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時間:2022-05-02 11:00:22

導語: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教育”正逐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興起,讓課堂也在悄然改變。將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教育;課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于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確,作為最基本的人文學科,語文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術將簡單的文字式的賞析,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視覺、聽覺的感受,內化為心靈的感悟,可以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平臺。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制約,小學生還無法理解文學思想更深層次的意義、文學對于人類社會、人類精神的影響,但在最基礎的層面上,他們能夠激發想象,借由文字信息的表述,在頭腦中形成連續的畫面,體會文章的內涵,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1]在這一方面,信息技術利用影像、圖片、聲音進行傳播,將自身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優勢凸顯出來。如賞析《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教師可以利用記錄片影像先展現黃河未變化之前的寧靜,在觀看人類活動對于黃河的影響、黃河歷經幾千年變化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影像對比,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又如在講解《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動畫,讓學生觀看森林未被“打掃”前的景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行想象并畫下森林被“打掃”后的畫面,由學生利用投影解說自己的圖畫,闡述理由,這樣課堂會更加豐富多彩。在《自然之道》一文中,教師可以利用聲音、圖畫,讓學生自行講解當時食肉鳥是如何攻擊海龜的,理解人類違反自然之道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找一些有關環境方面的圖片、錄象等資料,在學習課文前先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了解我國在環境方面的現狀、實施環保的一些措施,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環境保護的一些舉措。這樣,在“聲、色、畫”的熏陶下,學生不僅能夠很快理解課文,而且豐富了知識。又如《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桂林山水》等寫景文章,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勾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的畫境,帶給學生的視覺、聽覺的享受,促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珍惜大自然的饋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二、整合教學資源,啟迪學生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根據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對現有的教材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補充,使學習活動走進學生實際,啟迪學生思維,轉難為易。[2]在教授詩詞《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作品有關的資料,將文章交代的時代背景、作者信息、名家對詩詞內容、藝術特色的點評、鑒賞等資料,制作成PPT或者網頁,在課堂進行資料交流、介紹和補充,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攻克詩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又如《漢字的演變》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漢字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歷程。在進行漢字舉例時,學生可以一邊觀察一邊說出相對應的漢字,教師點擊圖片,出現該漢字的演變歷程,借助信息技術使文字符號化為表象;學生說錯誤時,教師點擊課件,出現正確漢字,學生自主正音,鞏固識字。學生也可以在課前搜集其他漢字,或用圖片投影,或用自己設計幻燈片,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鼓勵同學積極思考,提高學習興趣。再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多媒體觸控式白板上畫一畫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結合自己的親自體驗,在畫的過程中揣摩介紹爬山虎攀爬過程的文字;這時老師再播放爬山虎爬墻的動畫視頻,學生進行視頻與自畫圖片的比對,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這一問題得到解答。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優化學習形式,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在現代學習環境中,學生將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整合,與其他學習者共享學習資源,并且結合自己現有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法,這樣才容易形成自主的學習意識,發展思維能力。[3]如《蝙蝠和雷達》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知校平臺,提前將問題,學生登錄平臺,按照問題提示進行新知學習、操作練習、自主檢測、反饋評價,進而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將學習任務出示在多媒體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合作學習,在小組中交流問題,探討蝙蝠躲避障礙物的原理,最后由小組合做展示學習成果。學生或以圖畫投影進行配音的方式進行演說,或以道具演示的方式進行呈現,教師適時進行情景微課演示,以蝙蝠遇到雷達后展開一段對話結束,檢測學生是否明白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仿生學”知識,在小組中交流例舉此類例子,在班級進行分享,展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如《猴王出世》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古典名著的興趣,提高閱讀名著的興趣以及鑒賞能力,教師可以提前將相關材料介紹的網址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老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課前進行資料的查找。課堂上,各小組按照匯報的順序,分別制作音、圖一體的課件,帶著問題及網上查找的資料現場解說,其他同學進行質疑和補充,在課堂創設的氛圍中,邊學邊悟,邊讀邊評。有些同學還帶了原著進行閱讀,大家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再回到課文的學習中,把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摘錄下來進行品讀賞析,這樣的學習過程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知識面。

