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新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7 08:55:00
導語:語文創新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將給語文教育界帶來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面貌。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應該明確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的總體特征和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方法。為此,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應具備以下特征:
一、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溜,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圣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萊格語)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典型引路,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在現行語文教材中,有關創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權貴,創立地動學說;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山山水水,提出許多獨到見解;蘇東坡黑夜駕舟,尋訪石鐘山,大膽否定前人假說,深得石鐘山命名原因;魯迅目睹國民之麻木,毅然棄醫從文,尋求救國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輩的探索精神,令學生欽佩。同樣,生活中的小小發明,也能點燃學生心靈創新之火。如商業行為中一個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優美的廣告詞,也會使學生大開眼界,躍躍欲試。
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得要有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一位教師在上《五人墓碑記》起始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么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教師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眾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有效地啟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成分,萌發了創新的欲望。
異義相析,啟發學生創新。“學貴乎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問題就會越積越多,不僅限制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更是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技師的職責在“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心存疑慮之時,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時機,教師應“相機誘導”(葉圣陶語)。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習《內蒙訪古》一文后,學生問:修筑長城,鞏固國防,抵制外敵人侵,可以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而胡服騎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現嗎?如果這樣講得通的話,那么鄧小平同志也是一個大大的英雄,能這樣講嗎?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的深度,看來這位學生很善于思考,能夠進行類比聯想。教師對這類問題絕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學生的提問,而恰恰相反,應鼓勵這種鉆研精神和靈活的思維方式,然后對“英雄”這個概念加以界定,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即使是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也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一種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啟發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
二、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個性心理特征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影響著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活動,因此,個性被稱為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在學習上。它能促使學生前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包括過于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張標學生人格力量。
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有美感參與的、綜合運用多種思維形式并且有開拓創新特色的思維活動。具體說,是在問題情境中,對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們之間的聯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級反映過程,是一種有創見性的思維活動。它可分為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形式,當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創造性思維活動”(楊振寧語)。如講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時,許多學生提出了種種看法,有的認為是環境迫害而死,有的認為是流言淹沒而死,有的認為是個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學生提出的這些說法,教師都應鼓勵,應該肯定學生對問題的創見性。有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如讓學生“反彈琵琶”:《項鏈》一文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請對這種說法予以批判;勤奮一定出人才嗎?請闡述自己的觀點,等等。
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教學《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準確把握魯迅在聽到“左聯”五烈士被槍殺的消息時的情想,一位教師采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靈活運用多種媒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運用多媒體切換以下幻燈片,(1)魯迅送書給白莽;(2)柔石睜大眼睛聽魯迅講“人心惟危”說;(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著魯迅行走;(4)柔石與白莽同時被捕;(5)柔石在獄中學德文;(6)龍華槍殺烈士現場;(7)魯迅提筆著文;(8)魯迅抬頭望著漆黑的夜空。與此同時,播放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看著一幅幅畫面,伴著雄渾的旋律,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與講解,營造了一個悲壯的氣氛,學生完全沉浸在無比悲憤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讓學生進一步展開想象,魯迅寫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學生一個個發言,眾說紛法,如魯迅背著手在房間里踱著;魯迅點燃一支煙,手抓著短短的頭發,痛不欲生;魯迅一直坐在書桌前,久久凝望著漆黑的夜空,一言不發……學生這些富有創見性的見解,無疑是得益于教師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
三、注重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獲取的真正知識。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擔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談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沖破寫作藩籬,讓學生放膽作文。我們在作文創新教學中,首先在內容上大膽突破,提倡“揚個性、抒心靈”。中學生處于思想是活躍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我們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怎樣想就怎樣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即使寫出偏激的思想,也應鼓勵他們能說真話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沒有思想。如一些學生大膽評說中國足球,寫出了思想犀利的評論文章:《霍頓,何罪之有?》《中國足球不能拒絕雅凱》《長傳沖吊,是利劍還是鈍器》,一些學生尖銳評說學校教育:《語文課,讓我歡喜讓我憂》《標準化試題,下崗吧!》《學習,什么時候輕松起來?》等等。
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一是確定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如以“怎樣培養青少年的成人意識”為主題,向學生公布基本書目,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認識、評判能力。二是開設選修課,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一門選修課,這給開展語文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三是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撤煉。四是創辦學生文學社。學生自己結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組,你組稿、我排版,鬧得不亦樂乎。這種自由的形式正為發揮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繽紛的舞臺。
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開展社會調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人街道、工廠、農村調查采訪,然后寫成調查文章。二是考察環境,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利用雙休日,組織部分學生考察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并舉辦征文比賽。三是考察名勝古跡。帶領學生尋古攬勝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更能在賞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會、人生課題。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了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 上一篇:示范性高中素質教育分析論文
- 下一篇:義務教育區域內均衡發展論文