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閱讀興趣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9 02:37:00

導語:課堂閱讀興趣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閱讀興趣教學論文

影響學生課堂閱讀興趣及其指向的因素可以有很多,如閱讀材料、教學方法,學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知識程度、閱讀習慣等。其中閱讀材料和教學方法是兩個一般性的因素。筆者就這兩方面與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關系作了一些調查,下面是對800名高中學生的有關調查材料的統計:

一、興趣程度

興趣程度感興趣較感興趣不感興趣

詩歌散文70%20%4%閱小說戲劇76%12%6%讀記敘文32%44%10%材議論文30%30%32%料說明文16%28%48%

文言文60%30%2%

二、興趣指向閱讀材料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

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詩歌散文語言生動優美,好看但不實用,

意象具體鮮明又難學到手

情節曲折生動,學后覺得沒多小說戲劇人物形象個性大收獲,篇幅太

鮮明長

內容平實易學,

記敘文對寫作很有幫平淡,篇幅過長

與考試作文關枯燥,難學到

議論文系密切,對寫作手,教學形式單

有幫助一

有些內容較新語言平淡,一看

說明文鮮就懂,教學形式

單一

文章精煉;詞句教學形式單一

文言文學得實在,成效乏味

明顯

從上述調查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高中學生課堂閱讀興趣的幾個特點:

一、傾向于閱讀材料的形象性。根據認知發展的理論,兒童進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認知功能漸漸由具體、直覺水平占優勢過渡到抽象水平占優勢。但教學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資料又表明,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在不同學科和不同難度的材料中,出現的年齡不同,程度也有不同。調查表明,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主要的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階段,尚缺乏一種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性和愛好。這就勢必影響閱讀的效果,即使興趣極高。如散文的閱讀,由于興趣只指向具體可感的語言、意象,而缺乏對構成意象的諸多原因的思考,如表現手法、生動形象的語言與具體鮮明的意象的關系,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情景交融等,因而最終沒有掌握散文的本質內容。有些學生認為散文好看但難學到手,原因也在此。當然,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已有較濃的語言抽象思維的興趣,因而他們能感到議論文那種嚴密論證的雄辯之美,對議論文也有較高的興趣。

二、閱讀興趣有明顯的功利色彩。這表現在兩方向,一是他們把閱讀與是否實用相聯系,如是有助于寫作,特別是考試中的寫作;二是與閱讀的成效相聯系,讀了之后是否有明顯的收獲,如學古文,他們覺得一篇文章學了之后,馬上可以感到自己掌握了哪些文言詞句。不過這種興趣有時也不太穩定,因為有時閱讀的成效不是很明顯,如閱讀對寫作的幫助,一般不可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時學生若以一種急功近利的動機去學習,一旦達不到功利目的,其閱讀興趣隨即動搖直至失去。

三、閱讀興趣有片面性。他們的閱讀興趣往往指向閱讀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閱讀小說,只專注于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內容,而不是通過情節對主題思想作深層的思考,不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具體表現去發掘其思想性格特征等。由于興趣指向的面過狹,有時甚至發生錯位,閱讀能力沒有得到全面的訓練,因而閱讀效果明顯下降。另外,由于興趣指向的這種單一性,也導致在一篇文章的閱讀時,其興趣難以持久或出現斷續,當某個“興趣點”過去之后,其他內容就激不起閱讀興趣。學生感到有些課文過長就是如此,如小說,其閱讀興趣常在第一教時,故事情節熟悉后的幾教時常常興趣驟減。

四、要求課堂閱讀形式的多樣、新奇。既要求閱讀材料形式的多樣,內容的新奇,又要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而不喜歡議論文、說明文教學中一味的論證方法、說明方法、論說層次之類的分析,不喜歡文言文教學中刻板的串講,不喜歡教師分析學生記錄之類的方式。

可見,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因勢利導,適當調控,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針對上述高中學生閱讀興趣的特點,我們認為,這種調控應特別注意如下四方面:

一、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深度,提高學生形象思維的水平,注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習慣。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高中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已達到了一定水平,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就會產生流于膚淺的現象。我們要認同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在其淺層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趁熱打鐵,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作深層的思考,以喚起他們更高的興趣,最終達到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的目的。

二、讓學生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主人,并讓他們多感到閱讀的成果。“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目前的課堂閱讀教學有兩大弊病:一是“講”風長盛不衰,學生的閱讀權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剝奪;二是缺乏明確的閱讀教學的目標。通過一篇課文或一節課,要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學生常常不清楚,有時甚至教師也不甚清楚。為此,要多用一些點撥式、問題討論式之類的教學方式,要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多讀多分析;還要把閱讀目標具體化,把總目標分解到每篇課文乃至每節課,然后根據具體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步驟;在每一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適當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

三、要根據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多方面的閱讀興趣,使其興趣更持久,閱讀效果更全面更好。如文言文的閱讀,學生大多關注詞句意義,此外,我們還應引導學生注重其語言精煉典雅的特色,學習名家名作高超典范的寫作技巧。如學習《過秦論》,自然要讓學生掌握許多典型的實詞,但也要激發學生對其語言的氣勢、論證的氣勢的興趣,領悟文章觀點的普遍意義。又如文學作品的閱讀,不能讓學生的興趣只停留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還要引導學生對形象的創造、對藝術形象的深層思考,對藝術技巧的鑒賞。學生對論說文興趣不大,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體會論證的雄辯嚴密,說明的準確科學,要培養對問題的思考、對事物的觀察等習慣;而不能只停留在論說文的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的教學上。

四、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追求新奇是青年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即使有效,最終也只能導致學生的厭倦。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就是調控的藝術,其方法如:課堂結構的組織,如何導入課文;引導閱讀的欲望,如何把握課堂的節奏,使興趣持久有序;啟發提問的設計,如何使學生不斷地發現新的知識;教師語言、體態、表情影響學生的方法等等。調控作為藝術,沒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學生、教師、課堂氣氛的不同而變化,它體現出教師的個性。

正如上文所說,學生的閱讀興趣受多種因素影響,它常呈一種動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隨時加以關注,不斷調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