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8 09:41:00

導語: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從這段話中,我深切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外延大大擴展了,它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而融入了各學科共同組成的大知識之中。一方面,語文知識是其它各學科知識的基礎,服務于其它各學科知識;另一方面,其它學科又能補充和豐富語文知識。傳統語文教育忽略了這一重要性,把學生禁錮在語文的圍城之內,不讓學生的思維向外延伸。新教材恰好相反,倡導打破學科“堡壘”,從其它學科中汲取語文營養,同時又用之于其它學科的學習與實踐,也促進了學生釋疑能力的提高。配合課標,新教材的“觸須”也大膽伸進了其它各學科。例如《鯨》、《海豚救人》涉及生物學知識;《火燒云》、《海上日出》涉及氣候學知識;《十里長街送總理》、《再見了,親人》涉及歷史學知識;《琥珀》、《太陽》等課文也都與科學有關。通過以上課文的學習,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習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通過對其它各學科知識的涉及,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了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這正是新教材所期待的結果。具體來說,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是一種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參謀下,它通常以學生完成一個實際任務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獨立研究為主要學習形式,讓學生接觸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綜合地學習和運用知識,鍛煉和提高多種能力,特別是實踐和創新能力。對語文而言,綜合性學習活動表現在以下五點:1.重整合: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緊密結合。2.重過程: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比所要追求的結果更為重要。3.重應用:強調學生把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去。4.重體驗:要求學生親自參加到學習體驗中去,并在學習中不斷得到知識和發展。5.重全員參與:要求全體參與,使每個人參加學后得到共同的發展。重視合作,學會寬容、理解、協作。《語文課程標準》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學習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那么,如何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同時,促進學生釋疑能力的提高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種途徑和方法。一、開展社會活動。社會活動就是指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在觀察與交往中體驗社會生活。我們常說“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變教科書為學生的世界,變世界為學生的教科書。”如學《大瀑布的葬禮》時,學生提出“在我們東莞有什么地方的水資源需要舉行葬禮,來提醒人們保護水資源?”對此我提議學生分組進行“保護水資源”社會調查活動:①.訪談當地的居民,建一座工廠掩埋了多少水池,帶來了多少污染?②.調查馬路積水、河水渾濁的原因,了解地方對水源的管理;③.討論對水資源保護的對策;④.寫建議書宣傳。又如學了《草原》和《三峽之秋》后,學生問“如果我們自己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那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們班就決定在假期以“遠足”為主題的活動,開展了“五個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語言、應用語言。即寫一份遠足計劃或向家長、老師打一份申請,問一問去過的人或讀一篇寫那里景色的短文,購一次物或就一次餐,問一次路或做一次景點小導游,然后寫一篇小作文或向其他同學作一次匯報。這樣,引導學生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自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交往素養。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平臺。互聯網是一個偌大的虛擬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資源。例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查找并下載有關黃河的資料;課上:首先通過“我的鄰居”的方式交流有關信息,接著以“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和“黃河變化的原因”為問題組織學生讀課文并整合多方信息,接著和學生協商,引導合作,分別以“保衛黃河”、“治理黃河”或“黃河小史”為主題制作網頁,然后發送到學校網站,互相交流評點。整節課以語文實踐為核心,讓學生在虛擬活動中收集資料、討論合作、制作網頁、交流欣賞等,從而體驗合作和成功的喜悅。如學習《海底世界》,讓學主在家收看中央電視臺的“人與自然”欄目并從中進行剪輯,從網上下載有關海底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物產,進行整理歸納制成網頁,在小組中展示播放,不僅把書中介紹的美妙景色存貯腦海,還能把書中沒有寫的海底奇妙盡收眼底,烙進記憶深處。這樣,學生在不同的文中運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通過多種學習途徑,必然會得到多層次的收獲。三、與其他學科融合,進行實踐體驗。語文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結合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會綜合運用。如學完《草原》這一課,就有學生質疑“草原真的那么美嗎?值得我們去保護嗎?對此,我建議學生們開展“走近‘草原’”的活動:①.收集有關草原的資料:分布、最大……(社會學科)②.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式頌贊草原:吹、彈、唱、畫、寫、誦、舞……(音樂、美術)③.組織討論:如何愛惜、保護大草原?(社會學科)如學習《養花》前,讓所有同學都嘗試著養養花,從中體會養花的酸甜苦辣;學習《勞動最有滋味》,不妨讓學生當一天家,完成從早上起床、買菜、洗衣、做飯、拖地等家務,從中體會勞動的辛苦與樂趣;學習《瀑布》組織學生實地游覽泗溪,領略三吊水的雄偉、壯觀、迷人;學了《一次科技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件手工,來一場科技制作比賽等等。四、挖掘學科本身的人物,開展角色活動。角色活動就是指利用角色效應,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表演等言語實踐活動中,收獲對學習的體驗和對學習材料進行積極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學習能力。如教學《陶罐和鐵罐》時,教師首先創設任務情境,引導提出把這篇課文演下來,在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基礎上,共同協商人物角色,如導演、演員、動作設計、評委、顧問等等;接著,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選擇學習伙伴練習;然后組織組際匯報交流,其主要過程為:演之前,其他同學做顧問,提建議——表演時,學會傾聽與揣摩——演之后,交流心得并評賞;最后再自由練習,把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加上合理想象,組織創造性表演大賽,由學生點評并評出最佳創意、最佳演員、最佳合作、最佳編劇等等獎項,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通過角色活動,引導學生把豐富的學習資源內化為自身的財富,從而形成學力、發展個性。五、抓住專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性學習是指讓學生綜合運用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等資源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赤壁之戰》時,首先組織自學,讀通課文,了解內容,發現問題;接著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值得探究的主要問題,如他們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么等;然后教師引導分組學生收集有關資料以及其他“以少勝多”的案例資料,帶領學生穿越時間的隧道,與歷史人物對話,并將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課堂上,在學生交流了有關資料之后,教師組織學習活動,賞讀重點段落,交流課題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這樣的學習活動,從策劃到交流,課堂所用時間為兩到三課時,但整個學習過程一般要歷時一周左右,而且是學生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自然有利于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會自由拓展。自由拓展就是指以“課文內容”為信息點,以“與信息點相關的所有信息”為學習內容,然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由選擇學習項目。如學習《新型玻璃》后,引導學生以各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為切入點,利用自己“目之所及”的所有信息,自由選擇學習項目。結果,有的學生出了一期“玻璃世界”的畫報;有的學生為文中的玻璃設計了廣告詞和推銷方案,有的學生給文中的玻璃撰寫了產品說明書,也有的學生開發了一種新的玻璃等等。并在組織組際交流時,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學習成果,從而激勵學生超越、促進學生創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綜合性學習”目標的提出,就是要開放語文教學,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質疑釋疑的能力,培養合作精神、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探究精神和創造精神,以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形成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