四、改變教學方式,鼓勵主動參與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優越性,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使語文課堂彰顯出無限魅力,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學習方式不斷涌現,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大規模的在線學習素材,使學習者無論身處何處、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夠借助網絡分享優質課程資源。以《爬山虎的腳》為例,文中對于爬山虎的腳有兩次描寫,第一次描寫“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第二次描寫“圖畫上蛟龍的爪子”,同樣是描寫爬山虎的腳,卻運用了不同的比喻手法。面對這個問題,老師和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學習,進行交流和探討,利用微課演示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爬山虎的生長過程中,當爬山虎的腳剛長出來的時候,顏色呈現嫩紅色,比較軟,主要用來尋找可以攀爬的墻上的立足點,這些與蝸牛的觸角顏色、硬度比較相似;當找到立足點,巴在墻上后,爬山虎腳的顏色逐漸變為灰色,富有粘性,抓地力十足,和蛟龍的爪子比較相像,葉圣陶用這兩個比喻將爬山虎在不同時期的腳的特點介紹了出來,在微課演示過程中,爬山虎腳的變化過程、爬墻過程得到一一呈現,分別展現出了兩個比喻形成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名家語言文字使用的準確、形象,這也為學生在以后的習作創作中做了良好的鋪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又如《桂林山水》一課,作者分別用“靜”“清”“綠”“奇”“秀”“險”來描述桂林山水的特點,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文字介紹,學生難以體會到桂林山水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以先請學生展示交流自己課前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激起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的興趣,然后和學生一起讀文,欣賞桂林山水的美。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利用制作的微課進行展示:平靜的湖面上,一艘竹筏緩緩向前,直至消失在視線中,水面下有河底的沙石,兩岸是高聳的山峰,形態各異,在這平緩的劃行中,學生借助微課的桂林之旅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心中充滿的是對桂林山水特點的感悟、贊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信息技術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將課文中的知識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精巧,感受祖國山水的美。

五、培養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積極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鑒賞、表達美的文章、美的社會、美的自然、美的人生,駐留美的精彩。小學語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名家文章,借由文字展示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使語文課堂教學具備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成為了學生培養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之一,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充分幫助學生領悟課文深層之美,獲得美的感受。[4]《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寫的精品文章。作者在文章之中表現出德國人的生活美,自然美,人文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感悟。“走過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德國真實的美,教師可以抓住文中“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兩個詞語,先讓學生欣賞了多幅表現“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美景的畫面,再讓學生用不同的詞語形容剛才看到的情景;教師還可以借助網上的視頻資料,制作微課,讓學生在動態的微課介紹中,說出“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美不勝收”等許多表現花多花美的詞語,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積累了許多優美詞語,充分感受德國景色之奇麗,民族之奇特。又如《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師可以配音樂播放穿著蒙漢兩族服裝的人在分別時的場景畫面,并配以馬頭琴悠揚深遠的音樂,渲染氛圍,學生更容易進入到情境之中,沉浸在畫面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將結尾處的留白進行補充,進一步感受祖國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情誼。又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是通過字詞學習、語句的體會、片段的欣賞來進行語文的學習,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識字、寫字都是通過教師手中的粉筆進行傳遞,整合信息技術資源,可以讓字體的設計更加靈活,字體呈現的方式可以動靜結合,字體的顏色五彩斑斕,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有人說,只有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只有當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得到充分發展和利用,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更系統、更科學的使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才能一路高歌。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了充滿智慧和藝術,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合,更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整合、使用信息技術,使語文課堂凸顯出迷人的光芒,讓學生更加熱愛語文,享受語文之美。

作者:楊林 單位:大連市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仲芳.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4(6):2.

[2]李大市.信息網絡環境下的閱讀革命[J].語文教學通訊,2014(16):3.

[3]喬舫.巧搭教育的“舞臺”—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創新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4.

[4]臧晶晶,王馨.構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研新常態[J].科技展望,2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