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言語體驗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8:53:00
導語:語文教學中言語體驗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語文學習中言語體驗的特點
語文學習中的言語體驗,其內涵應是:體驗,既是一種言語活動,也是言語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言語活動,即主體親歷言語實踐并獲得相應的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作為言語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語體驗學習的親歷性
所謂“親歷性”,是指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活動過程,主體必須積極參與,體現出主體性;同時是真實參與,也就是說無論言語環境是真是假,主體的參與都是真實的,主體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即使言語環境是假的,但在主體的心里是真的,是主體想象中“真實”的言語環境,主體想象中“真實”地參與言語活動;參與言語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體驗需要動作、活動,包括外在活動和內心的動作,內心的動作是想象中的親歷,如福樓拜寫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時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樣的那種親歷。體驗活動都必要有“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有了這種“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才能形成活動的能力。
2.言語體驗學習的個人性
言語體驗有很強的個體色彩,無論是動作行為的體驗,還是行為結果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個進入言語體驗的學習者,并非白紙一張,而是都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同時言語作品具有一種“召喚結構”,具有許多“未定點”和“空白點”,學習者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置于言語作品,對言語作品進行“具體化”,把言語作品中的空白補充起來,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紅樓夢》的閱讀也正是如此。因為每個讀者、讀者的每個時期,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去填補作品中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這些體驗都是真實的體驗,并無對錯之分。
3.言語體驗學習的內在性、緘默性
言語體驗與人的內在的生命活動相關聯,其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其存在狀態是緘默的。因此,言語體驗學習常采用涵詠玩味的方式。朱熹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說: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說的“切己體驗”、“沉潛諷詠”和“平平地涵泳”,其實就是一種不同于邏輯思考的體驗。如魯迅的散文《秋夜》,寫到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但接下來卻并不介紹敘述這兩株樹分別是怎樣的,似乎行文啰嗦,因為這兩句話,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說“墻外有兩株樹”。其實,作者說這兩句話的目的并非想告訴讀者墻外有兩株棗樹,而是以這樣的言語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單調孤獨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內在的、緘默的。當讀者設身處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閱讀體驗這兩句話,伴隨著對墻外兩株棗樹的想象過程,才體驗到作者“單調孤獨”的感受。學習者只有與作品傳達的情意達到相契與共通,才能感受和領悟作品的妙處、作品的意蘊情致,生成新的體驗。否則,只能說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內容、寫作特點和風格等等。學習者體驗到的情緒是內在于學習者心中的,與學習者內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聯。因此,言語體驗作為結果具有內在性、緘默性,言語體驗學習作為動作過程也具有內在性、緘默性。
二、語文學習教學觀
言語體驗只能在言語實踐中進行,離開言語實踐,就成了言語認知、言語訓練。“實踐與訓練的本質區別在于:實踐以生活為本位,指向人的素質;訓練以知識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言語實踐生成言語體驗,積淀言語體驗,培養語感。雖然,語感與技能都屬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兩者有顯著的區別:技能屬認知學習的范疇,是反復訓練的結果,是沒有主體情感、態度的投入,是求同;語感屬體驗學習的范圍,語感的培養需言語體驗的不斷積淀,需主體的情感態度、人生經驗融入其中,是趨異。技能的獲得,僅強調訓練的反復性、反饋性;語感的培養,必注重體驗的親歷性、實踐性。
學習觀決定教學觀。教師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語文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個人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個性和差異,平等相待,在言語體驗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原則不是非此即彼、非對即錯,而是多少之別、深淺之異、文野之分。
2.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實踐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學生的吟詠誦讀。有感情的朗讀,就是一種言語體驗活動,既有外在的動作,又有內心的活動。有感情,就是學習者想象中模擬認同了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使學習者的閱讀視點進入了作者的視點或作品主人公的視點,因此,是一種想象性認同,是一種想象中真實的言語體驗。朱熹說:“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熟讀感知言語,體驗言語,內化言語,積淀體驗,這應是語感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3.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內在性、緘默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真實地擁有言語體驗,真切地表達言語體驗。“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實踐’和‘反省’。”討論、對話、實踐、反省也應是語文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言語體驗學習的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4.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親歷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多創設語境,多采用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通過對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擬,設置一定的環境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學方法。”進入體驗是需要體驗者有一定的心境。“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中國古代美學討論審美心胸,主張“滌除玄鑒”、“心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要在體驗前去除各種雜念,做到“虛靜”、“專一”,然后才能“悟道”。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際中,當然不可能做到絕對的“虛靜”,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實際上同時也在祛除學生的雜念。情境教學,能使學生在想象中真實地參與言語活動,體現言語體驗的親歷性的特征。
學生的言語體驗就是一種言語實踐,就是參與一種生活。學生言語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生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師的語文教學應與生活接軌。
參考文獻:
[1]張麗紅.體驗式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
[2]李杰.語言觀與語文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0.
摘要: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言語的體驗,它具有親歷性、個人性和內在性等特征。言語體驗不是語文學習的終端,它貫穿于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言語實踐中。
- 上一篇:古文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論文
- 下一篇:監察室主任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