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51:00
導語:語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獲得,不管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雖然受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但都離不開研究者個人的努力,它是個人心智結構的體現。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復如此。葉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養成良好的個性品格:稟賦聰慧、博聞強識的基本素質,勤奮刻苦、好學深思的良好態度,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的謙遜品性,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嚴謹作風,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堅韌毅力,求真求新、創新自鑄的創造精神。所有這些,使他特別執著于自己的實踐,潛心于對實踐的思考,從而作出對經驗的歸納與總結。可見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論的廣博特色,而理論的形成又促使他個人品格的升華,可以說他的個性既是他獲得成功的條件,也是他獲得成功的結果。這體現了,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著主觀世界,而主觀世界的改造又促進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清楚地表明在葉圣陶對語文教育客觀規律的揭示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滲透著他的個性特色。
諸途貫通,是其內容方面的個性特色。葉圣陶是集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多棲式”人物,這就使他能夠通過創作、教學、編輯、研究諸條途徑,把語文教育貫通起來。這也就是說,他通過這四方面的具體實踐,從立體的角度來整體地綜合地觀照語文教育:創作實踐,使他備嘗語言運用的種種甘苦;教學實踐,使他積累了指導讀寫訓練的諸多經驗;編輯實踐,使他了解教材編選的分寸得失;研究實踐,使他居高臨下洞察現象的表里深淺。所有這些,使他每下斷語,往往見解獨到、切要中肯。盡管與葉圣陶同輩的一些學者也有與葉圣陶同樣的經歷,但卻沒有他那么全面久長,那么縱橫貫通。可以說,葉圣陶對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關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內容之詳明,在中國近代語文教育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個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較單一,主要是論文或論著。而葉圣陶多才多藝,表達自己對語文教育的主張,其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語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鮮明;或者通過小說,運用形象的方法,對語文教育規律作出藝術概括,讓讀者獲得感悟;或者通過詩詞,運用想象手法,抒發對語文教育的感受,讓讀者獲得感染;或者通過書簡,運用敘談的方式,對語文教育思想與方法進行點撥,讓讀者受到啟迪;或者通過散文,運用理性與形象結合的方式,結合事例介紹語文教育原理,讓讀者獲得感知;或者通過論著,運用邏輯論證方法,揭示語文教育的性質與規律,讓讀者心悅誠服。總之,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內容,通過全方位的途徑及多姿采的形式,對經驗型而非實證型的理論能作出如此完整與鮮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時代特色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說:“葉圣陶先生,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經歷過幾個朝代,歷盡人間滄桑,但他始終和人民一起站在時代的前列,同時代一起前進。”葉圣陶不斷前進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獲得更新,從而使他所從事的“多棲”事業既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學方法,這也就使他的語文教育思想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廣泛吸收時代精華,是其內容方面的時代特色。雖然處在新舊社會、新舊教育體制與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他卻始終站在新生的先進的制度與思想一邊,站在時代的前列。在本世紀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方面,以“科學與民主”的思想來審視傳統教育,在批判中繼承與發揚,同時能在國門打開以后“東漸”的西學中汲取各種教學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做到中西融匯、消化出新,給他的語文教育思想注入了合理的科學的成分,增添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另一方面,他又從同代的教育家、文學家、美學家、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眾多的營養,用當時“科學共同體”認同的內容來充實與完善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成為國內先進教育思想的代表。
不斷追隨時代前進,完成其語文教育思想體系的建構,這是從形成過程中所體現的時代特色。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隨時代變遷,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從“五四”前夕到抗戰前夕(1916—1937)是萌生期。“五四”運動對封建制度和舊禮教的沖擊,以及以杜威為代表的國外先進教育思想的引進,成了處在小學教育實踐中的葉圣陶決心改革教育的外部條件。此時期,包括在《新潮》雜志發表的以“改造小學教育”為內容的系列論文在內的文章約120篇,提出了他對教育的基本看法,并作了理論上的闡釋。(2)從抗戰開始到全國解放前夕(1937—1949)是發展期。此時期,他在四川任教中學與大學的國文及寫作,后在四川教育科學館任專門委員(即研究員),深入到四川20多個縣調查研究,聽課督導,獲得大量正反兩方面的資料,發表了《國文教學兩個基本觀念》《論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等文章約150篇,揭示了語文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深入探討了語文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基本模式,語文教育思想體系基本形成。(3)全國解放到“”前夕(1949—1965)是成熟期。此時期,他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雖不直接教學,但仍關注語文教學,親自主持“語文教學大綱”的制訂與語文教材的編寫。他學習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學習了蘇聯經驗,也受到老解放區一些教育家的影響,寫出了《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草稿)》《語言和語言教育》《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學二十韻》等文章(包括詩歌)120余篇,對讀寫教學、教材建設、教師修養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語文教育思想體系趨向成熟。(4)從結束到逝世前夕(1977—1988)是完善期。葉圣陶經過“”十年沉默、十年思考,對語文教育本質和規律認識得更為清晰、更為深刻。“”一粉碎,進入耄耋之年的葉圣陶青春煥發,積極投入教育研究,發表了《大力研究語文,盡快改進語文教學》《要重視調查研究》《自力二十二韻》等詩文130余篇,對語文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規律性的東西進一步突出強調,對于被“”歪曲了的東西,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從而使其思想闡釋更精深、表述更嚴密、休系更完善,因而更具科學性與規范性。
