葉老所說:“教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

參考書目:

《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學語文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