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依托鄉土資源論文
時間:2022-06-10 04:43:24
導語:語文實踐依托鄉土資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可見語文實踐的重要性。同時強調“語文教學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為語文實踐指明了方向。如何開發利用鄉土資源,服務于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做法。
一、品讀自然,儲備讀寫素材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是蘇軾對自然造物的贊嘆。我們學校地處洪澤湖岸,這里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享有“人間仙境,水鄉澤國”的美譽。這為開展語文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引領學生走出校園,品讀自然。春天帶著學生到湖邊欣賞垂柳,體會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生命之美;夏天和學生蕩舟荷塘,感受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艷麗之美;秋天領著學生到塘口品嘗“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味道之美;冬天組織學生到湖邊領略“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壯之美。學生在與自然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親密接觸中,體會四季輪回變化,感受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儲備了讀寫素材。學生在讀寫時輕松提取,加深了讀的理解,更容易感受課文中寫景之美。讓學生的寫變得順暢,讓學生有物可寫,有形可繪,有感可發。
二、探尋人文,積淀文化底蘊
獨特的民俗風情,深邃的民間文化,無不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是學生積淀文化底蘊的磁力場。洪澤湖周邊是泗州戲、淮海戲、漁鼓舞、馬燈舞等民間文藝的發源地,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諺語童謠,這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城市學校無法企及的。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尋根溯源活動,組織學生欣賞地方戲曲,說體會,作評價,引領學生選素材,編劇本,古戲新唱。帶領學生收集和整理流傳于洪澤湖湖區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諺語童謠,并進行宣講和傳唱。引領學生對家鄉的風俗民情、名人故事、家鄉變化進行尋訪調查,組織討論,撰寫調查報告,寫尋訪日記。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領略家鄉文化的魅力,感受家鄉的巨變,生活的美好。同時,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積淀了文化底蘊,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三、感受生活,豐富情感體驗
生活是語文的外延,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沒有生活,就沒有體驗,生活多豐富,體驗就多深刻。讓語文回歸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已成為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我緊貼學生現實生活,開展了水鄉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漫步湖邊,撿貝殼,抓泥鰍;到湖里游游泳,釣釣魚,采菱角,打蓮蓬,盡享童年的樂趣。鼓勵學生跟著父母到湖中下網捕魚,到塘口飼養魚蟹,體驗勞動的辛苦與收獲的喜悅,在學生中開展“我的水鄉生活”征文活動。以校園內的“兩園一湖”(小菜園、百果園、微型洪澤湖)為基地,讓學生種植飼養,觀察研究,記觀察日記,寫研究報告。豐富有趣的生活,開放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豐富了學生情感體驗。厚積方能薄發,學生作文時信手拈來,點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鄉特色而不失真實的《我的船頭生活》、《水鄉新變化》妙趣橫生、活靈活現,讓人回味無窮。同時,在濃濃的漁村生活中,學生有生活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便不難理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驚喜。鮮活的鄉土生活巧加利用,匯成了學生語文實踐的一汪活水。
四、參與活動,增強實踐能力
“活動”一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20多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活動是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的核心。活動要貼近學生實際,突出學生自主參與,活動設計應開放、多元。圍繞聽、說、寫、誦四字做文章,組織開展了“洪澤湖在我心中演講”、“洪澤湖故事擂臺賽”、“洪澤湖調查”、“洪澤湖詩歌朗誦會”、“愛心魚放養”等系列活動。將語文實踐引入豐富的活動中,引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知湖、愛湖、護湖、用湖、夢湖”。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潛能,展示了學生個性特長,為語文實踐增添了樂趣,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托鄉土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溝通課堂內外,聯系現實生活,拉近了語文實踐與學生心靈距離,增加了語文實踐的親和力,讓語文實踐接上了地氣。
作者:李付成 單位:江蘇省泗洪縣臨淮中心小學
- 上一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