三、民族特色
葉圣陶沒有上過大學,沒有留過洋,完全是自學成才。當然,并不是說他不了解西方教育;但是可以說,他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與文化,這是無庸置疑的。他受學于清朝末年,6歲進私塾讀書,讀過四書五經,學過八股文,11歲考秀才未中,12歲進公立小學,13歲進公立中學,接受新式教育。他自學古籍,熟悉“十三經”。1912年起任小學教員。長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對傳統教育的利弊得失體察得深切詳明,因而在他的教學與研究中指陳中肯、抑揚適切、棄取得當。
對傳統教育的批判斷承,是其思想在內容方面的民族特色。他對傳統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不持虛無主義。比如,他既批判舊時學塾那種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卻又十分強調通過反復誦讀來揣摩體會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既反對舊式文人熱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濫調,清算其在現代教學中的種種表現,卻又十分講究文字的謀篇布局,要求文章寫得自然、圓如、嚴謹、得體;既鄙棄舊式教育把語文表現力說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卻又十分嚴格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語感的訓練等等。至于對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等的一些有價值的教育觀點,更是直接繼承,并賦予新的內涵,諸如“自求得之”“啟發誘導”“舉一反三”“文道統一”等都被直接引用,奉為圭臬,充分體現他的語文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色。
語言文字的簡凈、暢明、平實、自然是其思想在表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綜觀葉圣陶的全部論著,其語言清新自然,絕無生搬硬套、故弄玄虛的痕跡,沒有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的引用,沒有陳陳相因的文字,為人生疏的術語也極少運用。他總是讀人家的書,動自己的腦,說自己的話,學習人家的觀點,也總是將其深入消化吸收,化為自己的血肉,特別是引進西方的先進教育思想,也不照搬西化的語式、冗長的句子,總是將其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中,用平實自然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用今話述古論、用漢話講西學,完全是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說家常,沒有學究味與書卷氣。
思辯說理,言簡意賅,力避繁瑣,是其思想在思維形式方面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表現出典型的東方思維,沒有連篇累牘的敘述,沒有細密繁瑣的論證,較多的是單篇短什,甚至不少篇章三言兩語、點到為止,但深刻精警、意味深長,充分顯示其思維形式的民族化。當然,作為科研論文,這也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最佳形式,葉圣陶也寫了不少很有份量的長篇論文,不乏具體的闡述,不乏層層深入的邏輯論證,富有說服力與推論性。
四、科學特色
作為一門科學,一種思想,它是系統化了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知識。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雖然散見于他各種體式的文章之中,但綜合起來卻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內容的科學性是十分明顯的。
全面系統性。這是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的必備特色。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包括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從歷史到現狀,從理論到實踐,從原則到方法,從教學到教材,從教師到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無不涉及。從教學來說,涉及到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聽說教學、書法教學。可以說涉及到語文教學外部與內部關系的諸多方面,形成一個大的系統,其中各要素及各子系統之間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自鑄創新性。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當然不是憑空杜撰的,既有其深切的實踐依據,又有其廣泛的社會基礎;既吸收傳統的積極因素,又消化了西方的先進成分;他把實踐的悟性,經驗的結晶以及中外優秀的理論精華融而為一,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獨到的。他曾反復要求自己與告誡別人:“不論質料,不論方式,總須是我們自己的。”沒有新意,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東西,寧可不說、不寫。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嚴謹的態度,也正因為這樣,葉圣陶有關語文教育的論述都是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形式,正確地揭示了語文教育的本質與規律,歷久而彌新,為人所嘆服。
實踐有效性。如果把《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于1980年的出版,作為新時期學習葉圣陶的開始,那么至今近20年。期間開了多次研討會,交流了眾多的學習研究成果。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說”“例子說”“習慣說”“相機誘導說”“教期于無教說”等,都成為廣大語文教師教學改革實踐的指導性原則,成為克服弊端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受到普遍的贊譽。究其原因,確是呂叔湘先生所說:“葉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寫的,為什么現在還沒有過時呢?這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是老問題。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實意義。”事實上,當今一些取得進展的語文改革實驗,眾多的獲得教學成功的語文教師,都確實是受了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影響的結果。
總而言之,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雖有借鑒與吸收,但卻是他親身實踐、深思熟慮的產物,具有獨創性;雖經受了近一個世紀的滄桑變化,經受正反兩方面考驗,而歷久彌新,說明其具有科學性;雖有明顯的本土化,但越是民族的才越具有世界性。正因為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具有這樣的特色,我們便更應該珍視它、學習它、研究它、傳播它,進一步發揚光大,為建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現代精神的新語文教育的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 上一篇:語文異質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思維創造性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